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系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当如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此,《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研究员。黄群慧表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黄群慧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五个方面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性
《金融时报》记者:请您谈谈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哪些特征?
黄群慧: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性,具体可以从完整性、先进性、协调性、安全性、包容性五个方面内在统一地进行把握。
第一,完整性。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是指各类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整、产品品种丰富完备、零部件配套能力强。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制造业体系最为完备、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所拥有的由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构成的工业体系,已经涵盖了联合国工业分类目录中的39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30%。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个人计算机、手机、空调、太阳能电池板等一批重要产品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工业规模大、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和范围经济,是我国产业体系具有的巨大优势,这个优势保证了我国有效应对世纪疫情的冲击,彰显了我国的经济韧性。
第二,先进性。改革开放尤其是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体系的技术先进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到202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快速提升,从1.02万亿元增长至2.80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平均年增长率12%。同期专利申请数量大规模增加,从205万件快速提升至524万件,平均每年增长13%。新时代10年,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第三,协调性。新时代以来,我国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总体上我国产业体系的协调性不断提高,无论从一次产业、二次产业和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比例关系看,还是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看,无论是从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演化看,还是从我国各类企业共同成长过程看,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总体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高级化发展。
第五,包容性。在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技术创新在促成产业现代化、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会产生分配效应,影响收入分配格局。对于我国而言,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的技术升级转型带来的就业岗位转换必然是大规模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也会比较严峻,这对我国如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出了更大挑战。因此,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考虑到包容性,要注意避免现代产业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的“极化效应”,推进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数字化、绿色化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不能一味地从产业体系先进性、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角度考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形成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内在统一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三个政策着力点
《金融时报》记者:对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您认为应重点把握哪些政策方向?
黄群慧:首先,应把握产业融合创新的现代化趋势,积极推进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要推进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尤其是数字技术产业、绿色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创新,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另一方面,要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农业的深度融合创新,实现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其次,应适应全球产业链竞争和产业链现代化要求,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现代化产业链。一是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实现高端芯片等核心技术的率先突破。二是加快培育链主企业和关键节点控制企业,造就出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大量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掌控产业链关键节点。三是制定实施有效的产业链政策,提高链主企业和关键节点企业的备份能力,提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调配套能力,降低全链条的交易成本。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产业链生态,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再次,顺应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代化趋势,积极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产业集群。一是产业集群发展要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群发展战略相协同。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形成以群促城、以城兴群、群城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二是建立完善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建立区域协同机制,探索建立区域间产业集群要素有效流动的体制机制,推进区域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中心或产业研究院建设,加快产业集群前沿和共性技术研发;完善科研、人才、金融管理体制机制,强化集群内的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完善产业集群的管理体制机制,形成政府主管部门、产业集群运营机构、产业集群内部各个主体之间的协同机制,强化数字化管理平台作用,建立并完善面向产业集群的信息服务平台。
构建产业创新生态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
《金融时报》记者: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衡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维度。您认为应如何提高我国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黄群慧:首先,从战略上区分不同路径,有效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有针对性地提高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治理能力,实现转型升级。基于对全球价值链治理主导权的企业类型,有以下三种提升价值链地位的路径。一是生产者驱动路径。这适用于生产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所谓生产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是指其主要战略环节在研发和生产领域,生产企业因拥有核心技术优势而掌握对全球价值链生产领域,生产企业因拥有核心技术优势而掌握对全球价值链的构建和治理能力。二是购买者驱动路径。这适应于购买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所谓购买者驱动全球价值链,是指企业拥有掌握较大国际市场份额的优势,从而主导价值链的治理。采用购买者驱动路径的中国企业要充分利用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进一步实施国际品牌战略,努力占据较大世界市场份额。三是隐形冠军驱动路径。隐形冠军是指产品趋于集中化、专业化,且高度瞄准单一产品或服务市场的优秀中小企业。这类隐形冠军由于其聚焦战略,逐步形成在全球价值链中某个关键环节的控制力。中国应该不断培育产业基础能力,使得更多中小企业成长为隐形冠军,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治理能力,促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