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让农业更有“科技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作用,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更是释放数字红利、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它以数字化赋能开启了乡村振兴新模式,不断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让农业更有“科技范”。

“新农具”干好“新农活”农业搭上互联网经济“快车”

农村不仅有农业,还有依靠农业赖以为生的广大农民。传统农业场景是这样的:农民利用各式农具做农活、搞生产,作物成熟之后通过各种销售渠道完成商品交换进行价值变现。

而在当下信息变革的互联网时代,数字化赋能农村产业的新基建,让手机成为新的农具,让数据成为新的农资,让直播成为新的农活,也让农村、农民、农业搭上了互联网经济的时代快车。

小山村通了“5G高速路”,坐在家里就把农活干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郭昌福的家在璧山福禄镇红山村,村里有种植红橘的传统,因为没法使用大型机械,以往村民们只能用最传统的方式劳作,有时还会因为销路问题,导致果子成片烂在地里。

农村网络设施建设,让郭昌福真正尝到了甜头。这不,马上就到了李子的丰收季,郭昌福家的李子可是出了名的甜,为啥?

山坡上有小型气象站,风速传感器不停转动,果园里还来了机器人“管家”,可以移动采集温度、光照数据,实时控制水果的品质。正是有了这样标准化种植、精细化管理,小郭家的水果甜度提升了2到5度,收入也水涨船高。

此外,果农们还通过网络直播带货、网络平台展示等,持续拓宽农产品网络销路,销售收入得到明显提升。

如今,手机成了农民手里的“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直播带货”成了“新农活”,“订阅”“流量”“打卡”等网络词语对于农民来说已经不再陌生。

这背后,是璧山区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持续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

截至2021年底,璧山区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7%,农业生产数字化总体水平达到28.5%。其中,大田种植信息化率10.74%,设施栽培信息化率16.55%,畜禽养殖信息化率56.56%,水产养殖信息化率23.42%,农产品网络零售率7.67%,年销售额达到3.2亿元。

乡村通信设施不断完善,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APP层出不穷,智慧农业、智慧物流等数字化转型,正为璧山乡村振兴、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智慧”与“颜值”双提升“菜篮子”拎出幸福感

鸡冠石智慧农贸市场,作为璧山区打造的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是璧山首家智慧农贸市场,在这里,拿着手机扫一扫,就可以了解农产品的产地、生长过程、加工流程等各种信息。

该市场按照星级“农贸市场+超市”的装修标准,以展供销+互联网于一体,将农贸市场打造成“电子支付全追溯、网上交易全过程、信息数据全公开、信用等级全透明”的数字化农贸市场。

早上9点,正是买菜的高峰期,人来人往的鸡冠石智慧农贸市场内,蔬菜、粮油、水果、海鲜水产、家禽肉等20余个区域划分明确、种类齐全、整洁有序。生熟食分区,肉丸档、豆制品档配置保鲜柜及冷藏柜等设备;优化通风设计,设置消防通道;落实管理制度公示,档口招牌统一,装饰统一。每一个细节都显示着以人为本的“温度”,市民逛市场就和逛超市一样舒适。

“农贸市场完全不一样了,设计更漂亮,环境也越来越好,手机支付、智慧称重都很方便。”在附近生活多年的吴女士谈起数字技术带来的便捷与良好的购物体验,赞不绝口。

此外,农贸市场还特别设置了集成农产品检测、放心农贸触摸查询机等一系列“高大上”的智能设备。

能清晰地展示每日菜价、实时交易情况、市场食品安全快检室、菜品农残检测信息、市场分类统计数据等信息,既保证顾客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又方便摊主精准把控市场和市民需求,有选择性进购畅销品种。

无论是小郭家的“智慧果园”,还是鸡冠石智慧农贸市场,数字技术带来的巨大变革,正逐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这也是璧山在大力实施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有益探索。

按照规划,下一步,璧山将抓好“三农”大数据平台建设,重点推进“三农”大数据信息平台(第二期)建设工作,进一步整合农业农村系统现有监管和服务平台数据,建立农业自然资源、农村集体资产、农村宅基地、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数据库,建设智慧农业监测体系及全区农业主导产业数字“一张图”。

大力开展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加快推进智慧农业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率先落地试用,支持市场主体开展智慧农业应用,示范促进现代农业提质。

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基层供销社、益农服务站等平台,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电商发展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与西部(重庆)互联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培养农村直播电商人才、打造村集体网络直播间矩阵、宣传直播账号孵化、销售重点适网农产品、打造“网红”农产品等,推动农产品直播电商发展。

随着国家一系列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产业形态不断丰富、产业集群不断形成,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数字化赋能的农业产业,正逐渐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

记者手记

数字科技赋能农业转型升级

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面对未来农业生产智能化、流通电商化、服务多元化的发展新趋势,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数字动能,抓住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积极进行业务开拓和服务升级,实现产业快速转型发展。

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将农业种植的现实世界转化为以地块为单位的数字世界,让耕地地块、种植作物、土壤肥力、土地气象、作物长势、作物灾情等信息可以直观呈现,助力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蓬勃发展。

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着力推进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品牌化。以农产品深加工及物流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全面打通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通道,着力推进农业经营网络化,全力打造区域数字农业发展新优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构建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电子销售系统等,推动实现农产品品质优、销路旺。手机扫一扫,就可以了解农产品的产地、生长过程、加工流程等各种信息。

数字信息技术还可以助力农产品销得更好、销得更远。随着数字乡村的深入推进,当前,璧山越来越多的农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在淘宝、抖音、快手等平台,以直播的方式将自家的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奔腾而至,搭上了数字信息技术+互联网经济快车的传统农业,一定会驶向幸福美满的“终点站”。

THE END
1.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变成“新农活”曙光随着农产品乘“云”走向全国,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变成“新农活”,“三新农”理念激励着曙光村农民变身“新农人”,勇闯短视频和直播风口,走出了一条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正北方云仓’主要销售产品覆盖自治区知名的农副特产品,带动了50多名村民就业,每人月收入3000元https://www.0471tv.org.cn/content/2024-03/03/content_80180419.html
2.数据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直播带货是指通过一些互联网平台,使用直播技术进行商品线上展示、咨询答疑、导购销售的新型服务方式。在广大农村,数据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的景象也已经很普通。“白菜GG”真名林万华是一名来自福建省的95后返乡创业大学生,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社交平台发布家乡漳州的风土人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817346075821624710&fr=search
3.“手机成新农具直播成新农活”农民网红直播观众超650万人“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数据变成新农资”,是科技赋能的美好愿景,也是很多村镇希望搭上的快车。但直播售卖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售后服务跟不上,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供应链还在初级阶段,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农业农村部也正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农民用手机和互联网销售https://news.cctv.com/2019/09/29/ARTIlXxtdKELXVxJdl4F1S4r190929.shtml
4.新春走基层小山村里的“新农事”他们以技术入股,在春节前夕,分得了红利。焦霞每个月有4000元的工资,还有五险,她管理的一号棚分红有2万多元。 乔石认为,这样做实现了新农村的建设和“新农人”的孵化,让数据变成“新农资”,让手机变成“新农具”,让直播变成“新农活”,真正连农、富农、带农,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https://m.jnnews.tv/p/871347.html
5.续写春天的故事河南周口:农资市场新变化手机成为新农具,网购农资比品牌,问诊配方选肥料,不买农资买服务……春耕、春播、春管农忙时节,在有“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省周口市,农民选购农资、农具出现新变化,市场变得“潮”起来。今年他托管两户在外务工村民的10多亩地,种上强筯小麦。目前,该县已成立农机专业https://m.gmw.cn/2022-04/04/content_1302882161.htm
6.榕江:用好手机“新农具”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榕江县先后培训新媒体主播4万余人,开播1.28万个帐号,一大批“新农人”用活新媒体平台,将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带货变成“新农活”,大力推介“贵州村超”以及当地农特产品、特色美食、特色民族文化等,通过数字经济赋能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一支强大的“主力军”。 http://rj.wenming.gog.cn/xczx/20241126/20241126_9333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