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有能力以国内大循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紧紧立足国内资源、绿水青山发展特色产业,以国内大循环为重要战略支点,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又要按照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要求,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
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防范和化解参与国际分工中的风险,需要加快以国内大循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以较低的劳动成本、土地成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加工制造业、加工贸易,参与国际分工。这种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模式,虽然能充分发挥我国当时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对促进我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以下风险:(1)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高,处于全球价值产业链的中低端;(2)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风险暴露状态,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和贸易摩擦的影响。一旦世界经济增速下滑,我国出口就会受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增加进口成本,就会通过产业链传导到国内,对国内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3)存在“小概率、大损失”可能。美国等单方制造经贸摩擦,实施极限施压,脱钩断链,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一旦这种小概率、大损失的风险出现,就会对国家、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4)对金融资产保值增值带来影响。一旦这种“小概率、大损失”的情况出现,就会导致国家、企业和个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缩水,金融资产大幅贬值。
近年来,美国单方面制造贸易摩擦,在芯片领域打压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美国等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制裁俄罗斯,对金融、贸易和导航系统等实施打压。有国际上在乌克兰危机之中美国制裁俄罗斯的前车之鉴,有美国对我国单方制造经贸摩擦、在芯片领域掐脖子的教训,我们应痛定思痛,尤其是在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大国、第一大制造大国、贸易大国条件下,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充分考虑极限生存条件下的损失。为此,需要以国内大循环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国内大循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为未来发展买保险,为国家、企业和居民金融资产买保险的重要举措。以国内大循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是退回到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状态,仍要继续扩大开放,利用全球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为我所用,但不同于处于以前参与国际分工状态。这种做法能应对合作国家在全球产业垄断地位而操纵国际市场供给和价格的行为,提高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一旦合作国家预计到我国建立了以国内循环为底盘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也不会随便动用策略行为。这样,尽管我国产业处在国际分工中,但一些风险被自动消除,合作国家的策略行为也会被打掉。因此可以这么说,以国内循环为底盘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能提升参与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化解和防范国际分工中的风险,是为未来发展买保险,为国家、企业和居民金融资产买保险。
(二)我国有能力以国内大循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大幅提升,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过2.18亿人,规模全球第一;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制造能力、研发、创新等要素都相对较为完备,以创新为重要特征的产业生态系统竞争新优势正在形成,加上国内市场规模巨大,有4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已具备以国内大循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能力。
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实现以下产业发展目标:一是可持续性。产业发展能适应消费需求和市场需求,能适应国内外竞争要求。二是参与性。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仅要资本、技术等参与,还要有劳动者参与。劳动者参与产业发展时,能得到一份合理的收入,共享产业发展收益。三是竞争性。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离不开企业之间竞争性,但也不能过度竞争,协调好竞争性与垄断性之间的平衡。四是战略性。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能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在促进协调发展中增加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障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五是产业生态系统完备性。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仅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产业的不同业态之间协调发展,基础设施、人才、科技创新等也能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要求。
将围绕国内资源、绿水青山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
(一)将国内丰富的资源、绿水青山优势和各地特色打造成为特色产业链
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模式。在农业基础上,大力发展制造业、服务业,探索全产业链发展路子,也是探索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路子。比如: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产品种植、加工制造、销售、研发等每一环节进行监测,发展数字农业、数字制造业等;在农业种植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育种、施肥、灌溉、田间管理、收割等,探索运用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运用,发展高科技农业。除此之外,还可以把广大的绿水青山、农业种植等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
(二)在推动与国内大循环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格局中,不断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
未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此同时,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将城乡、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性,转换成我国经济发展潜力,推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内大循环,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国内大循环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格局,不断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
以国内大循环打造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助于增强发展的自主稳定性,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从发展自主性和稳定性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在国内大循环底盘上,基础厚实,比“原材料、市场两头在外”的产业分工体系受国际市场影响相对要少,更加稳定。另外,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提高,我国内需扩大和消费升级,现代化产业链将随之升级,具有成长性。从受国际贸易摩擦影响看,在国内广大资源、青山绿水基础上建立的产业,优势独特,与国际分工具有差异化,这样受到的经贸摩擦相对会少一些。从国际竞争力看,现代化产业体系扎根于国内的底盘越厚,扎根于国内越深,越能体现我国特色,越能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就越能走上国际市场,就越有国际竞争力。
按照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要求,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
现代化产业体系必然是开放的。只有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开放发展,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才能提升参与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要按照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参与高水平的国际竞争要求,提升产品质量、品质和生产经营的标准,不断积累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能力。
实施全产业链高水平开放,对产业链所涉及的每个环节、每片土地、任何成长过程,都是按照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标准要求来做。与此同时,在对标国际高水平的经济规则中,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制度规则、市场监管、标准和服务等,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