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资产流动性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稳定性
一、引言
随着全球金融的高速发展,银行危机频发。2007年8月始于美国,席卷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次贷危机致使大量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美国出现银行倒闭潮。银行倒闭会产生很高的财政成本和社会成本,另外由于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的高度传染性和溢出效应的原故,一旦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或银行危机,将会迅速地波及到其他国家,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亦是如此。因此,金融稳定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寻求各种途径强化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提供健康的金融环境。而银行是金融体系的核心,因此银行稳定是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的重中之重。
银行由于资产和负债在流动性上的不匹配而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和反映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程度的资本充足率是影响银行稳定性的两个重要因素。
其中,流动性风险作为影响商业银行安全经营的主要风险之一,与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相比,成因更加复杂,通常被看成一种综合性的风险。流动性风险的产生除了因为银行自身流动性管理的缺陷以外,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等的管理缺陷也会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次贷危机中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迅速显现,如果一家银行缺少足够的流动性即使该银行具备债务清偿能力也会出现严重经营困难。流动性风险转化为实质的危机,公众将失去对银行的信任纷纷到银行提取存款,导致银行挤兑,最终使银行面临破产的危险。流动性管理水平对银行稳定性影响重大,成了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面临的重大难题。
资本充足率是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受损失后,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从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I)到巴塞尔协议(II)到2010年巴塞尔协议(III)的正式颁布,三大支柱中的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已成为现代金融监管的核心制度。理论界对资本充足率要求与商业银行风险之间关系的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它对金融风险防范和银行稳定性的效果却一直存在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资本充足率要求不论是对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还是约束商业银行的风险行为,都起到积极作用,当也有学者认为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对银行风险和稳定性作用不明显,甚至起到消极作用。因而研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风险和稳定性的关系,对银行业稳健性,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银行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二、文献回顾
关于资本充足率和银行稳定性的研究主要有:Merton(1977)建立了最初的银行资本充足监管的理论基础,它将存款保险视为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卖出的看跌期权,对银行股东来说,存款保险的价值随银行资产价值以及财务杠杆比率的提高而提高。Kareken和Wallace(1978)然而通过提高资产风险和财务杠杆比率,能最大化存款保险期权的价值,从而使银行股东的价值最大化,因此银行有降低资本金的动机。Hellman,MurdockandStiglitz(2000)认为,较高的资本要求可以降低银行冒险的动力。由此,资本充足性监管成为防止商业银行滥用存款保险和降低银行风险的重要工具。
已有很多学者对实行资本充足监管下的银行风险变化进行了研究,但研究的结果却截然相反。Kahane(1977),Koehn和Santomero(1980),Kim和Santomero(1988)运用资产组合模型中的均值-方差方法证明,提高资本要求会增加银行资产风险,资本监管的预期收入效应对银行风险行为具有逆向激励作用。Peltzman(1970)、Dietrich和James(1983)使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商业银行资本投资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银行资本充足监管并不能降低银行资产的风险。而Mingo(1975)在Peltzman模型的基础上作了部分修正,其结果表明对银行的资本管制能降低银行资产的风险。Wall和Peterson(1987)采用非均衡分析框架考察了资本充足监管的有效性,他们也认为资本充足性管制能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行风险。Furlong和Keeley(1989),通过银行价值最大化假定,运用期权模型证明了银行资本充足要求对银行资产有降低风险的激励,而Blum(1999)分析了动态环境中资本充足率管制的跨期效应(inter-temporaleffect),证明了资本不足的银行为了在未来达到资本充足要求,会在当期增加高风险资产的投资。
也有学者从实证角度研究了资本监管对银行风险选择行为的影响,结论也不一致。Shrieves和Dahl(1992)的研究支持Koehn和Santomero(1980)、Kim和Santomero(1988)的预期收入效应理论;而Jacques和Nigro(1997)的实证研究却表明,资本监管能有效激励银行持有较多的资产,并减少高风险资产的投资。
三、数理模型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银行风险资产持有的增减变动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及其对银行稳定性的效果,推导出保持银行稳定性的最低资产收益冲击。另外,资本充足率监管是否对银行稳定性有效。
(二)数理模型
理论模型分为四期:■。当时■,假定银行存款D,资本总额W,投入的风险资产X,准备金R为外生变量。
■(1)
其中,准备金具有完全流动性,收益为■0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为:。资产收益冲击■服从■的均匀分布,概率密度函数■,■。
■时,银行卖出部分风险资产给投资者,由于风险资产不具备完全流动性,银行自能获得部分价值。我们假设风险资产由无限小等分资产j组成,■。j是不具备完全流动性的,所以只能以一定的折损率■(■)卖出,我们定义■为风险转移成本,银行在这一时期卖出的风险资产数量为Y,则银行获得的收入为:
■
t=2时,资产收益冲击■和收益率r不确定性问题解决。当存款人决定取出存款,而银行的流动性不足时,则需清算风险资产。我们简化认为这时出售风险资产的流动性成本为■,■,且■>■,因为在t=2时期清算风险资产更加紧急,所以风险转移成本要高于时期。此时银行的流动资产为L,L若高于存款本息和■,即使存款人挤兑,银行仍有能力支付存款本息,所以挤兑不会发生。当L
■(2)
令■,表示在二级市场上卖出一部分风险资产后留存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于是不等式(2)可写作:
■(3)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令■。通过(3)我们定义防止银行挤兑发生的最小资产收益冲击为:
■(4)
当L
■时,若银行存续下来,则银行利润■为:
■(5)
那么资本的期望收益是:
■(6)
银行存续时,存款人的收益是■。银行违约时(■),存款人的收益是■。
存款的均衡利率必须满足:
整理得:■(7)
我们用违约概率来衡量银行的稳定性:
■(8)
违约概率■取决于最小资产收益冲击■,于是银行的违约损失率(LGD)可表示为:
■(9)
假定银行经营的目标是最大化股东利益,既最大化■,并且风险中立,而D、W、i、■已知,Y、Z是独立变量。将■对Y求导数,令■,解得:
最优解■
接着我们研究银行关于变量Z的选择,通过(6)对Z求导,令导数等于0:
■(14)
上式中第一项(■)表示留存风险资产的边际收益,■所以边际收益■。第二项(■)表示留存风险资产的边际成本MC,利用方程(4)可以求得■,所以■。
(三)银行资产流动性、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稳定性
假定:■(Z足够大时■为1);■(保证函数的凹性);■(Z增加时会引起■同时增加)。且■,于是风险资产■(通过■对Z求导,令导数等于零求得■)。风险资产Z在■有唯一内点解。下面我们来讨论银行资产流动性、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稳定性的关系。
1,在危机时期,流动性成本Y减少时,流动性资产L的变现价值增加,■降低,银行稳定性提高。但边际成本MC也会下降,银行选择自己持有风险资产Z,又降低了稳定性。那流动性Y成本减少时的综合效果是怎样的?我们将通过数理证明。
根据■,将■,对Y全微分,整理得:
因为■,于是有■。
利用(7)得■,
对上式Y求全微分:■
由于■,■,所以■,■已证明,因此■。得出结论,风险资产Z的增加抵消甚至超过了Y的减少对稳定性的积极影响,最终在危机时期增加流动性时,银行风险资产增加,银行稳定性下降。
2,银行资本受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而银行监管部门对资本的监管是否对银行稳定性有积极作用,效果如何,我们将通过数理推导来证明。
首先假定在t=2期银行银行权益低于出售风险资产价值的一定比例■时,银行经营失败,那么这是银行不发生挤兑的条件为:
最小资产冲击变为■,边际收益MB和边际成本MC变为:
根据上面的MB、MC,■=MB-MC,有:
因为■,■,所以■。
又■,■,推得■。
得出结论:资本监管与银行风险资产Z和银行稳定性成反向关系,即资本监管提高时风险资产减少,银行稳定性提高。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模型说明在危机时期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增加时,银行的稳定性下降,持有的流动性资产减少时,银行的稳定性增加,二者成反向关系。资本监管即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时银行的稳定性增加,资本充足率下降时银行稳定性下降,二者成正向关系。
(二)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DiamondD.W.,andRajanR.G..LiquidityShortageandBankingCrises[J].JournalofFinance,2005,60:615-647.
[2]DiamondW.D.,andDybvigP.H..BankRuns,DepositInsurance,andLiquidity[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3,91:401-419.
[3]WolfWagner.TheLiquidityofBankAssetsandBankingStability[J].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07,31(1):121-139.
[4]程建伟,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因素分析[J].投资研究,2007.
[5]刁云涛,论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建设[J].济南金融,2007.
[6]黄海源,吴显龙.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基层央行的工作难点及建议[J].南方金融,2005.
【关键词】军工上市公司;流动能力;财务绩效
非军工企业中的往往没有军工企业中的严重,例如军工企业中增加了军代表这一角色。由于军代表在军工企业中对军工产品的质量、成本和价格有很强的影响作用,这导致很多军工企业通常向军代表提供高额“租金”。我国国防军工企业未进行大规模改革前,“项目国家定、投资国家出、产品国家买”,“皇帝女儿不愁嫁”成为军工企业的一大垄断优势。但2002年10月实施的《中国人民装备采购条例》和2005年6月15日实施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实施办法》把民营企业的竞争引进来,打破了我国军队武器装备生产国有军工企业包打天下的局面。引入的竞争和军工企业改革能否使军工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效率发生质的变量,流动性管理水平成为重要的检验指标。因为如果军工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不健全或流于形式,则其流动资产的比率会较高且效益不佳,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就会不明显。
此外,由于本文的研究着眼于特定领域公司,也会为流动能力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二、研究假设
静态的资产流动性对公司盈利能力不仅有直接影响,而且也存在间接影响。一方面,资产的静态流动性与盈利能力成反比,资产流动性越好,其收益率越低,从而会影响财务绩效;另一方面,除了直接影响盈利能力以外,持有流动性资产本身也需要付出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此外,Jensen(1986)、Opler(1999)等人还认为,由于股东与经理层之间利益的不一致性,公司持有静态意义的流动性资产比长期资产的成本高。虽然军工上市公司脱胎于传统的企业管理形式,不一定能够完全按照上市公司的治理要求进行管理,但其流动资产过高会产生委托成本。因此,根据上述文献可以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军工上市公司的静态流动能力越强,军工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越差。
动态意义上的流动性可以用现金转换周期来衡量。现金转换周期越长,意味着公司动态的资产流动能力越差;反之,现金转换周期越短,意味着公司动态的资产流动能力越强。动态资产流动能力越强时,公司减少静态意义上的流动性持有也不会影响正常的经营活动。而减少静态意义上的流动资产可以提高公司整体盈利水平、减少机会成本,从而会对财务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假设2:军工上市公司的动态流动能力与财务绩效呈正比,即现金转换周期越长,财务绩效越差,反之亦然。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数据
(二)研究模型和变量
为了考察资产流动性对财务绩效的影响,采用类似Eljelly(2004)的线性模型。即:NOI=αC/TA+βCCC+γLn(TA)
其中,NOI是指净资产收益率,代表财务绩效;C/TA是指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代表静态流动能力;CCC是指现金转换周期,代表动态流动能力而且是反向指标;Ln(TA)是指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调整后的总资产,取自然对数,代表公司规模;α,β,γ代表各变量系数。
尽管传统的流动比率用流动资产覆盖流动负债的程度衡量,但是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实际持有流动资产的水平;而且本研究主要考察流动能力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因此用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作为衡量军工上市公司静态流动能力。
四、分析结果
(一)单变量分析
(二)多元回归分析
五、研究结论及讨论
【参考文献】
[1]梁云,杨广宇.上市公司流动性管理、绩效与企业价值的实证[J].财经界(下旬刊),2007(4):293.
[2]Eljelly,A.M.A.,Liquidity-ProfitabilityTradeoff:AnEmpiricalInvestigationInAnEmergingMarket,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merce&Management,14(2),2004.pp48-61.
[3]OplerT.,PinkowitzL.,StulzR.M.,WilliamsonR.,Thedeterminantsandimplicationsofcorporatecashholding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9,vol.52,pp.346.
[4]Baumol,W.J.,TheTransactionsDemandforCash:AnInventoryTheoreticApproach,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November1952,Vol.66,pp.545-556.
[5]Miller,M.H.,Orr,D.,AModeloftheDemandforMoneybyFirms,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Augest1966,Vol.80,pp.413-435.
[6]JensenM.C.,Agencycostsoffreecashflow,corporatefinance,andtakeovers,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6,vol.76,pp.323-329.
[7]Beaver,W.,Kettler,P.andScholes,M.,TheAssociationBetweenMarketDeterminedandAccountingDeterminedRiskMeasures,TheAccountingReview,October1970,pp,654-682.
[8]Richards,V.D.,Laughlin,E.J.,Acashconversioncycleapproachtoliquidityanalysis,FinancialManagement,1980,Vol.9,pp.32-8.
关键词:企业;流动性;风险管理
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提高企业流动性,企业流动过程中,肯定会存在着诸多问题及风险,流动性的风险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重要组成内容,其作用及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加强流动风险管理对企业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一、企业流动性及流动性的风险管理概述
二、我国企业流动性的风险管理状况
1.国有企业流动性管理现状
2.中小企业的流动管理状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众多的中小企业成长起来,在中小企业中,存在的流动风险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列两方面,一是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比较混乱,财务控制制度比较缺乏,很多中小企业仅注重市场占有,这样就把自身管理局限在了生产经营管理当中,对财务管理的主导地位却重视不够,企业当中就缺乏风险控制及财务控制;经营及决策集于一身,常会出现越权行事,这样就致使企业的现金管理比较混乱,企业的会计核算也不真实,其投资及筹资风险都比较高;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信用评价不够客观,这样就会出现应收账款比较多,增加了坏账损失;财务制度不完善致使会计知识更新慢,不能够有效反映企业现金流动状况。二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是比较困难的,流动风险的抵抗能力比较弱,融资已成为很多中小企业的直接问题,并制约着企业发展。
3.上市企业的流动风险管理状况
上市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可很多上市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并不是很完善,而且上市企业经营方式决定了自身存在着很大流动风险,主要表现为下列方面:一是财务及扩张隐患。当企业上市之后,就会采取比较偏激的会计方法,像运用资产处置收益及关联方交易等来操作利润,虽然当时业绩显著,可为以后巨额亏损埋下了隐患;企业因经不住行业利诱,把资本从主业上投入其他领域,或者由于本行业利润下降,竞争优势减弱转投其它行业。二是融资能力不强,财务实力下降。上市企业的内源融资所占比例比较小,外部融资比较大,这就反映出了企业盈余不足且交易成本高的特点,其流动风险是比较高的;近些年,上市企业增长能力及偿债能力下降使得其财务能力降低。三是很多上市公司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财务制度,致使政策随意性比较大,运营资本政策不够稳定合理,从而导致企业资金周转率及使用率比较低。
三、企业流动性的风险管理措施
1.流动性预警机制的建立
企业应该建立比较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使其贯穿在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不论是国有企业、上市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均应该建立较完善的流动性的风险预警机制。企业财务中的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及速动比率等指标能够有效反应企业财务的变动趋势;而用每股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现金流债务比及现金流量比率等能够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的能力;而资产利润率、每股收益、主营的业务利润率及权益净利润等有效构成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这些财务指标能够有效反映出企业经营状况及资金流动的风险性,依据预警机制里的财务指标能够对企业财务困境进行预测,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规避。
2.对企业长期资产流动性进行提高,并拓展融资途径
3.全面预算制度及内控机制的完善
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制度,能够有效发现及控制企业内部资金管理问题,需要对现金流入及流出进行准确预测,依照预算进行科学安排现金支出,同时依据实际生产需要,对现金预算及时作出调整,并确定企业的现金最佳库存量;对企业内控机制进行完善,能够有效保障企业财务活动及生产经营状况,主要包括风险防范及内审控制制度的完善,像风险防范中的合同风险、筹资风险、信用风险、投资风险及担保风险等均进行控制;内审制度是企业财务活动的重要监管方法,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内审制度,来约束及规范企业的财务。
流动风险管理是企业财务中的重要组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企业流动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全面预算机制及内控制度等,同时还要拓展融资渠道及业务外包等形式来降低流动风险,另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流动应急风险管理机制。
[1]郭煜晓.改进中小企业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11(08).
关键词:流动性自由现金流量盈利性关系
一般认为,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执行的各种财务管理手段都是为这一终极目标服务的,流动性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内容之一也不应例外。营运资金是反映企业流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Hyun-HanShin和LucSoenen指出,“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是以创造股东价值为目标的整体公司战略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站在股东利益的角度,研究企业的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关系。由于所有者和管理者委托关系,两者的利益最大化目标不一致导致自由现金流量(FCF)存在成本,自由现金流量和企业的盈利能力关系密切,本文试加入自由现金流量作为中间变量,研究企业流动性、自由现金流量和盈利性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流动性和自由现金流量
二、自由现金流量和盈利性
(二)自由现金流量和盈利性的相互作用自由现金流量和盈利性的关系是双向的,相互影响的。首先看盈利性对自由现金流量的影响。盈利性对自由现金流量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利润高的企业自由现金流量不一定多,利润少的企业自由现金流量也不一定就少。根据前文,盈利性通过留存利润间接对自由现金流量产生影响,在投资所需资金不变时,留存利润越多,自由现金流量就会越多。其次分析自由现金流量对企业盈利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自由现金流量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随意性支出的增加
和过度投资的发生。肯尼斯汉克尔和尤西李凡特认为,随意性支出是指与企业未来增长无关的支出,也就是剔除后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支出。管理者过度增加在职消费和自身报酬是随意性支出的重要表现之一,所以随意性指出会直接导致费用增加,利润下降。过度投资是指企业在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小于零的情况下,仍然进行投资的一种现象。正常情况下,当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大于等于零时,投资项目方可采纳,当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盲目扩大规模时,项目亏损不可避免,投资效益下降,直接减少利润。此外,自由现金流量还会带来控股股东掏空、盲目替人担保、疯狂兼并等危及企业生存的行为。所以,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和盈利性是反方向变动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自由现金流量越多,盈利性会降低,自由现金流量越少,盈利性会提高。
三、流动性和盈利性
(一)基于股东利益的流动性管理根据前文的分析,流动性与自由现金流量同方向变动,自由现金流量与盈利性反方向变动,那么若将自由现金流量视为过渡变量,是否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否呈反方向变动。传统意义上讲,企业的流动性越强,越能保障债权人的利益,企业融资也就越容易成功,对企业经营越有利。如果以流动比率来代表流动性的话,一般认为2:l为最佳比率;如果以速动比率来表示的话,则1:1为最佳比率,否则就会出现到期债务得不到及时清偿的财务危机。基于这样的认识,所以有很多上市公司都保持着较高的流动性。高流动性保证了的债权人的利益,但这样的流动性管理并不能能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在完全资本市场假设条件下,资本结构、股利政策和公司价值无关,公司采用单一资产结构或多元化资产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是无差别的,所以股东也就不会关心公司的流动性。但现实中的资本市场是不完全的,股东在公司破产时仅能得到残值资产,即清偿权在最后,所以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对股东是有利的。但这种“利益”和债券人要求的保持流动性的“利益”是不同的。对于债券人来讲,流动性越强越好,对于股东来讲,流动性过剩反而会损害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