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院

江西汉代考古出土有圆形和长方形两种类型的陶仓(囷),圆形粮储建筑称囷,方形名仓。江西汉代仓(囷)明器在以往研究中已有论述,故本文不再赘述。此外,还有平底无足囷,在以往研究中未曾被论述,本文拟作一粗略介绍。

平底无足囷,囷门为纵向长方形,器表普遍饰以小方格纹。根据底部及仓盖可分为两型。

A型带地台陶囷。仅在高安地区发现。弧形伞盖,盖面有多道竖向凹槽以示瓦垄,顶中央置一翘尾立鸟,弧腹囷身,腹中部有一周凸楞,囷身下有一正方形地台,地台四角均被削去。通高28.5,口径14,高23,底径15.3厘米(图一:1)。

B型无地台陶囷。此类陶囷数量较多,器表饰小方格纹。根据顶盖和腹部可分为三式。

BⅠ式伞状顶盖弧腹,囷身较高瘦,顶盖明显小于腹部。1件,出土于萍乡地区。上、下腹内收较多,腹中部略鼓,顶盖中央立一鸟。通高28.5,口径14,高23,底径15.3厘米(图一:2)。

BⅡ式圆顶斜弧腹,囷身略矮瘦,顶盖与上腹尺寸基本相等。萍乡、高安、宜春、赣州均有发现。标本以赣州南康地区出土的陶囷为例(图一:3)。下腹内收较多,整体似球形。通高26.9,底径17.6,口径8.1,盖径7.8,盖高6.9厘米。

BⅢ式弧顶筒状腹。萍乡、宜春均有发现。标本以萍乡地区出土的陶囷为例(图一:4)。顶盖略大,囷檐外延较广,腹部呈圆筒状,整体较敦实。通高21.1,盖高4.4,盖径23.5;仓口径20.3,仓高17.6,仓底径10.9厘米。

上述陶囷只是江西汉代陶仓(囷)一角,却道出了汉代江西仓储设备多样的现实。笔者曾对江西汉代陶仓(囷)做过较为详细的统计,已发现的陶仓(囷)明器有80余件,数量可谓普遍且壮观。不难看出,陶仓(囷)普遍用于随葬反映了江西汉代农业已呈现出丰足的状态,家庭中粮食的产量已有结余。此外,据笔者考察,江西西汉陶仓(囷)数量和类型明显逊色于东汉,陶囷较陶仓普遍。此外,整个汉代陶仓(囷)集中出土于赣中北和赣西,这与江西汉墓的分布相一致。从陶仓(囷)时代上看,西汉早期开始随葬,西汉后期仍未出现大面积普及,迨至东汉雨后春笋式萌发并暴增(图二)。

二、江西汉代农业的实力

三、江西汉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自身战略地位的凸显。在秦汉以前,江西农业发展进步缓慢,人口基础不足。《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江南卑湿,丈夫早夭。”“楚越之地,地广人希……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这其中自然包括了江西。到了战国晚期,情况发生了改变。新干发现的战国粮仓遗址表明这一时期江西已经具备了粮食生产和储存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不过当时江西境内各种势力的混杂于此,复杂外部环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铁器农具的大范围推广及农业的快速发展,无法实现粮食的“藏富于民”。随后,在秦始皇开拓南疆过程中,江西作为重要的通道。在秦征服百越后,新修的4条道路,其中有1条是自江西南部逾大庾,进入广东南雄。汉武帝时期,豫章郡再次成为征伐南越、闽越的重要通道。从西汉初年设置豫章郡即可看出其在国家南北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豫章郡自身战略地位的提升促使了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政策、技术、资金、文化交流得以倾斜,为日后成为全国重要产粮区奠定了基础。

“北人南迁”的影响。两汉之交,北方动乱,大量北方人口为躲避战乱南迁。东汉初年,这些南迁人口“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豫章郡应包含其内。东汉开始豫章郡人口增量中应有大量北方移民,他们带来新的农业技术、理念、工具和劳动力,这促使了豫章郡农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余粮区,这在随葬的陶(囷)仓明器上得到了极大映衬。此外,江西东汉墓中出土的大量水井明器,为仅次于陶仓(囷)的明器类型。这些陶井中许多带有辘轳和滑轮,对农业生产、生活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这也正是东汉时期江西粮食丰收、人口快速增长的最好映射。

综上所述,汉初陶仓(囷)明器的首次在本地区墓葬中出现,再到东汉时期陶仓(囷)明器数量剧增,皆是本地区开发程度由浅入深,由帝国边陲到纳入国家战略视角,由“饭稻羹鱼,火耕水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到粮食支援外调的农业大郡、强郡的集中反映。

三、结语

江西汉代陶仓(囷)明器是江西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证。秦汉之前,江西成为兵家争夺的重要区域,农业发展受到社会动乱、农业技术、人口资源等众多影响,以致江西长期处于“无积聚而多贫”的状态。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汉开启了400余年的大一统局面,社会进入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北人南迁”带来的巨大人口、农业技术设施的提升都为汉代江西成为农业大郡、强郡注入了快速发展的血液。北方汉文化的南渐更带来了建筑明器随葬的葬俗。可以说,江西农业的发展开启于国家大一统,受惠于铁器技术,壮大于“北人南迁”,进步于文化交流。每一个节点都体现着陶仓(囷)发展的进程。今天深入研究江西汉代陶仓(囷),对今后江西农业发展、经济提升或许有一些启发。

THE END
1.从战国至明清,耧车如何助力古代农业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汉代,耧车迎来了它发展的黄金时期。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农业繁荣发展的重要阶段,国家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一系列鼓励农耕的政策相继出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耧车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推广。此时的耧车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它的外形更加精巧,各个部件之间的配合也更加紧密。耧车的耧斗被设计成https://gqt.scy.cn/info/1084/15731.htm
2.中国古代发明了什么样的农耕工具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呢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作为世界上文明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农业技术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自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当时的生存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系列革命性的农耕工具被发明出来,这些工具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https://www.aceya.cn/li-shi-ming-ren/560394.html
3.我国古代农具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青铜时代,我国农具的种类较以前变化不大,耒耜仍然是使用最广泛的翻土农具。但是,牛耕在商代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江西大洋洲商墓(一说是祀坑)出土的青铜犁头,为我国牛耕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可以佐证甲骨文中有关犁耕的记载。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903/16/8250148_858902173.shtml
4.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pdf资源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历程是一部生动的历史,它展示了农业技术与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从原始农业时期到明清时代,农具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创新和改进。 在原始农业时期,农具主要由天然材料制成,如石、骨、蚌、木等。这些工具大致分为农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三大类。农耕工具包括铲、耒、锄等,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yanyu111112/47960189
5.中国农业发展史20220628101053.pdf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 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 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 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 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628/8076111103004113.shtm
6.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环境与绿色发展现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农业遗产分会常务理事,以及《中国农史》《农业考古》《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家刊物编委。他长期从事中国农业史和农业文化研究,承担过“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农业通史”“科学知识的创造与传播”“亚洲可持续https://www.fx361.com/page/2021/0315/7769837.shtml
7.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貌及其特征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高潮,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随唐五代的持续发展,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大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走向总结。综观整个发展历程,16世纪https://www.fwsir.com/xz/html/xz_20061126201737_12102.html
8.浓缩百年粮食发展史!全国首家红色廉政粮所就在湛江南方+照片墙上展示着从建党初期到现代社会的粮食发展故事,各种现代人鲜少见过的粮食种植、收割、检测到储藏的农具,一个个复古粮食生产模拟情景,讲述着过去的故事。百年农耕文化和粮政发展历史浓缩在展馆内,全面展示着新中国粮食政策变迁中粮政文化的脉络肌理。 天花展示了从1949年至2022的年画,体现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5/12/c7675985.html
9.中国农业发展史(精选6篇)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ulgms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