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新概念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新任务,更加明确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目标及其内涵,更加明确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建设现代化强国中的使命担当及其路径。我们既要加深对它的认知,更要加快其建设进程。

“现代化经济体系”呼唤“现代化产业体系”适时匹配与对接。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瞻远瞩规划,因而首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鼓舞人心的战略目标,并赋予其是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还强调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曾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做过明确界定,认为它“是由社会经济生活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体说来包括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等,其中第一个体系就是“产业体系”。可见,产业体系是经济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则专门列出第四部分,阐述“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这样,从“产业体系”到“现代产业体系”,距“现代化经济体系”又近了一步。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匹配并无缝对接到位。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牵住牛鼻子。这个“牛鼻子”,就是“新型工业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两次突出强调“新型工业化”,颇有深意:第一次是在阐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分两步走,其中第一步即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第二次就是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新部署: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是党的十六大针对传统工业化的诸多弊端而创造性地提出来的一条具有丰富内涵的发展道路,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条道路,“新”在反映时代特征依靠科技进步,“新”在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经济效益,“新”在减少资源消耗防止环境污染,“新”在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推动创业创新。这条道路,我国已经走了20年,从未偏离而是一以贯之,取得了重要进展,建成了全球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二大经济体,成功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但是,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并没有完成,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与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而且,现代化本质上是由工业化所驱动的、不断向着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新时代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不仅是我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只有抓住新型工业化这个“牛鼻子”,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才会势如破竹,进而由此及彼、全面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前景可期。

(作者为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

THE END
1.找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力点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新兴产业,以智能化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发展绿色经济、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提升低碳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融合化是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的必然要求,https://m.gmw.cn/2024-10/08/content_376003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