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个人评价(精选17篇)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项羽之死》节选于《史记·项羽本纪》,生动地记述了项羽生命最后阶段的.三个场景,是司马迁极着力、极得意的文字,也是“项羽”这部旷世悲剧中最感人也最引人深思的终章。

在学习《项羽之死》一文时,学生提出了疑惑之处:项羽在东城快战后“乃欲东渡乌江”,但在乌江亭长请他上渡船时又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为什么会有“欲渡”而又“拒渡”的矛盾心理和行为要理清这个问题,必须把垓下悲歌、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联系起来看。

霸王别姬,垓下悲歌。“垓下悲歌”场景中最有悲剧感的显然是项羽咏叹《垓下歌》一幕。项羽的“奈何”之叹,不仅写出了他自负不甘的悲怆之情,也写出了英雄末路无奈又无助的悲惨处境。清人吴见思《史记论文》评曰:“一腔愤怒,万种低回,地厚天高,脱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也。”

项羽成功了之后,个人威武膨胀,“不能信人”的弱点就进一步放大了。项羽很多手下都陆续离开他,比如韩信、英布等,都说明了问题。当然,英布离开他,存在个人私利,但和项羽不能信人也有关系!

言而总之,古往今来,想成就大事业的,哪个不是想方设法的增强力量,统一能统一的人,刘邦、李渊、朱元璋等概莫如此!因此,当项羽不能相信别人,不能接纳外面的'英雄豪杰,那么他就越来越虚弱,失败也就属于必然的了!

项羽,太熟悉不过的名字了,与之陪衬的那就是刘邦了。大家都熟悉那首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多么高的评价。但是人杰也好,鬼雄也罢,不影响我们谈论他为啥失败,怎么让刘邦当了皇帝做了天下。

一个是贵族,一个是流氓,成者王侯败者寇。胜了的刘邦当了皇帝,败了的项羽只能认倒霉了。关键是失败也罢,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败在刘邦手里就让项羽摸不着头脑了。可见成功有方法,失败有原因。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项羽出身世家,太高贵了,不可一世。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天下云集响应揭竿而起。他说“我依民族,亡秦必也”,口气大的很!但是呢,却也是事实。他什么来头呢原本是西周时期皇帝的后代,姞(音吉)姓。到了项羽这一代,其实是有点落魄了。但是气概没减,应该说脾气也没减。而刘邦呢,就没那么显赫了。《史记》里头说呀,刘邦“父曰太公,母曰刘媪”,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刘大叔,刘大妈,大爷,大婶。这个当然就不是什么名字了,可见是无名之辈。这个好比一个是王思聪,一个就是普通老百姓了。两个人的家境相差这么悬殊。而且呢,我感觉这个在长相上啊,项羽一出场妇女票就全投给他了。根本就没法比。所以项羽呢,他高傲就有他高傲的理由。那接下来我们就得看一看刘邦是怎么咸鱼翻身的

《垓下歌》表达了项羽对个人实力与命运不公的感慨,也写出了他对于生命的不舍与留恋。“力拔山兮气盖世”是他生命力量的彰显,“时不利兮骓不逝”则是面对厄运的一腔悲慨。歌中宝马是英雄精神的化身,美人则是多情气质的象征。

面对“四面楚歌”的困境,项羽在承认“时不利兮”的失败情况的同时,内心依然对生命有着极大的肯定(欣赏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生命力),依然对生命有着无限的留恋(对宝马与美人有太多不舍)。这就是他“欲渡”的原因,他绝不想让自己蕴含着无限力量与光辉的生命就此陨落。在结束了“万种低回”的.多愁善感之后,接下来的“东城快战”实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又一次彰显。夜战“溃围南出”的行动对项羽真是轻松自如,汉军的表现居然是“平明,汉军乃觉之”。

然而命运马上又跟项羽开了个大玩笑:“至阴陵,迷失道”,“田父绐(dài)之”。项羽被骗在读者看来实在是一种“偶然”:“至阴陵,迷失道”就是一种“偶然”,失道中遇到了田父又是一种“偶然”,田父骗了他还是一种“偶然”,以上三个“偶然”有一个不发生都不至于让项羽败得溃不成军。然而,正是这一连串的偶然事件却直接导致项羽的“百余骑”陷于大泽,不仅损失了他的生力军,还延误了退守的战机。而看似“偶然”之间,其实暗含了司马迁所叹息的天命的“必然”,这也使司马迁笔下的项羽意识到天命的不可抗拒,于是终于有了项羽一而再、再而三的感慨:“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历史上著名的西楚霸王。每每谈到项羽,人们总想到他身披铠甲,胯下乌骓马,手持霸王枪的英雄气魄;也能想到他优柔寡断,猜忌将领,最终乌江自刎悲壮场景。项羽透露出大丈夫的气概,也诠释了人无完人的哲理。

早在他年少时,偶遇秦始皇的车骑,便誓言将来必定取而代之,从小抱有大志,将来必成大器。长大后练得一身武艺,率领楚国将士奋勇杀敌,身先士卒,反抗秦朝统治,恢复楚国大业。昏庸的君主让他义愤填膺,率兵起义,赢得民心,斩杀昏君,独揽大权,自称西楚霸王。

可就在这看似完美的人物背后,却有着无法弥补的性格缺陷。《鸿门宴》中,范增多次提醒项羽尽早杀沛公,以除后患。项羽却故作不知,多次浪费良好的机会,放走刘邦入虎归山,为之后楚汉相争留下极大的隐患,这件事中项羽优柔寡断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体现出他对于谋士的不信任,于是就有了之后刘邦巧用反间计,使得范增不得不离开军营,半路病死。毛主席曾评价项羽“以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可见项羽之猜忌,是其最大毙命矣。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就是项羽在虞姬逝去最后之绝唱,实在令人悲痛不已。

项羽,勇猛善战,有勇有谋,实乃大丈夫也。但猜忌用人,优柔寡断,狂妄自大,最终无奈乌江自刎。比起神话中完美无缺的人物,我更喜欢这样有优有劣的西楚霸王。

楚军主力北上击齐,汉军趁机东进伐楚!也就是说,项羽为了平乱齐国,把所有的精力和兵力都用在齐国,而不是刘邦身上,也就间接的给了刘邦发展壮大的机会。

田荣不断的`在齐国搞事情,项羽派人去剿灭,田荣就给他玩起游击战,远远躲起来。楚国大军一走,田荣率领的军队又冒出来,到处斩杀楚国的军士。这样反反复复搞了很多次,让楚国的大军深陷在齐国的沼泽里不能自拔。

齐国跟楚国是世仇,为了联合齐国抵御汉军,双方暂时合作,楚军二十万被韩信一场水给淹了,大将龙苴战死,齐国成为汉土。九江王英布早就叛楚归汉了,长沙王吴苪是汉王的忠实追随者。

彭越在楚国后方搞游击战,搞得楚国不得安宁,大部分楚地都被彭越攻占了。

项羽还有那些盟友呢诸侯是一个没有了,他们都跟刘邦结盟围攻项羽!

唯一还忠于项羽的是鲁地,项羽死后,鲁人拒不投降,理由是楚怀王曾经封项羽为鲁公,鲁人要给项羽举行葬礼。

韩信将项羽尸体缝合起来交给鲁人,以公爵之礼厚葬,刘邦亲自祭奠,鲁人乃降!

所谓江东之地方千里,乃王霸之资,失败的项羽回到江东,结果只有两种,无论那种都是项羽不能接受的。一是被汉联军追杀,最终死于战阵之上;二是被百姓捉住斩首或者扭送汉军。两千年来,项羽鸿门宴上不杀刘邦,都被当做他因此失去天下、最终国破身亡的最主要原因。多少后世英雄人杰,都将项羽当做鞭策自己的反面典型: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然而,如果当真从项羽当时的立场和形势看来,那么我们会发现一个被《史记》《汉书》掩藏的真实史实,项羽当时实力不足,根本就不可能君临天下。

刘邦并非他最大的敌人,杀刘邦,对项羽来说弊远大于利,也会严重损害自己政治声望,从此成为天下公敌,自取灭亡。

面对几千汉军追兵,项羽三番进出敌阵,如入无人之境,杀敌“数十百人”,斩首敌将如探囊取物。只“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惧惊,辟易数里”。可以想象,这是何等的声威,何等的震慑,何等的神勇无敌。项羽在这里进行的是“认命而不服命”的意志抗争,也就此把二十八人的战斗力推向了极致(相对于汉军而言,“亡两骑”接近于零伤亡)。

项羽的快意作战,是个性意志和生命激情共同创造出的奇迹。在“快战”的.行动中,生命绽放出了尊严与自由,“快战”本身就是生命价值的体现。

当然,司马迁以激情的文字浓墨渲染快战之淋漓,不仅仅是表现项羽的勇猛无敌和神勇自负,更包含他对末路英雄深深的惋惜之情。这段铺垫,就使下面项羽的乌江自刎产生了更强烈的悲剧效果。

西汉开国功臣之一陈平,曾对项羽有过一个评价很客观:“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前面属于夸奖项羽,但后面一句话却是重点,“不能信人”,意思是不信任别人!项羽所信任的,不是项家自己人,就是妻子那一边的亲戚!至于能人奇士,项羽基本上都不用!众所周知,项羽是一代勇猛无比的.战神。自从项羽乌江自刎之后,历代文人墨客都同情项羽,比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仿佛,只要项羽过了乌江,那么很可能卷土重来争霸天下!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项羽有一个致命弱点,只有四个字,却注定了他的失败!即便项羽横渡乌江之后,也很难卷土重来!因为性格决定命运,项羽性格上的弱点,决定了他很难成就大事业!

鸿门宴时,项羽的真实实力,好一出借力打力的空手套白狼!

巨鹿之战时,项羽率领五万楚军,大战大秦帝国合计四十万人的长城军团(王离部)和关中军团(章邯部),先击退章邯所部,夺占粮道,再歼灭的王离军团近二十万人。

他的惊人战斗力把当时作壁上观的`各国诸侯联军都吓怕了,才暂时推举他当个头领,即所谓统领四十万联军的“诸侯上将军”。

之后他又历时半年,先迫降后坑杀了二十万人的章邯军团,摧毁了秦帝国的主要军事力量,也实际宣告了秦朝的丧钟。

经过巨鹿之战的消耗,至入关前,诸侯联军明确的增兵记载仅为新安时的“三十余万”和鸿门宴前的“四十万”,可见总共只增兵数万,其中属于项羽的份额即使最多,其入关中时总兵力也不会超过七万。

而与此同时,刘邦以两万偏师攻破武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招降八万秦军留守部队,扩军至十万,欲占据关中称王,封锁函谷关,招致诸侯联军众怒。

项羽因势利导,以四十万联军兵威,以势压之,通过鸿门宴,兵不血刃迫使刘邦拱手归降,并裁军至三万,实力大损,更取得了分封天下的权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七万军基本盘,却能借势空手套白狼,裹挟了四十万诸侯联军,连续歼灭四十万秦军;再靠这些各怀鬼胎的诸侯联军,威压了刘邦,迫其让出关中,成为天下名义霸主的项羽,自是此时最大赢家,

所谓「灭秦之功,又大半成于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赏罚废置之柄焉」。整个过程,空手套白狼,精彩之致。

其二、鸿门宴未登场的隐藏主角:楚王熊心。

若史籍中此时楚王(熊心)为战国楚怀王(熊槐)之孙的记载属实,那么根据楚怀王死于前296年,距离鸿门宴已经过去整整九十年,熊心的年龄最低估计也有五十岁,正是个和刘邦一样饱经世故的政治强人,绝非无知牧童。

后世对楚后怀王评价也甚高,认为其是“有帝王之英略”,“独运大柄,挥置诸将若素君臣然”,是知人善任,勇智兼备的一代英主。

史书对项羽的记载也不过是两三页的文字,可是前面两页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杀之、屠之、坑之、烧之。此足以说明项羽就是一个杀人魔王,秦朝灭亡,二十万秦国子弟被活埋,秦都被付之一炬。项羽一生打了无数的战役,几乎没有吃过败仗,可以想象他要屠掉多少城,杀掉多少人啊!可是最后被刘邦集团分尸而死,却让无数人为他留下同情的眼泪。项羽的个人能力可以概括为: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无能,他的性格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裂变”。

《孟子·公孙丑下》中有一句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古代作战所需要的三大条件及其重要程度,用以分析楚汉之争也十分合适。就两方头领的出身而言,项羽少时跟随叔父项梁学习兵法和武功,在吴中起兵反秦,其手下必定是拥有一些支持者和追随者的';而刘邦出身平民家庭,并未接受过良好教育,甚至有传言道:"母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父太公往视,则见交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汉书·高帝记》)因而从出身而言,项羽无疑是要比刘邦好的。那么,项羽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烂的呢?项羽走向灭亡、刘邦走向成功的过程,正是天时、地利、人和逐步易主的过程。到垓下之围、乌江自刎之时,项羽已是寡助之至,犹言:"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项羽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本文将根据《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帝记》等史书的记载,以《孟子·公孙丑下》中的"天时"、"地利"、"人和"为逻辑主线,分析项羽逐步走向灭亡的过程及原因。

郦食其相当于是纵横家,以三寸之舌游说列国,为刘邦的”统一战线“做了重大贡献,他对项羽评价非常直接:“项王....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

这句话的意思不难懂,主要说的是,项羽赏罚不公,这一点估计有点“言辞偏激”,毕竟项羽也不会这么差劲!但有一句话很重要,即“非项氏莫得用事”,结合陈平的“项王不能信人”的`评价,就相当可信了!项羽不能信人,所遭到的最大遗憾是什么呢主要有两个:

(1)鸿门宴不听范增之言,反而对项伯等项家人更信任,错失杀刘邦的最好机会。

(2)错失韩信,因为韩信不被重用,还受到项羽“喑恶叱咤”,最终导致韩信为刘邦效劳!

因此,当项羽有“不能信人”这个致命弱点时,他无论如何,都成功不了。那么,项羽为何能够击败秦国呢主要有两个原因:(1)起兵之初,秦国强大,大家目标一致,众人能够齐心合力。

(2)项羽的勇猛不可忽视,个人在士兵之中也很有威武,韩信说明了这一点,“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

项羽为何被称为古代武将第一人因为他至少创下3项世界纪录!

古往今来,以歌咏叹项羽的人数不胜数,关于他的诗句也有许多,著名的诗人李清照,她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让人至今想来也不仅心中一阵遗憾,若当年他放下心中的执念,楚汉之争或许又是另一幅局面了。项羽个人能力出众,有着"霸王扛鼎"的实力,他统领士兵也是自成一派,戎马一生的项羽,一生数十场战役,除了与韩信的'亥下之战,竟无一场败绩,这也难怪后人会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叫项燕,不叫项少龙)的儿子,自幼就有很有天赋,神勇过人,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叔父项梁教他读书,可是项羽实在学不进去,没几天就"弃书而逃",项梁无奈,又开始教他练剑,可是项羽年纪那么小,那里经得起如此枯燥的学习过程,没几天又逃跑了。项梁质问他为何,项羽居然说出了"书只识一字,剑只敌一人,要学就学万人敌",项梁大骇之下,明白他并非常人,于是直接教他兵法,项羽这个时候并未逃跑,开始安心学习,随后逐渐成长为一代名将,开始了他的传奇一生。

项羽是一位极富人格魅力的军事领袖,他善于激发士气,并且善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条来鼓舞将士,这一点从他在巨鹿之战的统筹中就能看出来。他出身高贵,也就少了市井之徒的谦卑和忍耐。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姬姓,项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项羽勇猛好武,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秦朝。项梁阵亡后,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杀死秦王子婴,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

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彭越不断后方破坏楚军补给。韩信统一了黄河以北,挥师南下。项羽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突围乌江,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

若史籍中记载属实,此时的楚王(熊心)应为战国楚怀王(熊槐)之孙。那么,根据楚怀王死于前296年,距离鸿门宴已经过去整整九十年,熊心的年龄最低估计也有五十岁,是和刘邦一样饱经世故的政治强人,绝非无知牧童。

后世对楚后怀王评价也甚高,认为其是"有帝王之英略","独运大柄,挥置诸将若素君臣然",是知人善任,勇智兼备的.一代英主。

项梁死后,楚后怀王为了排挤项羽,夺其兵权,不许其西进发展。北上救巨鹿时,他又派亲信宋义和范增做主将、末将来压制他。项羽在安阳绝地反击,征得范增反水支持,杀掉了宋义。

楚后怀王担心他回师彭城攻打自己,只得封其为上将军,让他去和巨鹿秦军死拼。没想到,巨鹿之战项羽大胜,成了"诸侯上将军"。

楚后怀王完全失去了对项羽的控制,除掉他的决心也更加迫切,才会发出"如(先入关中者王)约"的诏令,不惜触怒项羽,也要竭力支持刘邦。

而除楚后怀王占据楚地外,田荣田横据齐,赵王歇据赵、魏王豹据魏、韩王成据韩,其中,仅韩广据燕为新兴豪杰,其余五国皆为旧王族。

项家本是项国人,春秋时被鲁灭掉后,当了几百年鲁国人,直到战国末年楚灭鲁后才成为楚人。一非楚王同宗同姓,二非楚旧贵族,直到楚亡国之即,项燕才临危受命。

和楚国八百年历史沿袭下来的各种源远流长的旧贵族相比,属于新兴暴发户。

项羽因此有了与宋义过招的机缘。

宋义原本是项梁手下,项梁战死定陶,项羽想西行杀入关中,为叔叔报仇,怀王怕他祸害关中百姓,派他带楚军北上,去往水深火热中的巨鹿战场,援救被秦军攻打的赵国,又命宋义为他掌舵,号称卿子将军。

他们率领援赵的队伍,向着巨鹿进发,到安阳停了下来,一停就是四十六天。宋义的说法是:“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

他要坐山观虎斗,若秦兵打败了赵国,必有所消耗,楚军再出手不迟,若秦兵被赵国打败,楚军就直接掉头西行去打秦军老巢了。

宋义没那么关心赵国的命运,考虑的.是楚国的长远利益,等待期间,他又把儿子送到齐国去当丞相,一直送到无盐县,还在那里大摆筵席。

项羽不认为宋义的等待有意义,赵国怎么可能打得过秦国加上天寒大雨,士卒冻饥,他振臂一呼,说宋义这个人既不体恤士卒,又无视国家安危,危急存亡之际,还饮酒高会,“非社稷之臣”。他一不做二不休地砍下宋义的头颅,宣布“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

到了这个份上,怀王只好任命他为上将军。项羽的时代,就此真正开始。

他杀宋义是为打秦军,但秦军真不好打,不但是宋义,周围一圈诸侯军,都在遥遥观望。战争好似一触即发,但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像是在等待着命运的一丝暗示,可这暗示,又似乎永不会到来。

项羽不愿意等待,他自己来开天辟地,既然理性已然乏力,干脆就按照内心的愿望行事。他沉掉了船,砸掉了锅,烧掉了帐篷,斩断所有退路,求生与求胜的愿望合二为一,士卒们呼声震天,诸侯军单是旁观就吓破了胆,等到项羽终于打败了秦军,“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项羽是项梁的升级版。

他血气方刚,无所挂碍,肾上腺素满格,洪荒之力充沛,他必须杀掉宋义。尼采说“一旦日常的现实重新进入意识,就会令人生厌:一种弃志禁欲的心情便油然而生”,宋义就是与他酒神的现实对峙的日常的现实。

他要干掉宋义,干掉深思熟虑,干掉瞻前顾后,干掉既往的经验,驱动着澎湃的原始本能,开辟出不一样的历史。

命运帮助了他。他成功了。在观赏他的英雄气概之外,更令人愉快的,也许是看到一个非理性者的胜利,看到政治正确的一败涂地。

我们的感性与理性相爱相杀太久,在《白蛇传》里,以法海和白蛇的'名义厮杀,在《红楼梦》里,以宝玉黛玉和宝钗的名义厮杀,总是各有胜负,语焉不详,而在项羽身上,原始欲望大获全胜,傲然地将深谋远虑踩入泥中。

非理性贯穿他整个人生,在咸阳,有人对他说:“关中阻山河西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说出了那个名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他坦荡地说出人们羞于告人的欲望,他要享受炫耀的快乐,劝他的人都齿冷,跟人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听说后,把这个随便开地图炮的家伙抓过来,烹了。可谓快意恩仇,睚眦必报。

他的对头刘邦就没有这么敞亮。虽然刘邦也是个著名的粗人,唐朝诗人章碣把他俩放在一块儿说:“原来刘项不读书”。刘邦也没啥文化,但不读书和不学习是两回事。刘邦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

他起初老羞辱儒生,读书人郦食其去见他,刘邦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郦食其问道:“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刘邦立即起身整理衣服,邀请郦食其上坐,他敏锐地觉察到能说出这种话的,不是一般人。

刘邦从善如流,反应快,改变也快,他的表达方式很感性,思维方式却很理性。比如他明明是贪财好色之徒,进入咸阳之后,惊艳于秦宫的珍宝美人,但经樊哙张良一劝,立即恢复理智,原样封存。否则,任他花言巧语,项羽在鸿门宴上只怕也无法原谅他的染指。

THE END
1.项羽性格决定命运项羽|性格决定命运 项羽自刎油画 小学时便读过李清照的那首诗,犹记得诗里那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初识英雄血性;中学时历史课上再遇项羽,得知英雄非良王;一首《虞美人》才识英雄原是多情郎;《阿房宫赋》道尽项羽愚昧冲动残忍暴行;今日又看“秦时明月”秦苏苏版项羽,却是又爱又恨又疼又怜又发人沉思。https://www.jianshu.com/p/b4f7e1fcdff8
2.项羽与刘邦命运分析探索项羽与刘邦的命运是否与性格有关 *1. 你认为项羽的失败与他的性格有关吗? 有 没有 *2. 你认为刘邦的成功与他的性格有关吗? 有 没有 *3. 你认为他们的成功与失败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吗? 有 没有 *4. 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多选题】 当时的政治环境 得民心与否 个人能力 其他https://www.wjx.cn/jq/19042290.aspx
3.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性格决定命运!楚汉之争最后的赢家是刘邦,这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都把项羽列入了帝王规格的《本纪》中来记述,对这个失败英雄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深切的仰慕。在后世文人墨客的笔下,项羽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深切同情和热烈赞颂的,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中就写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422/17/1077682658_1077682658.shtml
4.项羽死后楚国的命运爱问知识人项羽在灭掉秦国以后自封西楚霸王,项羽夺取政权以后并没有采取秦国的郡县制,而是大封诸侯王,名义上是https://iask.sina.com.cn/b/newqgeLGnHjNnl.html
5.命运冠位指定项羽怎么样fgo命运冠位指定项羽值得培养吗命运冠位指定项羽怎么样?卡池第一弹中的五星英灵是项羽,恩,万夫莫敌的项羽变成了人马兄贵,不过比起立绘战斗模型超级霸气,除了没人样之外,还是蛮有西楚霸王霸气的。那么fgo命运冠位指定项羽值得培养吗?下面小编为你带来详细的项羽角色介绍,接下来一起看看项羽的强度如何吧。 https://www.32r.com/zx/3205.html
6.项羽和刘邦:命运交错的对位曲王方陈胜、吴广,不过瞬间风光;齐韩燕赵,家国旧梦难圆;最终是两个楚人——刘邦和项羽围绕着时代裂变的核按钮(从分封建国到中央集权)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一位美人,一个流氓;百二秦川,十年生死;终于,灿烂的,熄灭了;卑微的,神圣了。 作品依据正统史料,从制度演进、政治哲学、领导素质、人性心理和混沌机遇等现代角度,尝试https://read.douban.com/ebook/1341399/
7.秦始皇东巡,项羽刘邦各说了一句话,暴露了两个人的命运秦始皇东巡,项羽、刘邦各说了一句话,暴露了两个人的命运 推荐视频 05:38 打开APP阅读 触动心弦!原创歌曲《为什么当医生》,唱出了万千医护的心声…01:18 打开APP阅读 有激光雷达,车长5米级!长安启源全新一代SUV悬念图发布 02:09 打开APP阅读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浙江舟山新建村:一场穿越过去与未来的乡村奇遇 03https://v.ifeng.com/c/625b4453-ce6d-4abb-ad02-60ef8bd2a175
8.史记人物灵动性与修辞艺术《史记》不仅对上述重大事件的场面作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而且在多处运用反复修辞,凸显出对项羽命运影响至深的一系列节点。陈涉被叛徒所杀、项梁战死定陶,这无疑是对反秦义军的连环重击,士卒皆为之震恐:“沛公、项羽相与谋曰:‘今项梁军破,士卒恐。’乃与吕臣军俱引兵而东。”黄河以南的反秦义军退守东部的彭城https://www.gwyoo.com/lunwen/jiaoyue/wxlw/201208/536206.html
9.当你读懂了刘邦的格局,早晚能改变命运最后,刘邦步步为营,拖垮项羽,赢得天下。 项羽只盯着一时之胜,一时之败。 反观刘邦,从不在意暂时的起落沉浮,着眼之处便是全局。 这两者决定了他们各自的成败。 登顶之路,命运会布危局、设险关,不会轻易允许一个人直抵山巅。 但一个人的成事格局就在于此,你对待成败的态度,就是你能到达的高度。 https://m.thepaper.cn/wap/v3/jsp/newsDetail_forward_23600964
10.史记之项羽本纪:分析项羽的人物性格特点其四是多疑.范增本是项羽的得力助手,然而项羽却因为一个小小的离间计生出疑心,疏远范增.范增也离开了他.在《高祖本纪》中刘邦分析项羽得天下的原因时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多疑,使得项羽失去了身边最后有力的支持. 有句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的悲剧命运,与他的性格弱点是分不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9a27a4012117fd6a928f3bb7c01ce2ed.html
11.刘邦究竟是凭什么战胜了项羽?通过现象看本质,其实是靠阶级优势五、命运对比!项羽确实比刘邦出身好,但这并不代表项羽比刘邦命运好!项羽跟着叔叔项梁起兵反秦,好不容易把旗帜稳住了,项家的主心骨项梁又战死了。虽说根基还在,天下共主楚怀王熊心又开始玩政治套路了,把他架空了。他再摆出猛虎出山的架势,夺取兵权,并取得巨鹿之战的伟大胜利,一举成为诸侯上将军,那些诸侯贵族又各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55137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