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一场“质”与“效”的动能转换

一年之计在于春,年年好景在于“新”。向新突破,以质求变,这个春天,“新质生产力”成为咸安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澎湃的新动能。

近日,记者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以及企业主体看到,新质生产力已经为咸安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力量、新机遇。

效率大提升

手机成为“新农具”

4月10日下午,官埠桥镇泉湖村200亩的高标准农田,在热闹的机械轰鸣中“沸腾”起来,数台翻耕船在水田中飞速驰骋,溅起水花带起泥。

“这田品质真好!”颇显“老气横秋”的评价,出自“90后”新农人刘志之口。俊朗的形象、时尚的穿搭,看上去和春耕现场“格格不入”。

“翻耕船打田能力略弱于打田机,能用翻耕船,说明土壤疏松、透气性强、品质好。”怕记者不信,刘志又拿出手机,点开由咸安农业农村局建设的咸安区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查询系统,用“北斗导航”定位泉湖村后,一连串的土壤数据便浮现出来。

“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H值……你看,这就是数据支撑,手机就是我的新农具。”刘志此番到访泉湖村,是应当地种粮大户邀请,开展稻种飞播。

随着翻耕结束,只见他麻利地将稻种灌进无人机挂舱,伴着一阵气浪,飞机直冲半空。刘志设好行距和线路后,随即开启巡航模式,无人机在卫星地图指引下自动播种。

无人机是刘志的另一台新农具。他自家的农田位于横沟桥镇孙田村,面积达400亩。之所以还有余力出来接活,全靠新农具。

在咸安,像刘志这样擅用新农具的新农人还有很多。他所在的“飞行俱乐部”就有20多人,满足本地农业生产之余,还组团“走出去”打市场。

经过两年的运行沉淀和意见反馈,咸安区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查询系统也启动了新一轮数据更新计划,大幅提高土壤监测频次,为“新农具”的施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咸安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就在于生产能力、生产效率、生产韧性的大幅增强与提升,生产领域的大幅拓展,生产收益的大幅增加。

从“靠天种田”到“靠科技种田”,咸安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形成。

质态更完善

数据成为“新农资”

一走进高桥镇刘英村奕喆农场,带着青草气息的清风扑面而来,池塘、草地、森林次第铺开,“现代感”与“乡土气”交相辉映,实为一个踏青郊游好去处。

让人难以相信的是,这里竟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巴马香猪养殖基地。

“这里一共有19栋‘猪别墅’,150亩猪场,10000头猪。”农场经理彭建介绍,之所以养猪没有异味,主要在于小猪吃的都是青饲料、粗纤维。

另外,生产污水经过专业设备净化后,能达到三级水质,再流经五片阶梯式荷塘进行生物净化,最终汇于一片鱼池。这里也是游客游玩的核心区域。

让养猪场成为农旅综合体,离不开巨大的投资量。奕喆农场一期的“创新农业循环体观光区”已投入2000万元,二期投资8000万元的“智慧农场示范区”正在建设。这么大的投入,产出又该如何保证?

在APP中,整座农场被“产业数字化”,“搬”进互联网,就好像一个手机游戏,用户不仅可以认养小猪,还能开展社交娱乐,通过视频监控实时看到自家小猪生长情况。

农场香猪的认养价格从1500元至3000元不等,而青饲料也需线上购买,一年费用约1500元。目前已有3000头小猪获认养,其中1800元一头的五月龄香猪最受欢迎,均已售罄。

“现代人对生活品质需求越来越高,也更加注重消费体验,全程可视化的生产,既满足消费需求,更为我们打开高端市场提供了广阔空间。”农场老板张喆说。

香猪长至50公斤左右即可宰杀,包装后用冷链送至用户家中。也可以3980元的回收价出售给农场,由农场另行销售,还能略有盈余。记者采访当天,就有来自汕头市的经销商拖走35头猪。

显而易见的是,新质生产力正在赋能咸安传统产业焕发新机。

销路更畅通

直播成为“新农活”

位于市主城区十六潭路的“淘醉咸宁”电商平台总部,两位主播正在张罗着新一天的直播。直播间内,摄像头、柔光灯、绿幕一应俱全,精美包装的腐竹、莲子米、土鸡汤,一一摆上了桌。

“淘醉咸宁”电商平台在咸安当地已是小有名气,拥有相对稳定的用户群。经过多年发展,在市主城区建起4家实体店、1家仓储店、1个农产品收购配送点以及1个电商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

“我们所做的,其实是‘整合’+‘增值’服务。”企业负责人朱紫颖介绍。

具体来说,就是将农户零散的农副产品,通过位于亿丰农贸市场的收购点集中收购,随后进行精致包装,冠以自有品牌,利用渠道优势再对外销售。既解决了农民“变现”难题,也让产品便于进入线上大市场,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将农产品带到“线上”,除了广开销路,更有助于企业发展。通过对销售情况、消费习惯、资金流动进行大数据分析,就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去年,该公司仅农产品销售一项,就创造了800万元产值。今年该公司新启动的直播业务,则是计划在传播力上再“加码”。

农活,泛指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工作。传统观念中,农活可以细分到耕地﹑播种﹑施肥﹑收割。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好产品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会吆喝”早已是必备技能。

随着国内直播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用户群体持续增加,咸安各地农业主体争相搭上这波“快车”,掀起了“直播经济”的热潮。

这场热潮之下,劳动者成为主播、直播设备平台成为劳动资料、农产品成为劳动对象,三者优化组合,新质生产力活力迸发。最终实现的是销售效率和商品流通速度大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THE END
1.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变成“新农活”曙光随着农产品乘“云”走向全国,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变成“新农活”,“三新农”理念激励着曙光村农民变身“新农人”,勇闯短视频和直播风口,走出了一条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正北方云仓’主要销售产品覆盖自治区知名的农副特产品,带动了50多名村民就业,每人月收入3000元https://www.0471tv.org.cn/content/2024-03/03/content_80180419.html
2.数据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直播带货是指通过一些互联网平台,使用直播技术进行商品线上展示、咨询答疑、导购销售的新型服务方式。在广大农村,数据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的景象也已经很普通。“白菜GG”真名林万华是一名来自福建省的95后返乡创业大学生,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社交平台发布家乡漳州的风土人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817346075821624710&fr=search
3.“手机成新农具直播成新农活”农民网红直播观众超650万人“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数据变成新农资”,是科技赋能的美好愿景,也是很多村镇希望搭上的快车。但直播售卖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售后服务跟不上,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供应链还在初级阶段,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农业农村部也正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农民用手机和互联网销售https://news.cctv.com/2019/09/29/ARTIlXxtdKELXVxJdl4F1S4r190929.shtml
4.新春走基层小山村里的“新农事”他们以技术入股,在春节前夕,分得了红利。焦霞每个月有4000元的工资,还有五险,她管理的一号棚分红有2万多元。 乔石认为,这样做实现了新农村的建设和“新农人”的孵化,让数据变成“新农资”,让手机变成“新农具”,让直播变成“新农活”,真正连农、富农、带农,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https://m.jnnews.tv/p/871347.html
5.续写春天的故事河南周口:农资市场新变化手机成为新农具,网购农资比品牌,问诊配方选肥料,不买农资买服务……春耕、春播、春管农忙时节,在有“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省周口市,农民选购农资、农具出现新变化,市场变得“潮”起来。今年他托管两户在外务工村民的10多亩地,种上强筯小麦。目前,该县已成立农机专业https://m.gmw.cn/2022-04/04/content_1302882161.htm
6.榕江:用好手机“新农具”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榕江县先后培训新媒体主播4万余人,开播1.28万个帐号,一大批“新农人”用活新媒体平台,将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带货变成“新农活”,大力推介“贵州村超”以及当地农特产品、特色美食、特色民族文化等,通过数字经济赋能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一支强大的“主力军”。 http://rj.wenming.gog.cn/xczx/20241126/20241126_9333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