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创新探索——基于六盘水市农村“三变”改革实践的调研

【摘要】通过对六盘水市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实践的调研,本文剖析了农村“三变”改革的背景、内涵和改革效应,从丰富和发展“两个飞跃”理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施精准扶贫有效脱贫、促进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等方面系统梳理了“三变”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价值,并从资源资产确权登记、股权量化与收益分配、产业平台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引进、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等方面揭示了开展农村“三变”改革需要抓好的关键环节。本文从坚持问题导向、尊重农民意愿、发挥政府作用、兼顾公平与效益、加强风险防控等方面提出了六盘水市农村“三变”改革对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农村改革;产权制度;内涵阐释;创新价值;关键环节

一、文献综述

二、农村“三变”改革的背景与内涵阐释

(一)改革背景

农村资源性、经营性资产存量巨大,但长期以来财产性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不到4%,资产的财产性功能远未发挥出来(陈雪源,2015)。用好用活这些资产和资源,既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需要,也是保护农民和农村集体财产权利的客观要求。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省西部、乌蒙山腹地,国土面积9965平方公里,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3.44%。全市辖4个县级行政区,其中3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按照2300元的贫困标准,2011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97.52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8.30%,脱贫攻坚与同步全面小康任务十分艰巨。但是,在家庭承包经营背景下,由于“分”得充分、“统”得不够,六盘水市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优越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空壳村”大量存在,农村资源闲置、资金分散、农民老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不断加大,现代农业发展困难重重。

2011年,针对农村生产要素分散、农业规模经营受制、资源利用低效、农民增收渠道狭窄等现实问题,沿着唤醒沉睡资源、聚集分散资金、拓宽增收渠道这一脉络,六盘水市以“还权赋能”为核心,开始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探索。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初步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路。

(二)内涵阐释

六盘水市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是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创新实践,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农村改革路径的系统化设计,内涵十分丰富。

1.资源变资产。

农村资源十分丰富,包括耕地、林地、水域、草地、“四荒地”等自然资源,房屋、设备、建设用地、公共基础设施等资产资源,自然风光、区域气候等生态资源,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传统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以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经营权、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等权利资源。除法律有明确规定的以外,农村资源属村集体或村民个人所有。为了使这些长期处于“沉睡”状态的资源“活”起来,六盘水市通过核查清理、登记备案、评估认定,将资源转变为资产,明确资产的产权边界和归属,作价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应股份在集体和村民之间合理分配,使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拥有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法人经济实体的股权,按股权比例获得收益,从而盘活农村分散闲置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资金变股金。

3.农民变股东。

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全面推行,农户家庭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但小规模、分散化的农户家庭经营普遍存在着效益低、财产性收入少且增长困难等问题,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要,迫切需要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前提下对现行农业经营体制进行改革创新。六盘水市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将村集体和农民所拥有的资源股权化、资金股金化,量化入股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通过占有一定股份而成为股东,使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资金在市场中流动起来,提高农民在入股企业、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实现增收致富。

三、农村“三变”改革的效应与创新价值

(一)改革效应

1.农村资源盘活效应。

截止2016年底,六盘水市农村“三变”改革已覆盖全市65个乡镇、31个社区(街道)、881个行政村、29个省级农业园区。通过改革,全市已有121.6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68.3万平方米水域、5.86万平方米房屋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合各级财政资金6.62亿元,撬动村集体、农户和社会资本52.07亿元参与入股,其中村集体自有资金1.68亿元、企业资金32.42亿元、合作社资金10.73亿元、家庭农场资金2.63亿元、农户自有资金4.52亿元。

2.特色产业发展效应。

六盘水市通过“三变”改革,将资源、资产、资金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核桃、猕猴桃、刺梨、红樱桃等特色农业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仅2014—2015年的两年间,全市就发展经济林果213万亩,其中红心猕猴桃发展到17万亩。目前全市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到458.75万亩,粮经比从“三变”改革前的51∶49发展到目前的36∶64,培育了一批种养、加工、冷链、物流等农业龙头企业和特色产品,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集体经济壮大效应。

“三变”改革前,六盘水市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严重制约了村集体对村民的服务能力。通过实施“三变”改革,农村集体将所拥有的资源资产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盘活了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村集体通过股权收益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8856.3万元,全市“空壳村”由“三变”改革前的53.8%下降到2014年的15.3%,到2015年全市413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消除、村集体积累平均达到23.8万元。

4.农村居民增收效应。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将农民家庭或个人拥有的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企业分红,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据统计,全市有39.05万户农户成为股东,入股受益农民129.03万人,其中贫困农户11.31万户、33.44万人,入股受益农户年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在“三变”改革的带动下,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015元增长到2016年的8267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共减少贫困人口55.87万人。

5.农村改革示范效应。

农村“三变”改革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2014年开始在六盘水市全面推开,2016年初贵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试点工作方案(试行)》,在全省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2016年底全省有21个县140个乡镇1256个村开展“三变”改革试点,涉及农村人口304.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48.2万人。2017年2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将贵州“三变”改革经验作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鼓励性政策向全国推广,“三变”改革的效应正在逐步扩大。

(二)创新价值

农村“三变”改革的“贵州经验”,在当前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价值。

1.“三变”改革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两个飞跃”理论。

1990年,邓小平就明确提出了关于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理论,“从长远看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但是,三十多年来,如何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壮大集体经济始终没有真正破题,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空壳村”现象普遍存在,双层经营体制下“分得充分、统得不够”的问题十分突出。六盘水市农村“三变”改革,抓住了“统”得不够这个农村改革症结,通过产业平台和股权纽带,将农业企业、农村集体、合作社、农民的利益联结起来,实现了家庭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的转变,激活了城乡资源、资产和人力资本,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六盘水市农村“三变”改革的实践探索,坚持了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双层经营体制,是建立在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的创新实践,是继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后的又一大创新和飞跃。

2.“三变”改革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运用市场的手段、改革的办法,通过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促进结构调整。长期以来,由于信息不对称、供需结构错位、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透支利用,导致农业难以增效、农民难以增收,甚至多年来全国出现了粮食产量、进口、库存“三量齐增”的怪象。立足问题导向和解决主要矛盾,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护产能、降低成本、消化库存、补齐短板、修复生态等方面下功夫,优化供给结构和资源配置,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追求数量目标向绿色生态发展、追求质量目标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六盘水市农村“三变”改革,将市场机制和资本运作模式引入农村,通过股权纽带把城乡资源整合到产业平台上,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并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内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3.“三变”改革是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有效途径。

4.“三变”改革是实施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创新实践。

5.“三变”改革找到了欠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21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年轻劳动力不愿务农已成为常态,农村传统家庭经营主体年龄老化、素质较低、观念陈旧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探索新形势下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路径已成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六盘水市农村“三变”改革,充分发挥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优越性,有效激活了城乡存量资产、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组织化和市场化发展,促进了农民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村“三变”改革的创新实践,再造了双层经营“统”的功能,促进了农村要素集聚,创造了农民参与社会分工体系的环境,加快了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步伐,不仅找到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而且找到了欠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四、农村“三变”改革的关键环节

农村“三变”改革是集农村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乡一体化、乡村治理体系等各个方面改革于一体的综合性改革,涉及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优化等诸多方面,有序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应重点抓住以下关键环节:

(一)资源资产确权登记

(二)股权量化和收益分配

(三)产业平台建设

(四)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引进

(五)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五、几点启示

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如何啃下农村改革这块“硬骨头”,走出一条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发展新路,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六盘水市以“三变”为核心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破解“三农”发展难题提供了借鉴。

(一)坚持问题导向,引领农村改革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农村改革涉及到农业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必须抓住产权制度改革这个中心,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矛盾,在问题不断解决的过程中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六盘水市“三变”改革正是基于农村资源、资金、农民“三分散”不断加剧这一突出问题,产生了如何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农民增收的渠道多起来的制度需求,是典型的问题导向型制度创新。

(二)尊重农民意愿,推进农村改革

农民是农村改革的主体,深化农村改革必须尊重农民意愿,赋予农民群众充分的改革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决定权,提高他们对改革未来愿景的意识,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强农民的改革获得感。六盘水市“三变”改革始终坚持了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经营制度,通过确权登记增加农民对农村资源、资产的权属感和稳定感,通过要素资源入股新型经营主体实现“联产联业”、“联股联心”、共建共享发展,使农民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三)发挥政府作用,助推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但农村改革要取得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既要发挥市场机制对效率的促进作用,又要发挥好政府在农村改革中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及协调能力。六盘水市“三变”改革是一项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其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与政府的作用分不开的。围绕农村“三变”改革中确权登记、资金整合、产权股权交易、风险防范等环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文件。同时,通过组建联村党委,构建乡镇党委—联村党委—村党组织三个层级的乡村治理领导体系,保障了“三变”改革的顺利推进。

(四)兼顾公平效率,统筹农村改革

(五)加强风险防范,保障农村改革

改革是有风险的,是一个不断试错、在错误中学习的过程。农村改革更是如此。深化农村改革,必须针对改革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风险,建立完善风险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确保农村社会稳定。为预防和消除风险事件的发生,降低风险事件发生造成的损失,六盘水市在注重产业平台建设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引进的同时,切实加强了政策、保障等机制建设,并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郭晓鸣,廖祖君.从还权到赋能:实现农村产权的合法有序流动——一个“两股一改”的温江样本.中国农村观察,2013(3)

[2].黄延信,余葵,师高康等.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14(4)

[3].刘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理论思考与对策选择.经济体制改革,2014(4)

[4].符刚,陈文宽,李思遥.推进我国农村资源产权市场化的困境与路径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16(11)

[5].姜岩.农村土地资本化改革的路径创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6].杨久栋,苏强.农地产权“长久不变”的法律创新及其实现.农业经济问题,2015(4)

[7].朱正罡,黄利荣.中国农村产权交易所运作模式比较研究:基于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的视角.农村金融研究,2014(6)

[8].吴群.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发展若干问题思考.现代经济探讨,2014(10)

[9].程欣炜,林乐芬.农村产权市场化创新机制效应分析:来自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东海农村产权交易所的实践模式.华东经济管理,2014(9)

[10].王德福.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的运行困境与完善路径.中州学刊,2015(11)

[11].张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农村经济,2014(11)

[12].刘俊杰,张龙耀,王梦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来自山东枣庄的初步证据.农业经济问题,2015(6)

[13].刘远坤.农村“三变”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行政管理改革,2016(1)

[14].孔祥智,穆娜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以六盘水市的“三变”改革为例.新疆农垦研究,2016(6)

[15].罗凌,崔云霞.再造与重构:贵州六盘水“三变”改革研究.农村经济,2016(12)

[16].中央党校农村改革调查课题组.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探索——贵州省六盘水市“三变”改革工作调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11)

[17].陈雪源.关于“双刘易斯二元模型”假说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5(3)

THE END
1.中共中央: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各类耕地占用纳入统一管理,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确保达到平衡标准。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https://www.163.com/dy/article/J7L1PPNM0514R9P4.html
2.重庆集体林改革为农民带来47亿元收益在落实林地所有权的基础上,重庆进一步放活经营权,引导林农以山林资源有偿流转或折资入股,与龙头企业、林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抱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共同盘活用好山林资源,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推动“社会得绿,林农得利”。 http://www.moa.gov.cn/xw/qg/202311/t20231117_6440722.htm
3.农村“三变”改革指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资源变资产指村集体以集体土地、森林、草地、荒山、滩涂、水域等自然资源性资产和房屋、建设用地(物)、基础设施等可经营性资产的使用权评估折价变为资产,通过合同或者协议方式,以资本的形式投资入股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以下简称“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 http://www.zgxczx.cn/content_50571.html
4.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什么政策解读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验。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https://www.110ask.com/zhengce/16611356627391769300.html
5.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改革后,村民喜领2014年9月,在许疃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土桥村成立土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7260亩土地全部纳入合作社统一管理,在全县率先完成整村“一块田”改革。在此基础上,土桥村推行“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许疃镇党委委员、土桥村包村干部卢毅介绍,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农机入社,http://www.bozhou.cn/jingji/p/258508.html
6.关于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的实施意见将集体和农户个人拥有且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资产和财产权利,在清查核实、确权登记、评估认定基础上,经过协商,入股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取得股份权利。https://www.wydbw.com/info/12/85564.html
7.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靖州“三变”改革富了村民近年来,靖州坚持党建引领,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三变”改革为载体,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吸纳相关职能部门、金融机构、涉农龙头企业等,建强堡垒,推进党建融合、资源整合、力量聚合,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助推“三变”改革的强大动力,让一个个“沉睡”的农村集体资源为乡村振兴高位开局储势蓄力。同时,https://www.0745news.cn/folder2017/folder3266/folder4430/2024-02-20/691947.html
8.“三变”改革让农村沉睡资源活起来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强调,要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https://www.ckxw.net/xw/web_show_774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