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报记者走访3个村发现农民有了“新收获”

除了农作物,农民还能从田间地头收获什么?

秋分时节,又是一年中国农民丰收节。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惠州日报记者分别走访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水口街道万卢村及龙门县平陵街道祖塘村,在了解这3个村的农民丰收情况时记者发现,除了农作物,新农人还利用新农具、新农资从田间地头收获“智”富粮、“智”富果。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速,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惠州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犁、耙、耕牛、背式杀虫喷雾器、镰刀、打谷机、风车等传统农具,正在被农机、无人机、智能手机、传感器、监测仪、物联网等新农具代替。3个村的新农人用新农具干新农活——驾驶农机、遥控无人机、监测数据、直播带货等,用流量、数据、品牌、价值等新农资收获“智”富粮、“智”富果。他们“慧”种地,种出“智”富路。

机械化收割。

用新农具干新农活

农机手机无人机双屏电子秤大合唱

日前,记者走进墨园村的墨园里传统农具展示厅,犁、耙、镰刀、打谷机、风车等传统农具一一呈现在眼前,这些农耕曾经的主角从村民家走进展示厅,逐渐退出农业历史舞台,而新农具开始登上墨园村农耕舞台。作为惠州首个“数字乡村试点”村,数字赋能墨园村农业,农机、无人机、智能手机、直播架、双屏电子秤等新农具悄然开(飞)进田间地头。

走进墨园村书香农场,这一季的番石榴和西瓜已采摘和销售一大半,但场主朱春阳还在番石榴树下摆着直播架,对着手机镜头向网友推介自己种的又甜又脆的无公害番石榴。见记者来了,朱春阳停下直播,先带记者参观他的家庭农场。

在这里,已见不到犁、耕牛、背式杀虫喷雾器、镰刀,翻地有开沟起垄机,施肥有背负式电动施肥器,除杂草有碎草机,杀虫有植保无人机,番石榴、西瓜等水果成熟后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市场反馈及调查可查阅智能手机“惠农鲜品”小程序里的数据……外出打过工、2015年回村与妻子共同创办书香农场的青年村民朱春阳,如今变身机手、飞手、主播。

“小时候,我帮父母用传统农具干过农活,人工种花生、拔花生,人工插秧,用镰刀割稻禾,踩打谷机打稻谷等,不但辛苦,效率还低,真的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朱春阳感慨地说,现在有了新农具,种地比父母那时候轻松多了。

在记者采访期间,有网友通过手机小程序“惠农鲜品”订购柠檬,朱春阳将一袋柠檬放在电子秤上过秤。他只需按电子秤屏幕上的柠檬图标,屏幕下方便显示出商品名称、单价以及过秤的重量、价格。电子秤是双面屏,同样的信息也向消费者显示,还弹出付款二维码,方便顾客扫码支付。

朱春阳告诉记者,这台电子秤实际上是一台与手机、电脑连接的智能系统,信息同步,线上线下一体。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小程序“惠农鲜品”下单,可以选择上门提货或者快递送货。小程序上还有农场位置导航,方便游客前来采摘。这个小程序,就是一个手机上的生鲜小超市,书香农场所有当季蔬果都可以在小程序上看到和购买,缺货时甚至可以预定。

新农人直播销售番石榴。

在龙门县平陵街道祖塘村创优菜场,工人韦小生提着一台小巧轻便的手提式电动蔬菜播种机,在田间“闲庭信步”,轻松地将菜种精准均匀地播撒在泥土里,1亩地不用10分钟就完成播种作业。

“每到农忙时节,我们菜农用的,不再只是头、锄头,还有锄草机、播种机、开沟起垄机等新农具。”韦小生说,以播种为例,现在使用手提式电动蔬菜播种机,方便快捷,效率提高,还不累人,大家称它为“傻瓜式”播种机。

在祖塘村租地500多亩的创优菜场由惠州市创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办,这台“傻瓜式”播种机是菜场场主、惠州市创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永祥研发的。他是学机械出身,开过矿,喜欢“捣鼓”机械。投身农业后,他研发新型实用农具一发不可收拾。

“手提式电动蔬菜播种机已成功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公司还自主研发新型开沟起垄机、蔬菜周转便用推车,分别面向全国各地蔬菜种植基地销售100多台、近300台。”唐永祥说,他研发的新农具,受到省内外菜场经营者欢迎,其中手提式电动蔬菜播种机基本覆盖广东各个菜场基地。

记者走访的3个村,“慧”种地不但体现在种果、种菜上,而且在种水稻上渐入佳境。在惠城区水口街道万卢村的广东海纳现代农业生态园万卢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从播种到收割,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特别是实现了双季稻无人机直播全基地覆盖,包括无人机播种、施肥和用药等。

“一个工人可以管理100亩到120亩稻田,我一个人曾统筹管理2600亩,这放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现在完全靠机械化。”在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工作过的老一辈农业人严万来感慨万千。他经历过耕牛犁田、背着喷雾器杀虫时代,手扶拖拉机耕田时代,也见证过后来的联合收割机、高速插秧机、无人机直播和无人机植保。

新农具逐步代替传统农具,提升了惠州市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据统计,2021年,惠州全市农机总动力108.87万千瓦,粮食烘干装机容量2600吨,居全省前列。其中,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58.87%;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1.91%,居全省前列;马铃薯在耕种管收、初加工、产业拓展等关键环节初步实现全程机械化。

无人机植保。

用新农资掘新效益

流量数据品牌价值当主角

除了肥料、化肥、农药,新农人还需要什么农资?

5G通信的科技加持,掀起了墨园村的一股直播热潮。“我们墨园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共有350间古建筑,是惠城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日前,在互联网企业半城科技党支部搭建的直播间里,墨园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红兰化身主播,向网友介绍着村里的古今巨变。

书香农场的番石榴、圣女果、西瓜、香瓜、贝贝南瓜等绿色农产品销售,除了通过游客和研学学生及其家长实地采摘外,主要通过直播带货和电商平台走向全国各地,如西瓜的三分之一是通过网络渠道完成销售。

在墨园村,种植番石榴1000多亩的惠州市惠城区众鑫创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廖爱红也玩直播带货,带领30多户种植户用电商平台流量来拓展销路,提升销量。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合作社积极利用电商网络销售平台,成功销售35万多公斤。

在祖塘村,惠州市惠兴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惠兴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慧文较早“触网”,2012年就在电商平台销售大米,先后进驻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后来,她又组织直播带货团队,深入稻田和大米加工车间进行直播,推介所生产的品牌大米,使公司“一米爱”大米销量稳步上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销售方式逐渐使龙门大米打开了全国市场。

除了流量,数据一词也在这3个村走红。

书香农场的双屏电子秤后台连接电脑和手机小程序“惠农鲜品”,打开小程序就可以看到农场的月销量、年销量、农资使用等数据。

朱春阳感慨地说:“有了这台智能设备,我可以随时知道每件商品的销量、每月甚至每日的收入情况,知道种植哪种蔬果最受市场欢迎,从而更精准地调整种植结构,科学经营农场。”2021年10月,他发现妻子给孩子做辅食用的贝贝南瓜不仅口感软糯,营养价值也高。有一次他通过直播带货推介时,受到网友追捧。夫妻俩当即决定,把贝贝南瓜种到书香农场。没想到“惠农鲜品”小程序反馈的数据显示前景相当好,于是夫妻俩决定扩大贝贝南瓜的种植面积。

海纳农业公司对精米销售也进行数字赋能,在社区和超市推广5G智能碾米终端机。这款终端机外形酷似ATM机,扫码付费后,机器里的稻谷现碾成米,而且温度保持15℃、水分保持15%,让消费者吃到口感最佳的大米。5G智能碾米机的后台管理系统连接着碾米机和手机移动端,通过后台管理系统或智能手机,可以查阅实时销售情况、库存量等,这些数据为公司制订销售策略提供依据。

新农人种植的农产品“触网”,引来了流量,生成了数据,“擦亮”了品牌。2020年7月,朱春阳给农场种植的水果、茶和生产加工的米、面条、糕点、零食小吃等注册了“墨园春香”商标。2021年3月,由惠州市惠城区众鑫创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注册人申请的商标“众榴缘”获批,廖爱红透露,合作社将围绕“众榴缘”商标对合作社所有的番石榴进行统一、有品牌意识的包装。

以现代农业的视角重新审视农业,农业蕴藏的新价值才能被挖掘出来。3个村不断挖掘农业的教育、生态、旅游休闲、文化价值,开发出农业新功能,让农田变课堂,开展农耕研学。新价值正在成为新农资。

2018年1月,来自肇庆市的年轻人陆明亮走进墨园村,深深爱上了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古村落。陆明亮是一名社工,熟悉文旅和研学市场。他和一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在墨园村委会的帮助下租下了墨园村的一栋百年老宅,投资200多万元,改造成民宿“墨园里”,并打造成一个自然教育和研学旅行的基地。他挖掘农业的教育价值,结合墨园村特色推出东江观光、插秧体验、木工制作、古法造纸等20多项活动。网红民宿“墨园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打卡拍照,每个周末还有100多名中小学生走进墨园村进行研学活动,其中就有来自广深莞的学生。

惠州市惠兴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祖塘村建立“一米爱”亲子农耕体验教育基地,整合高校教育、旅游机构、培训机构、摄影机构等资源,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天性,开设体验DIY课程,即分年龄段设置不同程度的课程,利用原生态的材料,制作农业手工品,如做稻草人、打米饼等,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开发少儿的心智。

海纳农业公司深入挖掘农业教育价值,探索以研学旅行为主业的稻田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将稻田变公园,将公园变课堂,打造农业产业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为中小学生认知水稻、感恩农业提供优质平台。

(统筹惠州日报记者何运平采写惠州日报记者何运平侯县军刘建威图片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汤渝杭)

THE END
1.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变成“新农活”曙光随着农产品乘“云”走向全国,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变成“新农活”,“三新农”理念激励着曙光村农民变身“新农人”,勇闯短视频和直播风口,走出了一条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正北方云仓’主要销售产品覆盖自治区知名的农副特产品,带动了50多名村民就业,每人月收入3000元https://www.0471tv.org.cn/content/2024-03/03/content_80180419.html
2.数据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直播带货是指通过一些互联网平台,使用直播技术进行商品线上展示、咨询答疑、导购销售的新型服务方式。在广大农村,数据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的景象也已经很普通。“白菜GG”真名林万华是一名来自福建省的95后返乡创业大学生,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社交平台发布家乡漳州的风土人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817346075821624710&fr=search
3.“手机成新农具直播成新农活”农民网红直播观众超650万人“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数据变成新农资”,是科技赋能的美好愿景,也是很多村镇希望搭上的快车。但直播售卖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售后服务跟不上,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供应链还在初级阶段,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农业农村部也正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农民用手机和互联网销售https://news.cctv.com/2019/09/29/ARTIlXxtdKELXVxJdl4F1S4r190929.shtml
4.新春走基层小山村里的“新农事”他们以技术入股,在春节前夕,分得了红利。焦霞每个月有4000元的工资,还有五险,她管理的一号棚分红有2万多元。 乔石认为,这样做实现了新农村的建设和“新农人”的孵化,让数据变成“新农资”,让手机变成“新农具”,让直播变成“新农活”,真正连农、富农、带农,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https://m.jnnews.tv/p/871347.html
5.续写春天的故事河南周口:农资市场新变化手机成为新农具,网购农资比品牌,问诊配方选肥料,不买农资买服务……春耕、春播、春管农忙时节,在有“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省周口市,农民选购农资、农具出现新变化,市场变得“潮”起来。今年他托管两户在外务工村民的10多亩地,种上强筯小麦。目前,该县已成立农机专业https://m.gmw.cn/2022-04/04/content_1302882161.htm
6.榕江:用好手机“新农具”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榕江县先后培训新媒体主播4万余人,开播1.28万个帐号,一大批“新农人”用活新媒体平台,将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带货变成“新农活”,大力推介“贵州村超”以及当地农特产品、特色美食、特色民族文化等,通过数字经济赋能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一支强大的“主力军”。 http://rj.wenming.gog.cn/xczx/20241126/20241126_9333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