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名学生都是“90后”的深圳户籍生源,高中均在深圳的中学就读,其中有三人曾求学于宝安中学,如今他们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求学,在当初选择出国留学的原因上各有差别,有的在高中即到国外读书;有的是放弃了大学之路,重新选择留学;还有是大学毕业之后,继续深造。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在他们的选择原因中,我们看到了这一代独生子女对改变命运、独立生活的渴求。
对于很多学子来说,异地求学都面临着人生第一次独立生存。在留学之前,对所去国家的文化应该有充分了解。同时,将要面临怎样的困难,也最好要有心理准备。除了语言之外,各种生活细节也要不断地去调整和适应。
因为香港的资源不多,再加上经济不景气,香港本地人找工作都难,更何况又来了一批内地人跟他们抢,因此,他们有排外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融入他们,这需要锻炼出强大的内心,和厚实的脸皮……
戴佩君:在国外生活真的不比在国内生活。那毕竟是一个异域国度,必须学会去忍耐与适应。首先,就住宿而言,美国大一学生必须住学校宿舍,在食堂就餐。宿舍费与伙食费是早就算在学费里的,这意味着,你不住宿舍或者不在食堂吃饭,宿舍费与伙食费就会浪费;第二,就语言而言,口语与听力方面都有些吃力。
刘航欣:我上的语言学校不提供食宿,都是由学生自行解决。刚到美国,就要去租公寓,跟房东了解各种信息和要求,最后签约。入住后还要购置一些必要的家具和用品,之后要开各种账户,如银行、水电、煤气、网络、手机,还有购买保险。在与人交流都还有困难的情况下要办好这些事,非常不容易。另外,美国的普通餐馆又贵味道又不好,需要琢磨菜谱,自己做饭。可能是有一年的国内大学经历,适应对我来说不是大问题,至少住宿条件比国内的大学宿舍要好得多。
建议准备出国的同学,最好先练习一下厨艺,也熟悉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和食材的英文名词。到美国留学要非常注意安全,尽量不要夜晚出门,白天到比较偏僻的地方最好结伴而行。
陈家进:因为我的留学生涯从私立高中开始,是一个相对有照顾和监督的群体,宿舍里有大家聚集的公共室,生活设备非常完善,因此在语言和生活上的困难都得到了缓冲。但这都是外在因素,真正需要适应的是内在因素: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是一个很有好奇心的人,想了解学生群体里的人文,在聊天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外语水平。文化差异其实是一个永恒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今我会用一种思辨和更严谨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不过就行为来看,既然选择到别的国家,就不可避免注意差异,要从细节上观察当地人到底是怎么样的,自身做出调整,我遵守一条原则:入乡随俗但要不卑不亢。
不过饮食方面等实在难以适应,西方国家菜式生的比较多,英国的饮食也是出了名糟糕,所以建议刚到外国不要暴饮暴食,特别是对生冷的食物,防止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