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楚汉传奇》仿佛让我们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岁月,在剧中刘邦的仁义宽厚、知人善任与项羽的残暴不仁、多疑高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符合史学家的一贯评价,然而,项羽失天下真的是因为残暴吗?“小人”刘邦何以最后得了天下?……
编辑:韩梦霖白明辉
早在反秦战争期间,刘邦与项羽协同作战时,就有过共同屠城的记录。如屠城阳。因为当时有项羽在,或可将此罪行记到项羽的账上。但刘邦入秦时的屠武关(《秦始皇本纪》),就不能由项羽本分担了。众所周知,当时战争的酷烈,使得获胜一方在经过艰苦拼杀后,往往做出极其残暴的举动,即屠城。《项羽本纪》在汉四年,欲屠外黄事上,为后世留下了这方面的记录。估计刘邦的屠武关及楚汉战争时樊哙的屠煮枣,性质与此相类。但刘邦的问题不出在屠城上,而是在有计划地杀害降将方面。
刘邦任人唯亲之最典型者,当数对卢绾的任用。据《韩信卢绾列传》,卢绾与刘邦同里同日生,两家素相亲相爱,这就奠定了二人关系的基础。及长大后,又是同学,关系特别好。而到了刘邦逃亡后,卢绾与之相伴、追随左右,两个人的关系特别铁。但刘邦起兵后,卢绾基本上无所作为。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刘邦的庇护下飞黄腾达,跃居众将相地位之上。从卢绾日后的表现来看,他并没有作战才能。而在刘邦入汉后,他却被封为将军,进而为太尉、拜长安侯。众所周知,在秦汉时期,太尉是武官之首,以卢绾之才具,任此高官,显然是刘邦的偏袒的结果。
丁公其人,原本是项羽的部将,之所以说他是刘邦的“一时之才”,是因为当年刘邦坐板车落荒而逃时,他带兵追上刘邦后,又徇私放了刘邦。项羽覆灭后,丁公想,自己救过刘邦一命,就前去投奔。刘邦听说当年的救命恩人来了,立刻下令把丁公带到军营,巡回示众,然后,宣布他的罪状:“丁公当项羽的部下却不忠于项羽,使项羽丧失天下的就是他。”然后杀掉了丁公。刘邦说:“使后世做人家部下的,再不要效法丁公。”
刘邦用韩信的事,就像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若要进入更高层次,要下决心聘用职业经理人。而曹参、樊哙、卢绾这些人和刘邦则是兄弟关系,更是企业的开创元老,资格特别老,功成名就靠得是职业经理人,但创业班底必须是高度可信赖之人。而像韩信这种现代企业的职业经理,受聘于企业,这样一个功高盖主的职业经理人,如果不能为我所用,就更不能为我的敌人所用,可惜,韩信至死都不明白。
千年之后,唐代诗人杜牧路过乌江亭,面对霸王往事,不禁感慨系之,挥毫写下一首《题乌江亭》,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当然是杜大诗人的假设,我们要问:假设当年项羽真的渡江东归,能卷土重来、重整霸业吗?[详细]
楚汉间的故事永远是一个讲不完的主题,刘邦带着一群屌丝与没落贵族项羽推翻暴秦、一争天下,在那个英雄辈出的乱世生存哲学永远高于一切道德伦理,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的理由未必是妇人之仁,刘邦也未必像史书上所记载的是那样仁厚贤德的明主,项羽也并非败于自己的残暴和高傲,而是在顶层设计时不能与时俱进,也许真实的楚汉传奇远比史家的记载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