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市农业机械更新进程加快,新型大功率四轮驱动拖拉机、青贮饲料收获机、谷物(玉米)联合收获机以及新型复式先进农机具等闪亮登场,他(它)们在春耕备播、“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扮演和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大喜之余,也有隐痛。目前农机维修已进入旺季,农机维修去问谁?到哪修?零配件从哪买?能否会修好?困扰着现代农机人!笔者从平时观察和农机手座谈中,总结出以下拙见:
一、农机维修难,难在哪?
(一)农机维修网点维修等级低又少,维修质量难以保证。
我市农机维修网点共有12个,没有进行过维修等级考核,都不在级。在职工人47个,没有进行过等级考核,也都不在级。这也就说明维修点内,维修设备少、条件简陋、设施落后,工作环境脏乱差;维修工人大都是一线驾驶操作人员中的过来人,实践经验多,理论知识少,素质不高,因此维修质量难以保证。
(二)农机产品供应商的维修,仅限于“扒东墙补西墙”式的更换零件。也就是从现成农机成品的零部件拆换安装给损坏的机具上。
(三)农机维修技工难招,且后继无人。
(五)“三包”维修服务,大都应在口头、写在“三包”服务书上,及时、高质量维修难。
从我近五年来的观察,在“三夏”“三秋”时期,能践诺“三包”服务的除山东雷沃、河南东方红的大品牌生产厂家外,其他不多见。生产厂家小、人员少与“三包”服务市场大,供需矛盾突出。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七)投资高,回报率低,维修点做不大做不强。
二、走出农机维修难,出路又在哪里?
从目前农机维修现状上看,建立公益性维修网点因无资金办不成,企业因无利不建,有机户个体因无技术和设备,无能为力;生产厂家及其代理商绝大部分面对及时、高效率、高质量的维修,心有余而力不足。维修难出路在哪里?
(一)大力开发互联网+农机维修直通车,实现农机生产企业与用户双赢,解决维修难。
(二)基层农机公益性单位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开通互联网+农机咨询、服务直通车,接受生产厂家或有机户的信息交流,建立成本最低的公益性服务方式方法,解决维修难。
当前,由于农机手或有机户的户主文化、技术、沟通表达能力(方言)等水平参差不齐,有必要建立基层互联网+农机咨询、服务直通车。这做起来并不难:一是基层农机部门有电脑、有网络;二是计算机应用不难;三是基层农机技术人员有责任和义务为农民服务到间地头、家庭场院。
(三)建立农机经销与“三包”服务合二为一的维修站点,解决维修难。
农机经销和“三包”服务合二为一也已成为大势所趋,也是生产厂家与经销商双赢的必由之路。同时,免除了在此购置农机者的后顾之忧。另外,建议农机经销商与生产厂家榷商,购置所经销产品的零配件,一年内免费退货,减低经营成本和风险。
(四)鼓励汽车维修厂(门市部、点),扩展农机维修项目,解决维修难。
一方面汽车、拖拉机及其它农业机械毕竟都是机械行业,并且通用的零部件也不少;二是随着国三标准的执行,汽车行业与农机行业更是拉近了一步,合并经营已成趋势。
(五)政府优惠政策引导扶持,建立合理布局的区域性维修站点,解决维修难。
应用农业机械的作业机组,不善长途奔走,作业区域性强,为降低成本,建立合理布局的区域性维修站点很有必要。
建议政府引导扶持政策:出台建立农机维修规划;谋划合理布局的农机维修站点;规范维修站点使用土地、购置维修设备补贴及维修税费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群众筹建和使用区域维修站点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公益性基层农机技术人员到维修站点开展技术服务的机制和体制;建立健全维修网点规章制度和长效机制;强化管理,以维修站点工作成效,予以适当的鼓励、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