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历年考题版

墨子:三表法、尚同、《小取》(2)孟子:尽心、四端

庄子:卮言、心斋(3)、齐物论

荀子:解蔽、虚一而静韩非子:喻老

五德始终

中庸:中和、慎独公羊学

三世说(2)

【简答】

1)中庸与乡原有何区别?请结合“四书”予以说明。

2)荀子是如何批判百家之学的?

【原典解读】

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

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论语·雍也》)

2)仁,爱也。义,利也。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爱利不相为内

外。所爱利亦不相为外内。其为仁内也,义外也,举爱与所利也,是狂举也。(《墨子》)

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4)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

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焉,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4)

5)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

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6)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

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

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肴乱,吾恶能知其辩!”(《庄子·齐物论》)

7)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

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庄子·齐物论》

8)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

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见侮不辱,救民之鬬,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庄子》)

9)世或谓罔两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请问:夫造物者,有耶无耶?

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故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与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郭象《庄子注·齐物论注》)

10)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2)

11)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

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公孙龙子》)

12)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

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论述】

1)试比较儒墨思想之异同。

2)试比较老庄思想之异同。

3)对孟子的性善论,传统上有两种解释:一是向善论,意思是人皆有善

端,所以都有向善的可能性;二是本善论,意思是说人性本善,仁义礼智皆内在于人性,不是后天习得的,两种解释是否有区别?若有区别,哪一种更符合孟子的思想?请陈述你的观点。

4)庄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老子思想的?

5)分析、评价庄子齐是非的思想。

6)荀子是图和批判先秦百家之学的?

7)荀子是如何论证天人关系的?

8)论先秦时期人性论的历史的与逻辑的演变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

【名解】

今文经学

谶纬(2)

葛洪

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2)王弼:言意之辨、得意忘象(3)郭象:独化(2)、寄言出意

顿悟

1)名必有所分,称必有所由。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不尽。不兼则大

殊其真,不尽则不可以名,此可演而明也。(王弼《老子指略》)

2)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

万物之宗也。不温不凉,不宫不商,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故其为物也则混成,为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则希声,为味也则无呈。故能为品物之宗主,包通天地,靡使不经也。若温也,则不能凉矣。宫也,则不能商矣。形必有所分,声必有所属。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声者,非大音也。

然则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四象形而物无所主焉,则大象畅矣。五音声而心无所适焉,则大音至矣。故执大象则天下往,用大音则风俗移也。(王弼《老子指略》)

3)夫论不留精澄意,苟以外效立事是非,信闻见于外,不诠订于内,是

非耳目论,不以心意议也。夫以耳目论,则以虚象为言,虚象效,则以实事为非。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墨议不以心而原物,苟信闻见,则虽效验章明,犹为失实。失实之议,难以教。虽得愚民之欲,不合知者之心。丧物索用,无益于世,此盖墨术所以不传也。(王充《论衡》)

4)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

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通惠)由

THE END
1.书单延伸阅读(进化的故事)书评自然演化的奇迹 动物之眼 7.6 格奥尔格·格莱泽 汉斯·F. 保卢斯 / 2019 / 人民邮电出版社 71、安德鲁·帕克《一眨眼的工夫:视觉如何开启进化的大爆炸》(Andrew Parker, In the Blink of an Eye: How Vision Kick-Started the Big Bangof Evolution, 2nd revised ed.,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2016) 第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133945/
2.头解释头拼音头造句黄伟文2、这次科展,我们以废物利用为主题,出奇制胜地赢得头奖。3、白石昊闻言,转悲为喜,像小鸡啄米似的猛点头。4、止戈老急急和快乐山人坐到船头舱板上,轻声对柳如风道:“你和小童到舱里去。5、1915年,21岁的陈孟元遵父母之命回 https://www.chazidian.com/zuci-254748/
3.中播网——中传2022年初试真题及参考答案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C.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D.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3.《涉江采美蓉》是产生于汉代的文人五言诗。下列对诗句相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B) http://www.byzc.com/news/24021.html
4.辛金辛未日柱男命三命通会精论解析详解三命通会论命详细解释自重;苦学技艺,学有工夫之命。女人育养,中平之命运。戊戌日柱,宜择癸卯日主为配,在已火岁运中见遇,以属兔者宜。对于出生日柱是戊戌日的人,在性格上他们是一个很善良,为人很忠厚老实的人,很多时候其实他们都是一个不善于表达,但善于思考的人,生活中他们其实是一个看上去不易亲近人。在婚姻中与他们Zui般配的http://dongguan.11467.com/info/29027647.htm
5.天使期刊中的問題(二)在另一处又说:『凡曾过着与上帝最亲近之生活的人,凡宁愿牺牲性命而不肯故意犯一件错行的人,凡曾蒙上帝赋以神圣亮光与能力的人,都承认他们的本性是有罪的。他们既不靠肉体,也不声称自己为义,而完全仰赖基督的义。……我们应当知道惟有在基督里面,我们才得以满足,也当以使徒如下的自白作为我们的自白:「我也http://www.godsword77.net/XJC69.htm
6.凝命的解释凝命的意思汉典“凝命”词语的解释凝命网络解释 百度百科 凝命 nínɡ mìnɡ 谓使教令严整。《易·鼎》:“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王弼 注:“凝者,严整之貌也……凝命者,以成教命之严也。”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文说·赋以一字见工夫》:“ 郭昌明 首冠《宜春赋》曰:重明丽正化天下。第三隔云:‘德增日日之新https://www.zdic.net/hans/%E5%87%9D%E5%91%BD
7.一个生命论诗学范例的解读——中国诗学精神探源又说:“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王夫之用“形者质也”、“象者文也”加以解释⒆,意谓“形”属于事物实体,“象”却是一种显现,“形”实而“象”虚,两者不能等同。确乎如此,诗中之“象”更是一种虚拟的显现,不过不限于形体的显现,乃重在生命的显现,其功能是要在诗歌作品里展呈作为人的生命体验的“https://www.sass.org.cn/2004/0402/c1203a21525/page.htm
8.基督徒成长的ABC经文的解释 「直跑」在希腊文是dioko,意指「追求、追逐、一直跑」。它被形象化地用作描绘一人於比赛中迅速敏捷地跑向目的以夺得奖品。此动词是「连续动作的现在式」,显示这追求要成为信徒每天生命的模式。 「标竿」在希腊文是skopos,意指一个观察者、一个监视者、或是定睛望著的距离标竿、人目光中之目的或尽头http://bible.org/foreign/chinese/abc/abc-12-ChineseGB.htm
9.浅谈深度报道的写作技巧8篇(全文)之变》,讲述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化和农业税的取消,农村基层政权将会发生的变 化,政策性比较强,属于趋势性报道。 1985年,普利策新闻奖评选委员会设立了两个新奖项:解释性新闻奖和调查性新 闻奖,这被学界认为是深度报道学术地位的最终确立。深度报道在中国改革开放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by2aj2p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