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纯粹的音译,如:坦克(tank)和克隆(clone)。这种译法完全剥夺了汉语的“表意功能”,饱受诟病。
(2)音译+汉语表意词,如:吉普车(jeep)和芭蕾舞(ballet)。在词末加上“车,舞”等表示基本意义,近些年来,“吉普车”和“芭蕾舞”有简化为“吉普”和“芭蕾”的趋势。
(3)音译和意译的结合,如:迷你裙(miniskirt)和中巴(minibus)。这种译法顾及了“音”又顾及了“意”,可谓“形神兼备”。
(4)意译,如:马力(horsepower)和超市(supermarket)。
(5)纯英文字母词的借用,如:CT和DNA。
(6)英文字母和汉字的组合,如:B超和AA制。
(7)谐音意译词,如:香波(shampoo)、脱口秀(talkshow)和可口可乐(Coca-Cola)。
也有学者将意译和直译归为同一类,将“黑板”(blackboard)这种不改变原词内在结构的翻译法称为“仿译”。另外还有一些译法是很难界定和归类的,如:皮卡(pick-uptruck),老克勒(clerk),金利来(Goldlion),卡拉OK(Karaoke)等等。尽管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形式多样,各种译法难分归属,但总体来说,进入汉语的英语借词可分为音译词、意译词和字母词三大类。
汉语中的英语成分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英语借词(英译词、意译词和字母词),另一部分是英语借用语(也称英式表达)。英语借用语不同于英语借词,英语借用语指的是存在于汉语中的英语表达方式,即汉语中原本不存在的一种外来表达方式。
英语借词和英语借用语有两个不同之处:
第一,大多数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在英语中只是一个英文单词,例如:浪漫(romance)和白兰地(brandy)。而英语借用语在英语中往往不是一个单词,例如:闭环(closedloop)、路演(roadshow)、意识流(streamofconsciousness)、披着羊皮的狼(awolfinsheep'sclothing)、没消息就是好消息(Nonewsisgoodnews)等等。也就是说,英语借用语原本是英文中的词组、短语或完整的句子,而不是一个单词。
第二,英语借用语往往是抽象概念的借用,而绝大多数的英语借词表示的则是具体事物的名称。从结构方面看,英语借词(只有一小部分)和英语借用语的原文都可以是由两个单词构成的词组,这是英语借词和英语借用语的共同之处。这一方面,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英语借词借用的是事物的具体名称,如:黑匣子(blackbox);而英语借用语借用的则是抽象概念,如:黑色幽默(blackhumour)。当然,界定一个词组是否“抽象”或是否“具体”也并非易事,如:黑马(darkhorse)、blackmarket(黑市)、黑色喜剧(blackcomedy)和黑死病(theBlackDeath)。在某些情况下,英语借词和英语借用语的类别划分确实比较复杂,这是由语言自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所以我们不能非白即黑,中间也许应该有个灰色区域(greyarea或grayarea)。总之,不管怎么说,英语借词和英语借用语都是汉语中的英语成分。
汉语中的英语成分既补充了汉语词汇的空白,又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如果在英语借词和英语借用语之间作比较的话,可以发现:在科技领域和商贸行业,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在数量方面显然超过了英语借用语的数量,但近年来汉语吸收英语借用语的速度也有所增加。总体而言,汉语中的英语成分在近年来有三个变化较为明显:一是数量的增长明显加快;二是使用的频率明显提高;三是使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一些汉语中的英语成分及其对应英语(英语借词和英语借用语):
上面这些例子既有英语借词,也有英语借用语。文中所含的英语成分很多,有些是常见的,有些是不常见的。汉语借用英语成分的方法已经相当成熟,中国人汉化英语的能力相当强大。在实践中,人们基本遵循这一原则:如果汉语中有相同的概念词或相同的表达方式,那就不再借用。如:英语成语greenhand,因为汉语中已有“新手”,英语的“绿手”就很难与汉语的“新手”竞争。再比如:“入乡随俗”,这条根深蒂固的汉语成语,自然不可能被“到了罗马就应该像罗马人一样”这样冗长的话语所取代,因为后者不如前者那样简洁明了,同时也不符合语言经济原则和省立原则。把英语成语apieceofcake译为“小菜一碟”也是同理,因为汉语中本来就有“小菜一碟”这样的表达,所以不会因为英语的apieceofcake而给汉语添加“蛋糕一小块”这种说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人倾向于用“一石二鸟”代替“一箭双雕”,用“小白鼠”代替“试验品”,用“烫手的山芋”取代“棘手的问题”,用“站边”取代“偏袒某一方”,用“展示肌肉”或“秀肌肉”取代“显示力量”,用“田野调查”来取代“实地考察”。
在某些情况下,英语成分的借用还可以引发意想不到的事情,例如英语peer一词在汉语中的使用。从宋代至“五四”时期,“朋辈”这个词一直有人在用,“五四”之后,人们很少使用“朋辈”,渐渐地这个词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受英语peer一词的影响,“朋辈”一词被“激活”,当然今天的“朋辈”与以往的“朋辈”在含义方面是完全不相同的。类似的例子还有humour(幽默)一词的借用,屈原的《九章·怀沙》有“眴兮杳杳,孔静幽默”一句,但那时的幽默是“寂静无声”的意思。英语的humour在经过“语妙”、“油滑”、“谐穆”的试用之后,于1924年由林语堂先生定格为“幽默”。
人类文化有很多共同点,人类语言的表达也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比如:血浓于水与Bloodisthickerthanwater,旧瓶装新酒与putnewwineinoldbottles,勒紧裤腰带与tightenone'sbelt,肩并肩与shouldertoshoulder,双刃剑与double-edgedsword,易手与changehands,一眨眼工夫与thetwinklingofaneye,黄金时代与goldenage,开火与openfire,停火与ceasefire等等。或许这些例子是汉语和英语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不谋而合之处,或许是两种语言相互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