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时,疲惫了一年的身心在这一刻放松下来,工作中点点滴滴的艰难也变得微不足道。
我们之所以如此喜欢过年,其实是眷恋那份温暖的感觉。每当游子归家,感受到的是与往常相比截然不同的暖意。回首过去的一年,无数热词上上下下,但有一波流量却意外地隔三差五就引起沸腾,那就是“我的家乡”。过去的人总是把思乡之情放在岁末年节,而这一届年轻人对家乡的情愫则表达得更加简单直接:在家乡就能体验人间至乐。
“炸”出幸福圆
“年年过春节,岁岁办年货”,国人心中的“年味”,总是能具象到灶间桌前的“色、香、味”。2022年下半年,我从家乡杭州来到上海,虽然在这里工作生活才一年多,但每次过年,还是会回味起同为江浙沪包邮区的家乡年夜饭特色,尤其是那一道年年相伴的“炸圆子”,从儿时的记忆已演变成在外游子对过年的烙印。
“炸圆子”并非炸一炸就行,讲究形、色、味俱佳。圆子主要是由糯米、鲜肉及鲜嫩时蔬组成,经过和面、拌馅,再精心地揉捏出一颗颗糯米丸子,最后投入油锅中炸熟。
形指的是外形饱满圆润,因为圆子不仅是一道美食,它的外形更有圆满纳财的美好寓意,谁能将圆子炸得饱满圆润,新的一年就将收获富贵圆满的生活,如果捏得不够好,可是会被长辈们“退回重塑”的。色指的就是圆子的色泽,圆子在油锅中要不停翻滚,不能夹生或焦黑,出锅的圆子必须是金黄中带着热油的光泽,才算是炸得好。而味则是家家户户都不同,还有不少独门秘方,直到现在,大家还会和邻居交换自家的圆子,做的好吃不好吃关系到了一家人的“门面”,也为普通的“炸圆子”赋予了新时代的社交属性。
带着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平时各自在小天地中忙碌着的家人,能重新聚在一起,慢下来聊聊闲天,彼此帮忙“揉一颗圆子”的闲暇,可能就是春节最大的欢愉。无论圆子长短圆扁,灶间的年味因为有家人的陪伴,年年岁岁就都将是最圆满欢愉的记忆。
黄情怡
乡味,独特而又令人心醉
又是一年新春到,最后一次回到我的另一个家乡四川已是5年前,以往回去体验过各种交通方式,但我最喜欢的是那慢悠悠的火车。
如果坐火车回去一趟,大约要20个小时。火车从繁华的城市呼啸而过,穿过隧道,越过桥梁,沿途的风景最是有趣,大好河山透过摇晃的车窗,就像放影片一样展现在眼前,成群结队的黄牛、错落有致的梯田、延绵不绝的山峦……美景尽收眼底。
一路奔波与辗转,从千里之外回到蜀地的怀抱,当故土的轮廓在视线里清晰,我仿佛看见那头和蔼可亲的外公外婆期盼的眼神。
老房子是木质结构的,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大门,仿佛又见到了儿时和兄弟姐妹在这里留下的回忆。家人们围坐在一起,长辈们聊起小时候的趣事,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那是久别重逢的喜悦,因为三姐妹都分居各地,难得才能像这样聚在一起。外婆端来亲手做的饭菜,带着浓重的乡土气,那“川味”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替代的。
除夕夜里,一家人在院子里围成一圈烤炭火,拿着仙女棒、放起礼花。在家乡的日子是轻松的、安逸的,我找回了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平和。
杨晨伟
一句家乡话一桌家乡菜
“少小离家老大回”,年轻时候总是心心念念想离家去广阔的世界闯荡。如今安家稳定下来,人在家乡已不需要归乡,但是过去每年大学放假回家的心情,依然历历在目。
过年的思乡之情总是深刻,临近春节虽然忙着准备期末考试,但是收拾行李也不闲着,给父母准备一些北京的礼物特产,带点闲暇可以看看的书籍,当然最后的结果是连一页都没有打开过。而让我最最惦念和期待的就是家乡话的交流以及爸爸拿手的除夕“圆桌头”。
“圆桌头”是指一大圆桌的美食,其中八个冷盘,八个热菜,再炖个砂锅,最后必上八宝饭和酒酿小圆子,除夕的晚餐才算完整。而为了这一顿,妈妈会提前就开始买菜备菜,当天,爸爸会从一早就开始忙碌洗菜备料,只等晚上开席。虽然也吃得惯北方的食物,但是真正能够暖心又暖胃的,还是从小吃到大的家乡美食,爸爸做得一手好菜,每次看到都能幸福感爆棚,永远吃不腻。
一个人成长的地方,常常决定了他能走多远,远离家乡,身处异地,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是因为那是根和魂的所在,无论走多远,游子们始终会记住家乡的美食和文化,渴望回到那个熟悉而亲切的地方。只有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才能知道自己该走向何方。
费晓晓
一人一故乡
过年时,每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都会数着日子急切地收拾行囊,带着文火慢炖的乡愁,怀着对亲人的挂念,踏上漫漫归乡路。
人还在路上,心却早已飞回了家。我出生在江苏南通,印象中的故乡是一幅充满暖色调的画卷。宁静的原野、古朴的老宅、袅袅的炊烟、路边开得正艳的野花……没有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繁华喧闹,有的是熟悉的乡音、淳朴的民风和浓得化不开的烟火气。
年岁见长,我常常思考,藏在家乡温暖滤镜下的另一面是什么?既是滨江临海、人杰地灵,又是包容会通、敢为人先。随着时代的洪流,家乡南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人文、城市面貌、乡村振兴愈发出彩。在沪苏通铁路正式运营后,天堑变通途,与上海一江之隔的家乡正以勃发的姿态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朋友圈”。
如今一谈起家乡,我的嘴角就忍不住上扬,因为它镌刻在记忆深处,生长在光明未来。
董红
游子归家,最是温暖
春节,是华夏儿女心中最为重要的节日。它象征着团圆、和谐与新的开始。每当这个时节,无论身处何方,我们的心都会向着同一个方向飞翔——家,那个充满温暖和爱的地方。
掰着手指头数日子的期盼中,过年的氛围逐渐浓厚。街上的红灯笼、商场的年货、电视里的春晚预告……一切都在提醒我们,那个特别的日子就要到了。工作中的疲惫、生活中的琐事,在这一刻都变得微不足道。我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回家。
我们期盼过年,不仅仅是为了那顿丰盛的年夜饭,更是为了那份只有在家才能感受到的温暖。那是爷爷奶奶的笑容、父亲母亲的叮咛、兄弟姐妹的欢闹,是那份只有在家人面前才能完全放松的自在。每当游子归家,那份暖意就会从四面八方涌来,将我们紧紧包围。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家乡”成为了无法忽视的热词。家乡,那个承载着我们成长记忆的地方,那个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会牵挂的地方。过去的人们总是在岁末年节时才会特别地思乡,但现在的年轻人对家乡的情愫却表达得更加简单直接:在家乡就能体验人间至乐。
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那里有绿水青山、有丰收的田野、有热情的乡亲。每当我想起家乡,心中就会涌起一股自豪之情。我为家乡的美景而自豪,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更为家乡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而自豪。那些从小吃到大的味道,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替代的:奶奶做的红烧肉、街边小摊的煎饼果子、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做的年糕……这些味道,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除了美食,家乡还有丰富的文化活动。每逢过年过节,村里都会组织各种文艺演出、庙会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更让我感受到家乡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当然,最让我眷恋的还是那份家的感觉。在外面漂泊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只要一想到家,心中就会涌起一股力量。那是家的力量、是爱的力量、是温暖的力量。这种力量让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毛佳凯
七嘴八舌
只要到了家,人就很容易得到治愈,一些微妙的瞬间很容易就会让心情明亮起来。——Tina
过年回家,拖着行李箱,踏过青石板,气喘吁吁地爬上一大段台阶,抬头看见父亲向我招手,这就是家的温暖。——小猫
慢品烟火气,闲观岁月长。世间多惆怅,至乐是家乡。——叮叮
虽然大年夜还在加班,但当我回到家的那一瞬间,看到可口的饭菜、家人的笑容,心里不由感叹:回家真好。——沉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村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做“十大碗”,寓意圆满。如今,“十大碗”渐渐远去,却成为我脑海中家乡不可替代的回忆。——梅常青
图片源自网络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xinmin.cn2024AllrightsreservedTech-vm-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