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玩转新农具│玩转“新农具”互联网上添“丰”景

眼下,新农人已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新兴力量。这些拥有新思维、新技能、新观念的新农人,通过手机、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农具、新农资的灵活运用,既提升了农业生产力,创造了新的作业模式,又满足了不断产生的市场需求,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6月5日开始,重庆日报推出了“新农人玩转新农具”全媒体系列报道,报道了一个个新农人如何利用新农具为传统产业赋能,如何通过新农活为偏远乡村打开市场“蓝海”。他们之中,有的人靠直播实现了销售爆单,有的人靠短视频赢得了阵阵喝彩,还有的借助“云端”小程序,卖出了种在深山的农产品……

那么,新农人如何才能玩转新农具,为农业增添新“丰”景?

有情怀有坚持

敢于跳出“舒适圈”

无论是坚持做手工布鞋10年的巫溪县文峰镇“丝瓜络”鞋王何财明还是辞去五星级酒店返乡创业的电气工程师郭永昌,亦或是尚未毕业便一头扎进了养猪事业的“00后”养猪女孩袁滨,在这个城市化进程如此之快的时代,促使他们深耕农村并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只能是骨子里深厚的“三农”情怀。

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高度认可农村生活,并因为这份爱让他们有志于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迫切希望能为自己的村子带去新的种植、养殖思路、方式和理念。

事实上,他们中的不少人,原本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内求个安稳,但正是因为这种情怀,促使他们勇于跳出“舒适圈”,走上了一条看上去更艰难的路。

来自奉节的主播鲁应葱就是个中典型。她原本是奉节县平安乡扶贫办的一名工作人员,工作和收入都相对稳定,也无需绞尽脑汁去想创业的事。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因为她结对的脱贫户出现了“卖难”问题,使她从发动亲朋好友购买到在朋友圈吆喝,最终转型成为一名专业的电商主播。

带货的这4年里,她尝尽了苦头:从一遍又一遍在空荡荡的直播间里自言自语,到农产品出现亏损后,宁可自己承担也不让老百姓亏钱。她始终坚持的是为农服务,正如她在公司简介中写的一样:“谁说葱花不是花,是老百姓的一枝花。”

和她情况较为相似的是巫溪县政府办工作人员胡俊峰,为了推广“数智巫溪”小程序,他一有空就往村里跑,“其实,做这个工作是劳心又劳力,但政府并不会多给我一份工资。我主要的动力,还是来自于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更有效解决后的笑脸。”他坦言。

在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汪登荣和李伟是一对电商夫妻档,促使他们从微商转成电商的动力,也是看到了同村的残疾人况国荣的柑橘烂在了树上,因此发长文讲述一个残疾人种柑橘的不容易,并收到了热烈的回应。“这让我感觉到我做电商是一件很正能量的事。在农村工作其实很辛苦,也很枯燥,要真的热爱才能坚持下去。”汪登荣吐露出新农人的心声。

勤思考善学习

找寻赢得市场的密码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从单一农户种养或手工劳动为主,向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三产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尤其是手机、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农具的更迭之快、内涵之丰,更是对新农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正因如此,要玩转新农具,新农人应该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愿意去学习新技术,开拓新领域。

何财明原本做的是“两头在外”的手工制鞋加工业,其原料和销售渠道都是走的线下,但突然爆发的疫情阻断了这些渠道。当时已经40岁的何财明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奋起一搏,自掏腰包前往浙江学习直播技巧,最终实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销售额节节攀升。

又如,重庆金玖农业生态园柑橘基地的主人郭昌永在永川区仙龙镇创业时,也曾遭遇工人年龄偏大、技术跟不上,果园亏损严重等情况。关键时刻,他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四处考察学习,并利用自身曾经学习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搞发明创造,最终研发出了20多台(套)智慧农业物联网设备,实现了节本增效,扭亏为盈。

流量为王的时代,新农人也应具备敏锐的触觉,善于发现流量密码。“00后”养猪女孩袁滨就发现,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谁来种地”问题凸显的当下,自己的大学生身份和返乡养猪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成为了她的“流量密码”——短短几个月,她的短视频和直播就收获了18.6万点赞,还为养猪场引来了千名客户和上百万元投资。

卖产品也卖体验感

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互联网时代,技术只是产品竞争力的一部分,消费者比以前更加注重体验感。

于是,我们看到了酉阳县花田乡何家岩村的稻米新玩法。

传统的稻米销售,无非是拓宽销售渠道、加强品牌打造,最多再加上在电商平台销售。而腾讯公司与酉阳县达成合作协议后,利用自身的互联网思维、平台和技术优势,提出了在线上认养何家岩村稻田的思路,大大提高了趣味性,扩大了用户群体。他们开发的“何家岩云稻米”小程序,用户可以通过线上认养地图,直观感受何家岩村万亩梯田的旖旎风光,还可以在“水稻日记”中查看土壤墒情监测报告,并在24小时慢直播中实时观看稻田内的种植场景,体验感极佳。“既卖出了稻米又带来了游客,还给我们带来了互联网新思维。”谈及数字化工具带来的变化,花田乡党委书记邹艺感慨万千。

我们也看到了荣昌夏布产品的创新。

荣昌夏布源于汉代,有1000多年历史。近年来,荣昌夏布借助B站、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让许多年轻人了解到了千年夏布的魅力,但夏布产品设计创意方面还有待提高,总体来说设计偏向中老年群体,外观不够潮不够新。于是,荣昌夏布非遗传承人綦涛想到了用AI绘图软件来设计夏布产品。反复尝试和筛选后,一块锤头带头卡通龙装饰的养生锤产品图终于生成,并在市场上“一炮而红”——第一批4000件养生锤一售而空,订单排到了端午节之后。

此外,无论是鲁应葱将自己变成“追溯码”,到田间地头把每样农产品从出产、加工到成型的全过程呈现给观众,还是涪陵电商夫妻档通过“夫妻剧组”的方式拍视频带货,都重在营造一种体验感,参与感。

有了新农具的加持,搞农业不光可以卖农产品,也可以卖风景,卖体验感,从而让更多消费者愿意下乡、愿意围观、愿意参与,而新农人也要不断提高使用新农具的能力,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THE END
1.湖北秭归:丰收田野上有了“新农具”稻谷田地无人机操作手湖北近年来,该县成立了50多家农用无人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训了700多名操作手,购买无人机400多台(套),让无人机成为当地农民的“新农具”。 记者:潘志伟 饶饶 摄制:郑家裕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https://www.163.com/dy/article/JCCA2SRM05346RC6.html
2.新华时评·春耕新变“新农人”要干好“兴农事”“90后”农机手、有博士学位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回乡创业的土特产销售主播……春耕时节,田间地头活跃着这样一批“新农人”。 新时代农业发展渴求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新农人”。科技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从新中国初期的“二牛抬杠”,到收割机大规模作业;从亩产几百斤的常规稻,到亩产超千斤的杂http://www.81.cn/pl_208541/16300293.html
3.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脱贫攻坚战打出“互联网+”模式生意越来越红火,赵映却坐不住了。今年5月,赵映与另3位村播成立了“西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在新挂牌的公司墙上赫然用红笔写下:“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新公司专门做直播、小视频电商运营以及相关培训。 就在一个星期前,赵映和几位合伙人自费买了手机和直播架,免费送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006011504044719.html
4.新农人新农活新农具,直播带货成新潮近期,直播带货快速发展,手机正成为农民手里的“新农具”。应对疫情催生出了不少新业态,数字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给不少下沉市场的商户找到销路,转危为机。目前,苏宁拼购也在大力推广“直播助农+电商带货”新模式。 28日的这场运用“新农具”的直播活动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个小时内累计http://news.hnr.cn/xwhz/article/1/1335788156062142464
5.培育更多电商直播“新农人”调查研究科技论坛资讯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户“转型”成为网红主播,在直播平台展示农耕场景,推荐特色农产品。“新农人”把手机作为“新农具”、把直播变成“新农活”、把土地种上“云端”,让田间地头的农产品焕发全新的生命力,精彩“出圈”。电商“新农人”通过直播平台,可以直接与消费者进行http://www.agricoop.net/mobile/news/show.php?itemid=22674
6.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苹果园里的“新农人”。陇南市礼县曾是甘肃省深度贫困县,总人口54.2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8.41万人https://m.gmw.cn/2021-05/26/content_1302319864.htm
7.亩芒果产值达14亿元四川攀枝花仁和区芒果产业背后有“黑科技”田野里架起直播间,土特产变身“网红尖货”,通过数字化物流平台,仁和区培育“新农人”,解决农产品运输“堵点”“卡点”。 如今,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不仅为仁和区特色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发展空间,也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提供实际有效的探索路径,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https://m.thecover.cn/news_details.html?from=web&eid=0bgelMFfKSeH90qSdq8Jkw==
8.乌鲁木齐晚报走进乡村看振兴丨耕耘在春天——走进田间看乌鲁木齐市乡村用好“新农具” 干好“新农活”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 在新疆“淘宝村”米东区芦草沟乡人民庄子村,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电商直播基地正在进行建设收尾阶段,吸引了不少http://www.xaas.ac.cn/info/2065/93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