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持镜:左手置于胸前,左手持内镜的操作部,保持操作部直立状态,以虎口及腕部的力量撑住内镜,仅以左手无名指及小指持握内镜操作部,不要抓持过紧,抓持过紧会影响操作的灵活性;以左手的拇指和中指及无名指调节大小旋钮,两指配合保持旋钮的稳定性,以防止图像晃动而影响观察(调整小旋钮时视野的晃动幅度很大,可以用旋转镜身替代);左手中指用来控制给水、给气,左手食指控制吸引按钮,同时控制冻结图像以及解除冻结;为了防止过度送气,可以仅仅用食指控制两个按钮,将食指放在吸引按钮上。右手持软管部,控制内镜的进退,同时可以辅助旋转镜身,当左手旋转操作部时,右手不可握持过紧,否则镜身前端无法旋转;当右旋镜身时左手无法再向右旋转时,可以用右手向左推镜身在体外的软管部或者右旋镜身的软管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辅助右旋;同样手柄放平或者无法左旋时,可以用右手向右上拉镜身在体外的软管部或者左旋镜身的软管部,可在一定程度上以辅助左旋;如果要向左右方向旋转,也可暂时用右手旋转。
右手抓持镜身应不小于15cm,以20~30cm为宜;其优点有二,首先,胃镜插入食管前,握持胃镜软管部的右手不必更换位置;抓持过短会导致内镜刚刚进入食道时,右手已经抵住口垫,不得不倒手换镜,这样会使刚刚进入食道的胃镜先端部脱出来;握持较长的软管部的另一个优点是,即使在口腔或咽部存在未能预料的抵抗,因为内镜自身具有弯曲度和弹性,也能防止给被检者带来痛苦和危险的发生。
我们还是看着图来讲比较方便一些,看清贲门结构(上图1),稍稍推进内镜我们就会看到上图2,这时候可以看到胃腔在左下方,循腔进镜,左旋加up的目的是通过贲门(否则镜身的先端部就会顶在贲门小弯,上图3、4),通过贲门后立刻右旋(如下图1),这时候就可以看到胃腔在右上方,胃镜就已经进入到了胃体(下图2、3、4)。通过贲门后如果没有及时的右旋复位,就会转到胃底腔里面去了,那样最好稍稍后退,然后再从新进镜。
如上图第一副所示,对准幽门,我们看到的图像就是第二幅图了,这时候如第三幅图片所示;向前推送胃镜,如果进的刚刚好的话,我们就可以进入球部的前壁,也就是第四幅图片了。如果你推进的过多的话,就如下图第一副所示,胃镜的先端部就会顶在十二指肠的前壁,你就会看到下图的第二幅图片了——视野一片红色(类似而已,这幅图片仅仅是考得比较近,还没有顶到前壁);这时候我们只要稍稍向后退镜,如下图3所示,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图4所示的前壁。
下列都是是球部的图片,箭头所指为十二指肠上角。
11、通过十二指肠上角进入十二指肠降段:胃镜进入球部后,看清十二指肠上角后,此时腔一般在视野的右上方,向右旋转镜身(顺时针转向,一定要充分但是不要过分),并调节角钮向右(左手充分右旋可代替角钮右旋,而且右旋要比打小旋钮容易)及向上(缓慢up到底并保持固定不变),在此过程中看到光亮就说明已经成功了——通过十二指肠上角,进入十二指肠降段。旋转的时机:向前进镜至十二指肠上角在视野的右侧将要消失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右旋加up了,看到光亮处即到。进入降段后继续前进的方法:宋老师语录:通过十二指肠上角后,保持旋钮位置,充气的同时向后提拉,取直镜身,胃镜在胃内拉直的时候就会自动进入降部远端。乳头的观察:为了看清十二指肠乳头,可以在通过将部后向前推进镜身同时稍微左旋,就可以看到十二指肠乳头,退镜时候也可以观察到乳头,但是一般无法仔细观察和拍照;怀疑乳头病变,而前视镜观察不清的时候可以换十二指肠镜观察。注意:若在进入降段前发现有十二指肠球前壁有溃疡,则不要勉强进入降段,因为操作不当,暴力操作时候极易引起穿孔,要迅速完成检查,也不要过分充气,以免引起穿孔,可于治疗后复查时再观察降部。
我们看着图片来讲解一下,胃镜进入球部后,上图1所示,看清十二指肠上角后,此时腔一般在视野的右上方(上图2),稍稍向前推进镜身(上图3),至十二指肠上角在视野的右侧将要消失的时候(上图四),向右旋转镜身(下图1),在此过程中看到光亮就说明通过十二指肠上角,进入十二指肠降段(下图2)。通过十二指肠上角后,保持旋钮位置,充气的同时向后拉直镜身,胃镜在胃内拉直的时候就会自动进入降部远端(下图3,比较上图3就更加一目了然了)。此时如果向前推送镜身,镜身顶在大弯侧,不仅操作不方便,而且患者会难以忍受(下图4)。
(二)观察方法
1、十二指肠降段:十二指肠粘膜为环形皱襞,呈典型的小肠管腔结构,但是比空肠的皱襞要宽大一些(毕罗II式手术的输出段和输入段就是典型的空肠结构),注意充分利用调整弯角钮及注气等方法,避免镜面贴壁使视野不清。在常规情况下,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终点为十二指肠降段,若疑有十二指肠乳头病变,前视镜亦可观察乳头的侧面像,但若观察不满意,可更换用十二指肠镜检查。胃镜由十二指肠降段退出的时候,要尽量边调节旋钮同时适度的旋转镜身,逐个皱襞进行仔细观察,尽量避免一下子从降段里面脱出来。2、降段四壁的命名:以乳头为定位标准,十二指肠乳头及纵行皱襞所在的一侧为内测壁,其对侧外侧壁,二者之间为前壁和后壁,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内测壁,前壁,外侧壁,后壁。水平定位也是以十二指肠乳头为标准,平乳头、乳头下(上)××cm水平。下面的十二指肠降段的图片的纵行皱壁均在右侧。但是随着镜身的旋转,其各壁在视野中的位置也可以随之改变。
3、十二指肠球部:内镜通过幽门即可观察球部(参见进镜部分),退镜时当内镜退至幽门缘,稍稍注气后球部前壁即在视野中,视野的上方是小弯(球内若有液体存留则会存留于小弯侧),视野的下方是大弯可在幽门口进行观察,显示不清的时候可以轻微调节旋钮(down/up),一般向上调整大钮(up)可以观察小弯侧,向下调大旋钮(down)可以观察大弯侧;后壁位于视野的右方,显示不清的时候稍后退并且右旋可观察后壁。提示:防止镜身自动“滑出”球腔的方法为:1、右手持镜身固定,保持右手与口垫之间的距离不变。2、镜身垂直患者身体纵轴以使镜身无法滑出。如下图蓝色箭头所指为前壁,黑色箭头所指为后壁,二者之间分别为前壁及后壁。
4、球部四壁的命名:类似胃部,即前壁(视野左侧)、后壁(视野右侧)、小弯(视野上方)及大弯(视野下方)。5、胃窦的观察:以幽门为中心,调节弯角钮分别观察胃窦四壁(视野的上、下、左、右分别为胃窦的小弯、大弯、前壁及后壁),即前壁(视野左侧)、后壁(视野右侧)、小弯(视野上方)及大弯(视野下方);若小弯无法全部窥视(如下图3),可将胃镜沿大弯侧作反转观察。方法:弯角钮向上(Up),推进胃镜(进镜与up同时进行),即可清楚的观察胃窦小弯侧(如下图4)。观察胃窦及幽门时不仅要观察各壁是否正常,还要观察幽门启闭运动及是否有十二指肠液反流等功能性改变。幽门方位变化少,较容易观察,但小弯近胃角处有时要反转观察,前后壁的观察可以调整小钮向左或向右观察,也可以靠旋转镜身来实现。
6、胃角的观察:胃角是由小弯折叠而成,前视镜观察较困难。在胃窦部可用低位反转法(进镜至胃窦体交界正对幽门尽量使弯角钮向上,推进胃镜即可,进镜与up同时进行),可见两个腔,上方为胃体腔(可见镜身),下方为胃窦腔(可见幽门),交界的切迹即为胃角切迹(如前两图所示),视野的左侧为前壁,右侧为后壁,胃角处为小弯,胃角对侧为大弯,前后壁间距成人为5cm左右;当胃镜退至胃体中下部时,可对胃角作正面观察,可见一拱形切迹即为胃角(后两图兰色箭头所指)。翻转的技巧:镜身先端部位于胃窦体交界处的时候(大弯侧纵行皱襞消失的地方),左手拇指一边向下打大钮(Up),同时右手慢慢的向前推送内镜,镜身就会自然翻转过来,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胃角了,在翻转就可以看到黑色的镜身和胃窦和胃体两个腔了。注意1:Up与进镜必须同时进行,否则无法实现翻转。注意2:翻转前应该充气使胃腔充盈,充气不良的胃腔也是很难反转的,弥漫浸润型胃癌(皮革胃)的病人往往充气扩张不良,很难实现翻转。
7、胃底、贲门部的观察:要观察胃底(穹隆部)需作反转观察,有两种方法:1)、低位反转法:即在胃窦反转观察胃角后(参见前面的操作),继续推进胃镜镜面即转向胃体腔,轻度右旋后远远可见贲门(右旋之前先左旋绕过胃角后再右旋),向后提拉胃镜,最好看清胃体小弯侧后再提拉胃镜,胃镜前端沿胃体小弯侧提拉至胃底部,小弯侧在视野的上方,大弯粘液湖在视野的下方,这样胃镜前端不会侵到粘液湖中,这样一来比较安全,二来不会碰到胃壁,患者的反应会比较小——甚至可以说没有恶心反应,回拉镜身使镜面接近贲门处,即可观察胃底及贲门;左右旋转观察,不要遗漏镜身后贲门小弯侧。观察完胃窦,胃角后继续向前推进胃镜镜,同时大旋钮up镜身的先端部即转向胃体腔,轻度右旋后远远可见贲门和胃底结构,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
注意4:旋转时若感觉旋转不到位而左手无法再进一步旋转,可以改变两手的相对高度(抬高右手、放低左手可辅助左旋,抬高左手、放低右手可辅助右旋),或者右手旋转镜身,也可以转动身体以便于左手旋转;另外,向左推镜身的体外部分相当于右旋镜身,向右推镜身的体外部分相当于左旋镜身。2)、高位反转法:将胃镜退至胃体上部时(实际操作是在图片1的位置稍稍往上的位置翻转),转动镜身向右同时调弯角钮向上,继续推送胃镜,此时胃镜紧贴贲门口处反转,调整角钮即可仔细观察贲门,此法多用于活检或者治疗时的操作。
9、胃体的观察:观察完胃底及贲门后,可以左右旋转镜身向前送镜观察胃体,看着胃体小弯向前送镜,这时候是观察胃体小弯侧的最好时机,同时可以旋转观察胃体的大弯及前后壁,送镜到达窦体交界的时候——也就是看到胃角后,左手松开旋钮,镜身靠弹性自然复位,回复到伸直状态,视野正是窦体交界,我们就可以边退镜边观察胃体了。一边退镜一边充足气可以充分观察胃体大弯及前后壁,这样胃体就毫无遗漏的观察全了。胃体腔类似隧道,下方大弯侧粘膜皱襞走行呈脑回状,皱襞间的粘膜无法观察清楚,必须充足气体使其充分展开才可以观察清楚,充足气体的标准就是粘膜皱襞呈指状分开就可以了,如果皱襞消失、大弯粘膜完全展开则是通气过度的表现(过度通气后患者腹胀难忍,恶心反应加重),胃体上方小弯为胃角的延续部(但是这时候小弯观察不好,可是前面我们已经观察过了),左右分别为胃体的前壁及后壁,可以调节小钮观察前后壁,也可以依靠旋转镜身来观察前后壁。如下图所示,大弯、后壁、前壁、小弯无一遗漏。
9、食管、贲门的观察:结束胃部观察后,应吸净胃内气体,以减少腹胀(胃镜处于胃体中吸气),将胃镜退至食管下方,正面观察贲门口,并注意观察贲门启闭情况。食管全长约20~25cm,等分为上中下三段,食管下端是食管炎及食管癌的好发部位,应仔细观察,白色齿状线,成犬牙交错状,是胃部腺上皮与食管鳞状上皮交接部位(SCJ)。关于胃食管交界的标志:a、胃粘膜皱壁消失处之上数毫米至1厘米为胃食管交界部(GEJ)的标志;b、在胃His角水平有一横行的粘膜皱襞为胃食管交界在腔内的表现,也表示胃食管交界。下面四幅为食管下段图,前两图示其粘膜血管为较密集的纵行排列,后两图可见齿状线。注意:齿状线与胃食管交界部二者不是同一个概念,二者部位比较相近,但是并不是同一结构,前者用于描述粘膜的交界,为食管粘膜鳞状上皮与胃粘膜柱状上皮的分界线,位置可变,可以因为疾病等原因(如Barrett食管)而发生改变;后者用来定义胃与食管的肌性连接,位置比较恒定。
10、胃内图像不变的规律:正镜时小弯、后壁、大弯、前壁、小弯是按顺时针排布,无论如何旋转;反转观察时排列顺序为小弯、前壁、大弯、后壁、小弯呈顺时针排列,比如小弯在视野的上方时候,左侧为后壁,右侧为前壁;小弯在视野的下方时候,视野左侧为前壁,视野右侧为后壁,大弯的对侧就是小弯;确定大弯、小弯中的一个后即可确定前壁和后壁(胃体腔以纵行皱襞定位大弯;胃窦腔以胃角定位小弯;胃底部镜身后与小弯相连续,胃底穹窿部远离镜身处与胃体大弯侧相连)。可以这样记忆:看到镜身则前后对换。
12、黏液湖吸引时的注意问题:在左侧卧位时,胃底与胃体上部交界处位于胃内最低部位,此时有胃液贮留,称为黏液湖。要想看到黏液湖下面的胃粘膜,就要吸净黏液湖,吸引黏液湖的时候,可以正镜吸引也可以倒镜吸引,应防止吸引的时候误吸胃粘膜引起副损伤,正常吸引时,吸引器的声音是连续的,视野中可以看到水在晃动的影像。在此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问题1:吸引时候最好使镜身平行于液面,即视野中一半是黏液湖一半是胃腔(即能够看到液气平面);问题2:吸引时吸引器的声音应该是连续的,若听到出现断断续续的声音则很有可能是吸到胃粘膜了;问题3:吸引时视野变为红色时候,或者听到“扑”的一声后吸引器的声音中断,一定是吸到胃粘膜了,应立即停止;问题4:倒镜吸引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胃底后再吸引,若胃底有静脉曲张则不宜吸引,以免误吸曲张静脉,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乙肝阳性的病人尤其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