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史学会2019年度学术年会分会场议程

14:00–14:10孙小淳:作为宇宙观和政治观的分野

14:10–14:20宋神秘:中古时期黄道十二宫在中国传播的四个面向

14:20–14:30肖军:苏州石刻星图与内经天象

14:30–14:40李亮:戴进贤《黄道总星图》的绘制、使用及传播

14:40–14:50宋爱军:海判南天石刻与康熙天文大地测量

14:50–15:00马莉萍:明代日食的地方记录

15:00–15:10陈婷:古代日常生活中的天文图像——以钱币和铜镜为例

15:10–15:20张楠:元祐浑天仪象纪事考

15:20–15:30李晶静:吐鲁番伏羲女娲图像上星象的初步研究

15:30–15:40王秋萍:《璇玑玉衡赋》与清初士人的天学知识

15:40–16:00讨论

10月27日上午

主持:李亮

08:10–08:20鲁大龙:《七政推步》的行星运动理论

08:20–08:30董煜宇:江宁、苏州织造在康熙天算知识工程活动中的贡献

08:30–08:40汪小虎:帝与王的恩怨情仇——韩国奎章阁藏《大明崇祯十年大统历》残本考

08:40–08:50王淼:明末本土历学的复兴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08:50–09:00吕传益:春秋历日的分界线

09:00–09:10郑硕:《诗经·豳风·七月》历法问题再探

09:10–09:20王吉辰:北宋初年天文机构中的成员构成

09:20–09:30韩东阳:《南京钦天监副贝公墓志铭》考略

09:30–09:40董瑞华:清代岁次历书所载二十四节气时刻精度研究

09:40–10:00讨论

10:00–10:20茶歇

主持:汪小虎

10:20–10:30韩琦:康熙时代大地测量的前奏——以安多和1702年经度一度弧长的测量为例

10:30–10:40潘钺:浅论比鲁尼对印度宇宙论的批判

10:40–10:50吉翔:开普勒与新天文学——在歪打中正着

10:50–11:00范贤娟:20世纪银河大小尺度量测的辩论

11:00–11:10吴玉梅:玻尔兹曼的涨落宇宙猜想

11:10–11:20周丽晓:一个新射电源引发的争论——再看脉冲星的发现

11:20–11:30张亚军:阴阳与尊卑——透过霓虹的三重意象解析其内在结构

11:30–11:40安烁羽:科学传播视域下1941年甘肃省临洮日全食观测及电影摄制探析

11:40–12:00讨论

物理学史分会报告

地点:2309

主持:侯书军

14:00–14:10范洪义:中国古贤思想中有适合量子论思辨的吗?

14:10–14:20厚宇德:量子力学源自玻恩学派的几点例证

14:20–14:30仪德刚:宋代水平仪实证研究

14:30–14:40丁兆君:中国超导研究的发展

14:40–14:50吴致远:关于杨振宁再获诺贝尔奖问题的一种观点

14:50–15:00苏湛:麦克斯韦与物理学实验

15:00–15:10陶培培:论磁石吸引与琥珀类吸引的早期区分

15:10–15:20王洛印:科学与技术的双重变奏——法拉第与戴维的“相爱相杀”

15:20–15:30王延锋:电磁学早期发展中的英法不同传统

15:30–15:40邱韵如:从郑复光《镜镜詅痴》探讨几何光学的学习与理论创建

主持:丁兆君

8:00–8:10侯书军: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说开去

8:10–8:20赵慧明:简议机械宇宙观与牛顿力学的关系

8:20–8:30朱慧涓: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汉斯·蒂林

8:30–8:40芮静怡:分子束方法的发展历史概述

8:40–8:50马凯莉:德维特——量子引力的奠基者

8:50–9:00杨晓辉:从光与影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9:00–9:10于伟:西法砲学书目射程表对比研究

9:10–9:20李守忱:简析粒子探测器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

9:20–9:30陶壮壮: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奠基人——黄昆

9:30–9:50讨论

数学史分会报告

地点:2207

主持:郭世荣

14:00–14:15陈克胜:基于学术谱系的中国函数论学术传统

14:15–14:30苏日娜:张申府对数理逻辑在中国传播的贡献

14:30–14:45郭金海:1945年华罗庚对中国发展计算机的建议及其流变

14:45–15:00刘兴华:初中数学史数学文化教学实践与探索

主持:陈克胜

15:00–15:15郭世荣:是筹算还是珠算?——对13-15世纪中算家的乘除算法实作的分析

15:15–15:30陈惠勇:黎曼关于奠定几何学基础的假设研究

15:30–15:45阎晨光:20世纪30年代法国数学家谢瓦莱对类域论的重建工作

15:45–16:00王幼军:达朗贝尔的数学观及其对概率论的批评

主持:高红成

08:00–08:15吕鹏:关于婆罗摩笈多三角函数二次内插法公式的推导

08:15–08:30塔米尔:蒙藏数学术语历史源流考究——数位比较研究

08:30–08:45徐泽林:日本江户时代的数学社会——基于和算书插图的考察

08:45–09:00萨日娜:明代和江户时期日本的商业数学发展之比较研究

09:00–09:15曹婧博:比林斯利对《欧几里得原本》数论部分内容的阐释

主持:徐泽林

09:15–09:30孔国平:中西数学思想的比较

09:30–09:45谢钢礼:从两个例子的结果谈谈创新思维

09:45–10:00应成霞:数学史家格拉顿·吉尼斯(Grattan-Guinness)的数学史之路

10:00–10:15王思琛:中国古代骰子游戏《除红谱》中的数学

10:15–10:30刘鹏飞、徐乃楠:怀尔德的数学文化思想

主持:刘鹏飞

10:30–10:45王鑫义:《数学拾遗》中的无穷级数内容分析

10:45–11:00贾洪岩:清代算学家对西方代数学的认识

11:00–11:15高红成:晚清传入微积分的拉格朗日传统——《代微积拾级》“溯源”

地学史分会报告

地点:2302

主持人:唐晓峰

8:00–8:30黄义军:汉代天文地理术语初探

8:30–9:00马玺:国家、自然与科技——理解章鸿钊的地学史

9:00–9:30杨丹丹:《房龙地理》出版发行的历史启示

9:30–10:00汪前进:中国古代山脉高程的目估与测算

10:00–10:10茶歇

主持:黄义军

10:10–10:40唐晓峰:试谈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的大分期

10:40–11:10汤茂林:地理学学术史意识与学术积累问题

11:10–11:40张井飞:青藏高原——改革开放初期国际地学合作的试验场

农学史分会报告

地点:2304

主持:卢勇

14:00–14:10卜风贤:民国九年(1920年)海原地震灾区的环境变化与农业生产

14:10–14:20王福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论丁颖对西方农学本土化的卓越贡献

14:20–14:30路璐:农业文明视域下的大运河文化遗产研究

14:30–14:40杨乙丹:中国古代原创性的农业技术及其贡献

14:40–14:50闵祥鹏:河流水文与政治预言——黄河水文变化及其政治寓意

14:50–15:00曹茂:云南普洱茶种植智慧与古茶园保护利用研究

15:00–15:10王保宁:清代陕南马铃薯种植问题新探

15:10–15:20吴昊:魏晋南北朝时期渔业资源的开发与食用研究

15:20–15:30李昕升:问题、范式与困境——《中国南瓜史》研究理路

15:30–15:40王申:清代钱塘江中小亹引河工程始末——兼及防潮方略之变迁

15:40–15:50张扬:安徽省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概况及价值述评

主持:卜风贤

08:00–08:10卢勇:明末黄河中下游水利衰败与社会变迁(1573—1644)

08:10–08:20王学锋:丹心一片为农史

08:20–08:30高国金:稀见清代古蚕书五种考述

08:30–08:40刘芳:技术进步与唐宋蚕业重心南移

08:40–08:50黄晓翔:明清气候变化对农业仪式的影响

08:50–09:00袁慧:里下河垛田的时空分布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09:00–09:10龚珍:再谈大白菜的性状演化——从图片资料说起

09:20–09:30陆天雨:徽州明清时期绿茶制作技艺研究

09:30–09:40刘启振:湖北恩施南宋“西瓜碑”碑文新考——兼论“庚子嘉熙北游”引种“回回瓜”

09:40–10:00茶歇

主持:王福昌

10:00–10:10程至杰:淮河流域原始农业研究

10:10–10:20朱绯:浅析罗清生与畜牧兽医科技传播

10:20–10:30石慧:相对优势地位的转变:中美大豆发展比较研究

10:30–10:40于帅:赏玩之物、口舌之味与心灵之欲:辣椒在中国的本土化之路

10:40–10:50周志方:民国时期广东南雄黄烟史研究

10:50–11:00谢升凤:明至民国时期广州府的鹿类动物与生态环境研究

11:00–11:10肖华:西亚农业起源及其早期扩散——以羊与麦为例

11:10–11:20张雨晴: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耕文化

11:20–11:30曹祎媚:水井坊遗址保护的经验与意义探寻

11:30–11:40邓棋方: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中原地区全铁农具出现的社会环境分析

11:40–11:50莫力:寻路味觉——云南大理朱苦拉村“咖啡”理念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技术史、传统工艺分会报告

地点:2204

主持:李成智

14:00–14:15刘昭民、刘有台、黄莉晴: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古为今用

14:15–14:30张伟兵:再论宋代的运河船闸技术

14:30–14:45李英姿:中国古代漕船考

14:45–15:00杨虎:中国古代水密隔仓技术探源

15:00–15:15韩光大:陶瓷釉彩装饰技术

15:15–15:30莫云杰:景德镇传统陶瓷坯体“二元”配方出现原因探析

15:30–15:45魏琪:江南传统民居建筑自然通风技术浅析

15:45–16:00张毅捷:上昂、挑斡、昂桯辨

主持:陈玲

08:30–08:45王挺:南京莫愁湖的形成与得名再考——兼论文化塑造对城市湖泊保护、营建的意义

08:45–09:00李浩:“梁陈方案”与北京城市规划——1949年首批苏联市政专家团技术援助活动的视角

09:00–09:15李成智: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举国模式初探

09:15–09:30霍知节:走向稀土大国的创新之路——包钢稀土一厂改革开放初期的技术创新

09:30–09:45杨小明、王坚:从丹炉到枪膛——火药是纯技术的发明吗?

09:45–10:00茶歇

主持:张伟兵

10:00–10:15程慕园:岛津制作所与X射线装置

10:15–10:30鲁小凡:明清时期茶叶贸易对茶叶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

10:30–10:45向安强:潮州木雕的历史文化与传统制作工艺研究——基于田野调查记录还原

10:45–11:00王羽坚:云南怒江地区傈僳族溜索研究

11:00–11:15何广西:传统工艺中的“守本”与“创新”问题——以古琴琴弦制作工艺演变为例

11:15–11:30陈玲:连史纸技艺工艺与科学意义

金属史分会报告

地点:2402

主持人:黄全胜

08:20–08:40刘煜:从洹北商城到安阳殷墟——试论商代中晚期青铜手工业的转变

08:40–09:00杜冠博:周原贺家遗址薄壁镀锡青铜器工艺研究

09:20–09:40王元锴:扫描电镜能谱定量分析青铜器化学成分的方法评估与探索

09:40–10:00陈坤龙:新疆波马古墓葬出土金器的初步分析

主持人:刘煜

10:20–10:40刘思然:古代冶金遗址中的微遗物研究

10:40–11:00刘海峰:中国早期钢铁技术的区域性特征

11:00–11:20黄全胜:广西唐宋时期高锰渣生铁冶炼技术研究

11:20–11:40乔尚孝:一种典型成分古代大马士革钢工艺的复制研究

11:40–12:00潜伟:《铁冶志》与明代遵化铁冶

科技人物分会报告

地点:2205

第一单元:科技人物群体研究

主持人:张藜

13:45–14:00李海静:科技哲学视角下的科技群体研究初探

14:00–14:15王默:中国近现代茶学谱系与学术传统初探

14:15–14:30陶媛媛:西南联大时期地学系师生谱系研究

14:30–14:45张改珍:近现代重要气象学家的学术传承——以竺可桢、涂长望、赵九章、叶笃正为例

14:45–14:55讨论

第二单元:科学家形象与科学家传记研究

主持人:张剑

14:55–15:10张会丽:《妇女杂志》中的科学家形象分析

15:10–15:25徐素田:新中国老一辈榜样科学家形象构建——基于对《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文本的语义网络分析

15:25–15:40王新:民国时期科学家工资标准与收入水平

15:40–15:55周文业:《中国近代科学家传略汇编》简介

15:55–16:05讨论

10月26日晚上

第三单元:西方科技人物研究

主持人:李树雪

19:20–19:35刘茗菲:作为科技史家的尤里·巴图林

19:35–19:50杜明禹:观察象限论——尤里·巴图林编史学思想初探

19:50–20:05王泽坤:宇航员尤里·巴图林与太空科学实验

20:05–20:15讨论

第四单元:医学、生物学、农学、地学领域科技人物研究

主持人:孙咏萍

20:15–20:30朱素颖:中国临床放射学奠基人谢志光

20:30–20:45李树雪:童第周与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建发展

20:45–21:00由毅:科学与企业的耦合——穆藕初的植棉业改良

21:00–21:15张立生:中国第一本普通地质学教科书——谢家荣著《地质学上编》

21:15–21:25讨论

第五单元:化学领域科技人物研究

主持人:尹晓冬

8:00–8:15王晓萱:吴学周与抗战时期中央研究院化学所内迁及重建

8:15–8:30马伟华:李俊贤院士与偏二甲肼的研制生产

8:30–8:45戴美政:逆境中的化学探索——50年代曾昭抡与武汉大学

8:45–9:00朱晶:被“忽视”的化学——两弹一星工程中的原料研制

9:00–9:15姜文洲:我创造,所以我生存——胡皆汉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心得

9:15–9:25讨论

9:25–9:30茶歇

第六单元:物理学领域科技人物研究

主持人:胡宗刚

9:30–9:45高逸宁:杨振宁论支撑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条件

9:45–10:00尹晓冬:隐姓埋名十七年见证蘑菇云升起——记中国核理学家陆祖荫

10:00–10:15宋铭恩:走向光明——龚先荫先生的家国情怀及其抉择

10:15–10:30阎焱:母国光——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光学科学家

10:30–10:45杨延霞:郑哲敏归国始末

10:45–10:55讨论

10:55–11:00茶歇

第七单元:科学家传记与科学家资料研究

主持人:罗兴波

11:00–11:15胡晓菁、董佩茹:对中国的光学科学家群体的探索——科学家传记写作的经验与收获

11:15–11:30唐靖:科学家传记绘本的编创之道——以“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为例

11:30–11:45赵栓林、罗见今:焦循复江藩信:1792年一次深入的历算交流

11:45–12:00胡宗刚:任鸿隽曾任上海图书馆馆长

12:00–12:10讨论

科技史教学分会报告

地点:2403

主持:马万利

08:00–08:30陈晓英:科学技术史教学再思考

08:30–09:00刘振:科技史教学中的“学”与“教”

09:00–09:30张华春:科技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

09:30–10:00沈平:当代高校科学史教育的科学模式探析

主持:尹晓冬

10:10–10:40胡翌霖: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引入技术史元素——兼论技术史在通识教育中的独立角色

10:40–11:10马万利:科技史、全球史与学术译介

11:10–11:40丁海斌:《中国古典科技文献学》(科学出版社,2019)简介

11:40–12:10金俊开:初探俄罗斯博士培养体系下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教育

科技与社会发展分会报告

地点:2206

主持:鲍鸥

8:00–8:15刘晓:科学史家克劳瑟的纲领与实践

8:15–8:30童永生:中国岩画中的原始狩猎文化考释

8:30–8:45施威:西方技术引进与中国出版事业近代化

8:45–9:00王皓:论技术人类学的四次转向

9:00–9:15秦明:和谐思想对古代技术实践的影响研究

9:15–9:30讨论

9:30–9:45茶歇

主持:刘晓

9:45–10:00鲍鸥:俄罗斯计量史的“门捷列夫时代”

10:00–10:15韩明月:预印本在化学、生物与物理领域的三次尝试:1958–1991年

10:15–10:30王秦歌:大跃进期间有关球墨铸铁出版物的分析(1958–1960)

10:30–10:45朱珠:明清时期传统农业技术的非生态转向——以皖南引种美洲作物为例

10:45–11:00郑露露:网络时代非遗文化传播:机理、路径与策略

11:00–11:15杨建:技术的生态化转向及其策略探讨

11:15–11:30讨论

科学文化分会报告

地点:2209

主持:刘立(报告15分钟,讨论5分钟)

08:00–08:20张增一:新创世论与进化论之争在中国

08:20–08:40晋世翔: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的历史建构——从利玛窦《西国记法》谈起

08:40–09:00陶春云:文明的他者——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与奥运会”中的身体量化认知

09:00–09:20朱励瑶:中西方科幻初创期的特点及其影响

09:20–09:40讨论

主持:苏湛(报告15分钟,讨论5分钟)

10:00–10:20万兆元:康有为早期思想中的科学与宗教关系

10:20–10:40陶宇斐:浅析南洋公学时期(1896—1905)的工程教育

10:40–11:00陈菁:西方技术引进与中国出版事业近代化

11:00–11:20刘增强:清代学者对建初铜尺的鉴赏及研究

11:20–11:40讨论

生物学史分会报告

地点:2303

主持:徐丁丁

08:00–08:20方晓阳:致幻药物的种类与分布

08:20–08:40邢鑫:北海奇珍——江户日本的一角形象及其变迁

08:40–09:00王钊:极乐鸟在中国——以一幅“边鸾”款花鸟画谈起

09:00–09:20欧佳:鱼之别属,厥号曰鲛——我国古文献所见“鲛鱼”考略

09:20–09:40杨舒娅:古希腊作者对生物共生现象的记录——以无花果-榕小蜂为例

主持:邢鑫

10:10–10:30刘贵玺:《蒙古、安多和死城哈拉浩特》中的蒙古族民族生物学研究

10:30–10:50徐丁丁:近代“遗传因子”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gene中译名的演变

10:50–11:10付雷:拉马克及其学说在中国的传播考察

11:10–11:30张彤阳:中国近代微生物学译名的审定与演变历程

11:30–11:50讨论

11:50–12:15分会报告小结

少数民族科技史分会报告

地点:2305

主持:李晓岑

14:00–14:15咏梅:《蒙古风俗鉴》中科技史内容研究

14:15–14:30宗喀漾正冈布(YongdrolTsongkha):藏红花与“藏红花之路”——西方考察文本与藏-汉-突厥语文献中的克里特-波斯-克什米尔藏红花(Crocussativus)及其在欧亚腹地的传播

14:30–14:45张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的农业研究及特点

14:45–15:00杨柳:大理白族扎染的文化内涵和数学结构

15:00–15:15宋爽:佤族木鼓制作与文化传承研究

15:15–15:30樊道智:混合研究方法在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研究中的应用与实践

15:30–15:45念萌:云南花卉产业科技创新策略

15:45–16:00讨论

合并分组分会报告

主持:咏梅

8:00–8:15陈正洪:“一带一路”背景下气象科学技术历史初步研究与探索

8:15–8:30李晓岑:气候与“心脏地带”

8:30–8:45韩吉绍:对最新发现的西汉炼丹器具的初步研究

8:45–9:00讨论

9:00–9:15茶歇

9:15–9:30陈功东:鲍林化学键理论的实验基础

9:30–9:45徐雅纯:贝托莱-普鲁斯特之争与道尔顿原子论思想的形成

9:45–10:00王鑫:《格物粗谈》中的化学现象举要

10:00–10:15讨论

西方科学史分会报告

地点:2202

主持:吴国盛

8:00–8:30蒋澈:作为书库的历史——林奈的植物学编史学实践

8:30–9:00张贵红:论波义耳的实验方法

9:00–9:30戴碧云:基歇尔和卫匡国利用地磁偏角测定经度新议

9:30–9:50茶歇

9:50–10:20高洋:培根自然哲学的帕拉塞尔苏斯主义渊源

10:20–10:50王哲然:列奥纳多·达芬奇飞行机械研究

性别与科学研究分会报告

地点:2404

第一单元:性别与医疗

主持人:唐文佩

14:00–14:15姚霏:中西医学视野下的近代中国乳腺癌防治研究

14:15–14:30王程韡:制造疾病——宫颈机能不全在中国(1960-1984)

14:30–14:45王瑶华:民国时期孕产医疗化与产检

14:45-15:00唐文佩:产后抑郁——心态抑或病态

第二单元:性别与科学实践

主持人:董美珍

15:00–15:15陆伊骊:桃花鱼与美杜莎——水母的中西性别考

15:15–15:30秦佩恒:跨界合作网络与专利产出的性别差异

15:30–15:45董美珍:论走向性别平等的科学范式转换

第三单元:性别与科学传播

主持人:章梅芳

8:15–8:30张会丽:居里夫人在近代中国女性期刊中的形象演变

8:30–8:45朱琳:再造女性——女性的媒介化呈现与性别话语变迁

8:45–9:00章梅芳:民国时期性别差异的科学话语研究

第四单元女科学家研究

主持人:宋琳

9:00–9:15傅梦媛:制造克拉拉——克拉拉·伊梅瓦尔的一生及其人物形象演变史

9:15–9:30姜虹:科学帝国的天使——19世纪殖民地植物学中的女性

9:30–9:45宋琳:中国现代女科学家群体研究——基于对《华夏妇女名人词典》的统计分析

9:45-10:00茶歇

第五单元:性别与技术

主持:任玉凤

10:00–10:15袁园:俄罗斯女性与纺车装饰艺术

10:15–10:30滕晓铂:女性与中国民间手工艺

10:30–10:45梁萌:强控制与弱契约——互联网技术影响下的O2O家政业用工模式研究

10:45-11:00任玉凤:惠女水库工程技术的社会性别视角的研究

11:00-12:15全部专题集中讨论

医学史分会报告

地点:2103

主持:张大庆

14:00–14:10王勇、刘欢: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校前后的筹划

14:10–14:20董园园:东北近代西方医学教育史研究

14:20–14:30陈英汉:同济医学院(1950-1955)——溯长江的第二次迁徙

14:30–14:40颜宜葳:帮助中国血防工作驶入轨道的日本专家

14:40–14:50刘雪:从血吸虫防治看民国血防体系的建构

14:50–15:00张雲涵:“打鸡血运动”研究

主持:颜宜葳

15:00–15:10单艳华:民国时期我国口腔医学社会团体研究

15:10–15:20郑爽:20世纪40年代牙医学校纷争

15:20–15:30宋卓君、甄橙:脑卒中在ICD9-11中的编码变化及启示

15:30–15:40刘万阳:角膜移植手术技术历史溯源及发展历程

15:40–15:50杨威、马学博:石井式培养箱的发明与细菌战

主持:袁媛

19:30-19:40潘驿炜:居民健康、公共情绪与父爱主义——烟草控制的比较立法史

19:40-19:50陈帅锋:传承与调整——新中国麻精药品监管历程与趋势

19:50-20:00郭秀芝:白求恩与中国医科大学

20:00-20:10曹颖坤:红医精神在中国医科大学的不断传承

20:10-20:20谷晓阳:颜色、时尚与细菌——现代外科医生手术着装简史

20:20-20:30周鸿艳:高等医学院校徽志之蛇杖考证

20:30-20:40周敏:建国后肾虚的科学化研究

主持:高晞

08:00–08:10王银泉:17-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卜弥格中医译介和西传研究

08:10–08:20张树剑:对早期解剖描记的现象学解读——从老官山木人说起

08:20–08:30王兰平:《宁波镇海同义医院百年档案》编撰旨趣

08:30–08:40陈丽云:近代上海教会医院

08:40–08:50金东英:剑桥学者笔下的伍连德

主持:张树剑

08:50–09:00王磊:宋明医案中女性七情病因探析

09:00–09:10孙明:宋代儒医的含义及其类型特征

09:10–09:20姜姗:江户百“怪”——日本针灸模型造像艺术特点之比较

09:20–09:30张洪雷:《哈萨克医典》医学伦理思想研究

09:30–09:50茶歇

主持:夏媛媛

09:50–10:00宋铭恩:中国青霉素生产本土化的艰辛历程

10:10–10:20汤国星、刘静:张为申开启中国抗生素工业化生产之门

10:20–10:30张艳荣:以解密资料为基础的日本731部队细菌战与人体试验研究

10:30–10:40李鹏莹:日本731部队细菌战与人体试验研究案例——渡边边与超声波霍乱疫苗

10:40–10:50袁海燕:浅析近代东北鼠疫铁路防疫网的建立

主持:王勇

10:50–11:00何玲:特鲁多医生与结核病疗养院

11:00–11:10夏媛媛:俞自萍与国内第一本色盲检查图

11:10–11:20李曈:从本质到情境:遗传科学影响下的优生思想演变

11:20–11:30曾点:民国报纸中的医史展览会——医学文化建设的一个案例

11:30–11:40李慧涵:医学史研究热点与演进探析——以MedicalHistory为例

近现代科技史分会报告

地点:2405

主持:王扬宗

14:00–14:10史斌:铁路洋员与晚清铁路工业发展研究

14:11–14:21杨泽嵩:日本明治政府对清末度量衡改革的影响

14:22–14:32丁子星:摭谈晚清民众科普教育——以《点石斋画报》为例

14:33–14:43余智敏:《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科技知识述评

14:44–14:54李英杰:中华学艺社制度变迁研究

14:55–15:05崔瑾:经“救亡”而实现的“启蒙”——抗战时期中共组织下的大众科普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的尝试

15:06–15:16许亮:民国江西陶务局瓷业改良活动管窥

15:17–15:27马一鸣:民国时期云南科技思想与科学团体变迁研究

15:28–15:38付邦红:科学、社会与计划——1946年李约瑟给蒋介石的报告

15:39–16:00提问和讨论

主持:熊卫民

8:00–8:10张程:1950年代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8:11–8:21刘超: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早期历史研究

8:22–8:32范乐天:院系调整下——中国机械类学院、系和专业的设置与变迁

8:33–8:43刘洋:两条腿走路——技术革命背景下的科普政策研究

8:44–8:54姜玉平:再谈钱学森《建立我国航空工业意见书》

8:55–9:05李辉芳:集体化时期山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实践中的药械问题研究

9:06–9:16尹北直:危机应对下的中国近代水利科学建制

9:17–9:27叶梦姝:数值天气预报发展的路径选择

9:28–9:38王扬宗:从院务会议秘书处到秘书长制考略

9:39–9:50提问和讨论

9:50–10:00茶歇

主持:王大洲

10:00–10:10梁庆华: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历史演进研究

10:11–10:21田雪瑞:中央部委科研机构转制改革之路

10:22–10:32尹玉洁: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国际科学史大会始末

10:33–10:43朱胤臻:历史变革中的我国赴德留学研究(1972-1990)

10:44–10:54王大洲: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性变化(1992-2006)

10:55–11:05刘子娴:5G技术推动下中国高科技产品所遇瓶颈

11:06–11:16王国燕:中国科普图书的经典:《十万个为什么》在中国的半个世纪

11:17–11:27熊卫民:技术史研究的另一种进路——以音频自媒体研究为例

11:28–12:00提问和讨论

综合史分会报告

地点:2406

主持:杨舰

8:00–8:20郝新鸿:科学考察、空间权力与国家边界——基于近代西方对新疆地理科考的研究

8:20–8:40张依萌:张家口市崇礼区明长城遗址新发现铁铳研究

8:40–9:00任安波:从现象到“规律”——汤浅现象在中国的际遇

9:00–9:20容志毅、李瀛昱:西王母神话与玉及不死药传说和成仙信仰

9:20–9:40茶歇

9:40–10:00秦晋、杨舰:抗战中民生公司的修造船事业研究

10:00–10:20葛业静: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与1950s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群体比较研究

10:20–10:40高旭东:从分散到集中——现代中国天文学的曲折实践与重新布局

10:40–11:00侯捷:中美科技交流——以1971年两位美国科学家访华为例

11:00–11:20宋彦延:关于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的几点认识

11:20–11:40王公、杨舰:封锁的突破——中国微电子技术微米级台阶的跨越

科技考古分会报告

地点:2104

主持:朱铁权

14:00–14:15胡耀武:中国狗的驯化机制

14:15–14:30温睿:西藏西部格布赛鲁墓地出土釉砂的工艺与成分研究

14:30–14:45崔剑锋:汉代南北方施釉技术的融合——浙江上虞钙铅釉陶的发现与研究

14:45–15:00蒋洪恩:南昌海昏侯墓植物遗存研究

主持:秦颍

15:00–15:15朱铁权:中国古代外销瓷科技研究

15:15–15:30罗武干:青铜器产地与矿源的异同——以南阳夏响铺墓地出土青铜器为例

15:30–15:45胡悦:含硫氧化铜矿的还原冶炼模拟实验研究

主持:温睿

19:00-19:15李强:安徽怀宁县冶铜遗址初步调查研究

19:15-19:30郑殷芳:桐庐大源溪水利工程遗产特色及价值分析

19:30-19:45韩宾:全二维气象色谱分离技术在文化遗产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19:45-20:00李颖:哈密翼龙化石围岩病害机理研究

20:00-20:15管理:海昏侯墓竹简研究

主持:李乃胜

20:30-20:45黄凰:西沙群岛七连屿出水瓷的前期保护研究

20:45-21:00杨小平:广西浦北龙门窑遗存研究

21:00-21:15桑月侠:基于现代测试分析方法对淮北烈山窑制瓷工艺的初步研究

主持:崔剑锋

08:00–08:15秦颍:中国古代人造钡硅酸盐与钡矿资源

08:15–08:30李乃胜:超临界CO2技术在“南海I号”等古代沉船的脱盐与干燥应用研究

08:30–08:45凌雪:周原贺家出土西周铜质车马器加工工艺初步观察

08:45–09:00袁晓红:西周中央王朝的金属控制策略——以雒邑地区出土西周铜器的金属资源研究为中心

09:00–09:15葛威:东南地区史前豢鹿行为的同位素证据

09:15–09:30李文静: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原始瓷的产地分析

09:30–09:45胡飞:湖北大冶蟹子地遗址出土西周早期金属丝的初步科学分析

09:45–10:00董豫:稳定同位素考古质谱检测和数据报告的规范化问题

主持:蒋洪恩

10:10–10:15王晓琪:江苏地区出土木质文物的初步调查与分析

10:15–10:30马丁:北宋磁州窑系镶嵌瓷的科技分析

10:30–10:45姜奎腾:现代科技陶制文物保护

10:45–11:00杨阳、高策、丁宏:北京钟楼声效应研究——以青铜古钟为中心

11:00–11:15杨益民:先秦釉砂、冶铁术和玻璃的全球化

11:15–11:30吴妍:稻作起源与传播的新进展

11:30–11:45饶慧芸:中国早期医药的实证——小河先民摄食麻黄的新证据

11:45–12:00魏国峰:苏阳遗址白灰面的研究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邮政编码230026Email:kjs@ustc.edu.cn

THE END
1.从战国至明清,耧车如何助力古代农业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汉代,耧车迎来了它发展的黄金时期。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农业繁荣发展的重要阶段,国家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一系列鼓励农耕的政策相继出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耧车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推广。此时的耧车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它的外形更加精巧,各个部件之间的配合也更加紧密。耧车的耧斗被设计成https://gqt.scy.cn/info/1084/15731.htm
2.中国古代发明了什么样的农耕工具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呢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作为世界上文明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农业技术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自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当时的生存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系列革命性的农耕工具被发明出来,这些工具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https://www.aceya.cn/li-shi-ming-ren/560394.html
3.我国古代农具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青铜时代,我国农具的种类较以前变化不大,耒耜仍然是使用最广泛的翻土农具。但是,牛耕在商代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江西大洋洲商墓(一说是祀坑)出土的青铜犁头,为我国牛耕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可以佐证甲骨文中有关犁耕的记载。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903/16/8250148_858902173.shtml
4.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pdf资源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历程是一部生动的历史,它展示了农业技术与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从原始农业时期到明清时代,农具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创新和改进。 在原始农业时期,农具主要由天然材料制成,如石、骨、蚌、木等。这些工具大致分为农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三大类。农耕工具包括铲、耒、锄等,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yanyu111112/47960189
5.中国农业发展史20220628101053.pdf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 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 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 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 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628/8076111103004113.shtm
6.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环境与绿色发展现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农业遗产分会常务理事,以及《中国农史》《农业考古》《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家刊物编委。他长期从事中国农业史和农业文化研究,承担过“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农业通史”“科学知识的创造与传播”“亚洲可持续https://www.fx361.com/page/2021/0315/7769837.shtml
7.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貌及其特征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高潮,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随唐五代的持续发展,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大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走向总结。综观整个发展历程,16世纪https://www.fwsir.com/xz/html/xz_20061126201737_12102.html
8.浓缩百年粮食发展史!全国首家红色廉政粮所就在湛江南方+照片墙上展示着从建党初期到现代社会的粮食发展故事,各种现代人鲜少见过的粮食种植、收割、检测到储藏的农具,一个个复古粮食生产模拟情景,讲述着过去的故事。百年农耕文化和粮政发展历史浓缩在展馆内,全面展示着新中国粮食政策变迁中粮政文化的脉络肌理。 天花展示了从1949年至2022的年画,体现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5/12/c7675985.html
9.中国农业发展史(精选6篇)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ulgms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