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舆论

2018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社会舆论与司法审判

背景链接

关于于欢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以及应该如何判决的讨论持续进行,社会公众的正义观念与司法实践结果之间的落差持续碰撞,人情、道德、法律之间又该如何平衡。

解读

[舆论在司法审判中的重要作用]

“于欢案”所牵动的社会大众神经的波动,在网络上引起的广泛讨论,恰恰就是中国法治发展的一个缩影。

“于欢案”从媒体公开报道,到二审改判,这三个月里,广大媒体、社会舆论,也包括刑法学界在内与司法机关展开了密切互动,都是为了追寻真相,追求正义。司法接受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媒体尊重司法和程序正义,在法治中国的建设中形成合力,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道路虽然曲折却仍在向前,虽有挫折却值得憧憬。

媒体和司法机关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但两者实现目标的路径大为不同,媒体是通过把案件放在聚光灯下,让公众评说,从而达到舆论监督的效果;而司法是依照法定的程序,根据事实、证据和证明规则得出结论。处理得好,舆论监督可以为司法机关“查漏补缺”,达到匡扶正义的目的;处理不好,舆论审判可能损害司法公信力,徒增矛盾纠纷解决的成本。

[舆论审判局面的成因]

一般地,司法...

03-24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留学和移民话题在国内产生了不小的震动,舆论普遍认为会对国际留学生和移民者造成不小的打击。但作为一个商人,他对拥有财富、遵纪守法、踏实勤奋且充满梦想的中国学生和家庭,没有任何不欢迎的理由。国际教育为美国各行各业创造大量收入,高额的学费也为当地大学的建设和学术研究带来稳定的投入。据琥珀教育深圳分公司首席金牌顾问龚容介绍,就教育大州宾夕法尼亚州来说,国际学生就读为当地所创造的收入,已经是宾州的第二大出口收入了。

对于现在即将前往美国读书或已经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他们最关心的,应该就是工作签证H1-B的名额。之前传得沸沸扬扬的提高持H1B签证的工作年薪最低标准到10万美金的提案,让许多留学生感觉还没毕业就被美国下达了“逐客令”。龚容建议,现在还在美国读书的同学无须太过担心,当务之急还是努力完成学业,提升自身能力,也有助于更快找到心仪的实习工作。毕竟中国学生在数理方面拥有非常出色的能力,又有近一半的学生学习的是科技STEM专业,而这些都是美国发展所迫切需要的人才。(才娟)

06-07

虽然这几年高考作文也在求新求变,但有时候给人感觉是矫枉过正。比如今年北京地区高考作文试题是“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让人不明白试题到底是表达什么样的诉求,而重庆试题“大豆升华”更让人摸不着头脑。至于上海试题“更重要的事情”,更让人慨叹于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作文的陈旧无趣。

其实,高考作文改革吃力不讨好,就在于高考作文要模拟的是理想更应是现实。长期以来,高考作文命题都喜欢在宏大的理性与道德上跳舞,文字虽然炫目却打动不了人心。糟糕的是,我们的校园虽大,我们的高考作文试题虽然越来越多变,却容不下孩子们的现实主义烦恼。为什么对于食品安全的危害、社会贫富悬殊造成的不公平现象,这些沉甸甸的现实不能融入高考作文试题其实,现实已经在不断给教育出题,希望教育能给与孩子们更圆满的答案,孩子们在应试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着符合自己期许的当下与未来,这难道不就是真正的理想

都说文以载道,文字基于中某种理想,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也是用作文来表达某种理想。理想不是苍白的白纸黑字,它就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在日复一日的现实中被具象化,成为我们日常感知后的心灵所悟。高考作文被命题者寄予着很高期望,同样也受到社会的注目,它理应承担起这一责任:让孩子们用现实编织的理想化为字里行间的点滴话语,也让曾经一度感叹与孩子隔膜的成人社会,能够从这扇小小的门中看到孩子们对于时代的想法、对于自我的认知、对于明天的憧憬。或者可以说,什么样的高考作文命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中能看到孩子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或许不是我们所选择的,但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就要与时代同在。社会期盼着孩子们从容用笔写下他们所触摸的那个小世界,不管它是美好还是有点丑陋,是喜悦还是多了悲伤,是愤激还是假装成熟,总之那是孩子们的真实,是真实的孩子们告诉我们真实的理想,是我们学会面对真实而不是假装活在假大空的理想中。高考作文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或许它应当承担的文字使命不仅于一次考试。

05-11

社会舆论(打一成语)(打一成语谜语)谜底:纸笔喉舌查看答案出国留学网(zw.liuxue86.com)之小知识:猜谜方法的具体玩法.谜语的猜法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二十多种。属于会意体的有会意法、反射法、借扣法、侧扣法、分扣发、溯源法;属于增损体的有加法、减法、加减法;属于离合体的有离底法、离面法;属于象形体的有象形法、象画法;属于谐音体的有直谐法、间谐法;属于综合体的有比较法、拟人法、拟物法、问答法、运典法。【拟人法】将谜面的字词人格化,扣合谜底。例如:有位小姑娘,身穿黄衣衫,你若欺负她,她就戳一枪.(打一动物)蜜蜂)

04-11

我相信这位记者确实采访了不少群众,也相信群众表达了对改革的忧虑,但要说社会舆论不支持改革,那是对现实改革的失望所带来的。更进一步说,他们不支持的“改革”,是“伪改革”和“折腾改革”。对于真正的改革,社会舆论一直热烈期待。

拿自主招生改革来说,近年来确有不少声音反对继续扩大自主招生,认为自主招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还滋生权势交易。但在10年前的2003年,当22所高校试点自主改革时,大家是对自主招生改革充满期待的。虽然当时的自主招生就存在着诸多问题,但舆论相信此后改革会深入推进。

2006年,复旦和上海交大推出自主选拔实验(也被称为“预录取”改革)。两校在上海可自主选拔300名学生,这些学生获得学校的“预录取”资格后,虽然还被要求参加高考,但高考成绩只作为参考,这无疑进一步增加学校的招生自主权。2008年,两校不但扩大了在上海的“预录取”规模,还将这一改革推到江浙。这些改革,都被认为是“渐进深化”自主招生。包括2010年出现的清华等五校的自主招生联考,也是扩大考生考试选择权的举措。

随着高考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者开始打退堂鼓了,在关键的环节上,不愿意进一步改革——把招生自主权全部交给学校,把考试组织权全部交给社会机构,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而是想着如何继续把这些权力掌握在行政部门手中。大家所见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强调,所有参加自主招生获得资格的学生,必须参加高考,且分数必须达到一本线,这是在维护高考的权威地位;南科大、上海纽约大学等新建学校的招生,全部纳入集中录取,被安排在提前批,而不是采取像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方式。这摆明要求所有考生在高考中只能获得一张录取通知书,而不是可以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再作选择。

这样的高考改革,显然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对于整体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并没有建立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大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大学来说,所谓的招生自主权,只是高考录取优惠而已,由于办学自主权缺失,学校没有清晰的办学定位,也无法知道自己究竟想要怎样的学生。于是所有高校的自主招生,强调的还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对于考生来说,自主招生则变为“鸡肋”,很多家长...

06-14

加拿大作为世界最大的移民国家,在不同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背景下,加拿大的文化也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那么就拿生活中常见的夫妻生活来说,加拿大移民打老婆的方式和方法就与众不同。

老婆在加拿大比较珍贵,相比起来,在加拿大男人简直算不上个玩意。一般来说,一家三口,男人老婆孩子,孩子是第一,老婆是第二,男人还算不错,最起码是第三名。假设家里有只宠物,那这事悲剧了,男人排名顺延,直接跌出三强了,

打老婆这事,在加拿大比较稀有,主要是社会舆论太吓人,听说有因为两口子吵架,被邻居举报,造成警察登门,要求男人15日内不准回家的;也听说有两口子吵架,动起手来,傻老婆打911,把自己男人抓起来的,最终结局是,拘留,老婆跪地求警察,说不是真打架,都没用。只要打了911,就立案了。然后上庭以家暴罪起诉,花了一万多加元请律师等费用,两人打架本来是小事一桩,结果因为打911,以及后来的结局,造成两人的巨大裂痕,最后分道扬镳,妻离子散。

要说两口子吵架,动手,我们以前也干过,那时候年轻,容易冲动,嘴上都不饶人,非要为点破事争个你死我活。但幸好不影响整个家庭社会的和谐,没造成什么巨大不良影响。来了加拿大之后,被上面那些消息震慑,吵架都改成小声了,怕邻居听见,教育孩子都不敢打了,何况老婆。再说了,现在我老婆就相当于我的嘴,我的耳朵,真打跑了,我变聋子哑巴,这种不合算的事不能干。

但世界上的事,不是说你不想干,就不干的,要那样,这世界还有什么意思,世界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存在未知,这不,今天一不小心,惹了大祸。

昨天睡觉太晚,主要原因是一盘扫雷游戏,我这人有个毛病,玩电脑最后关机前总要玩一盘扫雷,最高级的那种,必须完成再关机睡觉。我美其名曰:每天挑战自己。昨天运气极差,怎么也扫不干净,结果延误了一个多小时,睡觉时两点了。

我睡的那叫一个香。朦朦胧胧中,有两个人挑战我,这俩人面庞极其模糊,但在我心里极其可憎。一个体型和我差不多,手里拿着大块的石头朝我猛丢,另一个身材瘦小,手里拿着石块也小,但是捡的都是很尖锐的,可见此人更恶劣些,也是朝我嗖嗖的猛砸。我一下子就把他们俩定位于我的同事了。说起来也奇怪,以前和同事没感觉有什么深仇大恨啊,怎么这时候要致我于死地。我为什么直接就定位于我的同事了呢同事关系看着不错,其实从内心感觉,这关系还是很卑鄙的。比亲戚朋友同学还卑鄙。按说领导应该更卑鄙些,可我为什么没定位于是我的领导呢后来我想了一下,原来自己内心也知道,领导才不会陪我玩这种狗撕猫咬的互砸小石头游戏,他可以直接拿五指山压我,领导卑鄙的让你没机会反击,只能被压在山下面低声唱:我真的想再活五百年~~。

THE END
1.互联网时代刑事司法与公众舆论的良性互动当一个案件受到普遍关注,偏向性舆论已经形成,压力也会随之增加,司法工作人员只有通过自身素质去抵抗舆论带来的压力,提升自身抗压能力,避免因先入为主的观念和舆论压力而对案件的审判造成偏差,导致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二、健全刑事司法与社会的沟通对话机制http://sqsh.jsjc.gov.cn/zt/111/202408/t20240801_1649258.shtml
2.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利大于弊三观点立论【辩题】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利大于弊/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弊大于利【辩题背景】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的普法宣传不断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大大增强,更多的人学会了运用法律来捍卫自己,法律越来越多且深刻的进入大众的生活,同时随这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大众关注司法案例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但是大众舆论不断关注着司法http://www.bianlunzy.cn/doc/doccon/id/1581.html
3.辩论稿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弊大于利7篇(全文)辩论稿 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弊大于利(精选7篇) 辩论稿 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弊大于利 第1篇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观众大家好: 我们先来明确定义,大众舆论是泛指由广大民众自发形成的,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之内的,对某件事物或某种社会现象的集合意识或多数意见。司法审判是司法机关根据现有法律对客观事实进行审判。今天https://www.99xueshu.com/w/filexsr1ot7v.html
4.网络舆情对司法审判的影响探究——以“刺死辱母者案”为例.docx8610 (一)健全网络舆情的法律规制 11 2136 (二)网络舆情与司法良性互动 12 30543 结语 12 1809 参考文献 13 12297 致谢 14 PAGE PAGE 1 网络舆情对司法审判的影响探究——以“刺死辱母者案”为例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对传统新闻媒体发起了巨大冲击,使得人们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网络舆情受到人们广泛关注。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910/8067141012005131.shtm
5.查看详细信息分享到: 努力加载中http://www.yidu.edu.cn/detail/article/5775ca8aede4fe1a88f9c951.html?org=100000&uorg=999999
6.干货打卡——媒介审判三、避免媒介审判措施 1、建立健全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将案件信息、社会舆论热点、民意趋向以及国家法规政策引进法院内部,为法院的审判提高参考,及时回应民意,同社会大众及新闻媒体进行有效地沟通为公众答疑解惑,增加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 2、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与职业道德修养。加强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https://www.douban.com/note/811522689/
7.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利弊(反方四辩)反方审判司法舆论利弊关注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大家好。对对方观点我方还有一下几个问题,请对方四辩一会儿务必回答我的这几个问题,以为我方及场下观众答疑解惑呀!1、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时,如何保证最后司法量刑肯定没有倾向性?又如何保证司法独立性不会因此受干扰。2刚开始的盘问环节,对方一辩都已经承认我们接受的信https://www.docin.com/touch/detail.do?id=1320046126
8.于欢案:社会舆论与司法审判应相互尊重[舆论在司法审判中的重要作用] “于欢案”所牵动的社会大众神经的波动,在网络上引起的广泛讨论,恰恰就是中国法治发展的一个缩影。 “于欢案”从媒体公开报道,到二审改判,这三个月里,广大媒体、社会舆论,也包括刑法学界在内与司法机关展开了密切互动,都是为了追寻真相,追求正义。司法接受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媒体http://m.bj.huatu.com/2018/0223/822786.html
9.论司法审判的网络舆论监督《黑龙江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崛起,网络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范围愈来愈广泛,网络舆论监督带给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也倍受广泛的关注。网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更成为大众表达思想言论的“麦克风”。 网络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公道的网络舆论监督有利于司法公正的达成;不合理的汇集舆论监督会干扰司法独立。因此,网络舆论应该https://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CMFD/1014313142.nh.htm
10.对“舆论审判”之说的深思考:谁在审判?谁能审判?由于舆论对司法产生了影响,并且其中某些案件可能产生了消极影响,有人就不管青红皂白地指责舆论监督,从而使得大众媒体和公民舆论一起遭殃,被斥之为“干扰司法独立办案”和“代替法官判案”,被人冠以“媒介审判”或“舆论审判”的帽子。一度有学者和相关人士呼吁舆论需要理智,媒体不应该参与重大案件的追踪和报道。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5/04/id/15849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