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陕西美食

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要知道,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太初元年,将二十四节气定为历法的《太初历》就是在西安编制的(傲娇脸),而二十四节气也是依据关中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作为一枚吃货,你知道陕西的二十四节气美食吗?

立春为正月节,立为建始,春木之气始至,故称为“立”。立春一日,百草回芽,万物皆萌芽,最宜来份煎饼“咬春”。

雨水为正月中,春属木,木依赖水生,故东风解冻,温润散为雨水。在春雨脉脉含情中,柳丝才开始含烟,待柳烟成阵,便春色撩人了。

乍暖还寒,此时来一份五彩缤纷的麻食最相宜。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古人称冬眠为“蛰”,而万物出为震,震为雷,惊醒为慌,惊慌为乱,春雷为鞭策,劳碌一季重新开端。

二月节,龙抬头,一碗粉汤羊血令人全身复苏。

春分的“分”是指九十天之春分为两半,自此进入春和日丽、万红千翠争媚时节。此时,阳在正东,阴在正西,由此昼夜平分,冷热均衡,为一年中最好气候。

春意浓,拥抱自然,野菜正当时,这个满满绿色的日子,吃菜团、麦饭最有春的味道。

清明是三月节。清明因其风,温风如酒,清香而明洁。清明往往在寒食之后,“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

若是尝一口西安的传统点心枣泥花点,你会发现味道口感绝不逊于南方青团。

谷雨为三月中,雨我公田,雨其谷于水,播种时节到了。此时“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鸟弄桐花,雨翻浮萍,残花即将落尽,春将告别了。

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采摘些陕南绿茶,品香赏花最宜人。

斗指东南,维维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古人解释夏为“假”,庄子说,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

宽纵万物放任其生长的时节,就让一碗酸辣软和的秦镇米皮揭开夏的序幕吧。

四月中,小满者,万物“小得盈满”。此时,夏熟作物尚未熟,麦气是麦子散发的香气,“晴日暖风生麦气,绿荫幽草胜花时”。

从小满开始,大西北也要渐入夏季,此时的烤肉摊似“晴晚暖风肉香起”,傍晚拂面的风还算凉爽,趁暑热来袭前再多吃一顿烤肉吧。

芒种为五月节。这个芒是指稻麦,麦子到此时始熟,田野里开始弥漫新麦的清香。不过这个时节多炎热,正如谚语所讲:“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

仲夏时节,持续的高温让人昏昏欲睡,难得的头脑清爽怎能少了面辣子,时节的农家美食。

夏至为五月中。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所以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接近极地处是白夜,一年中最有诗意的一天。

新麦和面,擀薄切细,制成一碗“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的臊子面,最是忒C。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暑为热,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

暑天的清晨、晚霞、星空、虫鸣不眠之夜,都是最美的。不过,老陕们心中还有一个最美的,那就是biangbiang面。

烈日当头,何以消暑?此时咥一碗卤汁凉粉,散热静心,暑气顿消。

斗指西南,维为立秋,禾谷成熟,正该收获。叶金黄,稻飘香,农民伯伯收割忙,千家万户度金秋。劳动人民朴实的生活与诗人“古道西风瘦马”的苦叹忧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立秋一日,水冷三分,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啃秋、咬秋的习俗热闹了各家的厨房,贴秋膘当然要吃带把肘子,解馋!

处暑为七月中,这个“处”是止,暑气至此而止,开始退伏潜藏,待来年再袭。处暑后,鹰感肃气击鸟而祭,万物收成而祀,都是恭敬天地的表现。

秋老虎,正当暑,没有什么比用一碗芥末味的荞面饸饹,更能告别夏天的了。

白露为八月节。《诗经》中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白露为霜”的霜,非霜降之霜,白露之“霜”不过是气温骤降,清露因沉浊而变奶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个时节最适合吃醪糟,与汤圆或鸡蛋同煮,亦或干脆直接舀起一勺醪糟来吃,正是小时候外婆煮出来的味道。

秋分为八月中。秋分至,九十天的秋天就过了一半。秋分阴在正东,阳在正西,之后阴气越来越占上风,夜越来越长。秋分后,秋水蹉跎逐渐凝滞。

天凉好个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如来个新土豆砸糍粑,糯滑甘香。

寒露是九月节,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自此,告别了秋高气爽,天寒夜长。萧萧秋意重,依依寒色浓,归鸿将急于南飞,哀鸿遍野,秋残如血的季节到了。

荷花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翻开菜单,大概只有一碗葫芦头,聊以解秋愁吧。

霜降为九月中,气肃而凝,阴冷凝露为霜。冬天已经在急迫地叩门了。古人所谓霜,丧也,万物皆因肃寒覆霜皆丧,霜降是一季之结束,在冬藏中,新一季又将萌生。

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不仅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这个时节正值柿子新上市,西安街头的柿子糊塌最是美味。

立冬为十月节,冬为终,万物收藏。立冬,朔风起,水始凝冰。还有什么能比一碗热乎乎的羊肉泡馍更暖身呢!

小雪为十月中,此时雪还未盛。雨遇寒,将霰为雪。雨凝先为霰,霰成微粒,霰为霏,飞扬弥漫为小雪。白居易诗:“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窗外秋风吹尽,此时最宜烧水涮羊肉。

大雪为十一月节,天大寒才有落地盈尺不可止的好雪,推开雪封之门,雪龙飞舞,飞雪弥天,沟壑道路被扫平,新雪遍地,一脚没膝盖,一脚一雪窝,这才叫过瘾之大雪。

踏雪归来,围炉食暖锅,屋外雪漫天,举杯话当年。

冬至为农历十一月中,“至”是极致的意思,冬藏之气至此而极。它包含三层意思:阴寒达到极致,天最冷;阳气始至,上升才逼天气寒彻;太阳行至最南处,所以昼最短,夜最长。

此时当属饺子最应景,干的也罢汤的也罢,馅也随你喜欢,真是百吃不厌。

小寒是十二月节,“寒”字下面两点是冰,《说文》释寒为冻,此时还未寒至极,这寒气其实是阳气上升,逼迫阴气所为。旧岁近暮,新岁即将登场。

一碗水盆羊肉,连汤带肉吃下去,寒意尽除。

大寒为十二月中,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冬至一阳初生后,经小寒至大寒,阳气逐渐强大,由下而上,在逼迫寒气以全部能量抵制。由此阴寒密布地面,悲风鸣树,寒野苍茫,寒气砭骨,才是大寒。

临近春节,用香甜的八宝甜饭让这一年有个圆满,迎来更值得期待的下一年。

小玉土生土长的西安娃,乍一看,如南方女子般温婉,实则是个自由不羁、阳光率真的大狮子。走过山山水水,吃遍大江南北,依然觉得故乡最美,来,从吃开始,了解这座古城。

THE END
1.迎冬小雪至陕西三地冬季暖胃美食大PK→陕北汤面将陕西美食区分为三大区域 口味偏重香辛味酸的关中 菜品豪爽口味醇厚的陕北 重油麻辣口味鲜香的陕南 丰富的口感和丰富的物产 成就了三秦大地丰富的美食资源 陕西各地的“老饕”都是养胃高手 接下来,将选择权交给你 关中、陕北、陕南的暖胃美食 https://chihe.sohu.com/a/738340609_120765750
2.全国冬日美食图鉴全国冬日美食图鉴陕西气象 11.1512:31 关注 #全国冬日美食图鉴# 立冬已过,天气转凉。热气腾腾的老北京铜锅涮肉、外焦里嫩的内蒙古烤全羊、“海纳百川”的东北铁锅炖、鲜美筋道的陕西羊肉泡馍…每一口都是对冬日的温暖和慰藉。你今天午饭吃什么?冬天最爱吃什么? ?https://zx.sina.cn/wp/2024-11-15/zx-incwckpn6404473.d.html
3.2022凉皮十大品牌有哪些十大品牌2022凉皮十大品牌有哪些导读: 凉皮,起源于陕西关中地区的汉族传统美食,是擀面皮、面皮、米皮、酿皮的统称。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绿色无公害食品,原料、制作方法、地域不同,有热米(面)皮、擀面皮、烙面皮、酿皮等。口味有麻辣,酸甜,香辣等各种口味。 目前市面上的凉皮琳琅满目,各种样式,品牌也有很多https://www.chinapp.com/shidapinpai/196701/
4.全国各地“怪”的顺口溜!二十、陕西十大怪—— 面条像裤带; 锅盔像锅盖; 碗盆分不开; 辣子一道菜; 房子半边盖; 姑娘不对外; 帕帕头上戴; 不坐蹲起来; 泡馍大碗卖; 唱戏吼起来。 二十一、关中十七怪—— 走亲礼馍大筐抬; 闷头愣娃站成排; 热炕睡着好几代; 青砖能把枕头代; https://www.meipian.cn/24r8xwik
5.陕西西府宝鸡十大民间美食陕西西府宝鸡十大民间美食 家喻户晓的岐山臊子面 臊子面 陕西的臊子面历史悠久,其中尤以宝鸡市岐山县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岐山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 臊子面对关中地区的人们生活的影响很大,无论喜事丧事、逢年过节、老人过寿、还是小孩满月或是家里来了亲朋都离不开臊子面。关https://www.douban.com/note/311321843/?type=like&_i=0987196BFyl6rb,0987207PwsbkSk
6.陕西十大怪之美食陕西美食餐饮陕西旅游陕西十大怪之美食 内容介绍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地貌、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在衣、食、注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地貌、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https://www.xjlxw.com/xb/sx/dfxc/7838.html
7.到陕西吃这十大美食就够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有利条件,陕西美食博采各地之精华,兼收民族饮食之风味,挖掘、继承历代宫廷小吃之技艺,因而以其品种繁多、风味各异而著称。 1、锅盔牙子 锅盔牙子就是咸阳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名吃之一。相传它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当年秦始皇遍搜民间佳肴,除在宫廷享用之外,还用于犒赏有功的三军将士。待锅盔牙https://www.ztnews.net/article/show-46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