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子山村村史华池村史华池史志专题专栏

堡子山村是南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地的核心区之一,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东曾在堡子山村进行过革命活动。从这里走出的革命志士有:赵毓文、赵毓珠、蒋成英、吕文佐、李清江、丁建成、王文焕、王兆庆等。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赤安县政府旧址就位于堡子山村大榆山组桃树咀处。

赤安县政府驻地桃树咀

1934年11月4日至6日,在南梁革命根据地的荔园堡召开了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参照中央苏区的经验,由各方面人数的多少确定代表名额,由各界人民群众民主推选出工人、农民、军队、妇女等各界代表100多名。刘志丹、习仲勋、惠子俊、杨森、张秀山、马文瑞、张邦英、蔡子伟、张策、吴岱峰、黄子文等党政军领导干部以普通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会议。这些祖祖辈辈深受反动统治阶级压迫,尤其是久居深山老林的深受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农民代表,听着他们最崇敬的刘志丹、习仲勋以明白易懂的语言讲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推翻三座大山,劳苦大众坐天下”等革命道理,听着关于巩固、发展陕甘边区根据地的大政方针,高兴得热泪盈眶,连连称好,他们怀着翻身做主人的喜悦心情,民主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陕甘边区赤卫军总指挥部以及华池县苏维埃政府和赤安县苏维埃政府。赤安县政府就设立在堡子山村大榆山桃树咀处。这是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政权,从此,一副令人振奋的工农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宏图展现在人们面前,鼓舞着千百万人为之英勇奋斗!

组织沿革

1955年至1962年:

支书:刘文宏、丁建发

社长:冯占祥、王启发

1962年3月至1966年6月:

支书:李万选

大队长:万世成(1962年3月至1964年6月)

王书凡(1964年6月至1966年6月)

会计:任生荣

1966年6月至1983年3月:

支书:王书凡

副支书:刘忠玉(1971年1月至1979年12月)

副主任:杨生贵(1969年1月至1969年12月)

文书:张全义(1968年4月至1969年4月)

蒋学忠(1969年4月至1969年12月)

刘忠玉(1969年12月至1970年12月)

康风社(1970年12月至1973年2月)

吕胜富(1973年2月至1975年2月)

王艾帮(1975年2月至1976年1月)

李文贵(1976年1月至1976年8月)

蒋学忠(1976年8月至1980年12月)

吕胜富(1980年12月至1983年3月)

1983年6月至1986年6月:

支书:刘忠玉

主任:郭张喜(1983年6月至1985年4月)

蒋学忠(1985年4月至1986年6月)

文书:吕胜富

1986年6月至1989年12月:

支书:蒋学忠

主任:郭张喜(1986年6月至1988年12月)

吕胜富(1989年6月至1989年12月)

文书:吕世怀

1989年12月至1991年12月:

支书:吕胜富

主任:刘生昌

1991年12月至1994年1月:

主任:郝德召

文书:李学义

1994年1月至2004年1月:

支书:郝德召

主任:李学义(1995年1月至2003年1月)

万向东(2003年1月至2004年1月)

文书:任瑞珍(1994年1月至1995年1月)

王军红(1995年1月至2000年1月)

张志军(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

2004年1月至2011年1月:

支书:万向东

主任:张志军(2004年12月至2009年1月)

李彦王(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

文书:赵斌(2004年12月至2007年1月)

李彦王(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

刘海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

2011年1月至2016年:

支书:李彦王

主任:刘海利

文书:岳宏(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蒋士林(2012年1月至2016年…)

农业发展

建国前期,堡子山村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民长期广种薄收,农作物生产水平低下,作物品种的选留、繁育主要靠农民自发引进与更换,常常一个品种沿用几十年。因受干旱等诸多因素制约,从互助组到农业合作化,虽然农业生产获得一定发展,但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民温饱得不到保障。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注重农业基础条件改善,推广农业适用技术,推行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大力实施科学种田,自繁、自育和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大。至90年代,主要作物品种基本实现良种化,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逐年稳步增长,长期困扰全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农业税发展

1949-1958年,按照《西北老解放区农业税暂行条例》征收农业税。由于多年的战争和新中国独立的经济压力,这一时期农民负担较重。

公购粮:公购粮是公粮和购粮的统称。公粮实际上是把农业税用货币形式转换为物质形式,即农民用当年收入的粮食来顶替交农业税,把农民应交的农业税按照当年粮食价格,换算成成品粮由农民交给国家。购粮则是国家按照当年粮食价格,向农民收购的成品粮,作为国家为非农业人口提供口粮的国家的粮食储备。

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国家颁布了《农业税条例》,保留了从革命根据地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以来行之有效的合理规定,确定了正确把握农业税负担总体水平,公平合理负担,鼓励增产。但由于人民公社化给农业税带来思想和工作上的混乱,大跃进运动引致的高指标、高征购又直接提高了农民负担,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力。

三提五统:

指村级三项提留和五项乡统筹。村提留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按规定从农民生产收入中提取的用于村一级维持或扩大再生产、兴办公益事业和日常管理开支费用的总称。包括三项,即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乡统筹费,是指乡(镇)合作经济组织依法向所属单位和农户收取的,用于乡村两级办学(即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修建乡村道路等民办公助事业的款项。

1979年,针对“十年动乱”期间农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国务院决定从1979年开始,人均口粮在起征点以下的生产队,免征农业税。省革命委员会确定紫坊畔公社为半农半牧区,只征购粮,免征公粮。这一政策对帮助农民休养生息,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000年到2003年,国家逐步取消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各种税费,减轻农民负担。

2004年到2006年,为了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国家开始大幅度降低农业税税率。2006年1月1日起,国家废止《农业税条例》,在我国沿袭两千年之久的农业税收终结。

各项惠农政策: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各项支持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惠农政策不断出台,今天的农民不但不需要负担各项农业税,还可以享受多项惠农政策,主要有: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各项农业保险、畜牧良种补贴、动物防疫补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大病救助等。

农机具发展

人力、畜力农具: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耕种方式为畜力耕地、传统人力木钉耙、畜力条耱耙耱耕地,施以农家肥,农作物运输以人背肩挑、畜驮为主,50年代中期始用人畜力架子车、畜力胶轮大车等半机械化农具运输,作物脱粒为石制碌碡打场、人力扬场,粮食加工方式为使用传统石碾、石磨加工米、面。早期的农机具全部为人力、畜力农具,主要有:

耕整农具:主要有木犁(耩)、山地犁、耙、耱、铁锨、镢头等。

播种农具:主要有耧、单行畜力播种机、三行畜力播种机、人力小麦穴播机等。

收获农具:主要有镰刀、砍镰等。

脱粒农具:主要有梿枷、碌碡、木锨、杈、簸箕、筛子、风车等。

转运农具:主要有背篓、驮篓、扁担、筐、口袋、独轮土车、两轮大车、架子车等。

管理农具:主要有小锄、大锄、划行器等。

植保器:喷壶、手动喷粉(雾)器、拌种器等。

生活用具:碾子、磨、铡刀等。

机动农具: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近年来动力农机具发展迅速,作业面拓宽,农民劳动强度减轻,生产效率逐步提高。目前村民主要以种植全膜玉米、小杂粮为主,耕地主要为拖拉机旋耕,肥料主要以化肥为主,少部分为农家肥,地膜覆盖部分为人工覆膜、部分为覆膜机作业。生产资料、农作物运输大部分为农用三轮车,玉米以电动脱粒机脱粒,其他作物以畜力或农用三轮车打场,人工扬场。传统的石碾、石磨等加工工具基本废弃,改为磨坊以电力机械加工。堡子山村现有的机动农具主要有:

拖拉机:全村现有10台。

旋耕机:用于与拖拉机配套完成耕、耙作业,其具有碎土能力强、耕后地表平坦等特点,同时能够切碎埋在地表以下的根茬,便于播种机作业,为后期播种提供良好种床。

农用三轮车:全村现有124辆。是指以小型单缸柴油机为动力的三个车轮的机动车。农用三轮车是介于拖拉机和轻型汽车之间的农作物运输工具,主要用作农业生产。

三轮摩托车:全村现有12辆。是摩托车的一种,装有与前轮对称分布的两个后轮,仅有驾驶员座位的摩托车,一般用于短途运输农用资料。

电动三轮车:全村现有1辆。是以电瓶为动力,电机为驱动的拉货或拉人用的三轮运输工具。电动三轮车环保节能、维护简单,有效保护了环境和降低交通称本。

覆膜机:全村现有3台。有人力覆膜机和机械动力覆膜机两种。一般由开沟器、压膜轮、覆土器、框架等构成。机械动力覆膜机一般由拖拉机带动,覆膜速度快、效率高。

铡草机:全村现有6台。以玉米秸秆、麦秸、牧草等农作物为处理物料,通过铡、切等机械粉碎,生产适用于畜牧养殖牛、羊、驴、骡饲料的饲料加工设备,分为电机和柴油机拖挂两种。

玉米脱粒机:玉米脱粒机按功能可分为烂芯玉米脱粒机,不烂芯玉米脱粒机;按体积可分为单穗玉米脱粒机,立式玉米脱粒机,甩锤式玉米脱粒机,全自动上料玉米脱粒机,半自动上料玉米脱粒机等。玉米脱粒机可将玉米粒和梗分离,是目前全村泛采用的经济型脱粒设备。

揉丝机:全村共有3台。用电机或柴油机带动,可将各种农作物秸秆及牧草坚硬的外皮物质切碎,揉成碎丝絮状,用作饲料。

整地机具:全村现有推土机3台。

作物品种

粮食作物:本村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糜子、谷子、荞麦、豆类、薯类、燕麦、大麦等。

玉米、高粱、薯豆作物清明前后播种,糜谷多在立夏前播种。正茬荞麦、复种荞麦、小糜子在小暑前播种,冬小麦,在白露前后播种。

堡子山村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达到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0%以上,全部为全膜玉米,种植品种有沈单16号、先锋335、利单295等品种。农历3月中下旬即开始顶凌覆膜,4月播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获。

经济作物:

堡子山村经济作物包括油料、烟草、蔬菜、瓜类、麻类、菌类等5大类。

油料主要有胡麻、芸芥、麻子、荏、芝麻、蓖麻、向日葵等。

烟草主要有小烟叶(蛮烟)、大烟叶2种,现种的烟草主要是大烟草。

蔬菜品种繁多,可分为根菜、叶菜、葱蒜、茄果、豆荚、茎菜花菜、瓜菜、野菜、调味等大类。根菜类有萝卜、胡萝卜、菊芋(洋姜)、芜菁(蔓菁)、甘露子(地溜溜)、甜菜(糖萝卜)等。叶菜类有菠菜、大白菜、小白菜、芹菜、芫荽、甘蓝、茼蒿、苜蓿等。葱蒜类有大蒜、葱、洋葱、韭菜等。茄果类有茄子、辣椒、西红柿等。豆荚类有菜豆、豇豆、豌豆、刀豆等。茎菜及花菜类有洋芋、红薯、笋菜、球茎甘蓝、黄花菜(针金)、花椰菜(菜花)等。瓜菜类有西葫芦、黄瓜、南瓜(番瓜、冬瓜、白瓜子)等。野菜类有小蒜、苦苣菜、荠菜、黄花苔、地蕉蕉、马齿苋、灰条菜、野韭菜、地肤等。调味类有本地香苜蓿(香豆子)、小茴香、花椒及生姜等。

瓜类主要是西瓜、甜瓜。

麻类有大麻子、小麻子。

菌类有黑木耳、羊肚菌、地软软、蘑菇等。

文教卫生

文物古迹:

塔掌组有宋代砖塔一处(现已损毁)。

堡子山村堡子山组梨庄梁上有一处堡子并一处窨子,为明末清初时期修建的用于防治匪患的工事。

堡子山立碑梁处尚存清代时期墓碑。

大榆山组曾出土一个大铧及三个佛像,已上缴县博物馆。

堡子山村出土过明末农民起义李自成大顺政权于永昌年间(公元1644~公元1645)铸造的永昌通宝。

民间艺术:

堡子山村民间艺术主要有剪纸、刺绣、唢呐、说书等。堡子山村的剪纸更多地传承了陕北的剪纸风格,古拙质朴,厚重粗犷,古老的民俗特色浓厚。刺绣,俗称“扎花”,是过去农村妇女的必修针工,具有悠久的历史,刺绣种类繁多,有枕顶、肚兜、绣鞋、袜垫、针扎、烟袋等生活日用品,也有各类家用电器的套子及门帘、床围等。随着社会发展和工业的进步,传统剪纸和刺绣由于费时费工,除绣袜垫外,其余逐渐被工业产品替代。唢呐曲历史悠久,是民间的主要乐曲,每逢红白喜事、集会庆典,都可以听到高亢婉转、乡情浓郁的唢呐声。吹唢呐的人被称为“吹手”,堡子山村有常文玉、李向春、刘生旺、张克荣。说书为唐宋时期兴起并流传至今的一种说唱艺术,因其人员少,道具简单,轻便灵活,故千百年来一直活跃于民间,在各地庙会及农家请香还愿等场合,都有说书艺人活跃民间文化生活。说书艺人人称“书匠”,堡子山村有吕世广、王清玉。

民间工匠:

木匠:木匠是以木头为材料,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家具和工艺品或建筑行业必不可少的门窗等物品的工匠。木匠的工具有斧、锛、锯、曲尺、墨斗、刨、凿、钻、锉、羊角锤等等。堡子山村袁世库、梅清华即为木匠。

石匠:石匠是指从事采集石料,将石料加工成产品的手工业者。石匠常用工具有二锤、钢钎、锤子、栈子等。堡子山村戴占兴即为石匠。

铁匠:乡村的铁匠主要任务是打造农用的镢、镰、锄、锨、铡刀和犁具、笼头的配件;打造修建所用的马璜、钉子、泡钉、门闩;打造生活中所用的斧、刀、锥、剪、铲;打造石匠所用的锤、錾、方尺;打造木匠所用的锯条、刨刃、斧子、凿子、钻头、刻刀等。堡子山村的王志义即为铁匠。

毡匠:毡匠主要的生产任务是用羊毛加工擀毡,用以铺炕坐卧。毡匠所加工的小块毡片,可制作毡帽、毡靴、毡鞋垫、座椅垫以及畜鞍垫片等。其工具主要有弹毛的大弯弓、弹锤、吊杆、铺卷坯料的竹帘子等。堡子山村的李兴富即为毡匠。

口袋匠:口袋匠的主要任务是用山羊毛纺织成装运粮食的口袋或褡裢、袜子等,其工具有纺轮车、排钩针、织刀和缝针等。堡子山村张德玉、胡克荣、叶玉堂、王志科即为口袋匠。

挂面匠:挂面匠是用小麦面粉加工成干面条的手艺人。其加工工序为加工面粉、和面、压面、晾晒与包装等项。堡子山村的胡克荣即为挂面匠。

教育事业:

堡子山村现有村学1处(含幼儿园),堡子山小学始建于1964年,当时位于李家沟组康玉和院内,1965年搬至李家沟组万家山砖瓦厂处,1969年搬至堡子山组底庄,同年,其余各组共建学校5处。1974年堡子山小学搬至堡子山组堡子山崾岘(即现址),2009年更名为堡子山小平小学(由台湾小平基金会捐助翻新),2016年堡子山小学在原址拆除重建,建成框架结构平板房校舍19间。

历任校长:强国治、王培荣、万向东、蒋学忠、蒋学彪、任生荣、史公兰、贺明道、杨学述、张文超、白生军、康世聪、王忠、王培龙、丁志权、史正法、朱林、蒋学锋、宗世鸿。

卫生工作:

新中国成立前,民间虽有少数中医治病,但医疗条件甚差,地方病、常见病多,大多数穷人有病无钱医治,或听天由命,或求神打卦,死于非命者颇多。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大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组建医疗卫生机构,培训卫生人员,增加设备和药品,逐步改变了缺医少药的状况,使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以前曾为害甚烈的大骨节病、克山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地甲病)、布鲁氏杆菌病(布病)等地方病已扑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以前,群众看病住院费用需自己承担,一些群众因病致贫的情况时有发生,自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住院医疗费用可以报销以大部分,五保户、军烈属、农村计生“两户”等还由政府全额代缴参合金,群众“看不起病”的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堡子山村现有村卫生室1处,村医1名。历任村医有:吕文佐、吕胜勤、吕世金、吕忠林。

大事记

宋代年间开始即有人在堡子山境内生产生活,塔掌组有宋代年间砖塔一座。(现已损毁)

据现存地契考证,乾隆年间至清朝末年,堡子山村均属荔园里六甲。

1934年5月,赤安县苏维埃政府筹备处在堡子山村桃树咀成立,辖紫坊畔和陕西白豹川、吴堡川、脚扎川等地。

1934年6月下旬,习仲勋带领游击队在紫坊畔塌儿掌没收土豪胡克申粮500石、牛100多头、羊2000余只。

1934年11月上旬,赤安县苏维埃政府在紫坊畔大榆山的桃树咀成立,主席边金山。辖紫坊畔、白豹川和吴堡川一带。

1937年7月赤安县撤销,其所辖的吴旗、水泛、白豹区划入华池县,堡子山村即为华池县白马区苏维埃政府六乡一村。

1955年4月,堡子山中队成立,辖4个小队:桃树咀队、大榆山队、堡子山队、李家沟队。

1958年4月,大队组织群众搞副业创收,在李家沟组烧石灰运至南梁贩卖。

1958年3月,堡子山村根据毛主席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开始打地边埂,同年10月,开始修建防霜炉。

1964年3月,桃树咀队与大榆山队合并为大榆山队。

1964年10月,开始修建人工梯田,第一块梯田在堡子山组西梁修建。

1965年12月,塔掌队由庙沟村姚沟门组划分至堡子山大队。

1965年后半年,村部由堡子山组旧庄搬迁至李家沟组斜梁。

1965年7月,堡子山村通广播。后于1984年将广播线的木杆换为水泥杆。

1968年4月,闫庄、条山由王庄大队划分至堡子山大队。

1969年1月,堡子山大队更名为曙光大队。

1969年3月,村部由李家沟组斜梁搬迁至现王学义旧庄处。

1971年下半年,在大榆山碾子畔新建油坊一处,后于1982年搬至大榆山组。

1972年4月,大队林场在塔掌大材掌建立。

1973年10月,庙沟村将匠湾并入堡子山西山畔组(今条山组)。

1973年下半年,李家沟组万山洼处建成砖瓦厂一处。

1973年7月,堡子山村购买常州手扶拖拉机一台。

1973年10月,村部搬迁至西梁。

1974年后半年,在大榆山梨树庄沟打坝一处。

1976年9月,各生产队每队购买一台拖拉机,大队购买柴油机带动的磨面机一台。

1979年3月,曙光大队更名回堡子山大队名称。

1980年堡子山组分为三个小组:上组、下组、西梁组。李家沟组分为三个组:李家沟组、斜梁组、万山组。条山组分为三个组:西山畔、老坟湾、条山。闫庄组分为两个组:闫庄、肖岔。塔掌分为五个组:东湾、当湾、西湾、断岘子、咀子沟。大榆山分为三个组:前庄、后庄、中组。

1981年上半年,全村完成包产到户,集体财产全部分到户并开展了土地第一轮承包。1981年前公购粮、定购粮由集体上缴,包产到户后由个人上缴。

1982年3月,正式确定堡子山村现辖六个村民小组:大榆山、李家沟、塔掌、堡子山、条山、闫庄。

1982年9月,村部搬迁至现址至今。

1987年后半年,进行土地三等九级定级,收取土地管理款。

1991年4月李家沟组蒋学忠购买堡子山村第一台风力发电机、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1997年5月在堡子山村堡子山组进行了村上第一口油井开发。

1997年8月,堡子山村通高压电。

1998年9月,全村完成土地第二轮承包。

1999年12月,堡子山全村照明电线路架设完成。

2003年9月,李家沟组前山修建了第一座移动通信信号塔。

2003年5月,长庆油田修建完成大榆山至南梁柏油路。

2005年8月,在李家沟闫家大峁处修建水库一座,全村通自来水。

2009年7月,成立堡子山村互助资金合作社,注入资金15万元,用于发放小额贷款,帮助群众发展产业。

2010年10月,全村完成集体林权改革制度改革工作,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

2011年7月,全村完成草原承包到户工作。

2014年10月紫坊畔至大榆山柏油路建成,全线22公里。

2016年全村居民点开展入户道路硬化,共水泥硬化道路2.52公里,新打小电井23眼,改造农点线路10千米,所有组通动力电。成立农村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1个,为全村贫困户发放贷款720万元。发放卫星电视接收机140台。实施危旧房改造23户。堡子山小学在原址新建校舍19间,塔掌村学在塔掌居民点处新建校舍6间。堡子山村部维修房屋13间,新建房屋3间。新修条山至闫庄砂砾道路7.2公里,塔掌至咀子沟砂砾路5.4公里,新开工塔掌柏油路1条6公里。

人物

赵毓文(1906~1977)紫坊畔乡堡子山村人。民国二十二年(1933)参加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南梁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赤安县苏维埃政府经济委员长、主席。1941年,任志丹县县长,为陕甘宁边区声望颇高、政绩卓著的模范县长之一。1947年调部队工作,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师二十八团政委、西北野战军后勤部兵站部部长。1949年7月,调任甘肃省岷县专员公署副专员。1952年2月后,任中共甘南藏区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共甘南藏区工委常委。1953年10月至1956年5月,历任中共甘南工委常委、中共卓尼县工委书记、卓尼民兵司令部政委等职。1977年病逝,享年71岁。

赵毓珠,紫坊畔乡堡子山村人,生于民国十四年(1925)九月。1939年8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曾任兰州军区第三门诊部内科主任。获解放奖章、独立自由奖章。1958年10月转业后,任兰州建筑工程医院内科主任,庆阳地区卫校副校长、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防疫站站长、卫生处巡视员等职。1983年8月,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卫生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

蒋成英,紫坊畔乡堡子山村人,生于民国二年(1913)九月。1935年3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曾任酒泉地区公安处科长。1962年4月退休,1979年5月改为离休,1997年1月享受地级待遇。

王艾邦,是堡子山村第一个大学生,1956年8月生于陕西省吴起县白豹镇王湾村,1975年2月任甘肃省华池县紫坊畔公社堡子山大队文书,1976年2月在华池县人民武装部应征入伍。197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学院档案系毕业,大学学历。在部队服役24年,历任话务员、通信员、排长、书记、助理馆员、馆员(副团)等职。1999年9月转业到甘肃省档案局(馆)工作,先后任保管利用处、人事教育处、科技信息处、业务指导处副调研员、调研员。2006年6月任甘肃省档案学会专职副秘书长,2010年1月当选为甘肃省档案学会秘书长。

THE END
1.从战国至明清,耧车如何助力古代农业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汉代,耧车迎来了它发展的黄金时期。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农业繁荣发展的重要阶段,国家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一系列鼓励农耕的政策相继出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耧车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推广。此时的耧车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它的外形更加精巧,各个部件之间的配合也更加紧密。耧车的耧斗被设计成https://gqt.scy.cn/info/1084/15731.htm
2.中国古代发明了什么样的农耕工具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呢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作为世界上文明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农业技术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自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当时的生存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系列革命性的农耕工具被发明出来,这些工具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https://www.aceya.cn/li-shi-ming-ren/560394.html
3.我国古代农具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青铜时代,我国农具的种类较以前变化不大,耒耜仍然是使用最广泛的翻土农具。但是,牛耕在商代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江西大洋洲商墓(一说是祀坑)出土的青铜犁头,为我国牛耕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可以佐证甲骨文中有关犁耕的记载。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903/16/8250148_858902173.shtml
4.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pdf资源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历程是一部生动的历史,它展示了农业技术与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从原始农业时期到明清时代,农具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创新和改进。 在原始农业时期,农具主要由天然材料制成,如石、骨、蚌、木等。这些工具大致分为农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三大类。农耕工具包括铲、耒、锄等,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yanyu111112/47960189
5.中国农业发展史20220628101053.pdf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 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 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 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 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628/8076111103004113.shtm
6.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环境与绿色发展现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农业遗产分会常务理事,以及《中国农史》《农业考古》《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家刊物编委。他长期从事中国农业史和农业文化研究,承担过“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农业通史”“科学知识的创造与传播”“亚洲可持续https://www.fx361.com/page/2021/0315/7769837.shtml
7.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貌及其特征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高潮,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随唐五代的持续发展,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大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走向总结。综观整个发展历程,16世纪https://www.fwsir.com/xz/html/xz_20061126201737_12102.html
8.浓缩百年粮食发展史!全国首家红色廉政粮所就在湛江南方+照片墙上展示着从建党初期到现代社会的粮食发展故事,各种现代人鲜少见过的粮食种植、收割、检测到储藏的农具,一个个复古粮食生产模拟情景,讲述着过去的故事。百年农耕文化和粮政发展历史浓缩在展馆内,全面展示着新中国粮食政策变迁中粮政文化的脉络肌理。 天花展示了从1949年至2022的年画,体现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5/12/c7675985.html
9.中国农业发展史(精选6篇)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ulgms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