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节目走进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第二期节目讲述中国古代重要科技文献《天工开物》,由“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时空到古代,与先贤对话,看先贤如何点燃万古之明灯,这种方式,让现代人得以与古代经典典籍相遇,并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不少观众表示看得热血沸腾,眼泪汪汪。
中国古代的书籍绚丽多姿。它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传承着中国的文化传统,维系着中华民族统一的文明及其发展。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集中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凝结着民族的智慧,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节目虽然制作精彩,还是远不足以介绍中国古代典籍的绚烂璀璨,今天就和小北一起再来感受一下中国典籍的历史感和厚重感吧!
中华文化典籍的历史源流中国在殷周时期,文字逐渐定型。而文字必须借助载体才能得以显示,而文字与载体的结合,便是初期书籍的雏形。从现存的甲骨、金文和早期石刻文字来看,殷周时期是中国书籍的萌芽期。甲骨文书是中国初期书籍形式之一。根据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刻有文字的甲骨和陕西周原出土的西周甲骨卜辞,可知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时期,有文化的上层贵族已利用甲骨进行占卜,并在甲骨上刻写占卜记录。这些以甲骨为载体的甲骨文书,具有起源时期书籍的意味。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是中国初期的书籍之一。殷周时期,上层贵族为了保存重要文件或纪念重大事情,就铸造一件青铜器,把文件或事情用文字记录下来,铸刻在青铜器上面。这些以青铜器为载体的铭文,传播了古代知识和重大事件,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书籍的作用,成为中国书籍的萌芽。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制成的。用竹片写的书叫“简策”,用木板写的书叫“版牍”。单根竹片叫做“简”,把若干简编连在一起叫做“策”(“策”也称“册”),编简成策的绳子或皮条叫做“编”,一册就是一篇完整的文字。
在竹木的书盛行同时,用丝织品写的书也逐渐通行起来。这种书一般称为“帛”。由于丝织品还有素、缣等名称,帛书又叫做“素书”或“缣书”。战国时期的古书《墨子》中有“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的话,可见当时缣帛已经和竹木简一样作为流行的书写材料。帛书质地柔韧,可随意卷舒,便于阅读收藏;篇幅长短,可根据内容剪裁,分量也轻,便于携带。缺点是价格昂贵,不易普及,所以无法取代简牍。
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飞跃,也是书籍制作的一大变革。根据考古发现,早在西汉初年就发明了植物纤维纸。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使生产出来的纸成本低廉,质地良好,更适宜书写。从此,纸张开始大量生产,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到三国魏晋时期终于替代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为以后的书籍印刷奠定了物质基础。公元7世纪初期,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纸张和印刷术的结合,使图书可以批量生产,广泛流通。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又推动古籍形式的改进,即由卷轴式过渡到装订成册的册页式。这一形式至今仍为书籍的普遍形式。
公元11世纪40年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促进了人类书籍的生产和文化的交流。以后,铸刻活字的材料由胶泥、木质向铜铝进化,一直发展到近代的铅字印刷。
《书经》亦称《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史迹著作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订,其内容大部分是文诰号令,保存了商周尤其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周礼》又名《周官》,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掺入儒家政治思想,加以增删排比而成。
《仪礼》简称《礼》,也称《礼经》或《士礼》,汇编春秋战国时的一部分礼仪制度,包括冠、昏、丧、朝聘、燕享等礼仪程序。
《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内容大多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辑录了战国至西汉初儒家各种礼仪著作,为研究古代礼制和儒家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
《易经》又名《周易》,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占筮的书,以卦和爻来占卜和象征自然及社会变化的吉凶,在宗教迷信的形式下,也透露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和古人片断的思想认识。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又称《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人左丘明所撰,多用事实解释《春秋》的古文经传,征引孔子等解经评史的言论,记事翔实,以文史见长。
《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又称《公羊春秋》,所记史事简略,着重阐发《春秋》的“微言”“大义”,为历代今文经学家用作议论政治、褒贬人物的根据。
《春秋穀梁传》简称《穀梁传》,又称《穀梁春秋》,体裁与《公羊传》接近,专门解释《春秋》经文,侧重于“义理”,记事虽不及《左传》翔实,但持论较《公羊传》平正。
《孝经》由孔子弟子所撰,论述孝道、孝治思想和宗法思想。《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记录和传闻整理的孔子言行集,包括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谈论,成为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尔雅》是一部最早解释词义的著作,由汉初学者缀辑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后世经学家常依据此书来解说儒家经义。
《孟子》由战国时的孟轲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所撰,记载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涉及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学说。南宋时朱熹竭力宣扬《礼记》里的《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是经典的基础,是为学之本,并为它们作了注,称为《四书集注》。从此经书有了“四书”这个名目,“四书”成了科举考试的命题依据。
经部书籍作为儒家经典,列为四部之首,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古代学校都以经书为主要教科书,历代研究经学的著作更是不计其数。据《四库全书总目》不完全的著录,经部书籍共有1773部,20427卷,包括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大类。经学成为训解和阐发儒家经书的一门专门学问。历代的经学著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
02.史部典籍
史部典籍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历史著作,可谓卷帙浩繁,汗牛充栋。《隋书·经籍志》把史部列在经部之后,位居四部第二,并把史籍分为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地理、谱系、簿录、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等十三类。到清代修订的《四库全书》,所列史部书籍(包括存目在内)共2714部,37000多卷。这些图书分为15类,即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可谓琳琅满目。各类史书各有源流,自成体系,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其中纪传体(正史)、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为中国古代史著三大主要体裁。03.子部典籍
子部典籍涵盖了诸子百家的著作。西汉刘歆的《七略·诸子略》辑录:“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据此,遂有诸子百家之说。《隋书·经籍志》把子部分为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等十四家。到清朝编订的《四库全书总目》中,子部典籍包括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农、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部类。04.集部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