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地貌骨架结构。贵州处于云贵高原东斜坡面上,表现为三级阶梯,西部1600m-2900m是云南高原东延部分,占总面积的21%,中部800-1400m为贵州高原的主体部,占全省的53%。东部600m以下为低山丘陵过渡到湘西丘陵,占总面积的26%。北部大娄山,南部九万大山形成向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西部的乌蒙山与中部苗岭成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长江流域115747k㎡,占65.7%,珠江流域60381k㎡,占3403%。三级阶梯和两面斜坡构成的西部高原,中部丘陵,东部低山丘陵,北部与南部山地斜坡等5区地域分异基本格局。
2.热量带。年均温18℃线为榕江、三都南部、荔波、罗甸、望漠、册亨一线和北部赤水,构成我省低然地区。16℃线通过务川、凤岗、余庆、施秉、凯里、三都、平塘、紫云南部、关岭、贞丰、兴义一线以东的地区,为东部与中部的分界线。14℃线为黔西、织金、晴隆、普安一线,大致为中部与西部的分界线。12℃等温线为威宁和赫章、水城相邻的地区,为贵州最高的凉山、半凉山地区。农业气候分为5种类型:A.黔南赤水温热区,B.黔东温暖区,C.黔中、黔北温和气候区,D.黔西温凉农业气候区,E黔西北高寒区。
3.六个农业区的基本差异。
贵州省综合农业区划,基本上按贵州大地貌格局分为东南西北中5个农业区,考虑到黔东南林区与黔东北有较大差异,农业发展上各有特点,将其分为6个区,6区的基本特点如表9-1:
表9-1贵州综合农业区划分区依据指标
地理方位
中部
北部
东北部
东南部
南部
西部
主要地貌类型
丘原山原
中山峡谷
低山中山丘陵
中山低山丘陵
山原中低山河谷
高原、中山
岩性
碳酸盐类岩石、局部砂页岩
碳酸盐类岩石、砂岩、砂页岩
碳酸盐类岩石、变质岩、砂页岩
变质岩、板岩、砂页岩
碳酸盐类岩石、局部砂页岩、玄武岩
4000-5000
5000-6000
5000-5500
5000-6500
2500-4000
主要土壤
黄壤、石灰石
黄壤、石灰石、紫色土
黄红壤、黄壤、石灰土
黄红壤、黄壤
红壤、砖红壤
黄棕、黄壤、石灰土
田土面积比例
1:1.50
1:1.93
1:0.67
1:0.32
1:2.44
1:12.80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
一年二熟,部分一年三熟
一年一熟及套作一年二熟
经济中心
贵阳、遵义、安顺、都匀
赤水、桐梓
铜仁、思南
凯里、天柱
兴义
毕节、六盘水
交通情况
铁路、公路、航空,运输方便
铁路、公路、与四川联系较方便,区内东西向不方便
公路、水运联系较方便
公路、水运与湖南联系较方便,区内不方便
公路、水运与广西联系较方便,区内不方便
公路、铁路,联系较方便
本区位于贵州中部,以贵阳市为中心,北至大娄山,南迄独山—紫云一线以北,西起金沙-六枝,东抵余庆-丹寨一线,包括贵阳市及安顺、遵义、毕节地区所辖39个县级单位,土地总面积53655.5km2,占全省的30.46%,人口占全省38.88%,耕地中田占47.19%,土占52.81%,垦殖指数为23.82%.
本区处于贵州中心区,高原面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通称丘原,边缘间有山原,地形较开阔,相对高差较小,切割较浅,,处于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省内主要城市贵阳,安顺,遵义,都匀均在此区内,交通便利,经济为全省最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是省内粮食,油菜,烤烟,茶叶的主要生产区,粮食总产量占全省38.65%,油菜占全省的63.83%,烤烟占全省的60.51%,茶叶占全省的61.61%.畜牧业比较发达,肉类总产量占全省地36%农产品市场广阔,地下矿产资源,水能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为贵州特色最集中的地区.农业发展方向为:
①.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交通方便,城镇人口多,消费市场广阔等有利社会经济条件,把本区建成省内主要的粮食、油菜、烤烟、茶叶、水果和中药材生产基地,建成以蔬菜、猪、奶、肉牛、禽蛋、鱼为主的城郊农业和专业型蔬菜基地,以满足城市发展和进军南方市场的需要。
②.要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营造大贵阳,大黔中经济区(包括贵遵、安顺都匀经济区)良好的生态环境。
3.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农业现代进程,使本区农业走在全省农业现代化的前列。
本区分为6个亚区,贵阳城郊农业区,遵义—湄潭粮油烟茶猪、城郊农业区,瓮安—福泉粮油烟猪区,都匀—独山稻油猪牛辣椒区,安顺—镇宁粮油茶猪城郊农业旅游业区,黔西—织金烟粮油猪水保林区。
本区位于贵州北部与四川接壤,包括沿河、道真、正安、桐梓、赤水、习水、仁怀等县及绥阳、务川大部分和遵义县山盆区,土地面积22713.9km2占全省12.89%,人口占全省12.19%,耕地习惯市384.4万亩,占全省13.53%,农业资源调查数为555.15万亩,旱地占65.92%,垦殖指数19.55%。区内林业发展基础较好,是省内主要林区之一。赤水的楠竹很著名,经济林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乌桕籽产量占全省25%,五倍子占27.5%,生漆占18.5%,油桐占全省的29.6%,以正安,道真,务川,沿河为集中。农作物以水稻,玉米,红薯为主,烤烟发展较快,低热河谷出产香蕉、荔枝,龙眼,柑橘,养猪业水平较高,草食动物有发展潜力,有成片草场100多片,235万亩,山羊,黄牛养殖较富特色。山羊稳居全省第二位,占全省的20.46%,人均肉类占有量居各农业区之首,比全省平均数高48.68%。猪肉产量占全省猪肉总产量的18%,粮食生产基础较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5%。本区最集中的优势是贵州茅台酒厂和习水酒厂均在本农区内,最大的劣势是本区处于北部边缘地带,远离省会经济中心,但重庆经济对本区具有一定吸纳能力。
发展方向:1.合理开发利用山地资源,以林为主,建设大娄山防护林体系,发展赤水竹海,发展生态经济产业,继续发挥黔北经济林、油桐、乌桕、核桃、板栗、生漆、五倍子、榨蚕养殖的优势,发展中药材。黄柏、杜仲、天麻、黄连、桔梗、栀子、木瓜、枳壳等传统优势,积极发展石斛,厚朴。利用竹海优势,发展竹纸浆产业,作好茶园的更新改造,提高品质与产量规模。娄山关,宽阔水自然保区,双河国家地貌公园,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形成黔北区的优势生态经济产业。2.酒用高梁生产。贵州茅台酒、习酒产于本区,有众多的名牌酒,仁怀、习水是贵州著名酒乡的核心地区,发展酒用高浆,尤其是发展有机高粱,是保证茅台酒有机食品品牌的基础,利用本区旱坡地多,高粱抗旱力强的优点,建立酿酒原料高粱生产基地,生产有机高粱。3.充分利用草山,草牧和农作物秸杆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草食动物养殖,推广山羊舍饲,提高肉牛饲养水平。4.充分利用河谷地带发展柑橘,香蕉,龙眼等喜热水果,有计划地发展烤烟,蔬菜,提高粮食自给水平。
本区分为3个亚区:正安-沿河山羊、黄羊、油桐乌桕中药区;桐梓-仁怀防护林用材林高紧区;赤水-习水水稻、楠竹用材林区。
本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努力提高复种指数、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使本区成为全省的商品粮基地。2.发展特色农业。本区的花生、油菜、油茶籽在全省占有重要的地位,应继续发挥特色形成产业化规模生产,向支柱产业的目标迈进。加速发展茶叶、烤烟、蚕桑、柑橘,促进农民增收。3.把本区建成中药材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吴茱萸,形成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吴茱萸GAP生产基地。办好施秉的太子参、何首乌、头花蓼、山慈菇GAP生产基地。根据市场需要有选择地发展樟脑、麦冬、黄连、黄精、栀子、北板兰根、白术、丹参等中药材。4.加快畜牧产业发展,以生猪、肉牛为重点,适当发展养鸭业和蛋制品加工业。
本区3个亚区,即松桃—铜仁稻油猪水源林区,思南—石矸粮牛猪杂果防护林区,施秉—镇远粮猪用材林油桐区。
本区为3个亚区,即天柱—黎平杉稻烟鸭鱼油茶区,雷山—剑河杉稻茶果水源林区,榕江—从江糯稻猪牛瓜果菜用材区。
本区位于贵州南部和西南部,包括兴仁、兴义、贞丰、安龙、册亨、望谟、罗甸等全县和盘县、普安、晴隆、关岭、紫云、平塘、独山、荔波的部分区,总土地面积29592.90km2,占全省的16.80%,人口占全省11.72%,耕地习惯亩135.23万亩,占全省的4.76%,稻田占36.08%,农业资源调查数为819.07万亩,旱地占70.96%,稻田占29.04%,垦殖指数18.45%,高于黔东南和黔东北地区,略低于黔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低,草地资源面积大,达到1407.5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得31.7%,荒山荒坡904.5万亩,占20.38%,难利用石质山地427.44万亩,占9.63%。粮食生产基础较好,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低于黔东北地区,居6大农区的地二位,为甘蔗集中产区,占全省的83.83%,是冬季早熟蔬菜的集中产区,柑橘产量占全省的21.78%,仅次与黔北区,板栗产量占全省的27.04%,仅次与黔东北区,居第二位,核桃产量占全省的19.2%,低于黔西区居第二位,油茶籽、油桐居各农区的第三位,人均肉类占有量居末位,牛存栏数居各农区第二位。
本区农业发展方向:①.继续发挥粮食人均占有量居各农业区第二位的优势,建立好兴义、兴仁、贞丰、安龙粮油生产基地,其余各县粮食自给。②.充分发挥罗甸、望漠、册亨、贞丰、关岭、晴隆的南北盘红水河谷的冬季天然温室的作用,发展冬季早熟蔬菜、甘蔗、香蕉、柑橘、甜橙、西瓜等高附加值作物和果树生产。③.充分利用养牛业基础居各农业区第二位的优势,加速牛肉产业化的发展。扩种牧草,农田冬季种草,推广杂交改良牛肉品种,提高肉牛饲养科技含量。④.利用石灰岩山地,种植适于岩溶山地的金银花、核桃、板栗、银杏、花椒、芭蕉芋、黑荆树、油桐、艾纳香、麻竹、楠竹等,发展生态经济产业。⑤.本区兴义、兴仁为新烟区,品质较好,宜稳步发展。
本区包括4个亚区:平塘―荔波粮牛果麻辣椒区,罗甸―册亨稻牛暖亚热带水果油桐防护林区,兴义―贞丰稻油猪禽果防护林区,晴隆―关岭旱粮牛马果防护林区。
本区位于省之西部,包括大方、毕节、纳雍、赫章、威宁、水城等县的全部和盘县北部,织金、六枝西部和晴隆高海拔区,土地面积27871.40k㎡,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5.82%,人口占全省的18.52%超过土地占的比重,说明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耕地习惯亩577.24万亩,占全省的20.3%,旱地占88.26%。农业资源调查数为1621.08万亩,旱地占92.75%,垦殖指数38.77%说明垦殖指数过高,陡坡开荒为全省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的农业区。森林覆盖率为全省最低的区域,草地面积较宽,高于黔中和黔北区,低于其它农区。人均粮食占有量居末位,低于其它农业区,是人口、粮食、、生态矛盾表现最尖锐的地区,毕节扶贫开发生态建设试验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台的。烤烟产量仅次于黔中区,居第二位,是贵州重要的烟区。苹果、梨、生漆、核桃产量居全省首位,生猪出栏数居全省第二位,猪肉产量和人均肉类占有量居第二位,羊存栏数居全省第一位,是绵羊的集中产区。玉米、马铃薯种植比重最大,又是马铃薯良种繁殖最好的地区,马铃薯不易退化。保健食品燕麦、荞麦的集中产区,威宁火腿的主产区,畜牧业比较发达。
本区发展方向为:①.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水源涵养林,改善生态环境,扭转生态恶化的局面。②.发展特色农业,包括发展专用马铃薯生产,发展苹果、梨、核桃、烤烟、芸豆、生漆等特色农业生产。③.加速发展畜牧业,以发展牛、羊、猪为主,加速发展养禽业,加强人工草场建设,自然草场要作围栏建设和分区轮牧工作。④.提高粮食生产集约化经营程度,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逐渐提高粮食自给率。⑤.发挥传统中药材优势,形成新的中药材GAP生产基地。本区传统优势中药材有毕节、大方、赫章的天麻,威宁的党参、半夏、茯苓,盘县的厚朴最为著名,宜继续发展,黄柏、枳壳、龙胆草、黄精、三七、茯苓、杜鹃、独丁子等,也适宜发展。
本区分为3个亚区:毕节―纳雍旱粮豆烟猪漆干果水源林区;威宁―纳雍羊猪果旱粮马铃薯水源林区;水城―盘县旱粮防护林城郊农业区。
1.基本情况农业人口比重全省为85.73%。贵阳市最低为54.12%,六盘水市其次为80.71%,依次为安顺市、遵义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黔西南州、铜仁地区、毕节地区。毕节地区农业人口比重高达93.88%,从事农业劳动比重则全县较趋为一致,一般在70-80%之间,如贵阳市为74.33%,六盘水为79.15%,而铜仁为69.97%,遵义为72.89%,毕节为73.09%,说明工业不发达,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比重大,结果,剩余在农牧渔业上的劳动力比重趋于一致,说明在人力畜力农业下需要劳动力数量的趋同性所致。
第一产业比重最大为铜仁地区,占57.2%,毕节42.6%,黔东南41.5%,黔西南34.1%,黔南州33.6%,遵义市32.7%,安顺市29.8%,六盘水15.4%,贵阳市8.3%,说明贵阳工业化程度高,第一农业比重已降至10%以下,接近发达国家的比例水平,这是大城市,小乡村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第一产业处在29.8-33.6%的安顺,遵义,黔南州,黔西南工业处于中等发展水平,铜仁,毕节和黔东南州处于后列。
农民人均纯收入以贵阳市居第一位,遵义市居第二位,黔西南州第三位,依次为安顺市、黔南州、六盘水、黔东南、铜仁、居末位的为毕节。但差距不是很大,如贵阳市为2229元,遵义市1744元外,其余均在1292-1382元之间,差异不是很大,说明全省在整个中国的视线内是大面积的农村低收入地区。
表9-2贵州各地级农业区的基本情况(2001)
项目
全省
贵阳市
六盘水市
遵义市
安顺市
铜仁地区
黔西南州
毕节地区
黔东南州
黔南州
人口
3789.85
341.29
291.11
722.08
255.17
379.04
299.91
698.50
427.30
38.4
耕地面积
2748.42
160.24
158.77
592.42
174.19
265.92
253.89
586.06
277.27
279.58
水田
1144.92
61.41
33.01
286.52
84.79
156.93
79.97
74.70
205.62
161.95
旱地
1603.50
98.83
125.76
305.90
89.40
108.99
174.00
511.35
71.63
117.63
农业人口
3249.24
184.71
234.97
620.06
215.96
345.76
272.88
655.80
382.79
336.31
农业人口(%)
85.73
54.12
80.71
85.87
84.63
91.92
90.98
9388
89.58
87.55
GDP构成
第一产业
8.3
15.4
32.7
29.8
57.2
34.1
42.6
41.5
33.6
第二产业
50.4
54.1
36.3
19.8
34.0
28.6
29.0
37.7
第三产业
41.3
31.0
33.9
23.0
31.9
28.7
29.4
从事农牧渔业人数比重
74.33
79.15
72.89
79.60
69.97
79.51
73.09
76.81
78.45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229
1361
1744
1382
1306
1406
1292
1326
1366
位次
1
6
2
4
8
3
9
7
5
2.耕地结构。黔东南州为以稻为主的地区,占74.16%;铜仁地区和黔南州田多于土,占57-59%;安顺,遵义,田略少于土;贵阳水田占38.32%、黔西南田占31%,以毕节和六盘水为最少。
表9-3各地区耕地面积与水旱地比重(2001)
州(市、地)名称
水田比重%
旱地比重%
106.24
38.32
61.68
20.79
79.21
48.36
51.64
48.67
51.33
59.01
40.99
253.98
31.50
68.50
12.75
87.25
74.16
25.84
57.94
42.06
3.农林牧渔总产值结构,表9-3说明贵州各地区农业结构严重趋同,种植业均在60%以上,以六盘水,毕节地区为最大,林业的比重都很低。在停止木材商品性采伐后,作为林区的黔东南的比重也只有4.59%,牧业比重以贵阳市为最大,次为毕节地区,以黔东南州和六盘水为最低。
表9-4各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构%(2001)
地区
农业
林业
牧业
渔业
60.87
1.74
35.38
2.02
69.45
2.35
28.10
0.10
63.05
3.26
32.76
0.93
63.50
3.77
31.80
65.42
2.71
30.26
1.61
59.31
4.84
35.01
0.84
68.35
1.43
29.99
0.23
65.10
4.59
27.34
2.96
63.41
6.34
29.57
0.68
4.农作物种植面积。从表9-4可以看出,粮食作物面积最大为遵义地区,次为毕节地区、铜仁地区、黔东南州。水稻面积最大的为遵义市,次为黔东南州、黔南、铜仁。玉米面积最大的是毕节地区,依次为遵义市、黔西南州、六盘水市。烤烟以毕节地区最多,依次为遵义市、铜仁地区、黔南州。小麦以毕节地区居第一位,依次为遵义市、黔西南州、黔南州、油菜以遵义市居首位,依次为黔南州、黔东南州、毕节地区。
表9-5各地区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2001)
单位:万吨
总计
粮食作物
夏粮
按品种分
油菜籽
烤烟
稻谷
小麦
玉米
大豆
342.50
206.64
65.09
60.23
20.54
60.00
19.11
55.13
12.52
357.49
284.60
124.60
31.02
61.15
101.55
18.49
7.18
6.95
1676.83
1163.41
415.56
269.61
179.70
219.91
90.23
190.30
87.37
376.44
256.87
83.85
84.72
53.66
68.14
15.70
72.20
6.08
756.95
528.23
163.92
157.49
83.67
93.39
36.68
73.35
30.61
570.28
388.96
127.29
81.93
96.21
136.84
24.80
32.62
16.68
1503.56
960.42
410.48
74.00
183.57
249.28
111.27
74.45
75.22
755.29
458.11
110.93
206.02
22.09
56.51
21.15
75.84
12.32
635.76
434.04
125.62
159.94
80.14
97.07
27.26
87.17
25.82
5.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以遵义市居第一位,依次为黔东南州、铜仁地区、黔南州,夏粮以遵义市居首位,依次为毕节地区、铜仁地区、黔东南州,油菜籽以遵义市居首位,依次为黔南州、铜仁地区、黔东南州,茶叶以遵义市居第一位,依次为黔西南州、黔南州、黔东南州,水果以黔东南州居第一位,依次为遵义市、黔西南州和黔南铜、仁地区。
表9-6各地区主要农产品产量(2001)
粮食
2001年比2000年增长(%)
茶叶
水果
58.56
10.01
-7.7
5.22
1.37
0.14
5.53
72.57
15.32
2.7
0.55
0.82
0.03
1.57
284.3
68.48
-14.0
22.68
7.25
0.72
12.02
77.54
10.53
1.6
7.07
0.60
0.13
129.91
26.31
-10.8
6.78
2.92
0.18
6.00
100.21
13.82
0.5
1.85
1.79
0.20
7.55
217.67
51.95
-6.1
6.59
8.37
0.07
4.80
134.24
15.79
1.3
5.87
0.99
0.19
16.20
118.55
14.38
0.8
6.86
2.27
注:水果产量包括原属于蔬菜类的果用瓜。
6.畜牧业养殖数量与畜产品产量。
从养殖数量看,生猪存栏与出栏,以遵义市为第一位,依次为毕节地区、黔东南州和铜仁地区;牛存栏数、出栏数以遵义市为最多,依次为黔东南州、毕节地区、黔南州;羊存栏以遵义市为最多,依次为铜仁地区、毕节地区、黔东南州。肉类总产量以遵义市为最高,依次为毕节地区、铜仁地区、黔东南州。禽蛋以遵义市为最高,依次为毕节地区、铜仁地区和贵阳市。水产品产量以前东南州居首位,依次为遵义市、铜仁地区和贵阳市。
表9-7各地区牲畜出存栏量(2001)
出栏
存栏
猪
牛
羊
118.18
4.42
5.41
119.15
37.19
7.06
53.64
3.91
7.01
92.86
36.12
21.30
399.17
19.63
61.94
470.51
126.15
102.99
66.41
5.69
2.23
91.84
56.60
6.01
181.46
12.91
75.25
232.03
77.60
92.61
139.72
12.62
12.10
158.00
87.96
22.88
235.50
15.17
32.31
336.40
114.32
70.82
169.88
20.37
27.56
239.87
121.11
54.24
143.99
11.55
11.48
187.72
100.63
19.50
表9-8各地区主要畜产品及水产品产量(2001)
肉类总产量
禽蛋
水产品
猪肉
牛肉
12.7
10.87
0.52
1.05
0.86
5.92
5.24
0.29
0.08
40.15
34.96
2.15
2.31
1.32
7.41
6.13
0.58
0.33
19.14
16.09
1.19
0.89
14.59
11.92
1.27
1.24
0.77
26.83
23.43
1.28
1.73
0.35
15.83
12.59
0.49
1.72
14.22
12.3
1.04
7.林产品数量。生漆以毕节地区和遵义市最多,次为黔南和黔西南州。桐油籽以黔东南州为最多,依次为黔西南州和铜仁地区。油茶籽以黔西南州为最多,依次为黔东南州、铜仁地区。乌桕桐以铜仁地区为最多,次为遵义市。五倍子以遵义市最多,依次为铜仁地区、黔南和黔东南州。核桃以毕节地区为绝对优势,依次为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遵义市。板栗以黔西南州为最多,依次为黔东南州和黔南州。
表9-9各地区主要林产品产量(2001)
单位:吨
生漆
桐油籽
油茶籽
乌桕籽
五倍籽
棕片
核桃
板栗
26
343
132
79
42
100
151
134
77
137
33
52
966
242
301
7889
173
1623
656
1580
578
638
25
9083
322
89
15
18
183
179
69
12322
1881
1720
215
232
699
58
48982
2199
111
1343
942
2961
382
198
36
28
290
3408
434
50
10054
4885
367
276
203
1498
59
14689
92
204
328
347
1025
2.各地区农业发展的区域特征与主要方向。
4.安顺市。地处黔中腹地,岩溶盆地发育较好,地势较平坦,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2002年人均粮食占有量220-280kg,居全省后列,人均农民纯收入居全省9个地区的第4位,西秀区处于前列,平坝、普定处中列,镇宁、关岭、紫云处于后列,肉类产量居全省中下水平,农业的特点不突出,但距贵阳市较近,贵阳——安顺一线具有发展成贵州城市群的条件,沿线有贵航集团的企业,黄果树、龙宫、天星桥是贵州旅游精品的核心区,省外旅客必到之处。农业发展的方向为:A.以服务城市发展旅游业为核心,配套发展农业,包括供应城市的蔬菜、肉、蛋、奶生产与加工,发展旅游果业,如黄果树景区营造符合景观要求和拉长上市季节的大面积果园,既美化环境,刺激增加游客购物的需要。B.发展安顺的特色农业,如关岭花江的早熟蔬菜,安顺的传统名菜山药、韭黄、安顺名茶等。C.努力提高粮食、油菜的单位面积产量,稳步增加总产量,培育优质米产业化,进入贵阳、安顺优质米市场。
6.黔西南州。为次远离贵阳的地区,但有南昆铁路,水柏铁路的连接成为又一条南下广西到北海的通道,对外联系便捷,与贵阳联系比铜仁方便,有天生桥电站及黄金产业的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较好,粮食总产量居9个地区的第5位,水果产量居第4位,肉类总产量居第5位,甘蔗、板栗、油桐产量居全国首位,油茶籽、棕片居第2位,核桃居第3位。人均粮食占有量除晴隆、普安、贞丰外,均在300kg以上,安龙达到384kg,兴义367kg,在省内排队在17-28名之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省第3位。农业发展的方向为:A.继续稳定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稳定提高生猪饲养量和提高出栏率,奠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B.充分发挥天然温室的作用,建成规模最大的糖业生产基地,冬季果菜基地、扩大柑橘、黄果、脐橙、香蕉等喜热水果的面积与产量。C.发展特色农业。黔西南的特色农业包括晴隆、安龙的茶叶,普安、晴隆、兴仁的薏仁米,兴义、兴仁、安龙的芭蕉芋等。
D.大力发展草食动物生产,提高肉牛的饲养水平,提高出栏率。
7.毕节地区。为以旱地农业为主的地区,旱地比重达87.25%,又是贵州地势最高的地区,地方经济发展较活跃,烤烟成为毕节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西部大开发以来是西电东送建厂最多的地区,财税收入居全省第3位,仅次于贵阳市和遵义市,粮食总产量居全省第2位,油菜籽产量居第2位,烤烟产量居全省第1位,肉类总产量居全省第2位,核桃产量居全省第1位。农业发展的方向:A.继续提高和改进烤烟生产技术,提高优质烟的比重,巩固烟叶生产雄居全省之首的地位,也是地方财政的支柱产业。B.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毕节是大地区,人口705.88万(2002)仅次于遵义市,毕节的粮食余缺对全省影响很大,过去20年毕节是全省人口粮食生态矛盾最尖锐的地区,才有毕节生态建设扶贫开发试验区的建立,经过20多年的努力,毕节地区粮食总产量已居全省第2位,人均粮食占有量各县都在300kg以上,金沙县500kg,毕节市397kg,大方320kg,黔西363kg,织金303kg,纳雍338kg,威宁348kg,赫章304kg,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应继续巩固已有成绩,并进一步提高。
C.作大作强畜牧业,毕节在历史上以畜牧业为特色,畜牧业在全省县级单位排序的位次为:毕节市居全省各县的第3位,威宁居第4位,金沙居第5位,织金居第7位,可见毕节地区畜牧业在省内的地位十分重要。继续稳定发展生猪生产,加速发展威宁、赫章养羊业,毕节、大方、纳雍的养牛业,黔西大方的养禽业,做大威宁火腿业,D.发展毕节特色农业,大豆、芸豆、马铃薯、核桃、威宁梨、苹果、荞麦,毕节夏橙、大蒜、黔西的黄花、大方辣椒、夏秋反季节蔬菜。E.继续加强生态建设,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奠定继续发展的基础。
8.黔东南州。是农业特色非常鲜明的州,它是贵州森林覆盖率最高、林区县集中、砂页岩比重大、岩溶比重最小、水田农业比重最大的地区。粮食总产量居全省第4位,水果产量居全省首位,肉类总产量居全省第4位,牛肉产量居全省第2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居第6位,特色农业在全省比较著名,如榕江的西瓜、夏橙,从江的碰柑、沙田柚、香猪。雷山、岑巩的茶叶,从江、榕江香猪,三穗的鸭产业等。农业发展的方向为:A.继续巩固本州粮食生产的地位,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水平,目前普遍低于毕节地区的水平,而从黔东南州的粮食生产条件,远比毕节地区优越,按理论分析黔东南州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应比毕节地区高20%以上才比较合理。因为人口密度小于毕节,陡坡耕地少于毕节,水田比重为全省之冠,灌溉条件较好,生态环境为全省之冠,在这样的条件下粮食增产应该还有比较大的潜力。
B.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水果生产为重点,建设好黎、从、榕柑橘生产带,建设好雷、台、三金花梨生产带,振兴榕江西瓜,雷山、黎平、岑巩的茶,三穗的鸭产业和林区县的油茶产业。C.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渔业。以发展生猪为基础,重点发展肉牛和香猪两大产业,对稻田养渔业进行改造更新,推广稻田生态养鱼。D.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利用黔东南山清水秀、民族风情浓郁,侗寨民居极具可视性,民族歌舞、民族文化、民族节日丰富多彩,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已成为全省开展最好的地区之一,今后应继续提高带动农民致富。
1.按面积大小分类特小县69-900km2,包括云岩、南明、白云、万山、钟山、玉屏、红花岗、小河共8个县级单位。小县900-1900km2,包括丹寨、乌当、平坝、花溪、三穗、息烽、修文、普定、台江、雷山、麻江、凯里、晴隆、普安、关岭、岑巩、清镇、贞丰、铜仁、龙里、施秉、长顺、锦屏、余庆、贵定、黄平、福泉、西秀、镇宁、仁怀、六枝、赤水、湄潭、江口、镇远、凤岗等37个县,中等县包括印江、瓮安、开阳、剑河、德江、道真、石矸、六枝、思南、安龙、都匀、紫云、三都、荔波、独山、纳雍、惠水、沿河、金沙、黔西、绥阳、正安、册亨、务川、平塘、松桃、织金共27县。大县包括兴义、望谟、罗甸、习水、桐梓、从江、赫章、榕江、毕节、大方、水城等11县,特大县包括盘县、黎平、遵义、威宁等4县。
2.按县人民政府驻地海拔排序。600m以下的有玉屏、铜仁、天柱、锦屏、从江、黎平、榕江、岑巩、思南、松桃、三穗、三都、江口、荔波、沿河、镇远、赤水、剑河、德江、石矸、余庆、望谟、册亨、施秉等25县。海拔1400m以上的有毕节、晴隆、大方、普安、纳雍、水城、盘县、钟山、赫章、威宁等10县。
3.按平均坡度分。15o以下的依次为平坝、南明、西秀、白云、花溪、乌当、黔西、清镇、湄潭、凤岗、云岩、钟山、遵义、红花岗、普定、息烽、修文、兴仁、思南、金沙、大方、威宁、余庆、毕节、德江、开阳等26县。在20o-25o的有赤水、三穗、镇远、平塘、贞丰、江口、黎平、丹寨、荔波、三都、锦屏、铜仁、榕江、从江、万山、紫云、台江等17县,>25o的有罗甸、剑河、册亨、望谟等4县。
4.按地貌类型分:
平坦类县
平坦面积比例>25%
(25.01-44.59%)
南明、白云、西秀、红花岗、花溪、平塘6个县
丘陵类县
丘陵与平坦面积之和〉50%
玉屏、云岩、乌当、清镇、修文、湄潭、黔西、普定、钟山、凤岗、兴仁、安龙、遵义、独山、惠水、大方、长顺、贞丰、瓮安共19县
低比例山地类县
山地面积比例50-65%
关岭、松桃、毕节、六枝、镇宁、织金、开阳、余庆、铜仁、息烽、纳雍、福泉、龙里、德江、荔波、思南、天柱、金沙、兴义、普安、岑巩、黄平、麻江、平塘、紫云共25个县
高比例山地类县
山地面积比例65-86.73%
务川、都匀、凯里、威宁、晴隆、盘县、三穗、正安、仁怀、三都、沿河、锦屏、习水、赫章、贵定、镇远、绥阳、万山、道真、石**、丹寨、施秉、水城、黎平、从江、江口、印江、桐梓、册亨、赤水、榕江、罗甸、台江、望谟、雷山、剑河共36县
引自杨晓英等:贵州自然条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P117页。
5.按8项自然因素(平均坡度、>10℃积温、水分条件、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出面积比例、石漠化面积比例、光照条件等8项,进行农业发展综合评价:
贵州农业发展A类地区:有南明、平坝、白云、西秀、花溪、乌当、湄潭、红花岗、云岩、凤岗、清镇、遵义等12县。自然条件B类有:黔西、普定、修文、余庆、兴仁、息烽、松桃、思南、德江、榕江、钟山、从江、独山、都匀、瓮安、赤水、开阳、金沙、玉屏等19县。其余为C类县共45个县。D类县有平塘、威宁、桐梓、水城、台江、赫章、望谟、万山、罗甸、紫云等10县,是贵州农业发展自然条件较差的县。这种分类仅供参考。如D类中,桐梓在农民人均纯收入,粮食占有量均居全省较先进的行列,许多县是我省著名的特色农县,如威宁、罗甸、望谟、台江等,都有全省知名的特色农产品县。
1.贵州经济强县按国内生产总值:云岩区、红花岗区、遵义县、南明区、毕节市、白云区、兴义市、钟山区、盘县、乌当区、清镇市、西秀区、仁怀市、花溪区、凯里市、都匀市、开阳县、金沙县、赤水市、铜仁市。按财政收入排列为仁怀市、白云区、云岩区、南明区、盘县、兴义市、红花岗区、西秀区、乌当区、遵义县、清镇市、毕节市、凯里市、金沙县、开阳县、花溪区、赤水市、铜仁市。
2.农林牧渔总产值排序:前10位:遵义市、毕节市、威宁县、兴义市、桐梓县、正安县、大方县、绥阳县、思南县、仁怀市。
3.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序:
3000元以上的:云岩区、南明区。
2500元以上的:乌当区、白云区、红花岗区。
2000元以上的:花溪区、开阳县、修文县、清镇市、遵义县、绥阳县、湄潭县、余庆县、兴义市。
1500元以上的:息烽县、钟山区、桐梓县、凤岗县、赤水市、仁怀市、西秀区、平坝县、铜仁市、俞平县、安龙县、毕节市、金沙县、凯里市、都匀市等15个县。
1200元以下的:紫云、荔波、三都。
4.按人均粮食排序:
600kg以上:余庆、赤水等2县。
500kg以上:绥阳、铜仁、金沙等3县。
400kg以上:遵义、桐梓、道真、湄潭、习水、仁怀、江口、玉屏等8县。
300kg以上:花溪、乌当、白云、小河、开阳、息烽、修文、清镇、钟山、六枝、西秀、平塘、普定、关岭、紫云、普安、晴隆、贞丰、黄平、三穗、台江、黎平、雷山、麻江、丹寨、都匀、福泉、荔波、贵定、瓮安、独山、平塘、罗甸、龙里、惠水、三都。
300kg以下的37个县,主要集中于黔南州11个县,黔东南州的7个县,安顺地区6个县和贵阳市全部。
5.按肉类总产量排序。8万吨以上:遵义县。
5万吨以上:毕节市、兴义市等2县。
4万吨以上:威宁。
3万吨以上:开阳、桐梓、绥阳、正安、习水、仁怀、思南、金沙、织金、纳雍等10县。
2万吨以上:修文、盘县、道真、务川、凤岗、余庆、赤水、西秀、石**、印江、德江、沿海、松桃、兴仁、安龙、大方等18个县。
1万吨以下:南明、云岩、白云、小河、清镇、平塘、镇宁、关岭、玉屏、万山、普安、施秉、岑巩、锦屏、剑河、黎平、从江、麻江、丹寨、荔波、贵定、长顺、龙里。
1万吨以下的多为贵阳市的区,其余多为小县。
1.经济强县市按GDP总量排队,财政收入排队,此两项高,二三产业发展好,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排在全省前列。农民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均为城市的区,2000元以上的均列入全省经济20强的范围内,只有绥阳县不是20强县,靠农业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要大一些。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1999元的15个县中有9个属省经济20强县内的。1200元以下的有紫云、荔波、三都三县,应属特困县,需要省在政策能给以特殊支持。
2.人均粮食产量600kg以上的两个县,500kg以上的3个县,400kg以上的8个县,总计13个县,应作为省内商品粮基地重点县加以建设,但县数太少,应在350kg以上的县,如道真、务川、凤岗、石矸、思南、印江、德江、松桃、兴义、安龙、毕节、黔西、施秉等13县列入粮食基地县范围,共计26个县,省内给以享受国家商品粮省的政策,并将26县的农田基本建设列为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省水利厅重点支持的范围,省农业厅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和农业技术推广重点扶持县加以扶持,带动全省粮食生产的发展。
3.全省生态畜牧业大省建设。应重点扶持肉类总产量在3万吨以上的18个县,一般支持的年产2万吨以上的18个县,共计36个县,作为建设生态畜牧业大省的核心力量,分期分批列入项目县进行建设,加大财政扶持和招商引资的力度,各县形成1-2个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速度,提高规模化经营和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