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农具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1、汉代农具的发展程度及其历史意义汉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是标志着我们民族成熟的里程牌,无论是从疆域国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还是从农业生产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为后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农业来说,汉代的精耕细作技术和农业工具都已经相当成熟,很多一直延续使用到了近现代。而农具对农业生产的效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精耕细作等技术的出现和推广离不开农具的飞速发展。本文拟对汉代农具的发展程度及其历史意义进行简要的介绍,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一、中国农具起源概述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农业的国家之一。大约在距今一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自己栽培作

2、物、饲养家禽,从此进入了原始农业时代。他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创造和改进了多种多样的农具,农具的发展和演进也反映了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的进步。原始农业时代,农业生产的产量很低,采集、狩猎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先民们最初是沿用采集、狩猎的工具,后来渐渐用木棒、石块、兽骨和蚌壳等材质陆续创造出了一些最原始的农具:他们用石斧或砍斫器砍倒树木,放火烧掉;再用尖木棒松土,播种;收获时,用石刀、蚌镰来掐穗。这样的石斧、石刀、砍斫器、尖木棒、石镰等就是最早的农具。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原始的农具已初具形态,他们先是在最简单的劳动工具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制成了复合工具。如:在松土用的尖木棒下部绑上短横木

3、,以便足踏,用于翻地,称为“耒”,耒可以说是原始农业生产中较原始的成形的耕地工具;之后他们又将耒齿由单齿变成双齿,最后又变成板状刀,即为古书中所提到的相,板状刀称为相冠,安装其上的木棒或木柄称为相柄,类似今天的锹。耒相的出现,为以相耕为主的原始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到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相耕农业进一步发展,当时的人们用大型的磨光石斧,劈荆斩棘,垦荒辟地;又把磨得扁平的石相加宽延长,钻孔加上木柄,用作主要的翻地工具;此外还改进了双齿木耒和骨相。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拉的三角形石犁,它的出现更有利于深翻土地。在中耕和收获工具方面,这个时期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石锄、蚌锄、镰刀最早都是这个时期出

4、现的。拿镰刀来说,它是在已有的半月形石刀或蚌刀的基础上,将石刃不断加长,穿孔不断加多,并装上横柄。夏商周一直到春秋前期的奴隶社会,这一阶段农具的发展十分缓慢。虽然商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相当的发达,但由于青铜在当时是贵重金属,人们主要用它来铸造兵器和礼器,且由于青铜本身的质地问题,很少用作农具,主要用于农具制造的还是原先的木、石、骨、贝等材质。但纵观整个奴隶社会可以发现农具构造上还是有了缓慢的改进,如: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耕地工具,原来只有由人操作的耒相,到商代开始出现了犁,犁正是在耒相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它解决了牵引力的问题,改人力为牛拉,比耒相进步的多。但是商周时期正是奴

5、隶制高度发展的阶段,奴隶被看作是能说话的牲口,使用奴隶相对来说更方便、便宜一些,所以牛耕并不普遍,耒相仍是人们使用的主要工具。到春秋中叶,牛耕才渐渐多起来,用牛耕田是耕作技术上的一大进步,由耒相发展到犁也是农具上的一大进步。西周晚期开始出现了人工冶铁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生铁冶铸技术、铸铁柔化技术和炼钢技术的相继发明,冶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铁器农具也随之迅速推广。铁料质优价廉,尤其适合制作工具,铁农具的推广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铁的出现,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和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随着铁器的推广,农业生产有了极大的发展,铁农具本身也有了

6、高度的发展,这个阶段的农具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种类上都比以前有了发展。从初耕的堤、铲、枷,中耕的锄,到收获用的镰、犁律、耙等都已具备,形成了一套深耕细作的配套农具。同时,这个阶段的农具设计已很精巧:铁埋头多呈长条形,厚重而坚实,与现在的铁堤已很相似;五齿铁耙是当时常见的翻地、平地工具,肩部略呈半圆形,耙体高度适宜,齿疏而锐,这种形制一直为后代沿用。随着农具的改进,灌溉工具也有初步发展:桔棒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它是利用底端系石、顶端挂桶的杠杆来提水,这种提水法使“挈水若抽,速如淡汤”,与过去那种抱瓷而出灌的灌田法有天壤之别。二、汉代农具的发展概况在中国历史上,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

7、水平是前代所不能及的。特别是它的冶铁业和农业发展尤其突出,这二者为整个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汉朝初年,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冶铁业的发展是事物发展中密切相联的两个方面。汉初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冶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也得到恢复并有较快发展。冶铁业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特别是农具制造)的发展,农业又为手工业、商业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使整个经济得到发展和繁荣。汉代的冶铁业非常发达,西汉政府曾在全国设立49处“铁官”管理冶铁生产。由于冶铁和炼钢技术的进步、生产率的提高,既提高了铁器的质量,也降低了铁器的成本,因而汉代的铁农具就非常普及。盐铁论水早指出“铁器,民之大用也。”

8、盐铁论农耕又指出“铁器者,农夫之死生也。”可见铁农具在当时农业生产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后汉书杜诗传曾记载杜诗任河南南阳太守时”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利用水力鼓动冶铁风箱吹风助燃,既省劳力,又增高炉温,大大提高冶铁的效率。铁农具产量大增,使用也就更加广泛了。从考古资料看,除西南边陲个别地区还在使用青铜器外,全国绝大部地区青铜农具已被铁农具所淘汰,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还在使用青铜农具,到了汉代也已绝迹了。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成为汉代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标志之一。虽然铁制农具已成为农民最主要的生产工具,但它仍未完全取代木器农具。但由于木器极易腐朽

9、,难以长久保存下来,因而很少有实物出土。在西汉的盐铁会议上,贤良就曾提出时“贫民或木耕手耨(音:ncu,锄草)贤良意在表达盐铁官营之弊,但其所言“贫民或木耕”,应该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事实上,两汉时期出土的起土农具中也确有木器。南方一些地方,木石器农具的广泛使用甚至延续到魏晋南北朝以后。秦汉时期的锚,多数在木锚上套铁口,叫“锚金”、“螫”、“螫金”,犁锌也多是木犁套锌冠(多数为V形,故有人或称之为V形器)。锄头、斧头也有套铁口的。这表明当时铁的供应仍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且由于两汉的铁器官营专卖政策,虽对铁器的推广起了重大作用,但官营的铁器价格昂贵、质量较差、购买不便等弊

10、端也影响铁农具的大规模使用,所以木制起土农具并未完全退出生产领域。汉代农具适应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具体要求,配套齐全,专业化工具有了大的发展,特别是铁农具在全国各地均有大量出土,有犁律(hu、ii(jue、锚(cha、耙、楼(lu)车、锄、铲、镰等,另有木、石质的耕、臼、礁、磨等,云南、广西等地尚有少量铜农具出土。传统农业中所能见到的一整套农具,在汉代都已基本出现,下面依据生产的环节对汉代农具的发展情况进行分类介绍。(一)翻耕农具。用于翻耕、松动土壤和开沟起土。常见的有耒(16)卜相(s)、锚、埋、犁、等,是汉代铁农具中的大类。.耒耒是最古老的农具。最早的木耒就是一根削尖的木

11、棍,可以用来挖松土地,后来发展为双尖,提高了工效,使用较为普遍,直到汉代仍然是重要的起土工具。汉代的著作中经常提到耒:如淮南子主术训:“一人蹦耒而耕,不过十亩。”盐铁论刺权:”是以耕者释耒而不勤。”盐铁论未通:“民蹦耒而耕,负担而行”盐铁论国疾:“秉耒抱雨,躬耕身织者寡。”等等,说明耒到汉代仍在使用。出土文物中有许多耒的形象,使我们得知汉代木耒的具体形状。如河南省灵宝县东汉墓出土的执耒陶俑,其木耒的形制就非常清楚。陕西省勉县老道寺东汉墓也出土过执耒陶俑,所执木耒形状也与灵宝出土的相同。南方各省的汉墓中也有木耒出土,如湖南省长沙市西汉墓中曾出土过8件木质耒的模型,是木俑手中

12、的执物,湖北省江陵凤凰山西汉墓中也出过一件持耒木俑,所执的是是双尖耒。湖北江陵纪南城82号井中曾出土过一件完整木耒,耒尖上套有铁刃,时代属战国。看来汉代的木耒也会套有铁刃,由此可知一些攀(音:qiong斧头上装柄的孔,现泛指农器上的孔)宽5厘米左右的汉代铁锄和铁锚,实际上就是耒的套刃。(上图分别为耒、相和耒的套刃).相相是从单尖耒来发展而来的,刃部为扁平的板状,是用整块木头砍斫而成。木相在新石器时代就是主要整地农具,一直延用到汉代,铁农具普及之后,还未完全绝迹。湖南省长沙市的一座西汉墓中就出土过两件木相模型,1975年在长沙另一座西汉中期的墓中出土了一件实物,出于盗洞内,说明

13、是取土用具。山东武梁祠石刻中也有木相的图象。(上图为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木相实物).锚木相挖土时刃部易于磨损,加上一个金属套刃就坚固耐用,也更加锐利,这就是锚。锚是翻土开沟的重要工具,也是汉代最常用的铲土农具,凹字形弧刃或尖首铁口锚是汉代锚的主要形式。但云南等地出土的成都铁官所属的作坊生产的凹字形铁螫,前端附有舌状突刃,形制较为独特。考古发掘中锚常与埋、锄、铲、镰等共出,出土数量居各类小型农具之首。刃端加上的金属套刃叫做“螫”。说文:“螫,河内谓雨头金也。”安装螫的木板叫“木叶”(见释名)。锚是汉代最重要的起土工具,不但农业生产中使用它,在兴修水利工程中也靠它,汉代的民谣就唱道:

14、“举雨为云,决渠为雨。八(汉书沟恤志)。在考古发现中几乎所有的锚都是螫,木质部分均腐朽,不易认识全貌,只能根据陶俑中的模型来窥其全貌,持锚俑在四川、重庆多有发现,如四川牧马山发现东汉时期腰挂小刀、左手持箕、右手持锚俑。但是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的填土中出土了一件西汉镶嵌有凹字形弧刃的带柄木锚,整体似划船木桨,保存非常完整,是件实用的工具,锚柄和锚叶是用一整块化香树材制成的,终于使我们得以看清汉代锚的真实面貌。该锚全长140.5厘米,木叶左肩较右肩略矮并向外突出,是为了便于踏脚踩入土中。看来汉代农民在用锚翻土时是右手握柄上方,左手执柄下部,左脚踏木叶左肩,然后用力起土。全国各地

15、都有汉代铁锚(主要是螫)出土,南方长江流域各省也都有出土。实际上,直到今天也还在南方一些农村中使用。另外,战国时期流行的一字形或长方形平刃铁口锚在北方地区仍有出土。以上为研究汉代锚的构造提供了具体形象的资料。(左图:江西省修水县出土的西汉铁锚右图:四川省木里县出土东汉铁锚)(上图为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铁锚)燃也是汉代的重要起土工具。汉代的著作中也经常提到堤。如说文:“爆,大锄也。”淮南子精神训:“今夫徭者,揭堤雨。”淮南子兵略训:“奋僧(担)”等。埋的装柄方法与下面提到的凹口锄相同。但埋身狭长厚重,侧视为等腰三角形,正面为长条形,顶部中空成为方形攀,套入木叶,再横装柄,

16、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出土木俑手中所执的模型,所持为木质堤,但在刃部涂黑,表示铁质农具,正是它的具体形象。爆主要用以开荒掘地,在北方各省出土较多,尤其以河南等地发现最多,1958年河南临汝夏店西汉冶铁遗址发现了保存基本完整的大小铁堤300余件,辽宁抚顺发现西汉初期铁燃60余件,四川广汉东汉墓还出土一件手持木柄凹字形铁口埋的残陶俑,南方只在福建、湖北有所出土。在北方还经常出土一种带孔的长条形铁堤可直接装柄使用(如河南省泥池县出土的铁镂),但南方尚未有发现。此外还有二齿、三齿的铁堤也只见于北方。止匕外,释名释道还说:“齐鲁问谓四齿杷为堤。”但出土物种未见汉代四齿堤。福建崇安汉城曾出土五齿铁

17、农具,颇为厚重,似为五齿埋。它们的用途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镐头、铁金苔之类。(上图为河南省泥池县出土的汉代铁镂)5.犁农事始于耕田,我国以牛、犁耕田出现于春秋时期,到汉代牛耕已非常普及,这从各地出土的大量铁犁锌和牛耕图可得以到证明。即使是史称“火耕水耨”的江南地区,远至福建、广西、四川、广东等地也有铁犁或牛耕模型出土,这是汉代农业生产力空前发达的又一个重要标志,但牛耕仍然没有完全取代耒耕,古书中凡是言及耕作时,提到的农具多是耒、锚等,很少提到犁。铁犁自西汉中期以后出土数量大增,出土地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又以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出土为多,边远的贵州、云南、福建、广西、宁夏、新疆等地

18、也有出土。山东、安徽、河北、甘肃等地都发现东汉时期的巨形铁锤。除了铁犁锌实物,犁具模型、铸范和图像也多有发现。汉代的犁律前端常套上“V”形铁锤冠,磨损坏了可以及时更换,适应不同地区不同耕作技术需要,汉代的犁铎大小不一,小的长宽20厘米左右,大的长宽可达40厘米以上,需要几条牛才能拉得动,主要用来开沟起土。铁犁的附件一一犁镜是西汉新出现的农具,又称鳏土、犁耳、壁土,是安装在铁犁背上起窜堡、翻土作用的重要部件,由于长期与土磨擦,光亮鉴人,故叫作犁镜。不过犁镜的发现尚不普遍,主要出现于陕西、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甘肃、宁夏等地也有发现,有的单独出土,有的套在铁犁锦上。考古发现的汉代犁

20、所说的耦犁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耕作方式。再就是两汉犁具的结构;从黄河流域出土的考古资料可以看出汉代的耕犁已经出现了犁底、犁辕、犁衡、犁梢、犁箭、犁评等部件,作为畜力犁的主体构件已经具备。从牛耕图的资料看,西部地区的犁床和犁梢区分明显,是典型的框形犁,对后世影响较大。东方的耕犁犁床和犁梢不明显分开,而是用一根弯曲的木头制成的。从农耕画像材料分析,汉代的犁具以简单的框形结构为主。江苏睢宁双沟、山东滕县黄家岭画像石牛耕图在犁箭与犁衡交叉处刻画的活动木楔,被认为是后世犁评的萌芽。汉代套有犁壁的铁犁二牛抬杠牛拼画像石(上图为汉代铁犁的复原图)(二)整地农具。整地农具或称耙平器。整地之目

21、的在于碎土块、平高低、除杂草、掩肥料,以便播种和作物生长。汉代整地的农器主要是铁耙和糖两种。.耙耙主要是用于碎土、起土的工具,释名对其作用解释为“播也,除以播除物也,亦言拨也,拨使聚也”。即用于犁过的田地上,以平土除草,劈碎土块,清除杂物使土地平整的工具。西汉的铁耙一般横向装柄,功用如埋,常见二齿、三齿、四齿、五齿或九齿,仍是一种用人操作的手耙。这种工具的出现则是与楼车的发明相适应的。楼车出现以前的耕种方法为绳田,播种时撒播或点播种子,不分行列,土地是否平整,杂物是否除净对播种无关紧要。楼车出现后对整地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只有在较为平整和无杂物的土地上才能均匀、顺利的播种,所以

22、当楼出现后也相应地出现了耙。耙在汉代以前没有发现过,可能也是汉代出现的新农具,山东、江苏、河南、河北、福建等地有发现,也有人将其归人埋类,称多齿堤。巩县铁生沟冶铁遗址出土的小件农具中,有双齿耙(报告称双齿爆)8件,河北满城汉墓出土双齿、三齿耙,福建崇安汉城出土五齿耙。耙的大量使用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反映。(上图为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双齿、三齿耙).穗战国时期用来击碎土块、平整地面的农具是穗(yo),文献常见耕穗连言,说明穗是与耕紧密相联的工序。穗是一种带长柄的大木槌,汉代继续使用,新疆民丰尼雅曾发现穗的实物图,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了持穗俑。.糖山东省图书馆藏滕县黄家岭汉画像石与江苏

23、泅洪重岗出土汉画像石耕作图中,出现了糖(me)形象,这些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糖地资料。糖,齐民要术称“替”,是破碎土块和平整土地的农具,无齿。或以为画像上牛后拖带的新式农具糖地器是一根中间安有长木辕的圆形粗木棍,用来将已翻耕的土块糖碎。糖耕地场面见于甘肃省嘉峪关、高台骆驼城魏晋墓壁画。(三)播种农具。楼车是汉代的一大发明,称为楼犁,即释名释器之“情”,是我国最早的条播器。它由楼斗和楼足组成,由人或牲畜牵引,对提高当时的播种质量和速度,起过重要的作用。楼的发明使人们能够抛弃绳田这种粗放的耕作方法,而进入精耕细作的阶段,它的出现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用楼播种可以做到出苗

24、均匀,行列整齐,便于除草,培土等田间管理工作,作物产量自然也会有所提高。崔是政论中说“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楼,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所谓三犁共一牛,即三脚楼。山西平陆枣园村新莽时期墓中发现一幅楼播图,用一牛挽三脚楼车,一播三行。楼足或楼钟是楼车上的关键部件,辽宁辽阳、陕西富平、北京清河等地发现西汉铁楼足,河南、河北等地发现汉代楼足范。楼足出土数量不及同时代的他种农具,可能汉代楼播尚不普及。现在虽然多有楼车的成功复制,但有关的专题研究还不多见(四)中耕农具。中耕是指在作物生育期中在株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目的在于疏松表土

25、、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地温,促进好气微生物活动和养分有效化、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调节土壤水分状况。出土的汉代中耕农具有铁锄和铁铲,多种中耕工具的出现标志着汉代的田间管理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虽然形制不同,但都能起着除草松土、培土助苗的作用。1.锄锄同锚、铲不同,锚、铲是直装木柄,插地起土的农具,锄则是横装木柄,由上向下掘入地里,向后翻土的农具。锚、铲使用时是边起土人边往后退,用锄挖土则是边挖边向前进。汉代的锄大约有三种样式:六角形和凹字形弧刃或侈刃锄,前者是战国时期流行的样式,从西汉开始,适于垄间中耕的弧刃锄大量出土。巩县铁生沟出土12件铁锄,其中六角形锄只有1件。弧刃铁锄类锚而圆

26、刃外侈,装木叶使用。广州汉墓出土西汉早、中期铁锄7件,形如“凹”字形,刃两边外撇口。凹口锄,如四川省成都市青杠坡出土一件东汉陶俑残片,陶俑手中所执的就是凹口锄,它是将凹口铁刃(与锚样式近似)套在“木叶”上,然后在木叶上凿孔装柄,主要是用来挖土用的。这种锄的铁套刃与锚的区别在于两侧刃角外撇,刃呈弧形,过去考古报告中有些定名为锚的器物,实际上应该是锄。六角形锄盛行于战国到西汉,北方出土的很多,南方在湖南长沙的战国墓中也有出土。汉代的六角形锄,目前只在湖北、江西出土过几件,似乎在南方没有普遍使用。这类锄主要是中耕锄草农具。释名“锄,助也,去秽助苗长也,”站着使用的,有较长的木柄,这种

27、锄多用来在早地作业中除草、松土,兼作起垄工具,在南方水田中当然可以用来挖沟、修田烧或平整田地,但一般不适合于水田中耕,故南方出土的较少。全铁曲柄半圆形锄西汉时即已出现,湖北枣阳、河南洛阳等地有发现到,这种曲柄弯锄同现代传统农具基本相同,装柄方法也完全一样。曲柄锄,如湖北省枣阳县出土的铁嫄锄,也是安上长柄用以除草松土,主要是在早地上使用,不是水田的中耕农具。另外,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东汉树叶形及异形铜锄。(左图为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的西汉铁锄右图为湖北枣阳出土的西汉铁嫄锄)2,铲汉代始有“铲”字,说文对铲字未加解释。与锚不同,是整个挖土部件都是金属制成,直接套在木柄上的(即没有“木叶

28、”部份)。汉代的铲全是铁制的(云南地区例外,有铜铲出土)。铲是装有短柄,执之前推以铲地除草,汉代铲继承了战国铲的形制,同时出现了带挺短铁柄的铲。铲普遍发现于全国各地,陕西、河南两地出土汉代铁铲最多,陕西长武一次出土12件,河南巩县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出土铲25件。从四川出土的执铲陶俑看,铲和耒、相、锚等都是起土农具。根据四川的陶俑所执的铲和人身的比例测算,其高度和宽度当和今天的铁锹大小一样。但至今所有出土的汉代的铁铲中未见有这样大的,也不见有这种形状的铁铲出土。四川陶俑所执的铲(挖土部件)形状是上大下小(即肩宽且平,刃尖收缩呈弧形)。但各地所出的铁铲均相反,即肩为弧形,刃端平且直,

29、宽于肩,体积也小得多。陈文华怀疑,陶俑所执的铲可能全系木制的,也就是木相(它在水田中仍然是很适用的)。否则为什么四川各地至今还未见有这种形制的铁铲出土呢?至于其他各地出土的铁铲,除了少数宽度在十几厘米者,可能是用来起土外,其他较小型的(宽度在几厘米以内)都是用来除草松土的工具,即商周时期的“钱”(钱是商周时期除草的小铲子)。(左图为江西省修水县出土的西汉铁铲右图为铁铲复原图)(五)收获、加工农具。.镰铁镰是汉代的主要收割工具,呈新月形,一般呈微内弧长条形,单刃有齿,基部夹装在木柄中,长度20厘米左右,宽2.5-3厘米,厚约0.3厘米左右。新出现了带攀装柄式的镰,除少数仍为铸造外

30、,多为熟铁锻制,尤其锻攀镰占很大比重。汉代铁镰出土的数量不如埋、锚、锄、铲,但分布地区很广,陕西、河南、江苏、山东、湖北、广东、广西、吉林、新疆、四川等地皆有出土。南方地区除云南还在使用铜锤外,其他地区,都有汉代铁镰出土图。在四川、湖北等地还出土一种大型铁镰,双刃、无齿,基部卷成圆攀图。这种镰在汉代叫做“侬”。说文“饿,两刃,木柄,可以刈草。”可知这种农具不是割稻穗用的,而是用来砍削稻楷或野草,我们在四川出土的“渔猎、收获画象砖”和“播种画象砖”中都可以看到汉代农夫挥动镰砍削稻楷的情景。(左图为湖北博物馆藏西汉铁徽镰右图为广西平乐县银山岭出土西汉铁镰).径锤(zhi)的发现

31、不如镰多。锤的使用方法不像装柄的铁镰,用时抓在手上直取禾穗,目前对于这种与所收割作物类型、耕作技术等有很大关系的工具,尚缺乏地域性的认识和研究。.侧刀侧刀也是收获用具之一,可能出现于西汉,但目前仅见东汉实物。山东营县博物馆藏东汉侧刀,刀及檄全铁制,形制同现代侧刀而小。四川成都跃进村东汉墓发现持侧刀童子俑,牧马山东汉晚期崖墓中也出现手持侧刀的陶俑。侧刀可以侧下禾穗,也可以侧碎饲料,现在我们还无法了解汉代侧刀的用途主要在哪一方面。.杵臼、碓、石磨(上图为四川省绵阳市出土东汉踏碓画象砖)杵臼、碓(du)、石磨都是汉代重要的粮食加工工具,实物及模型皆有出土。杵臼是汉代农村中主要的粮

32、食加工农具,山东嘉祥武梁祠画象石”杵臼画象石”和江苏泗洪出土的“东汉杵臼、碧磨画象石”中都有舂杵粮食的图象。四川、湖北、广西、广东、湖南、江西、江苏各省都有杵臼实物和模型出土,足见长江流域使用杵臼已十分普遍,实际上,直至今天,在南方山区也一直还在使用石臼。除了杵臼外,汉代还发明了利用杠杆原理和重力以提高工效的加工机械一一碓,碓由臼发展而来。汉代有践碓(踏碓)、畜力碓和水力碓,践碓最为普及,多见于碓房图像和模型明器中,汉代碓、磨模型常相伴出土,东汉时期的践碓俑也多有发现。桓谭桓子新论中说“及后人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杵舂。”说明踏碓应发明于西汉,至迟在东汉时期传播到长江

33、流域。北方的汉墓中常有陶碓模型出土,使用已很普遍。目前只在四川和湖北的东汉墓中出土有陶碓模型图及踏碓舂米画象砖。尤其是四川绵阳县等地出土的画象砖,生动地反映了踏碓的操作情况图。这种踏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南方农村中长期使用,至今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竹楼中,几乎每家都有一具踏碓。(上图为东汉杵臼、碧磨画象石)(上图为东汉杵臼、碧磨画象石)(左图为东汉杵臼画象石右图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复制的汉代水碓模型)桓子新论又说:“又复设机关,用驴骡牛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可见汉代也出现了利用畜力做动力的畜力碓和利用流水做动力的水碓。特别是水碓,非常适用于水资源丰富的江南地区,至今在福建、江西

34、、湖南、广西、贵州、广东等省山区还在使用。水碓的石臼埋在地上时呈倾斜状态,碓米时臼中的粮食会自动翻转,不用人工管理。晚上将糙米倒入臼中,开动水闸,启动水碓即可离开,第二天清早即可取回精米(当然和糠混在一起),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自动化粮食加工机械,尽管目前全国尚未见有水碓的实物或模型出土,但相信江南地区使用水碓的历史仍然可以上溯到汉代的。石磨至迟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汉代石磨及其模型发现较多,磨齿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磨和碓的工作性质不同,也和古代的石磨盘不同,后二者是问歇工作,而磨则是周而复始的连续工作,它是“最先应用机器原理”的劳动工具,它可以将麦子磨成面粉,将大豆磨

35、成豆浆,将稻米加工成米粉,从而使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从“粒食”发展成为“面食”,同时导致小麦和大豆成为人们非常欢迎的粮食作物,大大促进了这两种作物种植的扩展,其功绩是很大的。满城汉墓1号墓北耳室发现了大型石磨旁有马骨遗骸,表明是用马作动力的石转磨。它是当时王府中使用的实物,可以代表西汉时期石磨的真正水平。上扇磨通高18厘米,径54厘米。上下磨齿均为圆窝状。磨放在铜漏斗上。漏斗口径94.5厘米、下部漏孔径29厘米。漏斗内壁有四个支爪以安放木架承托石磨。漏斗再安放在木支架上(出土时木架均腐朽),可见汉代石磨的制作和使用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河南洛阳出土的西汉石磨也与此相似,具磨齿都

36、作点窝状,这是早期石磨的特征,晚期的石磨磨齿则刻成放射线条状。目前对石磨研究比较系统全面的是李发林先生,他将战国至隋唐时期的石磨按齿纹变化分为四型十二式,型式最多的为两汉,其中西汉有四型六式,东汉四型十一式,齿纹从凹坑到辐射纹再到分区斜线,反映了石转磨的发展演变。石磨多出在北方,这和黄河流域是小麦主要产区有关。但长江流域(如江苏扬州、江都、南京和湖北的随县、鄂城、云梦等地)也有东汉时期的石磨或陶磨模型出土图,说明石磨可能是在东汉时期才普及到南方的。如今在中国广大农村中,石磨仍然在为人们服务,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汉陶碓及M璀模型汉陶碓及M璀模型.烟扇和连枷稻米经过杵臼或水碓舂捣之后,

37、需要将精米和糠萩分开(稻谷在脱粒后,也需要将秋谷和稻叶等扬弃),这道工序过去是靠手工簸扬的,效率较低。扬场工具风车(烟扇)专用来扬弃谷物中糠瘪杂物以清理籽粒,是一种用手摇带有叶片的转轮,将粮食中的杂草,泥土吹净的粮食加工机械,在西汉时期就已出现,河南济源泗涧沟两座汉墓及洛阳东关东汉墓网发现一套与陶礁共出的陶风车模型。风扇车固然可以用来扬扇旱地作物的糠秋,但却尤其适合在稻田生产中使用,因此至今在中国江南广大农村中,它依然和脱粒机、辗米机在一起并肩三作。虽然至今在南方汉代考古中仍不见有风扇车的模型和图象出土,我们还是相信至迟在东汉它就已经传到江南地区了。连枷是用木条或竹条以皮革系之而

38、编成长板状,安装于带有环轴的长柄上,靠连枷起落而扑打粮食的一种加工工具,至今仍有使用。(六)汲水、灌溉农具。物辘是一种并用的提水工具。井上设架,架装滑轮,上缠绳索,一头挂桶,一头手拉,转动滑轮将水从井中提上来。这种轮辘,河南洛阳汉墓出土有物辘的模型,甘肃酒泉嘉峪关出土的汉画像砖上有物辘图。翻车是一种提水工具,是一种在河里泼水的水车,亦称龙骨车,后汉书张让传中已有汉献帝时毕岚“作翻车”的记载,三国志杜夔传裴松之注中也讲到马钧作翻车。汲水和灌溉的用具除了轮辘、水斗、水槽、管道等,较多地利用桔棒,桔棒图在汉画像石上发现较多。带有井架的井,架的上方往往缚一滑轮。汉代在溉田技术上较之战国时

39、期的“抱瓮出灌”有了较大的发展。汉代农具的名称问题存在着较多的分歧,如有的报告将埋称为锚、为锄,有的报告称锄为锚。黄展岳拟定了三条农具的定名原则,即推定用途、约定成俗、适当附加类型符号,并讨论了钟、埋、锄和锚的定名问题。定名应以用途为主要依据,弄清其用途和使用方法,包括装柄方法,对照文献记载,参考现代传统农具的名称。汉代农具专门化程度较高,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所以工具名称关系到对汉代农业生产的认识。根据器形分析用途是研究工作的开始,不容忽视。我国传统农业所必需的一整套工具在汉代都已齐备了,而且它们的形制和使用方法一直影响至今。阂宗殿对两汉农具统计分析后指出,汉代农具在种类和结

THE END
1.从战国至明清,耧车如何助力古代农业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汉代,耧车迎来了它发展的黄金时期。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农业繁荣发展的重要阶段,国家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一系列鼓励农耕的政策相继出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耧车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推广。此时的耧车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它的外形更加精巧,各个部件之间的配合也更加紧密。耧车的耧斗被设计成https://gqt.scy.cn/info/1084/15731.htm
2.中国古代发明了什么样的农耕工具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呢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作为世界上文明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农业技术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自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当时的生存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系列革命性的农耕工具被发明出来,这些工具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https://www.aceya.cn/li-shi-ming-ren/560394.html
3.我国古代农具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青铜时代,我国农具的种类较以前变化不大,耒耜仍然是使用最广泛的翻土农具。但是,牛耕在商代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江西大洋洲商墓(一说是祀坑)出土的青铜犁头,为我国牛耕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可以佐证甲骨文中有关犁耕的记载。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903/16/8250148_858902173.shtml
4.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pdf资源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历程是一部生动的历史,它展示了农业技术与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从原始农业时期到明清时代,农具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创新和改进。 在原始农业时期,农具主要由天然材料制成,如石、骨、蚌、木等。这些工具大致分为农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三大类。农耕工具包括铲、耒、锄等,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yanyu111112/47960189
5.中国农业发展史20220628101053.pdf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 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 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 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 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628/8076111103004113.shtm
6.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环境与绿色发展现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农业遗产分会常务理事,以及《中国农史》《农业考古》《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家刊物编委。他长期从事中国农业史和农业文化研究,承担过“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农业通史”“科学知识的创造与传播”“亚洲可持续https://www.fx361.com/page/2021/0315/7769837.shtml
7.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貌及其特征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高潮,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随唐五代的持续发展,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大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走向总结。综观整个发展历程,16世纪https://www.fwsir.com/xz/html/xz_20061126201737_12102.html
8.浓缩百年粮食发展史!全国首家红色廉政粮所就在湛江南方+照片墙上展示着从建党初期到现代社会的粮食发展故事,各种现代人鲜少见过的粮食种植、收割、检测到储藏的农具,一个个复古粮食生产模拟情景,讲述着过去的故事。百年农耕文化和粮政发展历史浓缩在展馆内,全面展示着新中国粮食政策变迁中粮政文化的脉络肌理。 天花展示了从1949年至2022的年画,体现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5/12/c7675985.html
9.中国农业发展史(精选6篇)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ulgms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