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目标视野下中国食物系统转型的战略思考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食物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与生活、生产和生态紧密关联。中国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把确保粮食安全列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气候变化与环境挑战加剧背景下,我国食物系统面临的外部系统性风险不断加大,食品安全、食物浪费等新挑战威胁资源环境与居民健康,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面对新形势下食物安全、国民营养、生态平衡、市场有效及系统韧性的多重需求,加速推进我国食物系统向更健康、更可持续、更公平和更有韧性的方向转型迫在眉睫。

中国食物系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供需结构:食物系统供需不平衡,消费需求升级带来新压力

中国政府始终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并在2000—2020年实现了粮食生产“十七连丰”(图1)。但随着国内消费升级,食物需求由“吃得到”向“吃得饱”“吃得好”转变,需求侧动态变化与供给侧调整不匹配等问题日益突出,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新挑战。①食物刚性需求增加与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我国在巨大人口规模前提下的城市化和现代化直接和间接导致食物刚性需求增加,工业用粮需求也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而大幅增加[33]。然而,生产成本攀升、生产规模效益低、有效投入要素不足,成为提高食物有效供给的重要掣肘。②食物结构需求转变使得供需结构矛盾更加凸显。居民膳食结构优化、品质提升,肉蛋奶等动物性蛋白消费上升,使得我国对优质小麦等高品质食物和大豆等饲料粮的国际市场依赖度增高,如大豆进口量占比从2010年开始就达到并一直保持在70%以上(图1)。同时,食物需求结构转变还进一步引发“人畜争粮”“粮畜争地”等农业资源供需矛盾。

供应安全:食物系统应对冲击的韧性不足,国内国际双循环不畅

当前,我国食物系统应对冲击的韧性仍不足。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农业首当其冲、受灾严重。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例如,河南、山西等地区在2021年发生的特大暴雨事件和南方在2022年出现大面积高温干旱事件,对经济社会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影响。

受世纪疫情与国际冲突影响,国内国外双循环流通受限,致使我国食物供应链部分环节出现断裂。①国内方面。我国农贸市场、农产品生产加工行业生产周期受疫情及相应管理政策冲击严重,尤其在我国粮食产销分离、储备布局与消费分布不匹配的背景下,粮食国内流通和短期供需平衡受较大影响。②国际方面。俄乌冲突等地缘冲突加剧使得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异常,部分国家采取限制粮食出口等措施来应对潜在的粮食危机,国际风险进一步通过供应链、价格机制传导至国内。

食品安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食品安全关键风险点增加

营养健康:肥胖与隐性饥饿成新问题,农村相对贫困地区尤为突出

我国正处于居民营养健康的关键转型阶段,面临多方面新挑战。①膳食结构不合理,慢性病问题突出。我国食盐摄入过量成饮食“重灾区”;红肉摄入多,而鱼禽类、水果蔬菜及豆奶类摄入比例严重不足。②超重肥胖问题持续蔓延。2020年,我国有超50%的居民出现超重肥胖问题,其中,青少年儿童超重肥胖率达29.4%。③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导致隐性饥饿。我国居民人均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加上产量育种、气候变化等原因导致的粮食营养品质下降,近3亿人处于隐性饥饿状态。

上述营养问题在我国相对贫困及边缘化地区尤为复杂突出。相对贫困及边缘化地区的儿童营养缺乏,而肥胖增长却快于城市。我国相对贫困农村地区6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足程度可达普通农村儿童的1—2倍,甚至是城市儿童的4—5倍。城镇化进程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2个特殊群体的营养问题也成为“难啃的硬骨头”。同时,我国隐性饥饿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与西部边远地区,缓解隐性饥饿成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然要求。

资源环境:食物生产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损失与浪费问题突出

我国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粮食生产可持续性面临重大挑战。①环境因素。“先天”的水、土等农业资源匮乏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②人为因素。“后天”粗放式农业生产方式过分追求粮食产量、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畜牧业废弃物处理落后,导致耕地板结、水源富养化等,与生态环境破坏形成恶性循环,威胁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安全。

在上述问题基础上,食物全产业链损失与浪费问题严峻,进一步加重了食物安全保障压力和资源环境负担。据估算,2013—2018年,中国整个食物供应链产生的损失与浪费量高达3.5亿吨。

食物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系解析

供给端。涉及提供食物生产和分配所需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创新技术等,是保证食物系统在面对各种冲击时保持韧性的切入点。在不同空间尺度上,食物系统与不同SDGs高度关联(图3)。其中,全球/区域层对应“气候行动”(SDG13)、“水下生物”(SDG14)和“陆地生物”(SDG15);国家层对应“工业、创新和基础设施”(SDG9)、“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11)。供给端的可持续转型是对传统食物安全内涵中可供性的拓展,即通过各种形式的生产、进口、储备、援助,供应足够的食物。

中国可持续食物系统的概念框架、特征与内涵

可持续食物系统的概念框架与特征

可持续食物系统的核心特征主要包含5个方面:①系统性。可持续食物系统中各要素相互关联,任何部分的变动都会对整体产生影响,是一项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知识部门等多主体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②动态性。可持续食物系统内部与外部的作用与反馈过程决定了可持续食物系统的动态特征,系统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③多样性。可持续食物系统在包括地方、区域和全球尺度等不同空间尺度存在多样性特征。④科学性。可持续食物系统是一个构建在多学科交叉基础上的科学系统。例如,需采用“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建立食物质量安全监督体制,运用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等。⑤协同性。传统食物系统具有典型的负外部性特征,对公平、健康、资源环境等有巨大影响。可持续食物系统虽然也与其他系统相互交织,但能考虑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与利弊权衡,将负外部性转化为协同性发展。

中国可持续食物系统的内涵与层次

中国可持续食物系统转型的实现路径

安全:以结构优化为导向,同时确保食物数量与质量安全。提高农业生产力是确保安全维度的根基。为此,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各种农业投入要素的充足有效供应;在国内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粮食储备基础设施,并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保障各渠道用粮供给安全;建立食物溯源跟踪制度,加强政府监督,提高企业自律程度,促进消费者和各个协会共同监督食物供应链的安全。

营养:强化食物营养含量,提升居民膳食健康意识。在供给侧,构建绿色、有机、无污染的食物生产体系是重中之重,推动功能农业发展是强化作物营养的辅助性路径。为此,应通过立法、税收等手段减少高糖、高盐、高热量食物生产,鼓励企业适度加工食物,生产更多健康食品。在需求端,居民自身膳食结构的主动性优化是解决营养过剩与隐性饥饿的关键有效路径。为此,可利用多元化宣传方式引导消费者提高营养均衡意识、优化膳食结构,尤其是农村相对贫困地区人口的营养健康普及。

公平:建立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增强食物系统包容性。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减少相对贫困是保障食物系统公平的核心举措。为此,需提升小农户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能力,提高小农收入;降低农业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提高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并增强食物系统中弱势群体的就业保障;确保弱势群体,尤其是妇女儿童能够公平获得生产资料、创新技术等资源;促进实现食物消费和末端处理环节的国家间平等、性别间平等和代际间平等。

绿色:打造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的食物系统,减少食物浪费与损失。绿色维度是实现食物系统可持续的长远保障。为此,要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缩短食物供应链,降低食物加工过程中资源消耗、废弃物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强消费端的绿色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者对无公害产品、绿色有机产品的接受度;将食物浪费治理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反食品浪费法》的执行监管,提高全社会减少食物浪费的意识;加强末端治理,促进食物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与环保处置,避免食物废弃物对环境、人畜健康造成威胁。

经济: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是保障其他各维度能够自发有效实现的重要基础。可持续食物系统在中国是否能够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上是否可行。在生产阶段,应推进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高效绿色生产方式的经济可行性。在供应链环节,需要确保加工企业生产绿色、健康食品的经济利润,以及流通贸易的有效畅通。在消费环节,需保障消费者多样化膳食的购买能力。在废弃物处理环节,要保证废弃物处理的社会正收益性。此外,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完善创新产业金融服务模式,利用现代化技术升级农业供应链,加强产销衔接和供需精准匹配,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韧性:提高食物系统抗风险与应急能力。增强食物系统韧性是突发公共事件下对食物系统最重要的新思考。在生产环节,应多举措增强食物系统应对长期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韧性和应对自然资源退化和各类突发冲击的稳定性。在供应链环节,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应对逆全球化、投资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的韧性,构建完善的农资应急运输绿色通道,完善粮食储备体系“蓄水池”和“调节器”功能。在消费环节,完善形成应对饮食多样化带来的冲击和妥善处理食物安全事件的能力。

(作者:刘晓洁、刘立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贺思琪,郑州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陈伟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闫丹,郑州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郑州大学管理学院;丁钢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张忠杰,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刘刚,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THE END
1.可持续饮食系统的研究进展与理论框架20世纪以来,伴随农业的工业化和食物链条的“远距化”,典型食物危机事件不断涌现并沿着食物贸易网络蔓延至全球,引发了学界对饮食系统及其可持续性的持久关注。国外地理学界关于饮食系统主要有生产主义、消费主义和关系主义等认识。在梳理已有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将这三类认识归结为不同情境下、特定形式的“身体-食物”关系https://www.dlyj.ac.cn/CN/10.11821/dlyj020180570
2.全球食品营养成分数据集深度分析与应用E --> F[设计营养产品] 2.3.2 食品标签推荐系统的构建 食品标签推荐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数据挖掘应用,它需要考虑食品成分、营养价值、消费者的健康状况以及饮食偏好等多个因素。通过构建一个推荐系统,可以为特定的消费者群体提供个性化的食品标签建议,从而促进健康饮食。 https://blog.csdn.net/weixin_30600615/article/details/143483979
3.◇综述:限制超加工食品食用,倡导降饮食模式综述与报告(二)中国营养学会:首次提出“东方膳食模式” (三)江苏:规范全省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添加剂使用行为 (四)浙江:发布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 (五)广东深圳:加强食品包装营养标签的监督管理 五、食物系统的变化引起各国关注 (一) 日本:以均衡饮食确保健康陀螺正常运转 https://www.fjlib.net/zt/fjstsgjcxx/zbzl/rdzt/202311/t20231102_474752.htm
4.论坛议程FBIF2021食品饮料创新论坛未来食物: 全球食物系统新探索 食物生产已经加剧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和粮食浪费。联合利华为此宣布新的全球年度销售目标,在未来5到7年内,从植物肉和奶制品替代品中获得10亿欧元的销售额,并承诺提高人类营养标准和缓解食物浪费问题。植物肉的出现和即将到来的植物革命将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促进生态的持续发展。 https://www.foodtalks.cn/news/9583
5.食品欧阳钟美指出,饮食主要是辅助减少压力带来的伤害,而不是藉由吃东西来解除压力本身。 减压食物有哪些? 那究竟什么东西是属于“减压食物”呢?营养师表示主要仍以抗氧化物质为主,像是维生素B群、维生素C、维生素E、钙、镁、Q10、异黄酮、多酚类、茄红素以及胡萝卜素等。另外,有些食物种类可以帮助减缓压力: 1.碳水https://vibaike.com/3117/
6.每日热点0529一是清淡饮食,营养均衡。日常饮食嗜肥腻、煎炸、辛辣刺激的食物,容易导致脾胃湿热,致使头面油腻而脱发。均衡膳食能给头发提供足够的营养,平时应多吃谷物、蔬菜和水果,也可适当食些黑豆、黑米、黑芝麻等养发食物。 二是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熬夜。中医认为,失眠、焦虑紧张、过度疲劳不利于气血的生成,均可导致脱发。 https://www.sccdc.cn/Article/View?id=33732
7.在新加坡学习食品科学与人类营养学在新加坡学习食品科学与人类营养学 ▲左起:新加坡国立大学食品科学家刘绍泉副教授(Liu Shao Quan),阮垂羚女士(Nguyen Thuy Linh)和杜铭霑博士(Toh Mingzhan)研发出一项零浪费工艺专利技术,利用未售出的面包制成一款新颖的益生菌饮料。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2019年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中,通过可负担性、https://www.jrlxym.com/news_detail/23897351.html
8.营养与降论文饮食与糖尿病8篇(全文)糖尿病与肥胖、心血管病称为现代社会富裕病,它们均与人们营养过度、饮食失调、食物过于精细以及缺乏运动密切相关。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不足所引起的血糖升高、尿中有糖的病症。糖尿病起病可急可缓,其临床症状与分型关系密切,也就是说,糖尿病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典型的症状是“https://www.99xueshu.com/w/fileiobbbneu.html
9.AHA重磅指南:做好10大饮食要点,改善心血管降!水果和蔬菜的大多数亚类都与降低死亡率有关,种类繁多的食物可以提供足够的必需营养素和植物化学物。所有形式的水果和蔬菜(新鲜的、冷冻的、罐装的和干制的)都可以纳入有益心脏健康的饮食模式。冷冻水果和蔬菜比新鲜水果和蔬菜保质期长,即食,营养含量相似或更高,有时价格更低。应该限制添加盐和糖的种类。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2bdc220038ca
10.联合国发出最后警告!40年内全球人口必须转向植物性饮食!刻不容缓还要把90%的食物营养浪费在下水道! 全球还有十几亿人在挨饿! 我们需要一份全新的食谱,以填饱未来的世界人口。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经济学家指出, 解决全球粮食危机的第一步, 首先应该是以素食代替肉食。 显然,素食是未来的饮食方式, 也是人类必须再次选择的饮食方式。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457554008&efid=LQweSTx8P2MNisjvcq8Zog
11.全球最降的十大饮食方式十种世界公认的合理饮食方法→MAIGOO杂食(饮食多样) 为了保证营养摄入均衡,还要保证饮食均衡,杂食是十大健康的饮食习惯之一。杂食充分体现食物互补的原理,不同的食物可以带来各种营养物质,满足机体的营养摄入需求,比如摄入水果和蔬菜,满足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摄入各种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补充机体所需蛋白质的含量等,可先从每天吃10种、15种食物做起。但要https://www.maigoo.com/top/433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