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我国农机具行业的发展

5月17日,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会第18届世界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表示,我国农机产品(农机具)的种类明显不足,农机产品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而且,农机本身的科技含量不高……这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据资料显示,20世纪末,美国工程学家把“农业机械化”列为对人类社会进步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20项**伟大的工程技术成就之一。众所周知,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而农业机械(农机具)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关键因素。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可见,农机具在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简析我国古代农机具的发展史

事实上,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的农业生产工具(农机具)的使用。有史料记载,炎帝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据说,我国古代**早出现的农机具是“耒耜”(lěisì)。它是象形字,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它是先秦时期的主要农耕工具,可看作犁的前身,所以有人仍称犁为耒或耒耜。

神农创“耒耜”

耒耜的发明提高了耕作效率,开创了中国的农耕文明。正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进化的过程,我国古代的耕整地机具经历了从耒耜到畜力犁的发展历程。据百度百科介绍,在汉代“畜力犁”已经成为**重要的耕作农具,铁质农具在汉代已经普及。而魏晋时期北方已使用“犁”“耙”和“耱”进行旱地配套耕作。宋代出现了“耖”、“砺礋”水田整地工具,耖用于打混泥浆。晋代发明了耙,用于耕后破碎土块。其实,到唐代中国近代使用的主要传统农具,已经基本齐备。特别是犁的构造已经达到非常完善的地步。

作为灌溉工具,商代发明“桔槔”,周初使用“辘轳”,汉代创造并制作人力翻车,唐代出现了“筒车”。在东汉武帝时期发明了“耧车”,它是我国**早使用的播种工具,耧车是由种子箱,排种器,开沟器和机架,牵引装置等组成,实际上已经是现代播种机的雏形。

古代”筒车“的模型

北宋时期,出现了用于水稻移栽的工具,名为“秧马”,它是拔稻秧时乘坐的专用工具,可以大大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其实,中国传统的插秧工具秧马,已有近千年的使用历史。宋代苏轼曾作《秧马歌》,诗中写到“春雨霏霏,秧苗青翠”,“我有桐马手自提”“何曾蹶轶防颠隮”,诗人将秧马比作战马,描述了农民对秧马的喜爱之情。

"秧马"——中国古代传统的插秧工具

我们再看看古代的中耕工具,它主要用于除草、间苗、培土等作业。据悉,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就已经开始使用铁锄,作为**常用的旱地除草工具,在宋元时期,人们开始使用耘耥这种水田除草工具来进行水田的耕作……

其实,从我国近年来出土的遗址和遗物上,可以看出当时古代的农业机具的发展情况。近日,距今约有两千多年前的小麦在新疆地区出土。据专家推测,当年的这个地区麦子脱粒技术可能已开始使用"连枷",这种古老的农业工具。"连枷"是一种手工脱粒农具,大约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在我国南北方通用。

"连枷"声声报丰收

纵观我国古代农机具的发展史,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风车,水碾,播种用的耧等农业生产工具,代表着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但是,大约从明代中期以后,由于我国专制社会的禁锢,战乱和外强的入侵等因素,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甚至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而此时,西方的农业机械(农机具)却在飞速地发展,包括耕整机,播种施肥机以及动力配套机械等农机具,都相继发明并投入使用,加快了该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而自此,中国与外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现代农机具行业的发展历程概览

据《中国农业工程》一书中介绍,为了提高农具的设计,制造和推广使用的技术水平,在1949年以前我国有些地方设立了专门制造农具的工厂,较早的企业包括华北农业机械总厂,沈阳农具厂等。而且,为了推广新式农具,各省陆续成立了农具推广站。到1957年年底,全国农具推广站发展到了591处,这些农具的推广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落后面貌得到了改观。其中,以犁的改革和水车的推广影响**大。

农机具改革大力推进

到1958年年底,大约有28个省市(自治区)的207个单位设计试制了280多种型式的拖拉机。随着我国农机具的改革范围的扩大,各地建立了农业机械研究机构和制造工厂,它们的建立为我国农机具的改革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比如,水稻插秧机是当时全国主抓改革的重点农具……

有专家指出,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一方面是依靠推广新式农具,搞工具改革运动,另一方面是直接引进国外的动力机械和作业机械,创办国营机械化农场和拖拉机站,建立本国的农业机械工业,希望因此扩大机械作业面积,从而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伟大目标。

早期的国营拖拉机站助力我国农机化事业发展

据农业部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农业机械综合利用水平预计超过59%,进入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力争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以上,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

探讨我国农机具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农机行业的日益全球化,农机企业在技术、产品等方面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农机具也将朝着大型化,智能化、电气化的方向发展。尤其,为了适应精准农业的要求,农机具将应用卫星定位,激光制导和产量传感器等高新技术。因此,我国农机具产品(农业装备)走向高端农机之路已经势在必行。而且,未来农机产品将更加注重安全和环保。

据罗锡文院士介绍,目前我国农机具种类还比较少,中国作为世界上**大的农业国,农机产品的品种为3500种左右,仅为美国农机总数的一半。而且,农机具产品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产品供应不足,主要依赖进口,跨国企业占领了国内主要的高端农机市场。

我国的高端农机过度依赖进口,与国外技术差距比较大

事实上,目前我国农机具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大多数停留在“模仿”阶段。大多数中小农机企业科研能力弱,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过度依赖国家补贴政策,甚至用劣质的材料,制造农机产品,为了争夺市场,大打“价格战”,此类种种,应该引起农机人的深思。

不过,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近几年来,我国农机产品的技术含量水平在不断提高。比如,水稻收割机产品的技术升级,其产品竞争集中体现在喂入量的进一步提高,纵轴流大喂入量水稻收割机需求继续增长,玉米机的技术升级也很密集。无级变速、四轮驱动型智能化玉米机将成为未来市场主流产品。

作为农机企业,应该紧紧围绕用户和市场需求,培养自己的消费群体,秉承长久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逐步开发新产品,并时时改进已有产品,紧跟国际先进的技术步伐,做出属于本行业和民族的农机精品!(完)(特别感谢农业机械杂志的于帅对本文的指导,谢谢!)

THE END
1.从战国至明清,耧车如何助力古代农业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汉代,耧车迎来了它发展的黄金时期。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农业繁荣发展的重要阶段,国家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一系列鼓励农耕的政策相继出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耧车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推广。此时的耧车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它的外形更加精巧,各个部件之间的配合也更加紧密。耧车的耧斗被设计成https://gqt.scy.cn/info/1084/15731.htm
2.中国古代发明了什么样的农耕工具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呢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作为世界上文明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农业技术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自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当时的生存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系列革命性的农耕工具被发明出来,这些工具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https://www.aceya.cn/li-shi-ming-ren/560394.html
3.我国古代农具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青铜时代,我国农具的种类较以前变化不大,耒耜仍然是使用最广泛的翻土农具。但是,牛耕在商代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江西大洋洲商墓(一说是祀坑)出土的青铜犁头,为我国牛耕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可以佐证甲骨文中有关犁耕的记载。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903/16/8250148_858902173.shtml
4.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pdf资源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历程是一部生动的历史,它展示了农业技术与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从原始农业时期到明清时代,农具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创新和改进。 在原始农业时期,农具主要由天然材料制成,如石、骨、蚌、木等。这些工具大致分为农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三大类。农耕工具包括铲、耒、锄等,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yanyu111112/47960189
5.中国农业发展史20220628101053.pdf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 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 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 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 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628/8076111103004113.shtm
6.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环境与绿色发展现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农业遗产分会常务理事,以及《中国农史》《农业考古》《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家刊物编委。他长期从事中国农业史和农业文化研究,承担过“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农业通史”“科学知识的创造与传播”“亚洲可持续https://www.fx361.com/page/2021/0315/7769837.shtml
7.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貌及其特征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高潮,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随唐五代的持续发展,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大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走向总结。综观整个发展历程,16世纪https://www.fwsir.com/xz/html/xz_20061126201737_12102.html
8.浓缩百年粮食发展史!全国首家红色廉政粮所就在湛江南方+照片墙上展示着从建党初期到现代社会的粮食发展故事,各种现代人鲜少见过的粮食种植、收割、检测到储藏的农具,一个个复古粮食生产模拟情景,讲述着过去的故事。百年农耕文化和粮政发展历史浓缩在展馆内,全面展示着新中国粮食政策变迁中粮政文化的脉络肌理。 天花展示了从1949年至2022的年画,体现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5/12/c7675985.html
9.中国农业发展史(精选6篇)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ulgms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