从《易传》“神”对“阴阳”的超越看其德性领域开启的必然性
彭战果
周易研究
2008,(1)
-8-13
试论龟卜与京房五行易思维模式
乔宗方
-14-18
汉代易学研究的创新之作——读梁韦弦教授《汉易卦气学研究》
谭黎明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71-172
曹端对周子《太极图说》的理学诠释
王蕾
齐鲁学刊
-25-27
释《花东》卜辞中的“索”
何景成
中国历史文物
-75-79
帝辛征夷方卜辞的扩大
李学勤
中国史研究
-15-20
从殷墟花东H3卜辞排谱看商代舞乐
韩江苏
-21-40
苏轼与周易之“贞”观
徐建芳
求索
-184-186
评《汉宋易学解读》
张轶
中国史研究动态
-28-30
“慎独”与帛书《五经》思想
陈来
中国哲学史
-5-12
从六十四卦排序看不同的易学思想
苏永利
-30-36
“象形”、“会意”思维与《周易》
丘山岳
-63-70
对“先天图与二进制关系”之争的考察与辨析
赵中国
-75-82
西周迁洛与《益》卦爻辞解读
吴保春
-3-7
易学诠释模式下的北宋理学
谷继明
-37-42
邵雍先天之学对时代的契应
李似珍
王新
-43-50
论罗汝芳的易学思想
梁隽华
-17-24
论惠栋易学中采用的“逻辑化”方法
郑朝晖
-25-29
《周易参同契》作者地望的文献学初探
汪启明
宗教学研究
-52-57
《周易·无妄·六三》爻辞与古人的转移巫术
刘保贞
管子学刊
-92-95
“易”字新解
陈方元
贾栗
黑龙江史志
2008,(14)
-20-21
从《易经》之“易”看“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吴立群
船山学刊
2008,(2)
-137-139
读王家台秦墓竹简“易占”札记
李尚信
-17-22
明代王学与易学之关系──以孙应鳌“以心说《易》”之现象为例
贺广如
-75-89
神明易道略论——以王弼《周易略例》为例
曾海军
-63-68,74
敦煌占卜文书中有关游年八卦部分的几个问题
魏静
敦煌学辑刊
-145-154
甲骨气象卜辞有暴风雨的占卜——释“■”
杨宗兵
-57-60
《汉唐巴蜀易学研究》读后
潘斌
-30-31
殷墟卜辞“束”字考释
姚莹
考古
-64-66
战国简卦画问题再探讨
于茀
北方论坛
-1-4
《周易》之养生理论探析
郭继民
苗青
兰州学刊
-154-156
《周易》对抑制“科技异化”的启示
史少博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
-40-45
《改葬崇宪太后诏》与六朝皇室风水信仰
张齐明
历史研究
-49-59
从催生巫术看宋代妇女的生育
方燕
甘肃社会科学
-104-107
张载、王夫之“保合太和”说议
向世陵
-51-55,101
论帛书《要》篇“《损》《益》说”的两个问题
刘彬
-17-20
试论李光地视域中的《周易参同契》
冯静武
-5-10
论顾颉刚易学研究的进路
斯满红
-11-16
帛书《要》篇“损益”章校释
-23-32
上博简《周易》字词札记三则
张崇礼
-33-34
《周易》“有孚”新论
谢向荣
-35-41
论《易传》的象数、义理合一模式与天人合一的理论构架
张文智
-42-51
北宋儒学复兴与易学历史哲学的关系
章伟文
-69-74
吕祖谦的易学思想
蔡方鹿
-52-55
顾炎武的易学研究成就
任利伟
-56-62
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零札
田炜
江汉考古
-115-117
读上博简(三)《中弓》札记四则
杨怀源
-118-121
上博馆藏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陈斯鹏
-122-128
寻找揭秘《周易》的钥匙:《刘蔚华解读周易》读后
臧守虎
-127-128
易老和谐思想的基本构造及其现实价值
陈水德
中华文化论坛
2008,(3)
-89-92
卦爻辞的弹性——以《易传》的解释为中心
王博
2008,(3)
-84-93
论张伯端的丹道与易道
孔令宏
-83-91
《纬书集成·易纬通卦验》断句指瑕
孙剑艺
胥爱珍
-34-37,76
由占筮到德义的创造性诠释——帛书《要》篇“夫子老而好《易》”章发微
张克宾
社会科学战线
-47-52
早期儒家与《易》之关系述论
王浩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3-59
二里岗甲骨卜辞的发现及其意义
郑杰祥
中原文物
-80-82,90
《周易·乾》卦新释
廖名春
-37-46
心通物论:《系辞上》的形上意蕴
温海明
现代哲学
-121-126
罗汝芳易学思想初探
-127-132
河洛谶纬与刘歆
葛志毅
文史哲
-80-87
中国宗教的巫术孑遗:韦伯论中国宗教与巫术的“亲和”关系
吾敬东
-51-58
先秦易学的“神明”概念与荀子的神明观
郭静云
-52-61
读马王堆帛书《衷》篇
刘大钧
-3-9
从帛书《周易》“小”“少”的区分释“亨小利”
西山尚志
-10-12
郭店楚简中的“性命”与《易传》的年代问题
李锐
-13-19
《周易》古经的解释原则兼释《离》、《兑》二卦
刘成春
-26-33
哲学视域中《周易》诠释诸问题刍议
-45-51
从“纠偏”看《周易正义》的经学和哲学价值
赵荣波
-68-76
是“初筮吉”,还是“初筮告”:《周易》蒙卦卦辞异文辨析
刘新华
-20-25
成玄英《庄子疏》的易学思想管窥
李延仓
-77-82
从《周易》视角看董学
张实龙
-62-67
《周易》对中国“风水理论”的影响
陈碧
-65-67
汉代《易》学与谶纬图书之学
学习与探索
2008,(4)
-226-231
论《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
康学伟
2008,(4)
-27-30
《谈今本<周易>的语料问题》商榷
徐山
中国语文
-381-382
《周易正义》的宇宙观
-56-6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视野:读《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
杨金海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16-18
圣人与乾坤:易学史上的象数与义理分途初探
中州学刊
-156-161
永嘉学派的解《易》进路——以薛季宣、叶适为中心
孙金波
2008,(5)
-173-175
《易》到《论语》的经学转向——扬雄晚年思想转变的经学解读
解丽霞
江淮论坛
2008,(5)
-140-144
河北邢台南小汪遗址西周刻辞卜骨浅识
张渭莲
段宏振
文物
-59-66
朱熹易学观论述
社会科学
-120-128
论《周易》的和谐观及其在当代的承继与发扬
李红
-110-111
“开物成务”:《周易》的设计思想初探
李砚祖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4-7
邵雍的“皇极经世”学及其历史影响
詹石窗
-72-78
《周易》“西山”考
朱继平
-79-87
周濂溪诚说的《易》理阐释
吴凡明
江西社会科学
2008,(6)
-59-62
王阳明龙场《易》论的思想主旨
朱晓鹏
哲学研究
阴阳五行理论应用于传统医学和农学的比较
张科玲
李伯川
-11-17,42
“阴阳”观念纵横谈
郭丽娟
-10,2,4
论今、帛本《周易》卦序的先后问题
-25-32
论五行学说的三元连环辩证法:兼论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区别
王家传
-55-58
《易经》阴阳和谐思想及其评价
李宝玉
-57-59
宋代皇帝的占卜活动与占卜术的影响
郭友亮
-221-223
王阳明入黔的心理分析——易占对王阳明特定生存境遇下人生选择的影响
龙平久
贵州社会科学
2008,(7)
-43-47
范仲淹《易》论对《易传》奠基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发扬光大
杨亚利
理论学刊
-65-68
“神道设教”诸说考辨
李定文
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
-73-78
十二种单纯八卦图统一的构图原理
候维民
杜晨蔚
-53-54,86
《周易》的奥义
彭富春
-57-64
王弼《<周易·彖>注》“时”的观念探略
杨鉴生
广西社会科学
2008,(8)
-52-56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两大源头:以《易经》和《尚书》为中心的考察
孙熙国
-95-98
略论马王堆帛书《周易》本经通假字的类型与传承
刘元春
-182-185
明义士对一坑卜骨的整理
2008,(9)
-100-105
易学与东汉后期的社会批判思想
张涛
王荣优
-96-101
一种“探索复杂性”的世界观:周易
徐坤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8,10(4)
殷墟H3卜辞主人“子”为太子再论证
古代文明
2008,2(1)
-17-33
论易学太极阴阳说与中医之关系
徐仪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2(2)
-1-6,13
《周易》:从巫术宗教神性思维到经验哲学人性思维:关于《周易》的文化人类学透析
张凤武
雷霆
王潇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21(3)
-34-43
《易》与礼之关系略论
蓝甲云
陈戍国
张长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2(3)
-104-106
天星观1号楚墓卜筮祷祠简释文校正
许道胜
-8-14
论上博易特殊符号的类型与分布及其标识原则
陈仁仁
2008,22(4)
-封三
宋代文人士大夫占卜活动探析
社科纵横
2008,23(3)
-119-120,118
两汉谶纬简论
黄朴民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39-44
“金陵根本重地”:明末政治语境中的风水观
罗晓翔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2-29,74
复:归静而本无:论王弼对《周易·复卦》的诠释
2008,23(7)
-113-114
《庄子》意象创构的审美个性:《庄子》与《周易》、《山海经》构象方式差异研究
郑笠
艺术百家
2008,24(4)
-60-64
象征与仪式:彝族民间生殖巫术考察
杨甫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8,25(1)
-43-48
论《周易》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刚健之美
侯艳荣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27(3)
-118-119
八卦名义考
殷守艳
图书馆杂志
2008,27(5)
-76-79
《易林》生命意识述略
王佑夫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28(2)
-159-162
《周易》“孚信”论及其现代启示意义
王维
黄黎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28(3)
-110-113
试论楚式“镇墓兽”与东周时期楚民族的巫文化
丁兰
-151-154
易学视野下的建筑风水研究
董睿
李泽琛
东岳论丛
2008,29(5)
-50-52
《周易·井·九二》译注辨正
王锡丽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31(5)
-110-112
巫术析论:以宋代女性生育、疾病为中心的考察
四川师大学报:社科版
2008,35(1)
-136-140
论王弼对《周易》“言意观”的解构与创新
韩国良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
2008,35(2)
-29-33
法象时空:中国数术的基本理念
关长龙
浙大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38(3)
-49-57
现代易学研究得困境与出路
杨庆中
学术月刊
2008,40(1)
-46-51
试论殷周之际由巫到史转变中《易》的作用
黄鸣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0(3)
-93-98
巫术起源论评议
詹鄞鑫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8,40(5)
-103-112,118
《周易》取象思维方式对《庄子》寓言的影响
于春海
曹春茹
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41(1)
-100-104
关于黄组祊祭卜辞性质的考察——附祊祭甲骨缀合六例
王蕴智
门艺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1(3)
-123-125
从《焦氏易林》占辞看“公无渡河”的早期影响与原型
胡大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4(3)
-1-5
《周易》与儒家的和谐模式
田成义
光明日报
2008,5.13
-11
从《易系辞传》论儒家在台湾的空间实践
潘朝阳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6(3)
-74-83,128
邹衍五行说考论
朱新林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7(2)
-61-65
《老子》、《易传》及汉唐时期哲学家们的过程论和生成论思想
邬焜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7(4)
-5-9
“阴阳五行”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许树安
中国文化研究
2008,春(1)
-62-65
朱彦民
2008年00期
《易传》与道同旨内涵的探讨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08年01期
易理“阴阳五行”在黄土高原农耕农事中的观照
吴世彩
伏羲文化的精髓——太极浅析
侯庚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甘肃高台魏晋墓墓券及所涉及的神祇和卜宅图
赵雪野
赵万钧
考古与文物
《焦氏易林》与汉代《诗》学研究
李昊
社会科学研究
2008年02期
对古文献科学思想的研究——孔子精神对易道的弘扬
辛翀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大易集释》
高源贵
马王堆帛书《易传》的政治思想——以《缪和》《昭力》二篇之义为中心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四)目录(易之哲学研究专辑)
论《易传》的象数、义理合一模式与天人合一的理论架构
阴阳八卦起源新论——“阴阳”作为中国哲学起点的证明
李义民
刘礼聪
九江学院学报
殷墟卜辞“朿”字考释
姚萱
史前巫卜文化在《乐记》中的遗存
王祎
张玉春
云梦学刊
释■——战国楚卜筮祭祷简中的沉祭
于成龙
东南文化
《焦氏易林》与汉代宗教文化构建
2008年03期
《易传》与中国美学的审美观照——中国古代山水诗山水画的文化渊源
张锡坤
东方丛刊
《易传》的君子思想发微
程旺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论李道纯的道教易老学思想
刘志英
保定学院学报
易道无疆——中国易学堪舆学院副院长刘智成访谈录
常平
潮商
程颐《易》学与理学建构
姜海军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略论《易》之“洁静精微”
卢翠琬
肖满省
皖西学院学报
儒家生命伦理的精神、模式及特性——对“易道生生”的义理解读
张舜清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易、他者与自我——循于连、德勒兹与伽塔利而道
于奇智
《太极图说》道教渊源新探——兼论“无极而太极”之说的形成
刘聪
对《花东》480卜辞的释读
殷都学刊
序《殷墟花东H3卜辞主人“子”研究》
王宇信
殷墟村南系列甲骨卜辞中具有分组分类特征的字
刘风华
语文知识
《尧典》与甲骨卜辞的叹词“俞”
律数合於易(点注)——《律吕正义后编》卷一百二十八·乐问二
唐继凯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8年04期
吴廷翰论道以《易》为宗的思想
京房援《易》立律学说探微
孙晓辉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易传·系辞》中的圣人与君子——兼论《易传·系辞》的学派归属
魏仕庆
变卦解《易》思想源流考论
翟奎凤
帛书《要》篇“夫子老而好易”章新释
尚秉和之“阴阳相须”易理思想辨析
韩慧英
俞懿娴
“时”与《易传》德性领域的开启
姜颖
《伊川易传》中的民本思想
谢晓东
《易传》善恶报应思想探析
陈京伟
论杨简以阴阳解易及其心学特质
曾凡朝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伏羲始结网罟并作八卦的历史文化意义——兼论中华审美雅俗文化哲学的共同源头
杨扬
殷墟卜辞中的四戈与四巫
连劭名
殷墟小屯南地甲骨中的截锯卜旬卜骨
《易传》诚信思想的现代解析
王成
裴植
2008年05期
水书《连山易》真伪考
阳国胜
陈东明
姚炳烈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易传》心性论抉隐
刘鹿鸣
易八卦与文字考
孙继忠
汉字文化
从《己易》看杨简易学的心学宗旨及其学术意义
《易传》时观溯源
郑万耕
论《易传》的解释学:交感与会通——兼论《易传》解释学与西方解释学之异同
林忠军
曾国藩治《易》考
吴国源
史学林
叶矫然《易史参录》述要
黄忠天
《医易同源图铭》
柴铁劬
张全明
余瑾
段起来
卢跃飞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王弼《易》学始立官学考——兼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制度的兴废
张晨
唐都学刊
道教阴阳太极图的演变
朱玉周
阜阳汉简《周易》卜辞试探
黄儒宣
大马撒寨佤族鸡骨卜文化地理考察
陆泓
徐旌
康晓峰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甲骨卜辞中的灾祸词研究
蔡亚琴
宜春学院学报
殷商后期的贡纳、征求与赏赐——以花东卜辞为例
章秀霞
从甲骨卜辞看十二生肖之衍生——兼论十二生肖衍化的思维模式
刘青
思想战线
初探鸟鸣占候
夏旭光
王海华
时代人物
《易传》、《中庸》中的生态意识
孙振华
张丽琴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8年06期
释“易”及阴阳
王治功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欧阳修解《易》探析
余敏辉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重构象数:《太玄》的赞《易》之道
以《玄》准《易》两乾坤——司马光、王安石易学精神之比较
杨天保
《易传》中“命”对“生”和“性”的统摄
张美宏
《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兵、医》
李秋丽
试论《周易》“生生为易”之生态审美智慧
曾繁仁
读《易》贵在读出新意——评《刘蔚华解读周易》
余勇
孔子研究
“生生之谓易”——试论《周易》的养生哲学
姜守诚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马王堆帛书《易传》的政治思想
文史知识
八卦名义略说
张善文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八卦”产生的概率分析
王新民
吕晓亚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敦煌写本《禄命书·推人游年八卦图(法)》研究
陈于柱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殷商甲骨卜辞档案性质浅析——兼与任汉中先生商榷
焦凡力
桑毓域
档案学研究
甲骨卜辞双宾结构原型范畴理论研究
徐志林
刘彭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琉璃河出土的西周卜甲与召公卜“成周”——召公曾来燕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