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身”与“性命”——道教的宇宙观、生命观
吕洞宾的内丹思想以性命双修并重为特色,修性指炼心炼性,修命指炼精炼气炼神。在修性上,吕洞宾主张道法自然无为。在修命上,主张重身、修身。修炼是得道的必由之路,修炼的主体必须是有生命的人,身是性与命的统一,没有生命,就无从谈得道修道,所以“无身不成道”。而修炼不得执著于身体,有所执则不得超越身的限制与羁绊,不得最终体道合真,所以“有身不归真”。性命双修贯穿于“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阶段,而“炼虚合道”则是身心两彻、性命双了的阶段。
第二节“无身不成道”——修命的依据
一、“命”的涵义
道教经典中命常指有形的身体,命是精与气的统一,是修道的必须的桥梁。吕洞宾关于命的涵义基本上有五层意义。
第一,命由道生,生命是神圣的。生命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从最大的“道”那里得到的最大的德性,“一切物命,蠢而含灵,惜命勿伤,慈愍天生”。一切生命,都有道之灵气,因而要爱护生命,对道之所生的生物怀有慈悲之心。《钟吕传道集·论炼形》云:“人之生,自父母交会二气相合,即精血为胎胞”,“虽云精血聚结,实自虚无化灵”。虽然说身体是由父精母血以形生形,但“夫形不自生,生形者气,气不自生,生气者道。”吕洞宾认为,生命是神圣的,无论是人类,还是花鸟鱼虫,都是道的化生,所以主张尊重生命,尊重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命。
第二,身重于物。吕劝世人修道,引导世人逃脱世俗价值漩涡,“嗟彼红尘中,尽溺利与名,不知性保命,妄谈死与生,弗究生杀机,枉将性命穷。”吕洞宾叹修道者不懂性命的宝贵,只谈玄不修道,即使明通生死机要,亦难逃生死。“种种外物,均非所有,而我殉之。”“不求名与利,犹恐身心役。”吕洞宾继承老庄与重玄学者思想,传统道教反对把生命作为世情俗欲的牺牲品,主张以“清静”、“无为”、“不争”、“寡欲”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一切,贵生而轻名利,反对以身殉功名利禄,人的一生极其短暂,如白马过隙,要谨防身心被外物役使,更不要以身殉物。
第三,人身难得,修道为贵。吕继承唐代道性论,认为人人皆有道性,“天、地、人共得一道”,虽然人与万物皆是由道化生,但人与万物又有区别,“盖闻天地一气氤氲,化生万物。惟人为灵,得理之全,得气之正,”“惟人也穷万物之理,尽一己之性,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全命、保生以合于道,当与天地齐其坚固,而同得长久”。人区别于万物,因人最具灵性,可以穷理尽性以了命,可以修成道,人合于道则能与天地共长久。所以与万物相比,人身难得,但是人身也易失,如若不珍惜性命修道,则“走失元阳,耗散真气,气弱则病、老、死、绝”,结局是死亡,“既生既灭,既灭复生,转转不悟而世世堕落,则失身于异类,透灵于别壳,至真之根性不复于人。傍道轮回,永无解脱。”死后轮回再生,再死,不悟道而堕落,最终会失去人身,难以解脱。“故知此身,得之甚难,失之甚易,匪惟甚易,一失永失,堕诸轮回,无有转日。”因而人应珍惜在有限的生命修道悟道,以求解脱。
第四,人之身最宝贵是精气神,非是看重肉身。
吕洞宾重身,不是看重佛教所批评的色身,而是有形之身上所具有的精气神三宝。人之所以为贵为灵,因其身上“精气神”,“人为万物灵,三才具我身,我身何所宝,宝曰精气神”,人有此三宝则可以修道,“人足阴阳体,胡不炼尔真”。精气神存则人存,反之则人亡。
修炼前提是拥有人身,内丹药物指人身上之精、气、神三种生命要素,精气神又分先天和后天,精气本为一物,精为体,气为用。神指人的精神因素和思维系统,《金丹大要》引缘督子云:“何者为性命人之一身,至精至粹,至尊至贵,莫越精气神三者。”内丹术把人的身体比作炼丹的鼎炉,把身体视作存在的依据,人的身体依赖精、气、神维持,修炼即是修炼人之精气神三宝,若能把人与生俱来的、先天的精气神保存不失,就可以长生不死。如果不惜护其精气神,就会“失此三宝,则失其生,堕诸恶劫,展转循环,靡所止住”,失去人身,则失去修道的机会。
第五,“身中之时”难得。
身中之时,即是人的奉道年龄。根据“修丹与造化同途”的道理,参天道而修人道,“奉道者难得少年,少年者根元完固,凡事易于见功,止千日而可大成。奉道者又难得中年,中年修持,先补益完备,次下手进功,始也返老还童,后即超凡入圣。若少年不悟,中年不省,或因灾难而留心清净,或因疾病而志在希夷,晚年修持,先论救护,次说补益。然后自小成法,积功以至中成,中成法积功,止于返老还童,炼形住世。然而五气不能朝元,三阳难为聚顶,脱质升仙,无缘得成。是难得者身中之时也。”少年因根基尚固,修持比较容易;中年因精已失,就要补漏、筑基;老年因精气损漏将尽,修道更加困难。因而人的身中之时难得,人若修丹则须珍惜时光,趁早下功夫。
第六,“形神合一,故能长生。”
吕洞宾言“形乃神之宅,所以全宅以安主,修身以养神……修行之士,性命双修,形神合一,故能长生。”
身不仅是形气所表现的生命,而且有精神意识所表现的性,身是生命与精神意识即命与性的统一体,正因为身是命与性的统一,所以吕洞宾主张性命双修。吕洞宾的这种思想与传统道教是一致的,从吕洞宾以前的大量道经可以看到,道教把肉体之身和精神之性放在基本是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先秦及秦汉以来的就有形神辩证统一思想,提出形神相依,神在则生,神去则亡的观点。早期道典《太平经》说:“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则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养性延命录·序》曰:“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著名道士葛洪亦说:“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形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同样《钟吕传道集·论炼形》云:“神者形之主,形者神之舍。”认识到身是命与性的合一,缺一不可这一事实。
吕洞宾在重生方面继承了传统道教的观念。人由道生,身是性与命的统一。道教重视生命,珍惜生命,维护和炼养生命。但“道”对人的生命并没有主宰权,根据“逆则成仙”的修炼原理,吕洞宾主张把握修道的“身中之时”,惜护身中精气神,趁早修道。
二、修身即“命功”下手功夫
第一,“以道全形,以术延命。”
修炼下手功夫是先养后天之命,以做为修道的基础。吕曰:“人死为鬼,道成为仙”,《钟吕传道集》从阴阳的角度论述人、鬼、仙的区别,指出:“仙非一也。纯阴而无阳者,鬼也;纯阳而无阴者,仙也;阴阳相杂者,人也。惟人可以为鬼,可以为仙,少年不修,恣情纵意,病死而为鬼也;知之修炼,超凡入圣,而脱质为仙也。仙有五等,法有三成,修持在人,而功成随分者也。”把生命看作是阴阳和合的产物,修道成仙有五等层次,人因情顺欲则去阳存阴而为鬼,人逆修则去阴存阳而为仙,只有修炼,才有可能超凡入圣,修持全在于个人的努力。这也是道教“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理论依据。
《钟吕传道集论炼形》云:“人之生也,形与神为表里,神者形之主,形者之舍……形象阴也,阴则有体,以有为无,使形化气,而超凡躯,以入圣品,乃炼之上法也。因形留气,以气养形,小则安乐延年,大则留形住世。”形是神的家,而神是形的主人,得上炼之法可以超凡入圣,不得上品,小可以延年,大可以住世。如果“根源牢固,元气不损,呼吸之间,可以夺天地之正气,以气炼气,散满四大”。但是,如果根源不固,精竭气弱,人的元气反被天地所夺,一损再损,气尽而死,随入轮回。
人的生命是一个生长、发育和衰老不断改变的过程,这是一个自然的“顺行”过程,人体的脏腑功能正常运转其实都是在消耗元阳真气,在此过程中人的先天元气逐渐耗散直至消亡。“以道全形,以术延命”的目的是“逆转上述顺行过程,从玄关一窍中寻觅被分离的体内先天真气;通过有为无为的修炼进程聚合体内之先天气而成金丹,以金丹销铄所谓身体之阴魔而成纯阳之体,达到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吕曰:“人命急如线,上下往来速如箭。认得是元神,子后午前须至炼。随意出,随意入,天地三才人得一。既得一,勿遗失,失了永求无一物。”修身要有紧迫感,人身易失。道教认可佛教的轮回转世,修炼的首要目的是脱离轮回,其功效“既不能至脱胎神化,入圣超凡,而筑基炼己,确有实功,亦可住世长年,与凡流迥异。其根元自当劫劫常在修炼之门,而善因道缘亦不虚负,此所谓趁早种下种子”,修炼的益处即使不能成仙,也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重要的是可以种下修道的善因,来世可以再继续修行。
第二,“采先天,炼后天。”
修炼的起步就是被称为“筑基”的功夫,主要修补身体后天亏损,补充身之三宝精气神的功法,为炼丹作准备。《吕洞宾全集》前八品仙经之六保精固命品讲述了精气神的转化过程,“欲化其精,先守其性,欲调乎气,先虚其心。动以养气,静以炼虚”,虚心以静,心不随物转,虚以养气。“应而无为,觉而勿随,故虚极静笃,气转神回”,性静则不为外物所扰,性静则气转神回,“抱元养朴,忘物含虚,窈冥之中,真精自归”,真精即元精,不同于后天的淫精,真精以性定后自归,归后慎防为情为欲所失,“精不循欲,筑我灵基。以元精而化为元炁,由元气而累壳躯”,精不为欲所失,而元精转为元炁。“肾虽寓精之穴,神实运精之机。”在精气的转化过程中,神是主人,“夫学玄者,必先保身,行走坐卧,气常驭神。神出便收,以固元根”,所以“保精必先养神。神固久久,精亦坚灵”。此篇讲了如何保精固命,神在其中起核心作用,心虚,神静,不为物干扰,虚极静笃气回,真精归,神要清虚,谨防精顺欲因情失,可以固精筑基,炼神可以固精,保精必须要先养神,神静定则精也坚灵,精气神是一体不可分的。
修炼性命的目的是保养精气神,守神以固精,则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转化,“明雌雄,两剑全,筑基炼己采后天。虽然后天名滓质,先伏后天后先天。”后天之肉身虽然说是无用之物,但首先要把后天的肉身安置好,炼后天以返先天为目标。
三、修命不修性之批评
修命不修性指修炼者不悟道而一味在修命之术上用功的人做法。吕洞宾曰:“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修命一定要兼修性,如果只修命不悟道则不得修炼正途。
世人误入旁门的原因是不悟道而轻性命。道无形无名,不可以言说,不可以常规思维认知,世人难悟。《钟吕传道集论大道》曰:“非不欲开陈大道,盖世人孽重福薄,不信天机,重财轻命,愿为下鬼”,并非没有圣人开陈大道,而是世人罪重慧浅,不信道而重财物轻性命,“盖举世奉道之士,止有好道之名。使闻大道,而无信心。虽有信心,而无苦志。朝为而夕改,坐作而立忘。始乎忧勤,终则懈怠”,而“旁门小法,易为见功,而俗流多得。互相传授,至死不悟,遂成风俗,而败坏大道”。纵有众多奉道之人,只有好道之名,没有好道之实,不去苦心实践,而傍门小法,容易见功效,被世俗功利者信受,远离道而亲近术,至死不悟,不仅自己被害,而且败坏了大道。“道不远人人自远于道耳。所以远于道者,养命不知法。所以不知法者,下功不识时,所以不识时者,不达天地之机。”远离了道的人,养命不知方法,练功不知时机,就不会领悟道的真谛。
内丹与旁门法术的区别主要在于旁门小法不悟道,而且法不合道。“法不合道,多闻强识,小法旁门,不免于疾病死亡,犹称尸解,迷惑世人,互相推举,致使不闻大道,虽有信心苦志之人,行持已久,终不见功,节序入于泉下。”由于法不合道,修命不能助于修性,修炼之人被小法旁门所误,求仙反成鬼。如果所修之法合道,则最高可以达到人仙,人仙是小乘法门,不悟道,但得道中一法,法中一术,能强身而多安少病。
吕洞宾的性命思想,因强调性命并重,而与以养生为目的的内养方术区别开来。
第三节“有身不归真”——修性的依据
一、“性”的涵义
“性”指心、神,泛指精神意识,性分为先天之性与后天之性,“盖此性者,原于无始,窃之太极,判乎后天。后天之性,有理有气。理分真妄,妄失本真。气分清浊,浊昏固有。既昏既失,不可名性。而曰后天”。先天之性,原于无始,即是人先天的灵性,自人一出生,受后天环境影响而成为后天之性。“虚者性也,性乃无极之真,太虚之灵”。先天之性是人之灵性。
吕洞宾使用很多概念说明其心性论,首先,他把人的精神意识分为三个层次:天心、识神、元神。天心即灵性、先天之性,是天地所赐,“天心者,三才同禀之心,丹书所谓‘玄窍’是也。人人俱有。贤哲启之,愚迷闭之”。天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贤明之人开启它,而愚迷之人关闭它。天心一窍就是“玄窍”,当人从后天返回先天、天人合一之时,天心自然呈现。玄窍不是指生理意义的部位,指超越了有形的具体生理位置,天心是心性的最高层次。元神是父母所给,元神是先天之神,人之真性。识神是后天所生,大脑的后天意识,识神表现为由身产生的七情六欲。元神合道而静,识神随意而动。三者的关系是:元神包着灵性,识神包着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