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尚书》中的大禹治水篇,为何矛盾重重?真知堂

典籍里的中国,《尚书》中的大禹治水篇,为何矛盾重重?真知堂

今天是大年初四,春节的习俗就不多说了。跟大家聊一聊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事情。春节有一档节目特别火,就是央视一套的《典籍里的中国》。第一篇讲的就是伏生和《尚书》的故事。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然而和其他三国有确信的五千年文明相比,中国目前能100%确定的第一个朝代,是商。

不要喷,真知堂是相信夏朝乃至于之前的虞朝的存在的。但目前为止,考古发掘发现的最早文字记载,确实是商代晚期的殷墟甲骨文。这批甲骨文卜辞,根据学者多年的研究,可以肯定是商王武丁时期开始直到帝辛时代的殷商祭祀卜辞。而这批武丁以来历代商王祭祀先祖的甲骨文字,一不小心就记载了商朝的历史。

我们发现,西汉司马迁所写的《殷本纪》中关于殷商历代商王的世系竟然是准确的。并且,商汤之前的六世,我们称之为商先公的世系,除了报乙,报丙,报丁三代次序有误外,从上甲到商汤之父示癸的六世,竟然是一致的。

话题扯远了,换句话说,殷墟甲骨文证明了商朝的存在历史。不管殷商到底是载祀六百,还是四百余年,中国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七世纪初,所以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商朝的始年推定为公元前1600年。

接下来的事情就不好说了。因为再往上追溯到夏朝,就出现了没有文字记载的尴尬局面。我们目前发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虽然被命名为夏都遗址,但确实没有发现一个像样的大墓,没有发现城市的城墙,更不要说夏代文字了。而安阳殷墟里的甲骨文卜辞,目前专家尚未辨识出夏朝的存在。

所以,中华文明可考的可靠历史,从商朝开始是没有争议的。夏朝的存在则有待商榷。我们还是回到《尚书》吧。

民国大师王国维的二维证据法,是目前研究上古史的治学之法。把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几代学者们一直都采用的科学方法。文献记载到底是可信的吗?两相矛盾的历史文献,我们信谁呢?这就需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了。还好,建国以来的考古发现,特别是最近20年的基础建设,使得绝大多数被埋藏于黄土之下的文化遗迹被发现和发掘出来,使得我们今天成了研究上古史的最好的年代。

《尚书甘誓》的问题

还是来说说夏朝和大禹的事吧。《尚书》中《夏书》只有两篇,其一是《甘誓》,其二是《禹贡》。

《甘誓》说的是夏禹死后,其子启夺取了伯益的继承人位置,有扈氏不服,启起兵征伐有扈氏,即将大战于甘这个地方,于是做了战前动员。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甘誓》

当时年纪轻,对这些问题没有太多的研究,只是应付过去了。现在看来,细思极恐。夏朝建立之初就有了战车?考古发掘证据证明,我国最早的战车出自商朝后期。夏朝就有了六卿?殷墟甲骨文里的官职也就只有师、射、田、男、子、妇等职务,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建立的三军六卿制度,六卿即是三军的上军将,上军佐,中军将,中军佐,下军将,下军佐的统称。其中上卿一名,中卿一名,下卿四名。中军将为上卿,又名正卿,地位最高。

春秋时期,上卿的地位仅次于国君。

“《左传·文公七年》:“子为正卿,以主诸侯,而不务德,将若之何?”

天命思想一般认为是儒家的思想。孟子曰:“"莫之为而为者,天也。。。。顺之者存,逆之者亡"。

但其实商代末年就已经出现了天命思想。这一点在《尚书》中早有体现。

"非我小国敢弋殷命,唯天不畀"。“《尚书·多士》

“王曰:“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伯堪黎》

但《甘誓》把天命思想提早到了夏朝建立之前,这就有点不好说了。

《尚书禹贡》的问题

再来说说《禹贡》。

夏朝一共传了十四世十七王,其年有471年和431年两说。夏朝的开国君主并不是大禹,而是他的儿子夏启。夏启到底是不是大禹之子?这个还真不好说。因为春秋时期是把禹和启都当做神灵来看待的。

传说大禹治水,化为黄熊干活,其妻涂山氏见到了,变成了石头。其子夏启就是从石头里面生出来的,活脱脱一个孙猴子。

“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化为熊,惭而去。至嵩山脚下化为石,禹曰:&apos归我子!&apos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

《山海经》和《离骚》中也有夏启的记载。

“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山海经·海外西经》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离骚》

启是大禹的后人无疑。周武王灭商后,乐师还演奏了乐曲《崇禹生启》(意思是崇国的禹生了启)三遍。可见大禹是被奉为夏朝的祖宗之神的。

然而我们要听的不是神话故事,而是真实的历史。夏启生于石头,还能乘两龙上天,则他和大禹一样也是大神。夏朝开国的祖先被后人尊为神,所以先祖的事迹被神化也是极为正常之事了。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禹贡》

这段文字不长,就全部贴上来了。为什么呢?在这之前,真知堂还特意驱车数千公里,把这些地方考察了一番。

这里提到的河流有黄河,淮河,渭河,洛河,沇水,长江,济河,汶水,黑水,弱水,汉江,提到的山数量众多,很多地方已经不可考证。

我国古代的四渎概念,早期是‘江河淮济’,后期是“江河淮汉”。也就是四条母亲大河。

《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渭河在陕西关中,洛河此处指的应该是洛阳盆地的洛河,他们都是黄河的支流。沇水是济河的上游,岷江长期被古人认为是长江的源头。

这么看来,大禹治水是把四渎全部治理完毕了。我们的问题就出来了。

如果大禹真的是人王而不是大神,在夏朝建立之前,中国尚未进入青铜时代,人民要依靠石头和木质工具治水,不管是堵还是疏,有可能在十三年内治水成功吗?

小结

我想读者读到这里,跟我一样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大禹治水的事迹确实存在,但并不是《禹贡》中所讲的那样。春秋时期的中国,还是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华夏族的步履刚刚到达了汉水流域,因此有了“汉阳诸姬”,也就是西周同姓诸侯国。再往南,就是所谓楚子,也就是南蛮之国了。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楚国早期一直不被中原诸侯承认,就是因为它地处蛮荒。

以战国时期的人口和国力,数百倍于夏朝之建立,或许还能有治理全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实力。但早于战国千年的大禹时期,是绝对不可能南征北战,足迹遍于大江南北的。大禹治水,最大的可能还是黄河流域,并且是黄河流域的中游地区!

再者,这篇《禹贡》,后世学者多数认为它并非夏朝文献,而是作于周代。王国维认为是周初,顾颉刚则认为是战国秦人所作,还有学者认为是战国时期魏国人的作品。

《禹贡》中出现了南河,西河的称呼。

这个南河指的是黄河三门峡到洛阳一带的黄河,西河指的是山西以西的黄河。这两个称呼都是魏国时期出现的。再加上《甘誓》中的六卿,也出自春秋晋国的三军六卿制度,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篇《禹贡》的作者,应该是战国人,其大一统思想,和战国晚期的秦,魏两国有莫大的关系。

再加上其文辞朴素,基本上今人都能读懂,和学界公认的商代文献《盘庚》,西周初年文献《大诰》《酒诰》《召诰》之诘屈聱牙完全不同,这两篇《夏书》其实并不是夏朝文献,是没有疑问了的。发一小段《盘庚》在下面,大家可以对照读一读。

“呜呼!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予其懋简相尔念敬我众。朕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今我既羞告尔于朕志若否,罔有弗钦!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式敷民德,永肩一心。”《盘庚下》

以此看来,研究夏朝历史,不能依据《尚书》。如果掉进《禹贡》的坑里,去研究大禹治水,则越来越迷糊。

难道夏朝历史就真的不能破解了吗?

深入研究发现,真相其实隐藏在《左传》里。下一节,真知堂将继续讲述大禹治水的历史。

THE END
1.观看典籍里的中国——《易经》的收获最经典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自《易经》。 求贤纳士 结识了很多贤人,还曾和姜子牙探讨天道,得出天道:敬天爱人! 同样的困境 孔子晚年失去弟子仲由、颜回(曾一起被困陈蔡,绝粮七日),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乃是君子,文王是君子。 https://www.meipian.cn/518ujecm
2.典籍里的中国周易的配乐典籍里的中国周易概要孔子 一、周易的背景和来源 周易是中国古代典籍之一,起源于周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的核心内容是“易经”,也被称为“易”或“周易”。作为一部刻画自然界变化和人类行为规律的经典著作,周易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http://www.qlmzp.com/wenzhang/37878.html
3.这句经典名言竟出自《周易》《典籍里的中国》探寻“天行健,君子提到《周易》,你会想到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它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误会”,其实它蕴含着丰富的哲思,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经典。 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将于9月20日晚八点档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十期《周易》,再次为“典迷们”奉上一场过节“文化大餐”。https://tv.cctv.com/v/a/ARTIJxdcNLKQdVfCWP6PQHOB210920.html
4.典籍里的中国—《周易》《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个性品质和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 一部《周易》述天地之道,究万物之理,从思辨的哲学高度,揭示出先民对自然、社会、人文整体和谐的探索。集中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境界。 https://www.jianshu.com/p/d9f0757f5765
5.酷狗视频:典籍里的中国《易经》篇,周文王姬昌效法先祖伏羲推演永恒的新兰 《典籍里的中国》获白玉兰奖,重温《尚书》精彩片段 综艺大魔王 长津湖 悦动双耳 失忆-虞书欣(电视剧《苍兰诀》插曲/剧情MV) 喵音悦 米小圈上学记 雪海飘香剑典籍里的中国 《易经》篇,周文王姬昌效法先祖伏羲推演大道,顺应天意,承载万物。正所谓,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次https://m.kugou.com/mv/?hash=FD18ADBA40FA61C7924B6E224C677A6D
6.《典籍里的中国图解周易大全国学经典易经起源全书易经的智慧周易京东JD.COM图书频道为您提供《典籍里的中国图解周易大全 国学经典易经起源 全书易经的智慧周易 中国哲学经典书籍 正版图书籍》在线选购,本书作者:,出版社:出版社。买图书,到京东。网购图书,享受最低优惠折扣!https://item.jd.com/10105942180526.html
7.《典籍里的中国易经全书大字注音版全本全文无删减注释无障碍当当鸣佩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典籍里的中国】易经全书 大字注音版全本全文无删减注释无障碍正版周易 全民阅读(第二辑)邓启铜 南京大学出版社 尚雅国学经典》。最新《【典籍里的中国】易经全书 大字注音版全本全文无删减注释无障碍正版周易 全民阅读(第二辑)邓启铜http://product.dangdang.com/11851330473.html
8.汲取智慧,总要学点什么。(典籍里的中国)剧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已经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最富典范性的命题之一,对此后中国乃至东亚的思想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书原因与《论语》近似。王阳明先生一生命运多舛、历经磨难。十二岁立下大志要读书学圣人。之后随父亲去了京师,在学堂念书兴致极高,学了道理就想着去检验。格竹子七天七夜没有吃喝,也没有格出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224982/
9.典籍里的中国和你一起再品《易经》【#典籍里的中国# 和你一起再品《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藏器于身,待遇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这些修身名言,哪句给你启发最大?The word "gentleman" is often thought to correspond to the Chinese word Juhttps://finance.sina.cn/2022-01-03/detail-ikyamrmz2842172.d.html
10.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观后感范文优质2篇.docx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观后感范文【优质2篇】.docx 4页内容提供方:日出江花红丝火 大小:15.99 KB 字数:约1.88千字 发布时间:2021-11-25发布于江苏 浏览人气:1069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1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125/5224230304004121.shtm
11.中国二十八国粹之《易经》易经全篇都在讲这八个字易经算命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中国二十八国粹之《易经》_易经全篇都在讲这八个字_易经算命_易经的精髓就在三句话中国二十八国粹之《易经》《易经》是我国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最早是由伏羲创制,伏羲所创的八卦称之为"伏羲八卦"或"先天八卦"。http://zz.ychedu.com/qtzy/595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