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舆情与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一样,呈现出跌宕起伏的特点。众多的天灾人祸、社会矛盾,以及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层次问题,加上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诸多突发事件和社会现象,使得中国网民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关怀,频频发声。互联网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
据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3.38亿,稳居世界第一位。网络舆论虽不够严谨,却越来越值得重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越来越积极地应对和回应,互联网也成为政府治国理政、调和鼎鼐的新平台。
网络舆情的迅猛发展也使得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舆情的研究。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自2008年正式组建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对互联网舆论的发展特点、传播规律、应对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结合舆论传播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理论形成了初步的研究体系和作业流程。根据我们的综合研究,发现近期网络舆情的发展有如下五个特点和趋势:
一、新老媒体互动加强,网络舆论“倒灌”传统媒体趋势愈发明显
在网络舆论发展的初期,互联网上的各种言论载体主要的运行模式是引用、转载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报道,并对其进行补充式的传播和讨论。但是,随着近年来网络言论载体和网民数量的增多,这种格局早已有所改变,网络舆论已经通过与传统媒体的深入互动,越来越明显地推动事件的发展。
2008年11月,署名为“魑魅魍魉2009”的帖子《晒晒咱们公务员的福利(带图)》在天涯社区迅速走红,发帖网友称他在乘坐上海地铁二号线时无意中捡到一个环保购物袋,里面装着十多页署名“美洲集团”的文件,内容是一些城市公务员出国考察的清单,清单内容让他感到“愤怒”。这一事件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并引来传统媒体的追踪报道,最终被曝光者受到了应有的惩戒。
在信息传播中,传统媒体权威性强,但强调自上而下的“舆论导向”,不太重视体察真实的舆情民意;另一方面,网络上的观点虽来自最基层的民间“草根”,但网上经常出现虚假信息,网上言论随意性强,情绪偏激,立论分析缺乏深度。新老媒体需要互动互补,两者交互作用,更容易在全国掀起舆论风潮。
在2009年上半年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中,以Twitter、饭否、做啥、叽歪、嘀咕等为代表的微博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突出。今年的湖北石首事件中,在约80个小时内,体现政府立场的新闻只有3篇,且多令人匪夷所思、难以置信,与此同时,在微博客“饭否”上,仅一名网友“实时直播”的石首消息就有约140条,大量的文字消息和最新动态不断传出。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期间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们进行了在线交流。一年多以来,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开始以参加网络访谈、通过网络发表祝福、回复网民留言等各种形式“触网”。这也使网络舆情出现了由单一方向的网民讨论、建言向双方向的官民互动发展的态势。
年初曾因邀请网友成立“躲猫猫”事件真相调查委员会而闻名的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近期又现身论坛,就昆明“小学生卖淫案”连续发表了《伍皓:愿意与猫眼网友坦诚交流“昆明卖淫案”》、《“卖淫案”中警方之过错》等帖子,实名与网民就有关问题展开讨论。一直以来,因为没有足够的声音,公务员这个群体一直被认为是在网络舆论中不能被充分代表的“弱势群体”,伍皓之举,以及众多的领导干部实名开博客,与网友直接对话,无疑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四、网上舆情出现向现实空间“扩散”的趋势
在今年湖北巴东的邓玉娇案中,凯迪的网友“屠夫”在案发后不久即到巴东县,走访邓玉娇家人、医院、看守所等地,亲身了解事件调查进程,并把大量介绍事件进展情况的文字和照片发送到网络上,传播给更多的受众。后来,又有一些网民自发组织到巴东县“旅游”,为邓玉娇募捐、制作邓玉娇形象文化衫以及表演街头艺术等多种形式的网民活动也先后出现。
五、从网络监督、网络维权到“网络审判”、“网络暴力”
网络民意的力量在很多事件发展过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网络监督、网络维权得以深化,无疑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佐证。但是,在很多时候,网络不仅仅监督了事件过程,推动事件发展,还会过度发展成“绑架”媒体、煽动民愤,甚至直接左右事件结果的“网络审判”,更可能成为给当事人正常生活造成过度影响的“网络暴力”。比如,在网络上盛行的人肉搜索,既使很多无良官员被曝光丢官,也使说了一句“很黄很暴力”的未成年女孩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