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吴需荣的作品集

以前只知道,《尚书》是记载上古时候故事的书籍,现在终于真正理解了这本书。此书之所以成为经典,有两方面的原因:1、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史方面的书籍。中国是一个政治社会,儒家的所有经典都是教导人怎么从政,所以这本书绝不是简单的古代故事,而是儒家教育世人,包括统治者和有志于入世从政的人,如何学习先贤治理国家的书籍。当然,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的方方面面,绝不仅是上层社会,当然惠及普通百姓,所以这本书中体现出的种种思想,同样不仅影响着社会精英,而是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2、这本书是中国散文的开始。《诗》和《书》是中国两种文体之源,虽然这两本书在文学价值上,远不如后来中国文学的繁花似锦,但这是中国文学的起点。

透过那艰深的文字,戏剧展示了两个故事:一、禹定九州。戏剧认为,大禹的功绩不仅仅是治水,定九州的功绩甚至超过了治水。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大禹治水不是硬堵,而是因势利导,通过疏导把洪水流入大海。所以,大禹势必疏通了中国的很多河流,这些河流和高山一起,天然把中国大地分成了一块一块的土地。古代尚“九”,于是大禹就笼统分成了九块,称为九州。九州的出现,说明大禹时代已经有了统一的国家意识,有了大局观。我猜想,这也说明农耕文明代替了游牧文明,部落要定居了,不再四处游窜了。经济决定意识,意识又反过来指导着经济发展。九州的诞生,在安土重迁的华夏文明中,肯定是重重的一笔。

《禹贡》中的九州,是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那就是当时的天下,在我们现在看来,基本上也就是长江以北。透过历史的尘烟,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中国由弱到强的发展和经济中心的南移。

二、牧野誓师。原文很简单,戏剧丰富化了。牧野之战,是周武王伐纣的关键之战,因为殷商军队的倒戈,所以这也成了历史上有道胜无道,民心向背决定战争走向的典范。当“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的声音响起,我相信,武王的军队想到的肯定不是荣华富贵,而是为民解悬,是有死无生的勇往直前。我们的军队之所以能战胜蒋介石的军队,不也是民心的选择吗?

在《尚书》的发展史上,伏生是个重要人物。伏生以命护书,甚至妻儿为书而死的故事不知真假,我总觉得,在累累似丧家之犬的逃亡路上,带着一车竹简,太不可能了。我佩服用生命保护竹简的精神,但我想,生命都没有了,还拿什么保护竹简?古时的书不像现在,几千个字可能就需要用车装,那怎么带?其实,更为有效的办法,那就是背上得了,将竹简牢牢记在脑海中,将来复述出来就好。普通人也许很难,但对一个专门研究这本书的学者而言,并不是难事。事实上我估计也是如此,伏生在汉朝是个很有名的儒生,在《尚书》失传后,他依据自己的记忆,重新写出了《尚书》,并献给了朝廷,成为了一时佳话。

天工开物

中国历来不缺技术,因为中国的经济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技术当然也不会差。只是,中国的技术一直都是口口相传,原因很简单,懂技术的人都是社会最下层的劳动者,不认识字,没法形成文字。中国还有一个欠缺就是理论科学的匮乏。原因也很简单,社会下层的技师们,他们只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也不关心为什么这么做。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那就是深入到中国人骨髓的儒家文化的弊端了。儒家只知道教导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知道教导人如何种田,如何织布。纵有音乐驾车等六艺教育,也只是作为提高个人优秀素养的工具,才无人关心这些技艺的精益求精。以御为例,儒家只关心你驾驶技术的高低,驾驶时姿态仪容的涵养,从而提高自己自身的能力和品味,从不关心改进车辆制造工艺的改进,以求更快、更便捷、更舒适等等。

《天工开物》的成书,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宋应星不经意间以另一种方式名垂青史了。说是偶然,是因为宋应星太幸运了。他只是一个穷书生,精力全在研究这些技艺上,加上自己的学识,写就了这么一部著作,更为有幸的是,他有一个做官的朋友,这个朋友无条件支持他,全资帮助他刊印出书而不求回报。否则,纵然他的著作写成了,也必将弃置于荒野。原因很简单,需要的人不认识字,不会看;认识字的人没兴趣,不屑看。所以,这部书的出版,那应该感谢他的伯乐——涂绍煃。

中国历史上并不缺才智之士,也不缺技术,而是缺少两者的融合,缺少科技的土壤。在这个大背景下出现的《天工开物》,尤为珍贵。

史记

司马迁写《史记》有家族原因。他家世代史官,所以他从出生开始就准备从事历史工作。当然,他是伟大的,历代史官众多,只有他完成了这部大一统的通史。不过,我们要看到,他的伟大也是机遇,因为他所处在一个大一统的世代,时代呼唤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英雄和时代,就这样相应而生了。

当然,个人修史会有很多不便,我一直奇怪,一些很私密的事情,比如赵高矫旨这种事,他是从哪知道的?不管怎么说吧,正是因为他品质的可信,所以他的作品被认定为信史,成了评判别的史料的依据。他是如此,后来的班固等个人修史的一样如此。这是一个伟大的传承,一种不计个人得失,只对历史负责的传承。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不仅仅是文笔,更是选材,是慧眼,是境界。所以,剧中司马迁由衷的感到这样评价他的鲁迅是他的知己,就是这个原因吧。

本草纲目

一直以为《本草纲目》就是一部医学著作,和《千金方》等医书差不多,现在才知道,这是一部药典。而一部药典,以个人之力完成,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李时珍做到了。一个人要完成一场伟业,首先是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这句话说说简单,但古往今来,有几个人能做到?人生在世,有过很多理想,有过很多失落,后来逐渐意识到,活着最重要。但是,这是普通人,只有有着伟大理想的人,才会明白,活着并不重要,为了理想牺牲和活着,才重要。所以,我们的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重要;遭受腐刑的司马迁,忍辱偷生,只为完成《史记》,重要。问题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什么是远大的理想?那绝不是空洞的说教,什么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等等。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国人确实丧失了理想信念,所以才会争名夺利利益至上。理想,说大也大,但是说简单也简单,一个普通的民兵,一辈子就守住一个小岛,宣示着国家的主权,这就是伟大的理想。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能够做到不让自己遗憾,那就够了。扪心自问:当我们自己感到生命的浮躁时,我们有没有想到过,我们真实的理想是什么?没有了理想明灯,生活当然一片黑暗。没有理想的支撑,当然没有坚定的信念,做事情当然就会半途而废,因为我们常常在想:这件事情这么难,值得吗?

李时珍是一个医生。古之医生,强调仁心仁术,绝不会有利用自己的医术赚钱的行为。或者说,利用医术赚钱的医生,那都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医生,必会被历史所淘汰。医者仁心,一个好医生,所考虑的应该只是如何更好的救济病人。如果我们的医生真的都认同此心,医术会被钻研,药品回扣不在,患者福音满世。但是,很可惜,现实不是如此。对医生这个行业提道德要求不现实,因为医生也是人,是人就会自私自利,所以我们更多的医院医生,只是把行医当做一个职业,当做一门手艺,借以养家糊口过上好日子。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医生还会利用患者的无知,利用治疗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求医难是现实的状况,当我们在大医院求医时,受到的冷眼和不耐烦,有谁能感受到医者父母心?所以,医患纠纷层出不穷,这说明制度出现了问题。我一直深信,医者救病救不了命,医生如果真正为患者着想了,即便治不好,有谁会怪罪医生?医患的不信任,责任不仅仅在医生,也不仅仅在患者,而是在整个体制。

李时珍以个人之力,穷一生之力,考量本草,著成此书。古往今来,一人而已。本草是官修,其实历代都在做,我们现代也都有《药典》,那都是煌煌巨著,甚至比《本草纲目》更详尽。那是当然,一人之力怎么和举国之力相比。不过,我们决不能因此低估了李时珍的价值。他的病人至上思想,他的谨严态度,他的科学探究,那是永远应该彪炳史册的,就此万世而不朽。更何况,他的书在他那个时代,已经超过了历朝历代,成为本草之集大成者,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当然,他唯一遗憾的是,人生不过百年,上天不会应该他有伟大志向而多给他一百年,在他暮年成书以后,他知道仍有欠缺。当然,天下医书,天下人共修,就算当时他的考证毫无破绽,我们现代人也不可能就此行医,因为生物会进化,本草的性状也会有变化。做药材的都知道,同一种药材,人工种植和野生的都会有区别,更不要说几百年前和几百年后,环境变化了,生物的性状当然会随之改变。

李时珍穷一生之力写就的煌煌巨著,差点不能出版,是笑话,更是现实。很明显,刊印这样一部巨著,出版商投入巨大,风险巨大。《天工开物》遇到了涂绍煃出资,《本草纲目》没人买单。幸运的是,当时文坛领袖王世贞慧眼独具,看中了此书,为之作序,从而顺利刊行。当李时珍捧着《本草纲目》去找王世贞时,我感到了悲哀和讽刺。试想,现代某个人拿着一本医书找作协主席作序,可能吗?所以,李时珍是幸运的,《本草纲目》是幸运的。我甚至会想,历史上会不会有个张时珍或者王时珍,也有同样一本书,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流传,就此湮没无闻了。人生的境遇,又有谁能说得清?

论语

《论语》是直接记录孔子言行的最重要的典籍。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说儒学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一点都不为过,以至于中国的文化人都被称为大儒。儒学的功过,一言难尽,但这些,并不是孔子的功过,因为儒学肇始于孔子,但后来成为统治思想以后,已经不完全等同于孔子的思想了。正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中国化了,成了毛泽东思想乃至邓小平理论,在西方西方化了,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所以,近代很多批评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家们,虽然反对儒学,但对孔子还是尊崇的。所有国外的华语学校,均被命名为孔子学院,足可见孔子就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为了不让山东被割让,称山东是中国的圣地,如同西方的耶路撒冷,就是因为山东是孔子的出生地。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只是一个读书人,一个有志于拯救天下的读书人,他真心认为,天下归仁,人人向善,就会天下大同。我们可以笑他幼稚,但这真的是他的理想,并且他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努力。事实上,他被称为“至圣”毫不为过,因为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一生都在践行他的理想人格,是我们遥不可及的人格典范。我在想,如果现实中有这样一位人生的导师,我也会毫不犹豫地追随他。所以,孔门子弟都是真心实意的追随他。但是,这种思想在当时,并不能救世,孔子并不是没有过机会,他在鲁国实践过,但并没有多大效果。而当时实施法家思想改革的诸侯国,无一不是富国强兵。法家思想最彻底的秦国,最终还统一了六国。事实说明,孔子的学说,在当时,比不上法家思想有用,是改变不了乱世的。后来儒学为什么能成为统治思想,是因为秦朝尚法,二世而亡,而改造后的儒学契合了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又指给了中国读书人上升的道路,所以赢得了社会的尊崇。而孔子,也被捧得越来越高。

孔子的思想救不了世,但是可以改造人。一个真正践行儒家思想的人,必然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因为孔子的学说就是首先修身,然后齐家,最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对普通人而言,可能没有机会治国平天下,但修身是可以的。这是中国的光辉典范,中国人温文尔雅,克己容人,这是世界公认的。当然,性善论和性恶论永远在斗争,人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恶魔,中国始终会有小人,或者有道貌岸然的假道学,但也始终会有接受儒学传承的君子。人性的较量和儒学无关,但真正的中国人,一定是会受到儒学影响的。

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君子不器,当我达到君子时,有没有用?或者说,我为什么要做君子?司马迁说大舜的高尚人格导致只要他在的地方,人会自动追随他成为乡村城市乃至都邑,我觉得是神话,太不可能了,因为孔子就是一个至圣的人,一个君子的典范,但除了几个学生之外,社会上的人们并没有主动追随他,更别说成为都邑了。但是我知道,如果你孔子“君子有没有用”,孔子一定会奇怪地看着你,因为追求君子是人的本性,是没有理由的,你如果想做小人,甚至想做禽兽那都是你的自由,孔子也只会奇怪怎么会有这样的人而已。孔子提倡守孝三年以报答自己刚出生时父母对自己的三年关爱,有学生问他能不能少点,孔子也是很奇怪的问他,不守孝能不能心安理得。他说能够,那孔子就说你就别守吧,医生救不了不想活的人,一个人真心不愿意做君子,孔子也没办法,只能视你为禽兽。

孔子是至圣,因为他做到了典范。温良恭俭让是他的常态,为学为人都无可挑剔,因材施教让人如沐春风,特别是道穷而不改其宗,而且毫无怨言。高山仰止,每一个人越深入了解孔子,越感到榜样的力量。当然,至圣不一定是最高地位的人,他在当世并不如意。难得的是,在他四处碰壁累累似丧家之犬的时候,他没有绝望,没有怀疑和退缩,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教育来影响后人。孔子是永远的老师,天下读书人都称之为先师,而他,也确实是老师的典范。记得易中天先生讲到孔子万世师表时,动情地提到“孔子一生就希望做一个好老师,仅此一点,就永远值得人们尊敬。”记得游玩孔庙时,看到杏坛,看到“万世师表”巨匾,看到孔门学生在孔子身边垂拱而立,真正感到师生的和谐,感到老师的伟大。

老师,应该是道德高尚的人,因为教书育人,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老师什么样,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这直接影响了国家的未来。与医疗类似,中国的教育也出现了问题。我一直想不通,老师是为了学生好,医生是为了病人好,为什么在中国,师生关系、医患关系会这么微妙,双方都像防贼一样猜疑对方?老师也是人,当然不应该道德高标,也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利益诉求,但老师教学生不是应该天经地义的吗,为什么会存在课余有偿补课?反过来说,家长给老师送礼也是应该的啊,孔子就强调“束脩”,也就是说学生要给老师送礼,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表达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也强调学习的重要,免费的知识会不重视,正如唐僧取经到灵山,如来都说经不可轻传;二是警戒学生,学习就是约束自己,修身养性,也就是“束脩”的本义。当然,送礼多少,那就因人而异,孔子从不在意。真的很难想象,补课明码标价,老师的知识是可以换成金钱的,更有甚者,该讲的时候不讲,不该讲的时候花钱了可以讲,这种种问题,当然也不能归罪于学生、老师、家长,这些都是系统性、制度性的问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孔子之伟大,还在于他不计较于名利。我们的儒家经典,都是他整理修缮,但不是自己创作。也就是说,他不强调著作等身,不强调署名原创,以看到多少出版物上有自己的名字为荣,而是真真切切的希望把自己的思想传给后人,能够给别人以帮助。《论语》也不是他所写,而是他的语录集。可以说,他没写过一本书,但他的思想却反映在每一本儒家经典中。这让我们当今精力都放在出书发论文而到处拼凑的所谓学者,该有多汗颜!真正有价值的成就,从来都是以质胜而非量胜。

孙子兵法

不出所料。言及孙武,必谈伍员。原因很简单,孙武的经历简单,而伍员的经历更戏剧化。《史记》中提及孙武,就是一场战争,一部兵法。当然,还有序幕,孙武演兵,杀了吴王两个宠姬。

先说伍子胥。伍子胥为公子阖闾做了莫大贡献,当然,这是投资,当阖闾成了吴王之后,伍子胥也终于得到回报,能够一骋胸中郁垒。我一直奇怪,一个楚国人,逃亡到吴国,居然认识那么多能人异士,让阖闾称霸,吴国就没有一个伯乐吗?说伍员和孙武是刎颈之交,未免臆想,伍员就是通过孙武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孙武,也只不过通过战争建立不世之功。孙武如范蠡一般功成名就逍遥田园,而伍员如文种一般忠贞为国惨遭不幸,他们伐楚以后走向不同人生,压根就没有重合之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孙武比伍员聪明,当然不需要像剧中那样让伍员来救。另外没想到的是,田穰苴居然是孙武的叔叔,这一家真不简单。古往今来,家学渊源,几世之功成就一番伟业,数不胜数。司马迁如此,李时珍如此,孙武孙膑亦是如此。

《孙子兵法》被称为兵家始祖,既对又不对。说不对,是因为在这部书之前,亦有兵法传世,有吴起的吴子兵法,司马穰苴亦有兵法。说对,是因为孙武在短短十三篇中,不仅谈兵,更涉及到深层次的哲学思维,其中的很多思想,不限于兵法,更是为人处世,所以《孙子兵法》是第一部让后世人人修习,个个受益的兵家经典,称为始祖不为过。

孙武最重要的思想,是重战。重战分为两个方面:1、慎战。“兵者,国家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事,不可不察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能说出这样的话,绝不是一个将军,一个赳赳武夫,而是一个哲学家,有着对军事透彻认识的智者。孙武虽为兵家之圣,但他一直强调不要依赖战争,能不打就不打,战争是迫不得已的手段。这是所有兵家未达到的高度。军事家嘛,强调如何赢得战争,有了战争就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有谁会考虑战争的危害?后世任何一个朝廷,在面对战与和的问题上,都是文人主和武将主战,亦可见孙武的修为,早已超过了一个武将,一个军事家的境界。2、不能忘战。国家无事,忘战必危,人必须居安思危,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英雄所见,总是一样。而孙武更高人一等的是,武备长修,但修武备的前提是国家的繁荣昌盛,百姓的安居乐业,否则穷兵黩武,必将走向灭亡。“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这种声音,哪是兵家,完全是看透一切的智者。

战争是政治的一部分,但可惜的是,历来的军事家,很少有政治眼光,就像岳武穆一心想着直捣黄龙,他却没想过,迎回二圣后怎么办,让高宗赵构怎么自处?孙武作为军事家,难得的是,他有政治家的眼光。“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最下攻城”,能通过外交手段取得成功的,绝不要通过战争手段。战争,永远是为了和平,永远是政治的一个基础。当然,这不是说战争不重要,如果失败了,城下之盟,一切都是空谈。甲午之战后,李鸿章和日本谈判,任他巧合如簧,倾心为国,还是不得不出卖国家主权,签订合议,以致背上卖国贼的骂名。朝鲜战争,中国一胜再胜,所以有了谈判的底气,你要谈就谈,要打就打,我们随时奉陪。板门店协议是典范,正是有了强大的武备,所以才有公平的合约。战争是实现和平的手段,这是孙武的思想,更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孙武的名字起得好,止戈为武。孙武在历史上是个谜,五战克郢,以弱胜强,而且胜的彻底,胜的毫无悬念,那是何等的天才!奇怪的是,这之后他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和吴起、廉颇等终身驰骋疆场的名将不同,他选择了离开,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也许有他的榜样,他的后人孙膑亦是如此。剧中的分析很有见地,也是最大的可能,他看到阖闾穷兵黩武,知道不可能有好结果,所以选择了离开。飞鸟尽良弓藏,按理说,阖闾在时,飞鸟尚未尽,良弓应未藏,阖闾不应该放弃这么一个军事大家,怎么会让他轻易离开,这又是一个迷。当然,历史究竟如何,没有谁知道。我们只知道,孙武没有离开我们,他的兵法,带着他的光辉思想,永远伴随在我们身边,而绝不仅仅是军事家的读物。这是他,也是这部典籍最重要的价值。

楚辞

屈原的《天问》,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部奇特的作品。他以问题为诗,以优美的语言,提出了种种问题,借以表达自己的志趣和倾向。戏剧以此出发,诠释了天眼,飞船等现代科技,其实有点偏题。屈原作天问,但他真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吗?不是的,他不是科学家,才不关心答案是什么,他只是在塑造自己这个伟岸的形象,敢于对天发问,对史发问,让自己的思想在历史和时空中游弋。这是所有浪漫主义作者共同的特点。李白也会问“青天有月来几时”,但他真会去研究什么时候有月亮吗?不过,屈原有着求索精神,这倒符合我们科研工作者的钻研,虽然他求索的只是救国救民的道路,而不是天问中的问题。

屈原的《橘颂》,展示了一个爱国者的情怀。农耕文明安土重迁,必然会带来对土地、对家乡的依念,所以,中国人最爱自己的祖国,最爱自己的家乡。上到天子国君,下到黎民百姓,背井离乡都是最不能忍耐的痛楚,而叶落归根都是心中最后的祈盼。所以,屈原的《橘颂》在当时就引起了人的共情,是可以想见的,甚至楚怀王都喜爱这首诗,也是可能的。当楚怀王吟诵着这首诗客死他乡时,不知道他有没有想到屈原,有没有后悔自己的抉择。

屈原是幸运的。他虽然没有得到上层的认可,却得到了普通百姓的认可。在他投江之后,百姓自发划船救他,用粮食代替他去喂鱼,以致形成了中国的端午节文化。仅此一事,他就不朽矣。沧海桑田,岁月变幻,一切功业都会随风飘散,唯有融入普通百姓生活方式的礼仪和节日,才是最好的纪念。所有的中国人都会记得屈原,因为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端午节的

粽香和龙舟。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被称为游圣,据说中国519旅游日就是源于徐霞客。旅游嘛,文人墨客,在游历之余有感而发,写下游记很正常,三藏法师西游时就曾写过《大唐西域记》,柳宗元等也多有游记名世。但是,这本书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仅是文字的优美,更是其地理学上的价值,开创了中国现代地理学。

徐霞客的旅游和我们现代的旅游不一样的,他是把旅游当做事业的。所以,他的旅游不是放松心情的,而是带有科考性质,他的游记很严谨地记载了当地的地形地貌,是地理学的第一手准确资料。难得的是,中国的地理学著作似乎天然具有文学色彩,《山海经》如此,《水经注》如此,这本书更是如此。可以理解,中国能流传下来的各个方面的著作,都是中国文人的作品,而文人嘛,文学性是第一位的,所以中国的典籍都很优美而富有底蕴,哪怕是科学地理方面的专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如此,徐霞客更是如此。当然,古人的游历不像我们现代方便,我们的旅游其实都是国家或社会组织已经开发方便出游的景区,而古人不是,几乎都是靠着一己之力攀登山峰或者泛舟江湖,是很危险的。当然,有利就有弊,我们的旅游缺少了古人静静观赏和思考的意趣,有的只是人潮汹涌中的匆匆一瞥,更别说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了。而且,古人的游历很率性,就是一个行囊,因为旅游不是享受,而是历练,是学习;现代的旅游,事先要做攻略,要征询注意点,准备的东西越多越好,其实就是在强调旅游的舒适度,因为我们的旅游是享受。而国家和旅行社还专门开发各种旅游产品,只为提高游客的舒适度。这当然不错,但我还是觉得,越来越舒适的旅游,逐渐远离了历练的本意,返璞归真的钟情于山水和人文,才是旅游的实质。说走就走的旅行,也符合游历的本质,但说着简单,做到却真不容易。

“朝碧海而暮苍梧”,这句话是互文,也就是说,早早晚晚都在碧海苍梧之间,这是徐霞客的志向。这也是他的夸张之语,因为在古人看来,这只有御风飞行的神仙才可以做到,普通人是无法做到早上在海边,而晚上到了苍梧之山的。不过,我们现代人确实能轻易做到朝碧海而暮苍梧。在我们出行越来越便捷的时候,那种探查未知,终身求索的勇气,应该是我们秉持的。在更便捷的时候,我们就要有更高的理想,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个古人无法企及的目标,对我们而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如果徐霞客有幸生活在我们的年代,他的游记又会是何等的丰富和光彩夺目!

徐霞客还有一句话,何处不埋骨,深有感触。当然,古人强调叶落归根,他也就是这样说说,最终他也归了根。记得刘伶有过同样的狂放,以酒为伴,喝死即埋,那是何等的畅意人生!不过,古往今来,真正做到人生通畅的可能也只有李白了,酒后捞月而死,当然这也只是传说。窃以为,人死如灯灭,当一切还于自然,从此悄无声息,又何必烦之后人祭奠。如真有此感悟,确实,何处不埋骨,甚至曝尸荒野,以肉馁虎又如何!不过,在视死如生的人看来,那是万万使不得的,会成为孤魂野鬼甚至魂飞魄散的。真的,当死也不成为背负时,人生才是真正的通透。何处不埋骨的思想遗留到革命者身上,那就是为革命献身的豪气:“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今人在这个方面,确实超过了古人,像周恩来总理,连埋骨都不需要,那是再豁达的古人都无法企及的思想高度。

徐霞客在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考证了金沙江是长江的源头,抛弃了岷江是长江之源的说法。我就不明白了,长江本来就是众多水流汇集而成,特别是上游,几股差不多大小的水系汇成长江,哪条水系是正宗的源头,这不是见仁见智的事吗?还是哪条长就算哪条是正源?就像几个部门合并成一个新的部门,如果一个部门明显为主,可以说他为主体;如果几个部门差不多大小,那就是一个新的部门,原来的谁都没有了,谁也不是主体。当然了,不管怎样,徐霞客个人的意见,能够成为现在的正统观念,这足以说明他的科学严谨。

老子

老子和尹喜的故事,带有传奇色彩,颇符合道家炼丹飞升的玄幻之意。据说尹喜为函谷关守备,老子西出函谷,需要出关,而尹喜早就看到紫气东来,知道有圣人到来,当看到一个老者骑着青牛迤逦前来,便拒不让他出关,逼着他留下教诲,于是才有了《老子》这部经典。这个故事还诞生了一个成语:紫气东来,形容人将碰到喜事或贵人。问题来了:老子愿不愿意传书?按照故事,老子是不愿的,是被迫的。但易中天先生早就分析过,道士并不是隐者,道士是关心天下的,虽然他们主张无为而治,但并不代表自己就什么都不做,而是也都在著书立说影响世人,传达自己的主张,甚至还和儒家等学派论战的。老子当然也是士,本质上自然也希望能将自己的主张传之世人,怎会被逼写书?最多一拍即合。窃以为,这个故事和三顾茅庐一样,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惺惺作态的理想情结。剧中老子感谢尹喜给自己一个安静的著书立说的机会,倒是挺新颖和符合真实值得赞赏的,颇显编剧的功力。

老子是中国先秦第一个圣人,或者说思想家,孔子还向他求过学。老子的思想是集大成的,短短五千字,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逻辑等等学科,涉及到治国理家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千古奇文。这部书,这个人,从而成为神话传说一点不为过。现实来说,老子之所以能这么通晓一切,与他的工作有关。他是国家图书馆馆长,肯定是个爱学习又有天赋的人,有能力又有条件,所以能融会贯通卓然大家。他悟出了道,自然想流传并指引后人,所以才有了这部奇书。我一直觉得,学习,不仅仅是自己悟道,更应该指引世人,所以孔门圣贤,我一直对颜回入圣不解,因为他学习再好,也没做任何贡献,没留下任何思想巨著,只是个老师喜欢的好学生,绝对够不上世人表率。

道家的德才观和儒家是不一样的。儒家传统都强调道德至上,而才干与道德是二元的。当然,德才兼备者最好,但是,如果德才不能兼备,还是更看重道德的。很简单,“德者,才之帅也,”如同一个汽车,德是方向,才是马力,只有方向正确,马力强大才能很快到达目标。如果方向不正确,马力越大越会南辕北辙。反之,如果方向正确,哪怕马力很小,但持之以恒也会到终点。但是,老子说了,德和才其实是一回事,没有才能的人,其实就是没有道德,或者说是伪道德。很简单,我们经常会遇到好心办错事的人,我们往往因为其是出于好意而原谅他,但其实,这些人造成的危害,有时并不亚于有意造成的伤害。比如,庸医误人,这些庸医也想看好病,却治死了人;再比如,庸君误国,典型的崇祯皇帝,也想励精图治,但能力有限最终死守社稷。在老子看来,这些人就是邪恶之人。

上善若水,首先需要我们要提高我们的能力,能够因地制宜因时而动与人为善言而有信心胸宽广,这是善良的前提,也是善良的表现。然后要面对一切邪恶不动摇,用自己的善良改造对方,至少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最终,在有了种种善良的表现和结果后,还能不衿己功。这样的善良,才不致引起灾祸,“故无尤”。当然,老子无意于功名利禄,他的最终目的就是“无尤”,养身自保并利人。我倒是觉得,这样的善良,纵然自己可以不争,但社会必须弘扬这样的正能量。

周易

周易被封为群经之首,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奇怪的是,在一些江湖术士手中,他又和黄老之书一起,成了算命打卦的必备用书。

说奇怪也不奇怪。在上古,算命打卦被称作“卜筮”,是一件大事,是庙堂之高的事,而不是像我们今天游走于法律边缘,处江湖之远的旁门异术。所以,文王拘而演周易,就是文王被拘时,闲极无聊,于是将自己熟知的卜筮之术演化成书,这同样是一件居于庙堂之高的大事。这样的一本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中的经典,是源于孔子,孔子为文王的易经做传,被称为易传,易经易传合称周易。正因为易传的出现,一本卜筮之书成了哲学巨著,内中蕴含的很多转化、奋进的思想,成了中国士人的指路明灯。

先秦诸子分属各派,相互间还互加攻讦,似乎水火不容。但实际上,门户之见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从师承中就可以看出,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居然是儒家荀子的门生,而孔子也受过老子的教导。周易中有丰富的转化思想,更接近于老子的物极必反,福祸互转的思想。事实上,孔子一直强调中庸,强调过犹不及,很难说没有受到老子的启发。本来嘛,圣贤们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自然有各人的独到见解,而英雄所见略同之处也不足为奇。

文王拘于羑里,孔子厄于陈蔡,但君子自强不息,道穷不该其宗。坦率说,文王的脱困是有点小人的。孩子被杀,逆来顺受;卑行贿赂,君子不齿。虽说瑕不掩瑜,但以这种方式脱困,多少总是德行的污点。剧中做了很好的修正,说文王被拘,天下震动,商纣王迫于压力放了文王。历史的真实,谁又能说得清,我倒宁愿希望剧中是真实的历史,虽然明知不可能。

传习录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弟子记载阳明先生语录的一本书,仿《论语》体例。书名由来也是源自曾参反省自己的话:“传不习乎?”这里的传,指流传,教导,既有教导的知识之意,更有老的风范、德行的传承。同样,习,既有学习、研究知识之意,更有练习、沿袭老师德行的作为。

阳明先生是圣人,而且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圣人,因为他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均做出了彪炳千秋的贡献。如孔子等圣贤,固然道德之高尚、思想之丰富不遑多让,但在立功方面确实不如阳明先生。一个清癯的文人,居然凭着一己之力,募兵平定藩王的叛乱,想想都不可能,但阳明先生做到了。后世的曾国藩,也做到了募兵镇压天平天国的起义,在立德立功方面不比阳明先生差,但立言方面显然就逊色多了。所以可以说,阳明先生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致良知之后,就是知行合一。理论和实践谁先谁后,谁更重要,是哲学中一个永恒的命题。在阳明先生看来,两者没有谁更重要,因为两者其实就是一回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两者本质上是同一件事情的开始和结束。你说你得到了什么知识,你知道该怎么做,但你如果不做,那你并没有得到这个知识,并不知道应该怎样。这个石破天惊的观点,获得了众多志士的高度评价,陶行知先生甚至为此改了自己名字。很简单,这个观点对有志的人是一个激励,理解了知识就要去做,不然就和没得到知识是一回事。正是在这个思想的感召下,众多的英雄们才会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将知识、理想变为现实。同样,我们认识一个人,也不是看他说得有多漂亮,是不是学富五车,如果他什么事都做不了,从不将语言化为现实,那他绝不是个有知识的人。这个思想充实了中国思想文化宝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补充。从此,朝闻道,不再夕死可矣,因为如果闻道不能化为行动,那和没有闻道是一样的。学以致用,也不对,因为学和用是一体的,用也是学,不存在一个有利于另一个。

两者结合起来,最简单,也最重要的知行合一就是对良知的真正实行。也就是说,一个人,得到了良知以后,应该将良知付诸实施,才是真正的致良知。于是,我所有的行为,都会秉承自己的内心,不再有利益的纷扰,也不再有犹豫和彷徨,自然君子坦荡荡,也就达到了我心光明的境界,也就是圣人的境界。

阳明先生的思想自成体系,难得的是,他身体力行,从而成圣。当然,世事多艰,世界并不因为他是圣人而对他格外眷顾,他也饱受挫折。他和历史上所有真正的圣人一样,坚守着自己的大道,坦坦荡荡,不怨天尤人,顺时安世,淬火成金。在受到廷杖,贬谪异乡的时候,他能够龙场悟道,成就自己的学术人格。在现实人生的最低处,他却达到了人生思想的最顶峰。人的一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很多人面对挫折会质疑自己的选择,甚至有人会放弃大道走向反面,那些人在王阳明看来,都是失去了自己的良知。君子志于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人在逆境中,永远要明白自己的本心,践行自己的本心,从而达到我心光明的境界,这是王阳明,也是孔子,更是中国古往今来的圣贤们所必须经过的历练。

THE END
1.观看典籍里的中国——《易经》的收获最经典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自《易经》。 求贤纳士 结识了很多贤人,还曾和姜子牙探讨天道,得出天道:敬天爱人! 同样的困境 孔子晚年失去弟子仲由、颜回(曾一起被困陈蔡,绝粮七日),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乃是君子,文王是君子。 https://www.meipian.cn/518ujecm
2.典籍里的中国周易的配乐典籍里的中国周易概要孔子 一、周易的背景和来源 周易是中国古代典籍之一,起源于周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的核心内容是“易经”,也被称为“易”或“周易”。作为一部刻画自然界变化和人类行为规律的经典著作,周易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http://www.qlmzp.com/wenzhang/37878.html
3.这句经典名言竟出自《周易》《典籍里的中国》探寻“天行健,君子提到《周易》,你会想到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它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误会”,其实它蕴含着丰富的哲思,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经典。 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将于9月20日晚八点档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十期《周易》,再次为“典迷们”奉上一场过节“文化大餐”。https://tv.cctv.com/v/a/ARTIJxdcNLKQdVfCWP6PQHOB210920.html
4.典籍里的中国—《周易》《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个性品质和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 一部《周易》述天地之道,究万物之理,从思辨的哲学高度,揭示出先民对自然、社会、人文整体和谐的探索。集中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境界。 https://www.jianshu.com/p/d9f0757f5765
5.酷狗视频:典籍里的中国《易经》篇,周文王姬昌效法先祖伏羲推演永恒的新兰 《典籍里的中国》获白玉兰奖,重温《尚书》精彩片段 综艺大魔王 长津湖 悦动双耳 失忆-虞书欣(电视剧《苍兰诀》插曲/剧情MV) 喵音悦 米小圈上学记 雪海飘香剑典籍里的中国 《易经》篇,周文王姬昌效法先祖伏羲推演大道,顺应天意,承载万物。正所谓,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次https://m.kugou.com/mv/?hash=FD18ADBA40FA61C7924B6E224C677A6D
6.《典籍里的中国图解周易大全国学经典易经起源全书易经的智慧周易京东JD.COM图书频道为您提供《典籍里的中国图解周易大全 国学经典易经起源 全书易经的智慧周易 中国哲学经典书籍 正版图书籍》在线选购,本书作者:,出版社:出版社。买图书,到京东。网购图书,享受最低优惠折扣!https://item.jd.com/10105942180526.html
7.《典籍里的中国易经全书大字注音版全本全文无删减注释无障碍当当鸣佩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典籍里的中国】易经全书 大字注音版全本全文无删减注释无障碍正版周易 全民阅读(第二辑)邓启铜 南京大学出版社 尚雅国学经典》。最新《【典籍里的中国】易经全书 大字注音版全本全文无删减注释无障碍正版周易 全民阅读(第二辑)邓启铜http://product.dangdang.com/11851330473.html
8.汲取智慧,总要学点什么。(典籍里的中国)剧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已经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最富典范性的命题之一,对此后中国乃至东亚的思想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书原因与《论语》近似。王阳明先生一生命运多舛、历经磨难。十二岁立下大志要读书学圣人。之后随父亲去了京师,在学堂念书兴致极高,学了道理就想着去检验。格竹子七天七夜没有吃喝,也没有格出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224982/
9.典籍里的中国和你一起再品《易经》【#典籍里的中国# 和你一起再品《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藏器于身,待遇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这些修身名言,哪句给你启发最大?The word "gentleman" is often thought to correspond to the Chinese word Juhttps://finance.sina.cn/2022-01-03/detail-ikyamrmz2842172.d.html
10.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观后感范文优质2篇.docx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观后感范文【优质2篇】.docx 4页内容提供方:日出江花红丝火 大小:15.99 KB 字数:约1.88千字 发布时间:2021-11-25发布于江苏 浏览人气:1069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1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125/5224230304004121.shtm
11.中国二十八国粹之《易经》易经全篇都在讲这八个字易经算命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中国二十八国粹之《易经》_易经全篇都在讲这八个字_易经算命_易经的精髓就在三句话中国二十八国粹之《易经》《易经》是我国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最早是由伏羲创制,伏羲所创的八卦称之为"伏羲八卦"或"先天八卦"。http://zz.ychedu.com/qtzy/595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