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秋季需要收阳养阴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能直接反映自然界气象、物候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类机体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与二十四节气同样紧密相连。顺应节气的变化规律和特点,调节人体、防病健身,则可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今天刚过中秋,距离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已过七天。秋分是夏秋气候的转换分界点,此时人体的阳气从夏天的外涨、外散状态转换成秋天的内敛、内收状态。秋分后,需要注重顺应秋气、养阴防燥。
02秋季如何养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简要总结了秋季顺应秋气、养护人体、收敛机能的法则:
人应当早睡早起,跟群鸡同时作息。
使情志安定平静,用以缓冲深秋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
收敛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气,以使人体能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
不要让情志向外越泄,用以使肺气保持清肃。
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
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
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秋分刚过,虽然早晚略有凉意,但不宜加衣过快,应遵循“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一养生古训。中医认为,秋季是收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需要一定的寒凉之气收敛,才能进入人体敛藏,促进冬季阳气的闭藏和春季阳气的升发。不过,“秋冻”并不适宜所有人群,心脑血管病患者、关节炎患者、糖尿病人、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以及正常的老年人、儿童应该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
古人认为秋天养生应做到“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而中医主张白色入肺,因此穿白衣会给人以舒爽之感,达到安神定志的目的。
中医主张白色入肺,所以秋天要多吃白色的食物,如百合、银耳、莲子、杏仁等。人们在中秋节常吃的柚子也属于白色食物,有助于养阴及收敛阳气。
螃蟹中含有大量的优质蛋白质,且蟹肉味咸性寒,具有清热滋阴的功效。
那么,哪些人不宜吃螃蟹呢?
肠胃病以及出现消化道症状患者(胃痛、腹泻、肠胃炎)
伤风、发热、痛风患者、胆囊炎、胆结石症、肝炎活动期的人
患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的人应少吃或不吃蟹黄,蟹肉也不宜多吃
脾胃虚寒者
对海鲜过敏的人
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食用过于辛辣的食物会加重火气,使燥邪入体,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危害。因此秋季应少吃葱姜蒜等味道辛辣的食物和煎炸食品,少吃宵夜。
秋季时空气中的动物皮屑、各种花粉、灰尘颗粒大大增加,过敏性皮炎高发。做好室内环境的卫生清洁,防止尘螨和霉菌入侵。
秋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规律的作息,尽量不熬夜。据《黄帝内经》记载:“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早些睡觉,以顺应阴精的收藏;同时早一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舒张。
秋高气爽,是个适合运动锻炼的好时节,而登高是其中的最佳选择。人们到空气清新、视野开阔的地方登高,特别是在山河壮丽的南方,看见五谷丰登的景象,既能增强体质,又能排解压力、清舒肺气。
虽然运动有诸多好处,但是秋季锻炼要适度,不宜做剧烈运动。剧烈运动易导致出汗过多,损伤阴气,不利于养护人体收敛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