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洞宾的“性命双修”思想百家论道

第一节“身”与“性命”——道教的宇宙观、生命观

吕洞宾的内丹思想以性命双修并重为特色,修性指炼心炼性,修命指炼精炼气炼神。在修性上,吕洞宾主张道法自然无为。在修命上,主张重身、修身。修炼是得道的必由之路,修炼的主体必须是有生命的人,身是性与命的统一,没有生命,就无从谈得道修道,所以“无身不成道”。而修炼不得执著于身体,有所执则不得超越身的限制与羁绊,不得最终体道合真,所以“有身不归真”。性命双修贯穿于“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阶段,而“炼虚合道”则是身心两彻、性命双了的阶段。

第二节“无身不成道”——修命的依据

一、“命”的涵义

道教经典中命常指有形的身体,命是精与气的统一,是修道的必须的桥梁。吕洞宾关于命的涵义基本上有五层意义。

第一,命由道生,生命是神圣的。生命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从最大的“道”那里得到的最大的德性,“一切物命,蠢而含灵,惜命勿伤,慈愍天生”。一切生命,都有道之灵气,因而要爱护生命,对道之所生的生物怀有慈悲之心。《钟吕传道集·论炼形》云:“人之生,自父母交会二气相合,即精血为胎胞”,“虽云精血聚结,实自虚无化灵”。虽然说身体是由父精母血以形生形,但“夫形不自生,生形者气,气不自生,生气者道。”吕洞宾认为,生命是神圣的,无论是人类,还是花鸟鱼虫,都是道的化生,所以主张尊重生命,尊重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命。

第二,身重于物。吕劝世人修道,引导世人逃脱世俗价值漩涡,“嗟彼红尘中,尽溺利与名,不知性保命,妄谈死与生,弗究生杀机,枉将性命穷。”吕洞宾叹修道者不懂性命的宝贵,只谈玄不修道,即使明通生死机要,亦难逃生死。“种种外物,均非所有,而我殉之。”“不求名与利,犹恐身心役。”吕洞宾继承老庄与重玄学者思想,传统道教反对把生命作为世情俗欲的牺牲品,主张以“清静”、“无为”、“不争”、“寡欲”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一切,贵生而轻名利,反对以身殉功名利禄,人的一生极其短暂,如白马过隙,要谨防身心被外物役使,更不要以身殉物。

第三,人身难得,修道为贵。吕继承唐代道性论,认为人人皆有道性,“天、地、人共得一道”,虽然人与万物皆是由道化生,但人与万物又有区别,“盖闻天地一气氤氲,化生万物。惟人为灵,得理之全,得气之正,”“惟人也穷万物之理,尽一己之性,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全命、保生以合于道,当与天地齐其坚固,而同得长久”。人区别于万物,因人最具灵性,可以穷理尽性以了命,可以修成道,人合于道则能与天地共长久。所以与万物相比,人身难得,但是人身也易失,如若不珍惜性命修道,则“走失元阳,耗散真气,气弱则病、老、死、绝”,结局是死亡,“既生既灭,既灭复生,转转不悟而世世堕落,则失身于异类,透灵于别壳,至真之根性不复于人。傍道轮回,永无解脱。”死后轮回再生,再死,不悟道而堕落,最终会失去人身,难以解脱。“故知此身,得之甚难,失之甚易,匪惟甚易,一失永失,堕诸轮回,无有转日。”因而人应珍惜在有限的生命修道悟道,以求解脱。

第四,人之身最宝贵是精气神,非是看重肉身。

吕洞宾重身,不是看重佛教所批评的色身,而是有形之身上所具有的精气神三宝。人之所以为贵为灵,因其身上“精气神”,“人为万物灵,三才具我身,我身何所宝,宝曰精气神”,人有此三宝则可以修道,“人足阴阳体,胡不炼尔真”。精气神存则人存,反之则人亡。

修炼前提是拥有人身,内丹药物指人身上之精、气、神三种生命要素,精气神又分先天和后天,精气本为一物,精为体,气为用。神指人的精神因素和思维系统,《金丹大要》引缘督子云:“何者为性命人之一身,至精至粹,至尊至贵,莫越精气神三者。”内丹术把人的身体比作炼丹的鼎炉,把身体视作存在的依据,人的身体依赖精、气、神维持,修炼即是修炼人之精气神三宝,若能把人与生俱来的、先天的精气神保存不失,就可以长生不死。如果不惜护其精气神,就会“失此三宝,则失其生,堕诸恶劫,展转循环,靡所止住”,失去人身,则失去修道的机会。

第五,“身中之时”难得。

身中之时,即是人的奉道年龄。根据“修丹与造化同途”的道理,参天道而修人道,“奉道者难得少年,少年者根元完固,凡事易于见功,止千日而可大成。奉道者又难得中年,中年修持,先补益完备,次下手进功,始也返老还童,后即超凡入圣。若少年不悟,中年不省,或因灾难而留心清净,或因疾病而志在希夷,晚年修持,先论救护,次说补益。然后自小成法,积功以至中成,中成法积功,止于返老还童,炼形住世。然而五气不能朝元,三阳难为聚顶,脱质升仙,无缘得成。是难得者身中之时也。”少年因根基尚固,修持比较容易;中年因精已失,就要补漏、筑基;老年因精气损漏将尽,修道更加困难。因而人的身中之时难得,人若修丹则须珍惜时光,趁早下功夫。

第六,“形神合一,故能长生。”

吕洞宾言“形乃神之宅,所以全宅以安主,修身以养神……修行之士,性命双修,形神合一,故能长生。”

身不仅是形气所表现的生命,而且有精神意识所表现的性,身是生命与精神意识即命与性的统一体,正因为身是命与性的统一,所以吕洞宾主张性命双修。吕洞宾的这种思想与传统道教是一致的,从吕洞宾以前的大量道经可以看到,道教把肉体之身和精神之性放在基本是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先秦及秦汉以来的就有形神辩证统一思想,提出形神相依,神在则生,神去则亡的观点。早期道典《太平经》说:“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则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养性延命录·序》曰:“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著名道士葛洪亦说:“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形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同样《钟吕传道集·论炼形》云:“神者形之主,形者神之舍。”认识到身是命与性的合一,缺一不可这一事实。

吕洞宾在重生方面继承了传统道教的观念。人由道生,身是性与命的统一。道教重视生命,珍惜生命,维护和炼养生命。但“道”对人的生命并没有主宰权,根据“逆则成仙”的修炼原理,吕洞宾主张把握修道的“身中之时”,惜护身中精气神,趁早修道。

二、修身即“命功”下手功夫

第一,“以道全形,以术延命。”

修炼下手功夫是先养后天之命,以做为修道的基础。吕曰:“人死为鬼,道成为仙”,《钟吕传道集》从阴阳的角度论述人、鬼、仙的区别,指出:“仙非一也。纯阴而无阳者,鬼也;纯阳而无阴者,仙也;阴阳相杂者,人也。惟人可以为鬼,可以为仙,少年不修,恣情纵意,病死而为鬼也;知之修炼,超凡入圣,而脱质为仙也。仙有五等,法有三成,修持在人,而功成随分者也。”把生命看作是阴阳和合的产物,修道成仙有五等层次,人因情顺欲则去阳存阴而为鬼,人逆修则去阴存阳而为仙,只有修炼,才有可能超凡入圣,修持全在于个人的努力。这也是道教“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理论依据。

《钟吕传道集论炼形》云:“人之生也,形与神为表里,神者形之主,形者之舍……形象阴也,阴则有体,以有为无,使形化气,而超凡躯,以入圣品,乃炼之上法也。因形留气,以气养形,小则安乐延年,大则留形住世。”形是神的家,而神是形的主人,得上炼之法可以超凡入圣,不得上品,小可以延年,大可以住世。如果“根源牢固,元气不损,呼吸之间,可以夺天地之正气,以气炼气,散满四大”。但是,如果根源不固,精竭气弱,人的元气反被天地所夺,一损再损,气尽而死,随入轮回。

人的生命是一个生长、发育和衰老不断改变的过程,这是一个自然的“顺行”过程,人体的脏腑功能正常运转其实都是在消耗元阳真气,在此过程中人的先天元气逐渐耗散直至消亡。“以道全形,以术延命”的目的是“逆转上述顺行过程,从玄关一窍中寻觅被分离的体内先天真气;通过有为无为的修炼进程聚合体内之先天气而成金丹,以金丹销铄所谓身体之阴魔而成纯阳之体,达到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吕曰:“人命急如线,上下往来速如箭。认得是元神,子后午前须至炼。随意出,随意入,天地三才人得一。既得一,勿遗失,失了永求无一物。”修身要有紧迫感,人身易失。道教认可佛教的轮回转世,修炼的首要目的是脱离轮回,其功效“既不能至脱胎神化,入圣超凡,而筑基炼己,确有实功,亦可住世长年,与凡流迥异。其根元自当劫劫常在修炼之门,而善因道缘亦不虚负,此所谓趁早种下种子”,修炼的益处即使不能成仙,也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重要的是可以种下修道的善因,来世可以再继续修行。

第二,“采先天,炼后天。”

修炼的起步就是被称为“筑基”的功夫,主要修补身体后天亏损,补充身之三宝精气神的功法,为炼丹作准备。《吕洞宾全集》前八品仙经之六保精固命品讲述了精气神的转化过程,“欲化其精,先守其性,欲调乎气,先虚其心。动以养气,静以炼虚”,虚心以静,心不随物转,虚以养气。“应而无为,觉而勿随,故虚极静笃,气转神回”,性静则不为外物所扰,性静则气转神回,“抱元养朴,忘物含虚,窈冥之中,真精自归”,真精即元精,不同于后天的淫精,真精以性定后自归,归后慎防为情为欲所失,“精不循欲,筑我灵基。以元精而化为元炁,由元气而累壳躯”,精不为欲所失,而元精转为元炁。“肾虽寓精之穴,神实运精之机。”在精气的转化过程中,神是主人,“夫学玄者,必先保身,行走坐卧,气常驭神。神出便收,以固元根”,所以“保精必先养神。神固久久,精亦坚灵”。此篇讲了如何保精固命,神在其中起核心作用,心虚,神静,不为物干扰,虚极静笃气回,真精归,神要清虚,谨防精顺欲因情失,可以固精筑基,炼神可以固精,保精必须要先养神,神静定则精也坚灵,精气神是一体不可分的。

修炼性命的目的是保养精气神,守神以固精,则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转化,“明雌雄,两剑全,筑基炼己采后天。虽然后天名滓质,先伏后天后先天。”后天之肉身虽然说是无用之物,但首先要把后天的肉身安置好,炼后天以返先天为目标。

三、修命不修性之批评

修命不修性指修炼者不悟道而一味在修命之术上用功的人做法。吕洞宾曰:“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修命一定要兼修性,如果只修命不悟道则不得修炼正途。

世人误入旁门的原因是不悟道而轻性命。道无形无名,不可以言说,不可以常规思维认知,世人难悟。《钟吕传道集论大道》曰:“非不欲开陈大道,盖世人孽重福薄,不信天机,重财轻命,愿为下鬼”,并非没有圣人开陈大道,而是世人罪重慧浅,不信道而重财物轻性命,“盖举世奉道之士,止有好道之名。使闻大道,而无信心。虽有信心,而无苦志。朝为而夕改,坐作而立忘。始乎忧勤,终则懈怠”,而“旁门小法,易为见功,而俗流多得。互相传授,至死不悟,遂成风俗,而败坏大道”。纵有众多奉道之人,只有好道之名,没有好道之实,不去苦心实践,而傍门小法,容易见功效,被世俗功利者信受,远离道而亲近术,至死不悟,不仅自己被害,而且败坏了大道。“道不远人人自远于道耳。所以远于道者,养命不知法。所以不知法者,下功不识时,所以不识时者,不达天地之机。”远离了道的人,养命不知方法,练功不知时机,就不会领悟道的真谛。

内丹与旁门法术的区别主要在于旁门小法不悟道,而且法不合道。“法不合道,多闻强识,小法旁门,不免于疾病死亡,犹称尸解,迷惑世人,互相推举,致使不闻大道,虽有信心苦志之人,行持已久,终不见功,节序入于泉下。”由于法不合道,修命不能助于修性,修炼之人被小法旁门所误,求仙反成鬼。如果所修之法合道,则最高可以达到人仙,人仙是小乘法门,不悟道,但得道中一法,法中一术,能强身而多安少病。

吕洞宾的性命思想,因强调性命并重,而与以养生为目的的内养方术区别开来。

第三节“有身不归真”——修性的依据

一、“性”的涵义

“性”指心、神,泛指精神意识,性分为先天之性与后天之性,“盖此性者,原于无始,窃之太极,判乎后天。后天之性,有理有气。理分真妄,妄失本真。气分清浊,浊昏固有。既昏既失,不可名性。而曰后天”。先天之性,原于无始,即是人先天的灵性,自人一出生,受后天环境影响而成为后天之性。“虚者性也,性乃无极之真,太虚之灵”。先天之性是人之灵性。

吕洞宾使用很多概念说明其心性论,首先,他把人的精神意识分为三个层次:天心、识神、元神。天心即灵性、先天之性,是天地所赐,“天心者,三才同禀之心,丹书所谓‘玄窍’是也。人人俱有。贤哲启之,愚迷闭之”。天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贤明之人开启它,而愚迷之人关闭它。天心一窍就是“玄窍”,当人从后天返回先天、天人合一之时,天心自然呈现。玄窍不是指生理意义的部位,指超越了有形的具体生理位置,天心是心性的最高层次。元神是父母所给,元神是先天之神,人之真性。识神是后天所生,大脑的后天意识,识神表现为由身产生的七情六欲。元神合道而静,识神随意而动。三者的关系是:元神包着灵性,识神包着元神。

THE END
1.书单延伸阅读(进化的故事)书评自然演化的奇迹 动物之眼 7.6 格奥尔格·格莱泽 汉斯·F. 保卢斯 / 2019 / 人民邮电出版社 71、安德鲁·帕克《一眨眼的工夫:视觉如何开启进化的大爆炸》(Andrew Parker, In the Blink of an Eye: How Vision Kick-Started the Big Bangof Evolution, 2nd revised ed.,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2016) 第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133945/
2.头解释头拼音头造句黄伟文2、这次科展,我们以废物利用为主题,出奇制胜地赢得头奖。3、白石昊闻言,转悲为喜,像小鸡啄米似的猛点头。4、止戈老急急和快乐山人坐到船头舱板上,轻声对柳如风道:“你和小童到舱里去。5、1915年,21岁的陈孟元遵父母之命回 https://www.chazidian.com/zuci-254748/
3.中播网——中传2022年初试真题及参考答案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C.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D.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3.《涉江采美蓉》是产生于汉代的文人五言诗。下列对诗句相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B) http://www.byzc.com/news/24021.html
4.辛金辛未日柱男命三命通会精论解析详解三命通会论命详细解释自重;苦学技艺,学有工夫之命。女人育养,中平之命运。戊戌日柱,宜择癸卯日主为配,在已火岁运中见遇,以属兔者宜。对于出生日柱是戊戌日的人,在性格上他们是一个很善良,为人很忠厚老实的人,很多时候其实他们都是一个不善于表达,但善于思考的人,生活中他们其实是一个看上去不易亲近人。在婚姻中与他们Zui般配的http://dongguan.11467.com/info/29027647.htm
5.天使期刊中的問題(二)在另一处又说:『凡曾过着与上帝最亲近之生活的人,凡宁愿牺牲性命而不肯故意犯一件错行的人,凡曾蒙上帝赋以神圣亮光与能力的人,都承认他们的本性是有罪的。他们既不靠肉体,也不声称自己为义,而完全仰赖基督的义。……我们应当知道惟有在基督里面,我们才得以满足,也当以使徒如下的自白作为我们的自白:「我也http://www.godsword77.net/XJC69.htm
6.凝命的解释凝命的意思汉典“凝命”词语的解释凝命网络解释 百度百科 凝命 nínɡ mìnɡ 谓使教令严整。《易·鼎》:“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王弼 注:“凝者,严整之貌也……凝命者,以成教命之严也。”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文说·赋以一字见工夫》:“ 郭昌明 首冠《宜春赋》曰:重明丽正化天下。第三隔云:‘德增日日之新https://www.zdic.net/hans/%E5%87%9D%E5%91%BD
7.一个生命论诗学范例的解读——中国诗学精神探源又说:“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王夫之用“形者质也”、“象者文也”加以解释⒆,意谓“形”属于事物实体,“象”却是一种显现,“形”实而“象”虚,两者不能等同。确乎如此,诗中之“象”更是一种虚拟的显现,不过不限于形体的显现,乃重在生命的显现,其功能是要在诗歌作品里展呈作为人的生命体验的“https://www.sass.org.cn/2004/0402/c1203a21525/page.htm
8.基督徒成长的ABC经文的解释 「直跑」在希腊文是dioko,意指「追求、追逐、一直跑」。它被形象化地用作描绘一人於比赛中迅速敏捷地跑向目的以夺得奖品。此动词是「连续动作的现在式」,显示这追求要成为信徒每天生命的模式。 「标竿」在希腊文是skopos,意指一个观察者、一个监视者、或是定睛望著的距离标竿、人目光中之目的或尽头http://bible.org/foreign/chinese/abc/abc-12-ChineseGB.htm
9.浅谈深度报道的写作技巧8篇(全文)之变》,讲述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化和农业税的取消,农村基层政权将会发生的变 化,政策性比较强,属于趋势性报道。 1985年,普利策新闻奖评选委员会设立了两个新奖项:解释性新闻奖和调查性新 闻奖,这被学界认为是深度报道学术地位的最终确立。深度报道在中国改革开放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by2aj2p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