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在您撰写食品营养与健康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健康饮食论文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徐家锦.高中化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初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
[3]石柏兴.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3.
[4]赵冬.中国人群的血脂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74-78.
[5]张亚琴.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LDL/HDL-C及ApoB/ApoAl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1,12(12):1103-1104.
[1]翟一飞.中学生体育锻炼自我妨碍行为的调查研究[C].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2008.
[3]季成叶.中国青少年生长与营养状况变化和改善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05).
[4]刘海刚、王兆芬.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康饮食习惯[J].中等职业教育,2008(3)
[5]张金菊.怎样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J].跨世纪,2008(11)
[1]董维杰.大学生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M]M.济南:齐鲁书社,2006
[2]杨金土.我国高职教育形式浅谈[J]J.中国职业教育,2004(5):25-26.
[3]戴士弘.谈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J]J.教育研究,1996(5):10-15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革新
1.教学内容的革新
随着高新技术在食品生产上的应用,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在不断更新和增加。理论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论文格式范文一成不变的,应随时代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在此基础上对食品添加剂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革新。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我结合食品加工工艺对各种食品添加剂介绍,如果冻加工过程中增稠剂和香精香料的使用,火腿肠加工过程中亚硝酸盐的使用,冰淇淋生产过程中增稠剂、乳化剂等的使用,等等,使枯燥的添加剂特性和作用的介绍形象起来,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添加剂的作用原理和正确的使用策略毕业论文。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对食品企业、食品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利用到食品企业实习的机会,向技术人员了解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了解生产过程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主要包括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使用量、适用范围等。并针对调研结果组织讨论,讨论该添加剂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作用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该种食品添加剂,使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起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食品市场进行调查,通过查看标签,了解食品添加剂在众多食品中的应用,对添加剂的适用范围和使用量有具体的了解。通过企业调查和市场调查,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到了实际,不仅增加了对本门课的感性认识及兴趣,而且提高了浅析硕士论文不足分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2.教学策略毕业论文的革新
在食品添加剂课程内容不断调整的同时,相应的教学策略毕业论文和手段也要不断改善,这样才能满足新世纪对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的需要,才能推动论文范文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在教学革新过程中,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3.考查形式的革新
成绩考查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运用得好,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达到教学要求。优化考核内容比例可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考查内容包括平时成绩、食品调查、课程论文、期终考试等。
结合考勤和课堂表现考查平时成绩。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等考查学生的平时表现,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组织学生进行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使用的市场调查,并完成市场调查报告,增强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并锻炼学生发现不足和解决不足的能力,为撰写课程论准备,食品调查报告占总成绩的10%。
本门课程在内容全部讲完之后进行期终考试,考试不是论文格式范文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可以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通过考试教师可以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借以改善教学策略毕业论文。期终考试的成绩占总成绩的40%。
总之,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革新与实践,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国华.食品添加剂应用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郝利平,夏延斌.食品添加剂[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3]孙保国.食品添加[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预防与卫生学论文2000字(一):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设想论文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新莉,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营养与慢性病。(江苏苏州215123)
一、提高授课教师专业素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二、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2.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理论课堂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专业案例、实物模型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专业案例、实物模型等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丰富的色彩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还可以利用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些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物道具的灵活使用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借助这些教学辅助手段,配合我们精心安排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如介绍鲜奶的卫生学评价,先让学生对我们课堂准备的掺假奶、变质奶及鲜奶进行评价,然后由教师对鲜奶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进行评价[2],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可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食品卫生质量的评价。讲授第九章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时,教师可预先准备好食品添加剂,在课堂上进行勾兑合成果汁;有时我们也会给学生分发各种不同种类的小零食,让学生根据食物的标签,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以此为切入点,探讨食品添加剂的意义、使用要求等。
3.加强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三、课程考核方式科学、合理化
课程传统的考核形式是期末考试成绩,有时会考虑学生的平时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只是体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因此,可以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考试分为三个部分,即理论成绩、平时成绩(课堂出勤、上课回答问题等)、实验成绩,这种评价方法相对比较全面、合理。为了避免理论考试出题的偏倚,可以建立试题库,并对题库的题目进行年度的更新;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实验课的表现,带教老师会在每次实验课对每位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考核,并记录分数;实验结束后的实验报告书写、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实验過程中异常情况的处理等也是实验成绩的一部分。
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需要我们及时地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新的教学手段、方法的出现和应用,也对我们专业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本科生教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预防与卫生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医学院校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而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学习重视不够,且教学内容多而学时少,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这与其课程设计不恰当、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兴趣有着密切关系,本文结合多年的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经验,谈谈其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体会。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课程设计
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2.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年来,“营养”和“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敏感、新潮、时尚前沿的大学生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充满了渴望,对这门课程也充满期待,经常希望评价一下自己或亲人的膳食是否合理,有的也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控制自己的体重或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等,他们大多是在充满期待中来学习这门课程的,这和几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在我们对大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为了适应目前的这种状况,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不至于使他们满怀希望而来,经受最初几节枯燥的理论灌输后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为此必须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3.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营养素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营养学基础似乎基础性、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感觉就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既枯燥难学还不实用。
认知学习理论指出,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用来同化新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符合这个规律,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联系以往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逐步由已知引申到未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第一堂课常常讲营养素,而营养素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概念,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接触。食物则是人人都知道的东西,所以由食物讲起,逐渐过渡到营养素等,才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以具体化教学内容,使营养学课堂从一开始就联系实际,内容生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进入营养学的理念中,避免因基础内容的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降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教师课堂讲授的效果。国外的优秀教材《Nutrition:ConceptsandControversies》也是首先介绍食物选择和人类健康这类比较感性的知识。
4.教学方法的改革
你会选哪种?
对于有消费能力,又注重提升生活质量的人来说,第二种是最常考虑的答案。为什么呢?“有机食品没农药,吃着放心些!”“我都是专门买给孩子吃的,营养价值高一些吧。”“支持环保啊,那些整天打农药化肥的农场,把土地河流都糟蹋了,后代还怎么活!”……
这些研究发表后,受到的质疑和讨论非常热烈。可惜至今为止,围绕着有机食品的真实价值,仍无法盖棺定论。但至少,当你把围绕它的争议都梳理一遍后,下次满怀豪情地为“有机”掏腰包时,可以更清楚自己买下的到底是什么。
跟常规蔬果相比,有机蔬果的维生素类、蛋白质、膳食纤维等几乎相同
最终他们发表在《内科医学年鉴》上的论文,得出的结论多少让人意外:“我们没有找到明确的证据,证明有机食品比常规食品更有营养。”论文的主要作者史密斯斯潘格勒介绍,在他们筛选出的调查中,有223篇对比分析了有机和常规食品的主要营养元素,另外17篇则对比了两种食品的食用者的健康状况。
“跟常规蔬果相比,有机蔬果的维生素类、蛋白质、膳食纤维等几乎相同。在检测过的14种营养物质中,有机蔬果里含量明显高于常规蔬果的只有两种:磷和酚类(比如辣椒素)。不过,鉴于比较少人会缺乏磷和酚类,这项发现并没有特别大的意义。”
不过,他们也有一些积极的发现。比如在有机牛奶和有机鸡肉中,Omega-3脂肪酸的含量是比较高的,这对人体的心脏有好处。有机食品也确实含有更多的苯酚,苯酚中的类黄碱素(flavonoid)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抗氧化物。只是,这些食物中的十八碳烯酸含量也比较高,这种反式脂肪酸对人体是没有好处的。“另外,这些物质的含量差别并不是特别大,如果要证明这种差别的有效性,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对于斯坦福大学的这篇论文,反对者举出了例子:加州大学的食物化学家阿里森米歇尔的团队曾做过长达十年的试验,发现同样品种的番茄,在有机和常规的种植方式下,前者所含的两种抗氧化剂比后者要高出79%和97%。史密斯斯潘格勒也看过这项研究,但她认为,这项试验的种植条件比较特殊,番茄的生产从头到尾都被严格控制着,如果放到不同的种植气候、土壤中,有机番茄是不是还能有这种表现,是很难说的。“所以,有机和普通种植方式对食品营养的影响,还不如特定的土壤气候环境、种植收割周期等对营养的影响来得大。”
至于德纳布拉瓦塔,面对病人关于有机食品的询问,她有了明确一些的答案:“单从营养价值上来说,有机食品并没有太特别的地方。但多吃蔬果的健康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不差钱,吃有机的当然好。但与其省吃俭用每天只买一个有机苹果,你不如用同样的价钱,每天多买几种蔬果吃。”
有机食品同样具有毒性
虽然仅从营养成分上看,有机食品似乎没什么神奇,但它并非没有让人称道之处。就拿斯坦福大学的报告来说,研究人员发现在三千多种有机食品中,只有7%的样本检测到了农药残留,而在十万多种常规食品中,检测出农残的几率是38%。此外,常规食品上发现的细菌,更容易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报告也提到了两项对儿童健康的研究,发现食用有机食品的孩子体内的农药残留确实更低。就在报告发表的下个月,美国儿科学会也对这个问题表了态:在2012年10月的《儿科学》上,儿科学会的专家建议“尽管没有临床证据说明有机食品更有营养价值,但它们确实能降低农药和抗生素的摄入量。鉴于儿童和胎儿的免疫系统并没有成人完善,儿童和孕妇食用有机食品无疑是比较安全的。”
安全!低农残!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太关键了!那么,我是不是可以买了有机水果在衣服上擦擦就吃,有机蔬菜可以冲一冲就拿去拌沙拉呢?
最好不要上当。
其次,有机蔬果不使用化肥,因此在种植时大多使用植物性堆肥或是动物排泄物。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人畜体内都有病菌和重金属,会随着粪便排出,用这些肥料种植出来的蔬果,沾染上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的几率更高,可能引发食用者的感染甚至死亡。美国哈德逊研究所的全球食品研究主管丹尼斯?艾弗瑞是名激烈的反有机人士,他曾引用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宣称食用有机食品感染大肠杆菌的危险性是食用普通食品的八倍。
此外也有研究者发现,由于有机农田的虫害比较难控制,有些植物被咬伤后可能分泌对人体有害的毒素,也更容易被霉菌等感染。而意大利帕尔玛大学的学者吉蒂尼S曾在2005年发表过一项研究,他和同事对比了有机牛奶和普通牛奶后,发现有些有机牛奶样本中的黄曲霉素含量明显高于普通牛奶,可惜他们并没有找出具体的原因。
看不见的资源耗费
对于现代化农业对环境的破坏,触目惊心的例子比比皆是:化肥农药抗生素泛滥、土地板结贫瘠、河流水道被污染……有机食品的培育,其实是人们回归传统,向大自然还债的一种方式。有许多研究和实例证明,有机种植对恢复土壤生命力,调节生态系统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自然而然就会把它跟环保联系起来。
那么,回到买苹果的例子,如果我买下了来自新疆的有机苹果,是不是就比买城郊老农的苹果要环保呢?这是个有趣的论题。
如果从碳排放的角度看,尽管有机苹果的生产方式对环境友好,但它从遥远的产地包装好,千里迢迢地运到我身边的超市,这个过程所耗费的能源可能已经抵消了它带来的好处,那么,买城郊老农刚摘下来的苹果是不是反而环保一点?
而从种植过程所耗费的资源看,有机食品也未必真的更环保。美国罗代尔研究所的专家就曾提出,为了控制虫害,专门生产大量的有机农药本身便提高了社会和生态成本。以最常用的除虫菊为例,为了从除虫中提炼出足够的有效成分,满足每年全球超过两万吨的需求,肯亚和秘鲁开垦了大量的花田,并靠无数人力每天手工采收一亿多朵花。这些花田本身占用了生产农作物的土地,甚至是砍伐森林破坏植被换来的,这对环境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说到消耗的社会成本,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的教授肯格林有更明确的看法。他和同事曾在2007年向英国环境农业部(DEFRA)提交过一份全面的报告。在报告中,格林和同事比较了150种最常见的食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后得出的观点是:“与集中化大批量产的同类食品相比,有机生产能源利用率不高,消耗的土地可能加重森林和生态系统的负担。”比如,报告提到,跟常规牛奶相比,有机牛奶的生产需要增加80%的土地,排放的污染物也增加了一倍。
a现代化农场大批培育的苹果,卖相好,个头均匀,价格适中;
b新疆某偏远农场种植的有机苹果,光滑圆润,价钱是第一种的两至三倍;
e城郊老农自家刚摘的苹果,没打太多农药肥料,大小不均,卖相欠佳,价钱也比第一种稍便宜。
“跟常规蔬果相比,有机蔬果的维生素类、蛋白质、膳食纤维等几乎相同。”
最终他们发表在《内科医学年鉴》上的论文,得出的结论多少让人意外:“我们没有找到明确的证据,证明有机食品比常规食品更有营养。”论文的主要作者史密斯·斯潘格勒介绍,在他们筛选出的调查中,有223篇对比分析了有机和常规食品的主要营养元素,另外17篇则对比了两种食品的食用者的健康状况。
对于斯坦福大学的这篇论文,反对者举出了例子:加州大学的食物化学家阿里森·米歇尔的团队曾做过长达十年的试验,发现同样品种的番茄,在有机和常规的种植方式下,前者所含的两种抗氧化剂比后者要高出79%和97%。史密斯·斯潘格勒也看过这项研究,但她认为,这项试验的种植条件比较特殊,番茄的生产从头到尾都被严格控制着,如果放到不同的种植气候、土壤中,有机番茄是不是还能有这种表现,是很难说的。“所以,有机和普通种植方式对食品营养的影响,还不如特定的土壤气候环境、种植收割周期等对营养的影响来得大。”
至于德纳·布拉瓦塔,面对病人关于有机食品的询问,她有了明确一些的答案:“单从营养价值上来说,有机食品并没有太特别的地方。但多吃蔬果的健康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不差钱,吃有机的当然好。但与其省吃俭用每天只买一个有机苹果,你不如用同样的价钱,每天多买几种蔬果吃。”
其次,有机蔬果不使用化肥,因此在种植时大多使用植物性堆肥或是动物排泄物。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人畜体内都有病菌和重金属,会随着粪便排出,用这些肥料种植出来的蔬果,沾染上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的几率更高,可能引发食用者的感染甚至死亡。美国哈德逊研究所的全球食品研究主管丹尼斯·艾弗瑞是名激烈的反有机人士,他曾引用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宣称食用有机食品感染大肠杆菌的危险性是食用普通食品的八倍。
此外也有研究者发现,由于有机农田的虫害比较难控制,有些植物被咬伤后可能分泌对人体有害的毒素,也更容易被霉菌等感染。而意大利帕尔玛大学的学者吉蒂尼·S曾在2005年发表过一项研究,他和同事对比了有机牛奶和普通牛奶后,发现有些有机牛奶样本中的黄曲霉素含量明显高于普通牛奶,可惜他们并没有找出具体的原因。
说到消耗的社会成本,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的教授肯·格林有更明确的看法。他和同事曾在2007年向英国环境农业部(DEFRA)提交过一份全面的报告。在报告中,格林和同事比较了150种最常见的食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后得出的观点是:“与集中化大批量产的同类食品相比,有机生产能源利用率不高,消耗的土地可能加重森林和生态系统的负担。”比如,报告提到,跟常规牛奶相比,有机牛奶的生产需要增加80%的土地,排放的污染物也增加了一倍。
新疆有着辽阔的地域,适宜的气候,复杂多样的地貌和土壤,因而不仅风光旖旎,而且特产资源十分丰裕。在群山峻岭、绿洲戈壁之间,有着数不尽的“粮仓”、“肉库”、“油盆”、“煤海”,因而,新疆成为了世界四大长寿区之一。1962年3月,吐尔逊江买买提明出生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西南部的民丰县,1979年9月考入原新疆医学院,1985年7月预防医学专优异成绩业本科毕业,同年留校任教至今,历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见习助教、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9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法国留学资格并公派赴法国CNAM/ISTNA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2005年他晋升为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教授。2008年1月在巴黎第六大学健康与生物医学信息博士学院INSERM/ISTNA/CNRS/CNAM获得医学、科学博士学位。
另外,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教师,吐尔逊江买买提明平易近人,非常乐意帮助学生,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他知识面广泛,讲课充满激情,同时讲课和负责也很轻松而且很幽默,课堂效果极佳,学校的学生对他的好评如潮。鉴于他在营养科学与生命科学以及人类健康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和社会服务及综合能力方面的优秀表现,在2002~2011年终考核中连续被评为优秀,并经单位推荐由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文献研究院等部门编著的中英文优秀专家名人录《继往开来》、《中国科技之花》、《西部之光》、《科教兴国》、《世界名人录》、《神州英才》、《世界优秀名典》、《科教兴国之路》、《中华骄子》《科教兴国奔小康》、《国魂》、《从军旗下走来》和《中国创新档案》《军旅雄风状中华》《红旗飘飘》等大型画册被录用并国内外发行。
关键词: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毕业设计;改革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常规性教学工作,是毕业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总结与提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毕业生就业前一次岗位能力锻炼与体验的机会。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学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与综合职业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本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计划中,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130学时,5学分,占实践教学总量的1/5。由此可见,毕业设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顺利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学生多,教师少扩招使高职院校各专业招生规模大增,学生人数增多,师资力量不足,出现一个教师指导二三十个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现象。规模扩大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一般为每周20多学时,而教师精力有限,这是许多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
仪器设备和经费投入不足,选题脱离实际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有多个校区,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实训仪器设备往往只集中在一个校区,各校区之间实训设备分配不合理。为了方便学生就业,毕业生迁往离城区较近的校区上课,很难实现资源共享,造成完成毕业设计所需的仪器设备严重不足,所以选题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加之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所选题目脱离岗位工作过程,致使有些毕业设计流于形式。
创新能力不强,论文写作水平低在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培养操作能力的课程占了半数以上,忽略了文献检索、写作等语言应用方面的课程,致使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如何获取文献资料,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很多学生表示,在校期间没看过期刊论文,没查过文献,也不知道对本专业有何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让学生自己想出有创意的毕业设计课题和方案,往往依赖指导教师布置的题目,照着指导教师的设计思路去完成毕业设计。最终结果是,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创新能力不强,没有真正实现毕业设计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的预期功能。毕业设计试验完成后,如何组织语言把结果用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又成了一大难题。有时,往往有创新的设计思路,有很好的试验结果,却不能很好地通过论文表达出来,学生论文写作水平欠缺。
缺乏监管和激励机制对于毕业设计这一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很难制定出一套具体的管理办法。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单靠指导教师监督检查是不够的,学生自觉性方面也需提高,学校、教师、学生三方之间缺乏一套激励机制,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几点经验
完善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我们更加注重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学院、系、教研室负责人共同参与其中,定期抽查和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在激励机制方面,把学生各种评优与毕业设计成绩结合起来;适当增加指导教师的课酬,如由原来的2学时/组计算课酬,增加到3学时/组计算课酬,并把指导毕业设计工作纳入教师教学任务的一部分,和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挂钩;对于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给予学生和指导教师相应的奖励。这样,提高了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补修文献检索和写作类选修课程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过程中出现论文设计不够新颖、写作水平低的问题。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于化学和检测类等专业技能核心课程的开设,而忽略了文献检索和写作类课程。鉴于此,我们指导学生在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的同时,补修了文献检索和应用文写作等类似选修课,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实践过程中,既有与高职其他专业毕业设计共同面临的问题,又有其特有的问题,以往的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越来越体现出弊端。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能否以更合理的途径来进行,以便更加体现其特色,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崇炯.高职工科类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2):24-26.
[2]穆学玲,吴凌云.对高职化工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28-29.
[3]徐立志,贾敏.对高职毕业设计进行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5(2):36-37.
[4]吴红,冷士良,徐冬梅.高职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一体化模式的构想[J].煤炭高等教育,2009,27(6):110-111.
[5]王焱,柳天杰.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10,36(11):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