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新农人逐梦田野为乡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时下,在浙江温州,许许多多的手艺人、创业创新青年等,扎根沃土,化身新农人,触网逐梦田野,带动村民致富,引领山乡巨变,绘就了一幅幅乡村共富的美丽画卷。

??乡村工匠“破土而出”

??艺术赋能为乡村注入蓬勃活力

??日前,农业农村部、文旅部等七部门共同研究确定了全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认定名单,来自温州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源木活字印刷术传承人王法万入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源木活字印刷术传承人王法万。温州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王法万出生于“木活字印刷术之乡”——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村,至今与木活字已打了近50年交道。在他看来,想要木活字文化复兴,就得开发市场需要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传承技艺并得到发展。”

??共富路上,如何不断推陈出新,让传统手艺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温州的乡村工匠正在共同答题。

??农创客田间地头唱主角

??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温州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搭建、氛围营造,培育了一批有知识、有活力、有创新创业热情的农创客。他们选择回归乡野、扎根农村,在田间地头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眼下正值春耕备耕时节,“全国农业技术能手”曾祥亮成立的龙港市信实庄稼医院也跟着忙碌起来。从种子、农药到农技辅导、虫害监测及农残检测等项目,该医院致力于让农民“问医”有处可寻、庄稼“生病”有药可治。

??作为异乡人的曾祥亮,扎根温州农村,一待已是十五年。近年来,他将医院从线下开到线上,从起初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和农资供应的专项服务模式,发展成为集无人机飞防、惠农金融、农产品营销等全产业链综合服务的区域性农业龙头企业,服务辐射周边6个县(市、区)20个乡镇超10万亩地,助力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叶玉婷出生于中国铁皮石斛之乡乐清。2011年,面对家乡铁皮石斛行业同质化严重的局面,她辞去工作回乡投身铁皮石斛行业。

为了深入了解铁皮石斛,刚回来时,叶玉婷整日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流取经。几年间,她对接各大科研院所开展铁皮石斛技术攻关以及铁皮石斛叶、花、茎的综合利用和开发等,再以互联网形式将农民的产品卖向全国。目前,已培育铁皮石斛良种2个,种植面积达800多亩,年产值3000多万元,带动村民就业300多人。

??叶玉婷对接各大科研院所开展铁皮石斛综合利用和开发。温州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如今,在温州,带领农户走上致富路的农创客不在少数。“在家门口务农,还能带动村民就业致富,真是不敢想象。”叶玉婷说。

??农播客助力农货出山

??拿起“新农具”、忙起“新农活”

??在4月3日举行的2024年永嘉乌牛早茶推介会上,“温州蛟哥”等农播客们忙起了“新农活”。他们席地而坐,架起“新农具”手机,直播推介茶产品。这样的业态模式在温州乡村正逐渐成为常态。

??2022年,温州市启动农播“个十百千万”行动,推进电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厚植温州农播人才成长沃土;2023年,温州市启动点亮乡村“百千”行动,进一步激活乡村产业、乡村资源、乡村人气。

??为引导农播客更好发展,温州各地引导搭建电商平台,促进农产品销售。一批批养在深闺人不知的农货搭“网”出山,销往全国各地。据介绍,2023年温州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122.8亿元。

??常大君直播带货苔藓微景观。温州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从乡村网红农民到专业直播团队,越来越多的农播客带着山货闯出了各自的新市场。如文成乡贤常大君,利用新媒体平台,帮助当地农户开展直播等技能培训,孵化新农人,打造更多电商“直播间”,不仅带来了流量,也带来了增量,让村民的共富路越走越宽。

THE END
1.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变成“新农活”曙光随着农产品乘“云”走向全国,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变成“新农活”,“三新农”理念激励着曙光村农民变身“新农人”,勇闯短视频和直播风口,走出了一条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正北方云仓’主要销售产品覆盖自治区知名的农副特产品,带动了50多名村民就业,每人月收入3000元https://www.0471tv.org.cn/content/2024-03/03/content_80180419.html
2.数据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直播带货是指通过一些互联网平台,使用直播技术进行商品线上展示、咨询答疑、导购销售的新型服务方式。在广大农村,数据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的景象也已经很普通。“白菜GG”真名林万华是一名来自福建省的95后返乡创业大学生,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社交平台发布家乡漳州的风土人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817346075821624710&fr=search
3.“手机成新农具直播成新农活”农民网红直播观众超650万人“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数据变成新农资”,是科技赋能的美好愿景,也是很多村镇希望搭上的快车。但直播售卖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售后服务跟不上,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供应链还在初级阶段,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农业农村部也正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农民用手机和互联网销售https://news.cctv.com/2019/09/29/ARTIlXxtdKELXVxJdl4F1S4r190929.shtml
4.新春走基层小山村里的“新农事”他们以技术入股,在春节前夕,分得了红利。焦霞每个月有4000元的工资,还有五险,她管理的一号棚分红有2万多元。 乔石认为,这样做实现了新农村的建设和“新农人”的孵化,让数据变成“新农资”,让手机变成“新农具”,让直播变成“新农活”,真正连农、富农、带农,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https://m.jnnews.tv/p/871347.html
5.续写春天的故事河南周口:农资市场新变化手机成为新农具,网购农资比品牌,问诊配方选肥料,不买农资买服务……春耕、春播、春管农忙时节,在有“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省周口市,农民选购农资、农具出现新变化,市场变得“潮”起来。今年他托管两户在外务工村民的10多亩地,种上强筯小麦。目前,该县已成立农机专业https://m.gmw.cn/2022-04/04/content_1302882161.htm
6.榕江:用好手机“新农具”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榕江县先后培训新媒体主播4万余人,开播1.28万个帐号,一大批“新农人”用活新媒体平台,将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带货变成“新农活”,大力推介“贵州村超”以及当地农特产品、特色美食、特色民族文化等,通过数字经济赋能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一支强大的“主力军”。 http://rj.wenming.gog.cn/xczx/20241126/20241126_9333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