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世界视域下的“义命”新探

在中国文化中,义与命是一对重要范畴。“义”指的是普遍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通常有“道义”“义理”等说法,“道”“理”为“义”的普遍有效性奠定了形而上的基础。“命”的含义分歧较大,当命与义相对时,命指的是人力所不能控制、难以预测的某种外在的力量、前景、遭遇或结果。古往今来,关于“义命”关系问题看法不一,有义命分立、义命合一等观点。对此,我们应如何理解义与命,当义与命发生冲突时,应做何选择方可达致义对命的超越?西方哲学中的二重世界即必然世界与自由世界和传统“义命”论存在一致性、关联性,可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

道德认知:义命关系之层次

必然世界即自然世界,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须遵循自然规律,受因果律的制约。自由世界则摆脱了自然因果律的限制,完全由自己做主。前者以命为主宰,后者则是充斥着道义的领域。人们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但并不一定都是命,只有作出努力而又无法改变时,才是命,即“君子当困穷之时,既尽其防虑之道而不得免,则命也”(《近思录·卷之七》)。面对此种境遇,通常有三种不同的价值选择。

首先是无义无命。它意味着个体否认了自由世界的存在,沉沦于自身生物性的一面,面对世事毫无举措,反而为情绪所主宰。即“有人遇一事,则心心念念不肯舍,毕竟何益?若不会处置了放下,便是‘无义无命’也”。南宋叶采认为无义是遇事而不能处,无命是处置了而不能放下(《近思录集注·卷七》)。简言之,无义无命就是缺乏生活的智慧,持有不该有的执着,对必然性缺乏理性的认知,并没有以平常心去对待,导致心为外物所累,阻断了通向自由世界的道路。无命无义在程颐看来是“志不胜气”(《二程集·遗书卷第十七·伊川先生语三》)。所谓志,《说文·心部》释为意,为志向、意愿之义,气既作为世间万物的构成要素,在宋明理学中有“理以赋性,气以成形”的说法,又有精神层面之说,如“浩然之气”。对于二者的关系,孟子认为志是气之帅,志统帅着气,二者是“骑手”与“马”的关系(《孟子·公孙丑上》)。若是志胜,便是个体自由意志的主宰发挥作用,则心自然无此累。反之,便沉沦堕入必然世界。

其次是以命处义。个体处于这一层次,在认知上意识到必然世界与自由世界的区分,但只是处于朦胧未开化的状态,并不能在自由世界中采取恰当的行动,缺乏对义的基本认知。二程曰:“中人以下,乃以命处义。如言‘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知命之不可求,故自处以不求。”《二程集·遗书卷第二上·二先生语二上》“中人以下”是指后天知之者,而非生而知之者。若他们不学习或接受教化,就会采取“知命已定”的处世态度,即安之若命,只是以消极的态度来面对世间种种,并未转向对自由世界的价值追求,从而把“义”的自为困囿于“命”的必然之中,消解了义的积极自由层面。

道德实践:由命及义之工夫

“心存正”乃是心从外物的束缚尤其是利欲的执着中解放出来,实现心的自由无束,达至中正无邪的状态,这要经历一番正心的工夫。按照《大学》中的修养工夫,正心要以格物、致知、诚意为前提,格物是实践的工夫,致知是对真知的获取,诚意则是对意念的诚化。对此,宋明理学家阐述的侧重点各不相同,程朱以格物为中心,主要强调外在躬亲实践的工夫;心学则以致知为中心,注重内在良知的彰明;刘宗周则以诚意为本,以慎独为主要修养方式。但他们都认为正其心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在朱熹看来,正心最根本的是对仁道的坚守,即“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四·述而第七》)。这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它也被称为为学修身的首要工夫。立志是道德理性的觉醒,是价值理想的确立,决定了道德修养的走向。

“别善恶”是善恶的价值判断。人是二重性的存在,不仅生活在必然世界中,而且生活在自由世界中。在自由世界中,它的基本标识便具有了道德意义,即以善恶为基本的评价体系,人身处其中要按照“应当”与“目的善”行事,并成为君子或圣贤。当然对于善恶的认定有不同的价值标准,一方面有共同认定的基本善,即普遍的道德共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利用理性的力量去审析善恶标准的合理性,即“别善恶”。善恶的判别是道德行为的前提,否则便会沦为伪善或乡愿。伪善只是在形式上具有善的标准,但实质上违背了善的基本内容或道德要求;而乡愿则是“德之贼”,这种无原则的善也是对道德的损害。

“识廉耻”是善的底线认知。在自由世界中,既有道德理想的价值追求,也有伦理底线的坚守。《管子·牧民》中提到国之四维是“礼义廉耻”,礼义是积极性的道德要求,廉耻是基本的伦理底线,它们强调有所不为。廉,清也,它要求个体对身外之物尤其是财货名利有所守,能洁身自好,坚守道义。耻乃羞恶之心,面对不道德的现象,内心会产生情感上的不悦。孔子认为“知耻近乎勇”,一个人若是知道、了解耻辱,必定羞于做耻辱之事,在道德行为上也不会存在恶。不识廉耻意味着在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之间最基本的界限已经消弭,那么这个人则无异于禽兽,其行为也突破了义的规范和礼的约束。

对于三者的关系,清代学者茅星来认为:“所存正,谓所存于心者正也。如利禄不以动其心,耳目口体之欲不以系其怀,皆是。此以体之存而言。‘分别善恶’二句,以用之发而言。盖所存正则其本立,分别善恶则知所择,识廉耻则能自守。”(《近思录集注·卷七·去就取舍》)他从体用视角对三条实践工夫作出解释,心存正为本、为体,别善恶、识廉耻为发、为用,别善恶乃处人之道,识廉耻则为自守之道。这三条实践工夫兼乎体用、处人与处己,间接回答了道德实践工夫的选择依据。

从必然世界走向自由世界,是义对命的超越。对于义命之间张力关系的处理关涉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与人生归宿,可以说是人生哲学的核心问题。“无义无命”“以命处义”“命在义中”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理性觉醒的程度,是从不自觉到自为的过程。“正其心”“别善恶”“识廉耻”也是围绕理性展开的。也就是说,在通向自由世界与圣贤境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理性力量的发挥。但这种理性不是工具理性,不是为其他私欲目的出谋划策,而是道德理性、是诚知。张载认为,“须是诚知义理之乐于利欲也,乃能”(《张载文集·经学理窟·气质》)。道德理性指向的是义理,是个体对道的主动觉醒与自觉担当。道德理性也不是孤立的,与情和意相配合,而且由道德理性带来的情感的愉悦远远超过利欲之乐,正是这种愉悦成为为善去恶的驱动力。

总之,义命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二者完全可以消融于道德理性力量的发挥。也就是说,道德理性是连接必然世界与自由世界的桥梁,这也是传统义命观的枢纽。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近代道德观念发展史研究”(21AZX01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THE END
1.书单延伸阅读(进化的故事)书评自然演化的奇迹 动物之眼 7.6 格奥尔格·格莱泽 汉斯·F. 保卢斯 / 2019 / 人民邮电出版社 71、安德鲁·帕克《一眨眼的工夫:视觉如何开启进化的大爆炸》(Andrew Parker, In the Blink of an Eye: How Vision Kick-Started the Big Bangof Evolution, 2nd revised ed.,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2016) 第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133945/
2.头解释头拼音头造句黄伟文2、这次科展,我们以废物利用为主题,出奇制胜地赢得头奖。3、白石昊闻言,转悲为喜,像小鸡啄米似的猛点头。4、止戈老急急和快乐山人坐到船头舱板上,轻声对柳如风道:“你和小童到舱里去。5、1915年,21岁的陈孟元遵父母之命回 https://www.chazidian.com/zuci-254748/
3.中播网——中传2022年初试真题及参考答案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C.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D.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3.《涉江采美蓉》是产生于汉代的文人五言诗。下列对诗句相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B) http://www.byzc.com/news/24021.html
4.辛金辛未日柱男命三命通会精论解析详解三命通会论命详细解释自重;苦学技艺,学有工夫之命。女人育养,中平之命运。戊戌日柱,宜择癸卯日主为配,在已火岁运中见遇,以属兔者宜。对于出生日柱是戊戌日的人,在性格上他们是一个很善良,为人很忠厚老实的人,很多时候其实他们都是一个不善于表达,但善于思考的人,生活中他们其实是一个看上去不易亲近人。在婚姻中与他们Zui般配的http://dongguan.11467.com/info/29027647.htm
5.天使期刊中的問題(二)在另一处又说:『凡曾过着与上帝最亲近之生活的人,凡宁愿牺牲性命而不肯故意犯一件错行的人,凡曾蒙上帝赋以神圣亮光与能力的人,都承认他们的本性是有罪的。他们既不靠肉体,也不声称自己为义,而完全仰赖基督的义。……我们应当知道惟有在基督里面,我们才得以满足,也当以使徒如下的自白作为我们的自白:「我也http://www.godsword77.net/XJC69.htm
6.凝命的解释凝命的意思汉典“凝命”词语的解释凝命网络解释 百度百科 凝命 nínɡ mìnɡ 谓使教令严整。《易·鼎》:“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王弼 注:“凝者,严整之貌也……凝命者,以成教命之严也。”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文说·赋以一字见工夫》:“ 郭昌明 首冠《宜春赋》曰:重明丽正化天下。第三隔云:‘德增日日之新https://www.zdic.net/hans/%E5%87%9D%E5%91%BD
7.一个生命论诗学范例的解读——中国诗学精神探源又说:“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王夫之用“形者质也”、“象者文也”加以解释⒆,意谓“形”属于事物实体,“象”却是一种显现,“形”实而“象”虚,两者不能等同。确乎如此,诗中之“象”更是一种虚拟的显现,不过不限于形体的显现,乃重在生命的显现,其功能是要在诗歌作品里展呈作为人的生命体验的“https://www.sass.org.cn/2004/0402/c1203a21525/page.htm
8.基督徒成长的ABC经文的解释 「直跑」在希腊文是dioko,意指「追求、追逐、一直跑」。它被形象化地用作描绘一人於比赛中迅速敏捷地跑向目的以夺得奖品。此动词是「连续动作的现在式」,显示这追求要成为信徒每天生命的模式。 「标竿」在希腊文是skopos,意指一个观察者、一个监视者、或是定睛望著的距离标竿、人目光中之目的或尽头http://bible.org/foreign/chinese/abc/abc-12-ChineseGB.htm
9.浅谈深度报道的写作技巧8篇(全文)之变》,讲述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化和农业税的取消,农村基层政权将会发生的变 化,政策性比较强,属于趋势性报道。 1985年,普利策新闻奖评选委员会设立了两个新奖项:解释性新闻奖和调查性新 闻奖,这被学界认为是深度报道学术地位的最终确立。深度报道在中国改革开放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by2aj2p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