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河北“头雁”领航,乡村全面振兴汇聚人才底气河北经济网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河北省扎实有效开展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2022年全省“头雁”项目绩效评估位列全国第一梯队,2023年项目资金任务增长43%。目前,已完成700人项目培育和1000人线下教学培育,辐射带动周边4.2万名农户共同发展,实现了“头雁”领航、雁阵齐飞的显著效果,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头雁”也是新质生产力

日前,在保定市清苑区南王庄村的一处育苗暖棚里,一株株西瓜苗长势喜人,瓜农们正抢抓农时进行幼苗嫁接,为西瓜增产增收抢占先机。

“素环,你说我家西瓜追施什么肥好?”“素环,咋能保住西瓜甜度?”……针对瓜农们提出的问题,李素环总是把技术倾囊相授,耐心解答。

李素环(左一)来到大棚里,跟瓜农交流西瓜种植技术。刘小萌摄

李素环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西瓜种植“土专家”,也是河北省“头雁”学员。这些年,通过成立合作社,李素环带领乡亲们致富的脚步越来越快。他们与多家科研单位达成技术协作关系,设立农业创新驿站、西瓜研究所。在他们的带动下,整个清苑区西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年产量60万吨,产值突破了12亿元。

李素环是河北省大力实施“头雁”项目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河北省“头雁”学员多数是河北省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等7类主体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这些成功的“头雁”,不论他们来自何方,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科技,喜欢把科技和自己经营的产业相融合,不断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他们从科技中寻找破解生产经营难题的方法,从科技中发现乡村产业发展的机会,从科技中获得超越同行的竞争优势,也在与科技的融合中增长了带动当地乡村产业发展和带领乡亲致富的本领。

河北省2022年度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班现场。河北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自2022年起,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积极实施河北省“头雁”项目,每年对遴选出的乡村产业带头人开展为期1年的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头雁’就是农业产业发展中新质生产力的源泉。”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宋双印表示,河北省在遴选培育对象上突出“优”;在遴选培育机构上突出“高”;在培育模式上突出“新”;在培训管理上突出“细”;在跟踪服务上突出“实”;在文化建设上突出“精”。到2026年,河北省将培育5000名“头雁”学员。

“新农具”赋能“头雁”抢跑新赛道

近年来,各类数字化应用场景下的“新农具”层出不穷,手机应用技能、农产品电商、智慧农业等内容已纳入“头雁”培育课程体系。

“一场直播就卖出去了30万元的蜂蜜,搁以前想都不敢想。”参加完“头雁”项目培训后,石家庄赞皇县蕊源蜂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岳峰马上学以致用,与石家庄一位知名网络主播进行直播带货合作,这个销售额令他相当满意。“过去我们自己直播销售,一场销售额最多也就一两千元。”

带货主播正在直播间宣传特色农产品。王小青摄

浙江之行,让王岳峰感受到河北在互联网营销人才储备上的差距。“在浙大学习时我发现,浙江服务农产品线上销售的互联网公司和专业人才非常多,他们和农业企业之间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合作机制,在合同设计、佣金分成、主播台本设计、场控方面都有成熟的模式。”王岳峰说。

产业发展,品牌先行。从学校归来后,王岳峰深入思考企业面临的现状,结合所学知识和客户需求开发了快销的蜂蜜柠檬水、小青柑蜂蜜水,该产品一经上市就收到了良好的反响,主打产品蜂蜜柠檬水也成为赞皇县对外接待的官方用水,很多代理商将产品带到各大酒店、卖场,销售效益良好,提高了客户对新健康饮品的认识和经销商的积极性。截止到2023年底累计销售超20万件,销售额600多万元。

新赛道上,加快推动数字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更离不开农民数字素养的提升。

在石家庄市鹿泉区一家智慧农业工厂,技术人员查看采用无土栽培系统种植的作物生长情况。许建园摄

如今,河北一大批“头雁”正用活新媒体平台,将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带货变成“新农活”,通过利用流量效应搭建农特产品输出的新渠道,走出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优化培育体系做强“头雁”孵化器

河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总结会议现场。河北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提高遴选质量,切实在“选”字上发力。为了选好学员,充分发挥市县对产业、人头情况熟的优势,把地方产业发展急需的,干得好、有潜力、能带动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选出来推上来;同时,面向社会开展网络平台报名,河北省分行业对学员的生产经营状况、示范带动作用、行业影响力等进行把关。目前,石家庄、邯郸、邢台等市的“头雁”学员都达到了300人左右,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优化培育体系,切实在“育”字上发力。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学员的知识水平、产业分布、技术需求等情况,与培育机构反复对接磨合确定培育专题。2022年,在浙江大学按照主体类型分类,设置了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带头人等3个专题,在中国农大、河北农大按照产业分类设置了粮食生产、蔬菜技术等4个专题。在“四个一”培育模式基础上,2023年又采取了15天集中培训加七天产业培训的两阶段模式,综合运用集中授课和分散实训,线上学习,线下面授、现场体验和交流互访。同时,专题优化调整为13个,增加了休闲农业园区、农村电商、农业经理人、农机大户等培育专题,更贴近我省产业发展实际,学员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

宋双印说,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进一步整合部门间优质教育培训资源,促进“培训—中职—高职”有效贯通,为“头雁”提供终身教育途径。同时,加快衔接科技、教育、金融等多种社会资源,为“头雁”学员创业兴业架桥铺路。通过“头雁”项目的实施,整合全体“头雁”的资源和力量,联农带农,抱团发展,形成长尾效应,引领一方,带动一片,让“头雁”学员在广袤的乡村大施拳脚,大展身手,共同绘就河北乡村振兴梦。

THE END
1.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变成“新农活”曙光随着农产品乘“云”走向全国,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变成“新农活”,“三新农”理念激励着曙光村农民变身“新农人”,勇闯短视频和直播风口,走出了一条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正北方云仓’主要销售产品覆盖自治区知名的农副特产品,带动了50多名村民就业,每人月收入3000元https://www.0471tv.org.cn/content/2024-03/03/content_80180419.html
2.数据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直播带货是指通过一些互联网平台,使用直播技术进行商品线上展示、咨询答疑、导购销售的新型服务方式。在广大农村,数据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的景象也已经很普通。“白菜GG”真名林万华是一名来自福建省的95后返乡创业大学生,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社交平台发布家乡漳州的风土人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817346075821624710&fr=search
3.“手机成新农具直播成新农活”农民网红直播观众超650万人“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数据变成新农资”,是科技赋能的美好愿景,也是很多村镇希望搭上的快车。但直播售卖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售后服务跟不上,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供应链还在初级阶段,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农业农村部也正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农民用手机和互联网销售https://news.cctv.com/2019/09/29/ARTIlXxtdKELXVxJdl4F1S4r190929.shtml
4.新春走基层小山村里的“新农事”他们以技术入股,在春节前夕,分得了红利。焦霞每个月有4000元的工资,还有五险,她管理的一号棚分红有2万多元。 乔石认为,这样做实现了新农村的建设和“新农人”的孵化,让数据变成“新农资”,让手机变成“新农具”,让直播变成“新农活”,真正连农、富农、带农,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https://m.jnnews.tv/p/871347.html
5.续写春天的故事河南周口:农资市场新变化手机成为新农具,网购农资比品牌,问诊配方选肥料,不买农资买服务……春耕、春播、春管农忙时节,在有“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省周口市,农民选购农资、农具出现新变化,市场变得“潮”起来。今年他托管两户在外务工村民的10多亩地,种上强筯小麦。目前,该县已成立农机专业https://m.gmw.cn/2022-04/04/content_1302882161.htm
6.榕江:用好手机“新农具”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榕江县先后培训新媒体主播4万余人,开播1.28万个帐号,一大批“新农人”用活新媒体平台,将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带货变成“新农活”,大力推介“贵州村超”以及当地农特产品、特色美食、特色民族文化等,通过数字经济赋能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一支强大的“主力军”。 http://rj.wenming.gog.cn/xczx/20241126/20241126_9333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