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里有了新质生产力后有啥新变化?看农户新农事的“三本账”农机新浪科技

“小雪”时节一过,该收的稻子不再“养”,麦子下地忙。

“连续几个大太阳晒过,稻子含水分应该符合标准,赶紧收。”昨日,在宝应县黄塍镇江跳村,种田大户吉沐兵一边指挥机械收割稻子、翻耕埋茬,一边还要筹划播种冬小麦的种子。

“我们这边多数是晚粳稻,普遍收割迟;这个时候小麦种子用量大,价格也贵了。”精明的吉沐兵心中有本账:相比10天前,晚粳稻穗粒含水分普遍在24%以上,如今下降到18%以下,卖粮时水分折扣不一样,一正一反收入更划算;至于播种冬小麦,确认品种就行,其他农事委托给农服公司省时省力还省心。

近日,周晗在宝应县先后走访了黄塍镇、安宜镇几个村的秋收秋播现场,发现不光是种田大户吉沐兵的“账本”算得精,更多农户将种田事托管,尤其是玖加伊农服公司提供的“精准等深播种”一体机械化作业,带来的受益至少要算节本、增收、生态“三本账”。

增收:每亩可提高产量10%—30%

当天下午,吉沐兵卖掉了第一批稻谷,单价1.16元/斤,亩均收入1605.08元。

“这个收入还不错,也多亏了条播技术好。”家里种了600亩,还来兼职收割机手的朱芹节颇为感触地说,“稻麦种成行,台风都能扛”,今年水稻灌浆期遭遇高温漫长,普遍影响稻谷穗粒质与量,凡是找农服公司托管“条播”的,禾苗行距均衡,通风透光,分蘖充分,茎秸粗壮抗倒伏,产量普遍提高10%—30%,比“撒播”收成好很多。

“应用精准耕播一体化技术,将带来粮食种植方法的重大变革。”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洪程说,我国四大平原地区现有6.4亿亩(含复种)稻麦连片耕地,如能全面推广“精准等深播种”一体机械化作业技术,每年可增产粮食5200万吨,增收1400多亿元,相当于增加耕地面积1.14亿亩。

节本:可减少耕种成本20%—30%

里下河地区水稻田土壤粘性大,传统播种机械用种量大露籽严重,直接影响冬小麦出苗率。在安宜镇东升村,周晗看到一种新机具:旋耕,施肥,埋茬,镇压整平,压种槽,播种,覆土,镇压……好似一气呵成。

“这种机具有核心技术,能把种子播在同一深度,同一天出苗、齐苗壮苗,增产有保障。”东升村委会主任张超说,宝应冬小麦从10月20日至11月5日为适播期,此时用玖加伊“精准等深播种”一体机械化作业技术,耕播用种量18—20斤/亩,从11月6号起每推迟一天增加半斤播种量,而传统机具播种则需40—45斤/亩,每推迟一天增加2斤/亩。

“现代科学技术发达了,种田人也更追求新技术新智能,相比传统耕作,新时代的智慧种田更具吸引力。”宝应三农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军说。

“节省种子,省的就是钱呐!”在宝应,“精准等深播种”一体机械化作业技术确实吸引了不少农户。安宜镇潘桥村种田大户王维俊告诉周晗,他承包了500亩地,这次冬小麦播种,全部托管给农服公司了,光种子就省了1000斤,近2000元。

水稻采用“条播”,冬小麦耕播压实一条龙,玖加伊农服公司运用新农具新农艺服务生产一线,大幅节省水、肥与种子、农药、人工。目前该项新技术推广面积已达5万亩,平均每亩可直接减少耕种成本20%—30%。

生态:粮食安全抗风险能力提升

“农业生产,节本就是增收,更是增效,这里的‘效’就是绿色生态,让农产品更安全。”扬州大学农机学院单翔博士说,传统农耕作业中还在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产品,农作物秸秆、畜禽尿粪等废弃物处理不到位,往往会通过地表径流、土壤渗漏或焚烧等,进入水体、土壤和大气等环境中而形成的污染。

“现代农业生产中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面源污染,精确、减量投入农药化肥才是发展方向。”单翔博士表示,绿色生态栽培是一种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近几年他紧跟张洪程院士团队,重点研究课题就是把农艺与农机结合,推广生态绿色生态播种理念,通过合理的种植方式、科学的施肥技术、有机农药的使用和生物防治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提高单产的同时,也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主持研发“精准耕播一体机”的扬州大学农机学院教授张瑞宏表示,大力推广新机具新农艺,可以促使农业变成赚钱的产业,变成青年人也爱从事的行业,可系统性地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抗风险能力。(周晗)

THE END
1.作物种植的变革之路:从传统农耕到科技兴农时政要闻在广袤的田野上,一片片金黄的麦浪、翠绿的稻田,见证着我国农业的沧桑巨变。从刀耕火种到现代化种植,作物种植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人类与自然抗争、和谐共生的史诗。今天,让我们共同探讨作物种植的变革之路,感受农业科技的力量。http://lxntjt.com/col_guidec4/202408/FF47CCFFA24CC428BE129E04D9B2EDF7.htm
2.用好新农具干好新农活(微经济)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走进直播间,直播成了新农活,手机也成了新农具。期待有更多农民自信地走进直播间,向更多人讲出家乡的好 眼下,田间地头正是一片忙碌。在繁忙的生产场景中,也有人拿着手机,向屏幕另一端的人热情地介绍着什么。这些质朴的老乡们说着不标准的普通话,让带着泥土气息的农产品成了消费者的心头好http://m.northnews.cn/news/8706/0429/1990462.html
3.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新农村网手机成了新农具 直播变成新农活 “家人们,你们看我手里这袋小米,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熬出的粥香气浓郁,好吃又有营养……”11月26日上午,家住张家口市宣化区深井镇样田庄村的“00后”大学生夫妻张九乐和郑艳天,又在直播间推介起了村里的农产品。 “小米有礼品装不?你们还卖啥?”有网友问。http://xncapp.cn/article/jujiaosannong/xinxilianbo/2024/1129/130021.html
4.他们拿起手机“新农具”学习直播“新农活”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石卿)近日,一场如火如荼的电商直播培训活动在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永新村举办,吸引了不少村民报名参加。大家放下了锄头、铁锹,纷纷拿起手机“新农具”,开始学起了直播“新农活”。 培训课上人头攒动,前来参训的以年轻人居多。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直播带货等新式营销手段对于他们而言是急需扩充https://www.nxnews.net/yc/ztyx/202305/t20230519_8017967.html
5.新化县:将手机变成新农具把直播变成新农活新闻新闻 经视播报 2024 00:00/00:00 自动 倍速 新化县:将手机变成新农具 把直播变成新农活 节目简介https://www.mgtv.com/b/607800/20489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