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常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史记》当中的两个人物,一个是项羽,一个是刘邦,主要说他们的性格和命运之间的关系,这两个人的命运都具有戏剧性,他们的性格也非常的突出。在司马迁之前,没有人关心性格和命运有什么关系,既没有人关心性格,也没有人关心命运,古代是好人有好报,坏人有恶报的命运观,司马迁因为自身的遭遇,开始反省人的命运与性格的关系。
一、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我们先说第一个人物,《史记》里边的项羽。项羽是司马迁最喜欢的一个人物,《项羽本纪》也是整个《史记》里写得最精彩的一篇。我们刚才说,司马迁非常关心个体的命运,但在最早的时候并没有个体意识,人就是一个群体中的一员,但是到了司马迁,他非常关心个体的命运,所以他特别注意具有象征意义的小细节。在《项羽本纪》一开头,就记载了项羽的几件小事,这几件小事就是为了说明项羽的性格。
这件事情说明什么问题?我们知道,司马迁是非常喜欢项羽的,尤其后面说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羽喜欢“万人敌”,这个我们可以理解,可能是因为气质相通,人比较粗犷,喜欢大场面,喜欢大境界,所以他喜欢学“万人敌”,但是你又不肯竟学。你要知道,他的家族,也就是项氏家族,在楚国是世世为将军的。那么,项羽出于家族的理想,出于对家族的责任感,也应该好好学习兵法吧?但是他又不肯竟学,这个故事跟我们现在的理解有点不同。它说明项羽是个随心所欲的人,不能说这不是个好孩子,学习不用功,没有上进心。他是一个随心所欲的人,他不喜欢接受任何约束和教导,也就是说这个人不在意所谓的理想、社会价值、规范等东西,他是一个相当自我的人。就像我们说的,他向往着带兵打仗那种大气象的东西,但是你如果要约束他,他就会觉得不自在。这是一个例子,就是他不好好念书。我们现在说不好好念书,这个孩子没出息,但那只是你的看法,司马迁的看法不同。
再看一个例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搜捕六国名将,项羽一家隐藏在浙江一代,秦始皇到游览会稽郡渡浙江的时候,项羽跟他的叔父一块去看热闹。秦始皇的车驾仪仗非常壮观,项羽看到后就说:“彼可取而代也。”这个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他可以取代秦始皇,后人把这句话跟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相提并论。大家应该知道,刘邦也有同样一个故事。刘邦执行押送任务的时候,在京城看见了秦始皇的仪仗,所以很羡慕,说:“大丈夫当如是也。”后来就把“彼可取而代也”和“大丈夫当如是也”相提并论,认为它们表达了相同的理想。但这个看法是不对的。刘邦的话可以说反映了一种理想,他将秦始皇看做是一个榜样,确定了奋斗的目标,体现了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规划。而项羽的话则不然,它的意思首先是不服气,是无所畏惧,可以随时取而代之。既然可以随时取而代之,所以其第二层意思是能放得下,不艳羡现实的辉煌,所以也不会时时挂怀于心。项羽的话反映的只是一种性情。实际上,项羽在最成功的时候,也没有称帝。这就与刘邦有很大的差别。
结合此后的表现,我们从这两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项羽并没有一个确切的人生目标。不是一个有大志,有理想的人。当然我们现在说没大志,没理想,是个贬义词,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这样,大家也不用这个来衡量自己。但是在那个时候是不一样的。我们说他是一个没有确切人生目标的人,并不意味着对他有任何贬低的意思。由于没有人生目标,所以没有谋划,也不会拘泥于任何现实,只是随心所欲。可以说,项羽是一个天真的人,一个有着强烈自由意志的人。比如婴儿,婴儿的意志是非常自由的,有任何感觉他都会表达出来,但是他表达的方式是哭、笑等,他不会在意场合和环境。项羽是个自由意志的人,但是项羽毕竟不是个婴儿。那么,他看到秦始皇的车驾辉煌的时候,他还是有感觉的。在认字、学剑和“万人敌”之间,他还是有选择的。当然这个选择,不是一种人生理想,那么他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万人敌”,不选择剑,不选择学字呢?为什么看到秦始皇,还是有话要说呢?我们说,他表达了一种人生的气象或者是境界。意志自由而且有大气象,这就是项羽的人格。这个人格对他的命运,会有很大的影响。
在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他的叔父也在浙江开始起义。起义是从本县的县政府开始的。本地的郡首召集项梁,说陈胜、吴广起义了,我们也起义吧,现在不选择的话,以后会很麻烦的。所以大势所趋,我们也起义吧!项梁说,好吧,你要起义的话,必须要找到某个人。这个人只有我的侄儿项羽知道,请把项羽召进来一块商议吧。郡首就答应了,请项羽进来。项羽一进来就“拔剑斩守头”,用剑把郡首的头砍下来。当然,在郡首的府里砍了郡首的头,底下还有很多士兵,他们不愿意。所以又开始打,项羽独自“击杀数十百人”,一个人杀了几十上百人,杀得“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这是项羽第一次杀人。
项羽和他的叔父后来跟着楚国的军队起义,楚军一开始很壮大,但是后来被秦国的主力军队,章邯率兵击败,他的叔父项梁也被章邯杀掉了。这个时候,楚国军队就处于弱势,各国起义军都在危险当中。章邯的军队把赵国的起义军,包围在巨鹿城中。如果赵国起义军再被章邯的秦国军队打败,整个六国起义军大势就将去。所以,各国起义军都派军去救赵。楚国的主力军队交给一个叫宋义的人。项羽是宋义的副将,宋义带领楚国的主力军队,在救赵的途中,把军队停在中间,不再往前走了。他的意思是说,让秦国军队跟赵国军队打,打输了的那一方不用说了会受到损失,打赢了的那一方也会受损失,到那个时候,再渔翁得利。这是他的想法,而且认为项羽不懂事,下命令说,以后再出现这种情况就杀。意思就是说项羽不要乱说话,再乱说话就杀他。项羽听了这件事情以后,第二天一早上“即其帐中斩宋义头”,把宋义头就砍下来了,“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一看到这么猛,大家也都不敢说话。
在这两个故事中,我们能看到项羽自由自在、无所顾忌的性格和强烈的个人意志,以及其爆发出来的令人畏惧的力量。所以别人也都能感觉到这一点,宋义被杀前似乎也感觉到了这一点。当时,项羽劝说宋义早日救赵,而宋义自诩谋略,要俟其两败俱伤。但这说服不了项羽,于是宋义下令“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可以看出,宋义是看不起项羽的。宋义是个谋士,他和项羽的性格有很大的差别,他很早就看出来项梁是要失败的。这三个比喻,暗示了项羽像动物一样靠本能直觉行事,不懂谋划,没有智慧。这其中既有鄙夷,又有畏惧,所以一定要除之而后快。结果是谋划没有直觉反应快,项羽杀了宋义,这才有了著名的巨鹿之战。
我下面说巨鹿之战。刚才我们说了,秦军大将章邯率部击破了项梁领导的楚国军队,杀了项梁,又趁势打败了赵国起义军,赵国馀部躲入巨鹿城中,此时正被秦军围困。如果巨鹿城破,则秦军大势将成,于是各诸侯国起义军都来救赵,但迫于秦军力量强大,并不敢挑战。项羽正在这时赶到,先派二万将士渡黄河,小胜后,开始与章邯决战,当时描写说: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斧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
这段文字是关于巨鹿之战的全部描写,字数不多,但非常精彩。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被认为是项羽的策略。但没有后路的策略,实际上是一种赌博,所以这谈不上什么策略,它就是决一死战,符合项羽无所顾忌的性情。项羽本人没有规划,无所眷念,只是跟着意志的引导,生死如一,不需激励而生命力自然迸发。但破釜沉舟这一绝境,激发了将士的求生本能。当将士面临死亡的一刹那,没有什么可以顾忌,突然间感受到一种自由意志,迸发出无限的生命激情,于是以一当十,酣畅淋漓,让生命意志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这种巨大的生命激情是令人敬畏的。所以,胆战心惊的就不只是敌人了,连前来救赵的诸侯军也惴恐不已,“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这些据壁自守的诸侯军,是一群左右摇摆、斤斤计较之人,他们面对着如此高涨的生命激情,以及这股激情所激发的巨大的生命力量,感到自惭形秽和恐惧,于是只能“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这是司马迁在《项羽本纪》里第三次写人“莫敢”正对项羽。
自由的意志、天真的性情,以及蕴藏其中的巨大的生命能量,是项羽成功的关键因素。但事情总是有两面。自由的意志和性情,依靠的是主观直觉,任何算计和谋划都会损害它。项羽有着强烈的自由意志,是以缺少政治判断能力为前提的,而这又给他的前程和命运带来巨大的威胁。
下面我们进入到另外一个阶段,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战胜了秦军的主力后,项羽的军队空前强大,很自然地向秦朝的核心咸阳挺进。当时楚国的另一支部队在刘邦的带领下已经进入咸阳,又因为此前楚王和诸将有约,谁先攻下咸阳,谁就被封为关中王。刘邦派兵守函谷关,意图阻挡其他军队进关。项羽毫无顾忌地击破了函谷关的守军,入关后,又命令军队次日进攻刘邦军队。谋士范增认为刘邦此次入关,非常克制自己,一定有称帝的大志,所以也鼓动项羽攻杀刘邦。
项羽的另一个叔父项伯出于友情,夜往刘邦军中告知张良此事,张良立即通报给刘邦,并建议刘邦向项羽示好。刘邦立刻会见项伯,一见面就“约为婚姻”,然后就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是在为项羽守关中,日日夜夜盼着项羽来,函谷关布置守军只是为了防止其他盗贼等,并同意次日亲自向项羽道歉。项伯是个老实人,回去照这话游说项羽,于是有了鸿门宴。
刘邦能为自己心里隐藏的理想而委曲求全,这是可成就大事的姿态,所以,一早来给项羽道歉: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这是一个很低的姿态,首先,自己没有那么大的本事,之所以能入关只是侥幸;其次,自己的军队在函谷关被攻破,也不怪项羽,只是因为有小人作祟。这样的姿态,虽然骗不过范增这样的政治家,但足以解除项羽由意志受阻所感到的不快和戒备。在项羽看来,刘邦是一个被人误解而值得同情的人,所以他开口就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此后倾心相待刘邦,对范增的暗示佯装不见,对樊哙的指责感到内疚。刘邦尿遁,展现出了其懦弱,更加彻底地消除了项羽内心的疑虑,意志畅然无阻,他应该感到十分满意。范增说项羽“不忍”,也就是不够残忍,太过仁慈,其实是不理解项羽。项羽杀人无数,并不将刘邦的生命放在眼里,只是他杀刘邦的动机消失了,而且他还为曾有过的杀刘邦的念头而愧疚。这可以看出项羽内心的天真和自由,也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的幼稚。项羽的政治前途就此逆转,所以范增生气地骂道:“竖子不足与谋。”
项羽此后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焚烧秦宫殿,接着又杀楚怀王,这些都是对自己无所顾忌的性情的放纵,将自由放纵成残暴。讲自由意志的,世界上最有名的人物是尼采。尼采说,上帝死了,也就是说道德规范不应该约束每一个人。所以尼采认为,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的,那么这种自由,他就强调一种强烈意志,就是每个人可以凭着自己的意志,在这世界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强烈意志,具有巨大的恐怖力量,就像项羽这样,你放纵他,就会变成巨大的破坏力的。后来尼采因为推崇强烈意志,一直受到外面的指责,后来尼采做了一个很著名的演讲,叫“存在主义”,也是一种人道主义,希望为此辩护。个人强烈意志是具有两面性的,它能够最大程度地释放出人的本能、潜力,但是也对社会具有重大的破坏性。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把自由放纵成残暴了。项羽宰割天下,分封各路诸侯,并自立为西楚霸王,回到楚地彭城。他并没有称帝,正是因为“彼可取而代也”,只要证明了这个可能性,意志的自由就实现了,至于意志之外的现实目标,比如称帝,项羽反而并不介怀。
最后,处在失败悬崖上的项羽,是一个更加纯粹,更加自由的形象,这有一段描写: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率领八百人边走边战,至东城时只剩二十八骑。减员不是因为战死,是因为一看大势不好,一哄而散,最后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他这二十八个手下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个结局,是项羽很难理解的。因为他不懂谋划,所以也就不会反省,谋划和反省都是理性品质。而靠自由意志行事的人,也只有命运这个观念可以被接受。或者说,悲剧命运是自由意志唯一的同路人。所以,项羽注定了是一个悲剧英雄。
当他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以后,意思就是说,我已经认命了,我接受这个命运,接受这个结局。体认并接受悲剧命运,使得项羽的生命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一个更加自由,更加深沉的阶段。因为大局已定,并且慨然接受,再也没有一个实在的目标来约束自己,也就没有任何羁绊,项羽进入到一个绝对自由的境界,剩下的就是游戏了。他对手下说:“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这个游戏,既是为了让意志宣泄得更畅快淋漓,也是为了让手下也能体会到意志和命运冲突之壮美。项羽很轻松地说:“吾为公取彼一将。”游戏就此开始,结局尽在掌握,汉军披靡,游戏结束,项羽乃谓其骑曰:“何如?”其轻松得意之状,有如儿戏。游戏精神,也就是审美精神,从现实的纠缠和死亡的阴影中超然而出。在这个时候,项羽的最后关头,战场已经不再是战场,战场就是强烈意志的剧场,意志空前自由,空前突出。
最后还有一个情节,项羽拒绝乌江亭长的渡江邀请。有个亭长划来一只船,说只有这一只船,你跟我一块去过江吧,到那边以后我们重整旗鼓,回到家乡,家乡人们会欢迎你的。项羽本来凭着本能就往家乡那边打,到了江上这个亭长一说,只有这一只船,别人没有船了,他们也追不上你。结果项羽突然觉得,我还不走了。他给的理由是:无颜见江东父,我带了几千江东子弟过江,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回来了,即使你们同情我,我也觉得不好意思,所以无颜见江东父老。无颜见江东父老固然是一个解释,但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项羽对命运的坦然接受,体现了项羽对自由意志的坚持。
唐代诗人杜牧《题乌江亭》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体现了大多数同情项羽的人的心情。但“卷土重来”,也就是给项羽设立一个复仇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包羞忍耻”,那么,这还是项羽吗?这是对项羽生命意志的否定,因此,他不能回到江东,只能将这出意志和命运冲突的大戏坚持演到最后。所以,在击杀数十百人后,他又将自己的头颅当做礼物送给故人。杀也好,送也好,这里没有目标,没有仇恨,只有意志宣泄的快意。乌江自刎使得一个英雄的悲剧落幕。郑板桥《悲项羽》诗云:“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乌江水冷秋风急,寂寞野花开战场。”这首诗不辩解、不探讨,假如怎样又怎样,只是写出了回荡在历史幽深处的无限伤感。
二、刘邦的性格与命运
下面我们再说刘邦。刘邦跟司马迁的关系有些尴尬,大汉王朝成就了司马迁作为史官的光荣,孔子写《春秋》成就了一个宿王,司马迁因为是史官,所以也有机会追随孔子的事业,立言以不朽,所以他是很感激汉朝的。但是,汉武帝又给司马迁施以宫刑,给他带来巨大的耻辱和痛苦。所以,从汉高祖刘邦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司马迁主要是给他们写传,他是怀着很复杂的心情给他们写传的。如果把《史记》整本书读一遍,再看看刘邦,他给人留下的是性格模糊、特征不清晰的印象。这个印象反映了司马迁复杂的心理。但是就《高祖本纪》这一篇(我们今天就只讲《高祖本纪》这一篇),作为一位开国之君的正传,司马迁很好地清理了刘邦的性格特点,形象很鲜明,而且很有启发性。
如果说项羽是一个美学人物,那么,刘邦就是一个传奇人物。这个人物不管是正还是邪,这些性格特点都有特殊的意义。所以我们来分析一下《高祖本纪》里边的刘邦。
刘邦最显著的特点被概括成“豁如”这两个字。《高祖本纪》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记录刘邦具有异数。我们知道,“凡人”跟“天子”“神人”是不同的,因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是特殊的人类,是人类中的神,是神中的人。所以,他们一定会表现出与我们不同的生理特征,这就是异数。刘邦有很多异数。刘邦是他妈妈和一条龙生出来的孩子,长得隆准而龙颜,就是额头鼓出来,像一条龙一样,脸也像龙的形状,左大腿有72颗黑痣。我们喝醉躺在地上就是烂醉如泥,刘邦喝醉了躺在地上,头上有龙在旋转。另外,刘邦面相很高贵。古人看面相跟今天不一样,我们今天是审美的标准。古代人一般认为,长得越怪,越是奇人。所以我们看到古代的画像,不管是孔子、老子,都是长得很奇怪,尤其我们记得中学历史课本上朱元璋的画像,真的很丑。但是只有那样的人,才能有异秉,就是高贵的面相。
有这么多异数的原因很简单,中国古人用这种方式,来阐释一个简单而又无法简单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刘邦凭什么当皇帝。这是一个关于帝王的常规性叙事,在《高祖本纪》里面实际上只是例行公事,是姑妄言之。司马迁对个体命运的体认,要追溯到个性上,追溯个性在社会机遇当中的反映,所以对刘邦也不例外。《高祖本纪》不是一个神话传奇,而是一个人物传记。
刘邦有什么样的个性?《史记》里边说他“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司马迁讽刺刘邦的,因为“仁而爱人”这四个字,是无论如何不能判到刘邦头上的,所以这只能一种冠冕文字。但是这个说法不对,如果刘邦没有一些突出的品质,光靠“龙种”这种玄虚的传说,是不可能登上帝位的。但是刘邦无论如何又不能是儒家所说的仁人君子。所以,这里的“仁而爱人”指的就是后面这几个:喜施,也就是不吝啬,尤其是跟项羽比起来,他特别不吝啬;还指他豁如和大度。
把这些总结起来,就是“豁如”这两个字。其实这两个字的含义,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非常突出。我们在大陆一般不说这个,但是如果我们看到香港描写街头社会的电影,街头社会有时候被叫做黑社会,但有的时候不完全是黑社会,它就是街头市民,独立的在社会秩序之外。但是在他们这个集团之内,有它的道德规范,有它的伦理规范,就个体来说,它冲击整个社会。所以,我们简单地概括,说他是“流氓”性情。但是这个“流氓”就是流民这样一个意思。
在中国文化当中,主流意识形态告诉你,要循规蹈矩,要老老实实。但是你真的循规蹈矩,老老实实,你永远也达不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所以,你要循规蹈矩,但你不能在很小的时候被人掐死,在这个上面你要有“流氓”精神。你没有“流氓”精神,就不能突破,就就永远在别人给你设计好的台阶上,一步一步往上走,但是你只能走到有限的位置。所以“流氓”精神对中国人是很重要的,这个精神在动乱年代,是可以做大事的。它不光能成就自己,还能成就别人,这和项羽是不同的,它有一种集体意识在里面。
说刘邦豁如大度,还说明这个人的气象不同凡响。他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高祖本纪》记载,他在咸阳看见秦始皇仪仗巍峨,就喟然叹息曰:“大丈夫当如此也!”也就是为自己树立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终身奋斗的目标。他跟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不同,刚才我们说,项羽的话只是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意志和自信,所以只是说说而已,并不当真。但对于刘邦来说,有着性情自由,不相信任何规矩的一个市井无赖,在普通老百姓来看,他就是一个无赖,不务正业,整天在外面蒙吃蒙喝,一个市井无赖,却有着一个惊人的理想,这是一件很令人激动的事情。
当然“流氓”自己也很激动,因为除了蛟龙化身的传说之外,很多人看到他的面相,预言他(不同凡响)。先是吕公他的老丈人,一眼就看中了刘邦,说这小子长得不同凡响,要把女儿嫁给他。人家就说,刘季(刘老三)固多大言,少成事,就是老是说大话,什么事也没干成,就是一个小的村长,你干吗要让女儿嫁给他?他吕公说,这个人不同凡响,我一定要让他做我的女婿。结婚以后,吕氏在家里种地,而且养了一对儿女。在家里种地的时候,有个老人经过这块地,跟这个农妇讨饭、讨水。老人一看吕氏,说你不得了,你这个面相特别高贵。吕氏又把两个孩子叫过来,让他看面相怎么样。老人说,你这个面相那么高贵,就是因为这两个孩子的原因。吕氏很开心。老人走了,刘邦回来了,太太就跟刘邦说,刚才有个人相面,说我们很高贵。刘邦说,我也看看去,他就追这个老人。老人一看刘邦,贵不可言,刘邦心独喜。
后来因醉斩了大蛇,被人说成是赤弟子斩白弟子。这些神秘的预言,使得刘邦心独喜,内心里很激动,自己很庆幸,很自负,觉得自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当时有人就告诉秦始皇,东南方有一股天子气,说这不行,我们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天子,可是现在也不知道是谁,就建议秦始皇到南方去巡游,用真天子来压制这股天子气。秦始皇于是到南方巡游,刘邦就激动起来了,这个是冲着我来的,所以他就躲到山里去了。他太太给他送饭,刘邦说你怎么找到我的?他太太说,找你太容易了,你躲的那个地方,往往有一朵奇怪的云。刘邦对自己(不同凡响的预言)更加深信不疑了。我们想一下,这件事太令人激动了,在一个空前强大的暴君统治之下,一个小小的亭长,居然怀有取而代之的大志和信念,这实在是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对于刘邦来说,那种无所顾忌的无赖精神和一种隐秘启示,形成一种大事情结。这个使得刘邦具有一种很强大的力量,也使得他成为一种很魅力的人,剩下的就是缺少机会。
机会之一,是作为亭长替县政府押送一帮人,到骊山去修坟,半途由于下雨原因,有人逃亡,结果后来刘邦干脆说,把你们都放了吧!大家说,把我们放了,你怎么办呢?他说,不用管我了,你们就逃吧!大家一感动,说我们愿意跟着你。刘邦当然也无家可归,因为把人家放了,回家也要处死的,这样就形成了以刘邦为主的一支绿林队伍。本来这支绿林队伍只在外游荡,做一群山贼而已,但是不久就迎来更大的机会。陈胜起义,各个诸侯国纷纷起兵反秦,当时沛县的官吏萧何、曹参也顺应大势起义,可是县里没人敢挑这个头,包括萧何、曹参都不敢挑这头。所以萧何、曹参一合计,把刘邦请来,刘邦当时正带领一小股部队打游击,就成了起义军的头。不管怎么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仍然是一个小股起义军。一个县的人发展成为数千人,数千人跟十几个人毕竟不同,所以刘邦就光明正大地就打出了赤色的旗帜,走上了争夺大位的战场,不再像以前那样躲来躲去的了。
历史如此慷慨地庇护了这个豁如性情,一个奇迹就开始被酝酿,被发酵。在最初的时候,刘邦主要是通过依附更强大的力量,来保存、发展自己。他当时还是楚国人,先是依附一个小将军景驹。后来发现项梁发展壮大了,又带上他军队依附项梁。刘邦的军事力量逐渐扩大,最后羽翼渐丰,终于可以与项羽分庭抗礼。依附强者自存,是很多人都采取的办法,比如韩信。但韩信的最高理想就是封侯,很严格的封侯。韩信从小开始奋斗,受胯下之辱的目的,也是因为要封侯,到了封侯就停止了。人家告诉他,你不光可以封侯,甚至可以做王做帝。不行,我就是要封侯。所以,韩信的悲剧就是这样造成的,他太执着。他有很多机会可以称王称帝,但是他就是要封侯,这个目标比较低。但是这不是刘邦的目标。
在一个以复辟六国为口号的战乱年代,刘邦没有王侯贵胄的血统,没有项羽的贵族出身,打仗打不过项羽、韩信,定谋划策比不得了张良、范增,那么他凭什么能够赢得各方的拥戴,从逐鹿的群雄当中脱颖而出呢?刘邦给自己找到一个很特别很有效地面具,叫“大人长者”。当楚王要从项羽和刘邦两个人当中,选择一个人带兵入关的时候,项梁失败以后,项羽成长起来,做了宋义的副将,楚王决定派宋义带军队去救赵。下面还有刘邦、项羽,要选派一个人带领军队去攻打咸阳,也就是入关。那么,选派谁呢?最终选派的是刘邦,而让项羽跟着宋义去救赵去。当时楚国的诸位老将就开始议论,说“项羽为人僄悍滑贼”,其实,大家就是怕项羽,这四个字其实也没法解释项羽,但是人人都怕项羽,“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就是选一个更老诚的人,更温厚的人入关,“扶义”就是更有义气的,讲道义的人。“告谕秦父兄”,用他可以安慰秦国的乡亲百姓们。“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从两人中选一人,大家不约而同地选了刘邦,因为刘邦是“宽大长者”。刘邦之所以被称为“宽大长者”,有三个原因:第一,他本来年纪就大,跟项羽应该是两辈人,当然他们实际上是结为了兄弟;第二,刘邦性格中有豁如和大度,其实这个豁如大度就是底层社会的那种道德,讲义气,有点《水浒传》里的道德。《水浒传》里的道德,就是下层社会讲“义”的道德。所以刘邦有豁如有大度这一面。另外一方面,应该就是刘邦很聪明,这是他从所处的时代所悟出来的生存之道。战乱年代,安全感十分珍惜,即使在楚国的内部,面对项羽的这种僄悍滑贼、目无他人、暴殄人命,楚怀王和诸老将都能从刘邦的大度当中,感受到安全感。这就是“宽大长者”的含义,很稀罕,别人想不到,刘邦觉得这个可以用。
另外一个例子是刘邦带领军队入关,途中来到一个城市,这个城市里的看门人郦食其是一个谋士,由于在秦朝不用门人,所以沦落到看城门的地步。他观察后认为,路过这个城市的所有将军当中,只有是刘邦是“大人长者”,于是他求见刘邦。刘邦在召见郦食其的同时,正在让两个女人给他洗脚,这是很粗鲁的行为,出于刘邦的市井习气,倒也并不是有意识的无礼。郦食其很生气,就说了:“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我是一个老人,你不能够对我这样不恭。他的意思很简单,如果你要实现大志向的话,就应该把“大人长者”这个面具时时戴着,不能懈怠。他是一个市井流氓,这个“大人长者”一定是装出来的,这就是面具。郦食其提醒他,你不能把面具卸下来,老老实实戴着。刘邦能屈能伸,你一旦让我服了,我马上就能跪下来叫你大哥。所以刘邦听到这话以后,立刻起身,整理衣服道歉,把郦食其请到上座。这说明刘邦已经很自觉地意识到“大人长者”这个身份,这个面具的意义了,只是有时候不经意中露出亭长的本性。刘邦是个豁如的人,性情简易不拘谨,再加上心里的大事情结,所以能屈能伸并不难做到。
在以后的政治活动当中,刘邦也是打着“大人长者”宽容这个旗帜来行事的,他广纳计策,接受劝谏,终于成功的入关,在坝上接受了子婴的投降。当时有人建议把子婴杀掉,结果刘邦说:“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经服降,又杀之,不详。”因为我能宽容才派我来的,人家已经投降了,我要把他杀了不祥,不祥那不就是不宽容了吗?这就跟项羽天壤有别。刘邦把秦朝的宝物、财物全部都封好了,自己不在这个朝廷里面住,带领军队又回到了坝上。他说了,等其他诸侯国的将军都来了,我们共同商量以后,我才到关中做王。他跟关中的父老乡亲约法三章,深得关中百姓的拥戴,当时关中人,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但是刘邦的志向,不止于做秦王,他还有更高的志向。
刘邦“大人长者”的面具,对于楚怀王,对于诸老将,对于百姓等来说,是一种安全感,所以受到欢迎。但是,项羽是刘邦不得不过的一个关卡,范增说得对,项羽要做皇帝刘邦是他的一关,刘邦要做皇帝项羽也是他的一关。可是刘邦这个面具对于项羽无效,项羽没有道德感,他不怕什么,也不需要安全感,所以没有任何效果。刘邦要想实现自己隐秘的梦想,就不得不过这一关,冲突在所难免。所以,鸿门宴之前,项羽二话不说攻破函谷关,又下令次日派军队攻打刘邦。刘邦由于张良的原因,得以见到项伯,表示我守函谷关只是个误会,自己不敢阻拦项羽,决定第二天到项羽军中亲自道歉。在酒席上,刘邦再次表示,我对你项羽的热爱、敬仰,如滔滔江水,我是欢迎你入关的。项羽顿时就释怀了,但是范增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于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假装喝醉尿遁而去。鸿门宴也体现了刘邦的豁如。
再进一步解释,“豁如”就是毫无立场的能屈能伸的个性,它拯救了刘邦。在明白自己的危险处境以后,刘邦立刻就能做到折节下人,兄视项伯,约为婚姻。但他在跟项羽解释的时候,只是表示两个意思:第一,对你无条件的服从;第二,对于您攻打我们的军队,我表示道歉。他只说这两个意思,根本就没有为自己辩解。其实他是有道理,可以辩解的,尤其以前有过约定。也就是说,刘邦一点都不争辩,你说什么都对,中途又借故逃跑,借故逃跑是有风险的,但这是刘邦所能做到最好的结果。他这样做,就是故意让项羽看出我是怕你的,我是懦弱的,我不但是懦弱的,我跟你们贵族不同,我还是个小无赖,借着撒尿逃跑了。这是一个将军做的事情吗?我就是无赖,你是贵族,千万不要把我们当成一回事。项羽是意志冲动型的人,当他看到刘邦的懦弱和市井习气以后,大概也就笑一下,就心满意足了,不再追究事情的原委。
所以,这个策略就成了刘邦逆转项羽的关键因素。虽然项羽军力强大,而且屡次击败了刘邦,只要一打仗刘邦就失败,在逃跑的时候把自己的儿女踢下车,就为了让自己的车跑得快点。虽然很狼狈,可是刘邦总能够转危为安,就是项羽一直没有认识到,刘邦是他唯一的敌人。如果项羽早认识到刘邦是他唯一的敌人,就不会有刘邦的胜利。刘邦之所以不让项羽认识到自己是他唯一敌人,只是一个捣乱的角色,就是因为他的低姿态,这使刘邦逐步蚕食了土地,而项羽只能疲于奔命。
最后,当项羽突然醒悟,这个天下只剩下我们两支部队的时候,两军于广武涧对峙,项羽把刘邦的父亲吊在一口沸腾的大锅上,威胁刘邦。这边把他爹吊在大锅上让他看,那边河对岸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分我一杯羹。”我们都在怀王下面做过将军,结为兄弟,既然我们结为兄弟了,那么我爹就是你爹,如果你把我们共同的爹煮了汤,他也是共同的遗产,请你一定要分给我一杯羹。这个话很无赖,就是一个流氓的口吻,我不在乎我父亲的生死,我就是一个流氓无赖,现在这个烫手的山芋,就成了项羽的一份伦理的责任。也就是说,项羽的恐吓行为无效,太公本来是一张王牌,现在成了项羽的负担,项羽虽然杀人如麻,今天无法下手。刘邦这种无赖手段,是典型的市井泼皮的风格,还是姿态很低。项羽不得已跟刘邦划定楚河汉界以后,解甲东归。刘邦看项羽往东边走了,项羽一回到彭城,刘邦就越过界往东面打,这也是无赖的嘴脸,只有刘邦做得出来。
总结一下,刘邦和项羽可以说是《史记》中的一对冤家,也是缺一不可的双子星座,司马迁把他这俩人都写得十分生动。所以明代的茅坤说:“读《高祖纪》,须参《项羽纪》,两相得失处,一一入手。”就是让你对比着看,这也说明司马迁对于历史人物有着杰出的理解能力。但是从司马迁以后,学者理解项羽、刘邦,都是从仁义、道德、军事技能、战争形势上来比较,都是不对的。
真正能够理解项羽和刘邦的是毛泽东,毛泽东在读《高祖本纪》时说,项王非政治家。他说的很对,项羽非常幼稚,是一个性情中人,也是一个诗人。他说,汉王则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当然他这个政治,跟我们现在这个政治有不同。毛泽东还说,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项羽是贵族出身,他虽然意志很自由,但是他很单纯、很天真。刘邦不同在哪里呢?他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什么叫社会生活?什么叫人民心理?实际上就是底层社会的那种“政治”,下层社会“政治”其实就与我们刚才说的无赖流氓精神有关系。所以,底层的社会经验,豁如喜施的行为方式,执着不舍的个性精神,成就了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突出汉高祖刘邦。刘邦这个性格使得大汉王朝的初期,具有非常鲜明的平民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