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生育观念调查报告(2023)

·当前公众理想子女数的主流选择是2个,公众对生育1个孩子的意愿感受度最高。

·传统生育观念淡化,生育性别无差别成主流,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等传统生育观念式微。

·个人的生育动机从社会化责任转向个体化动机;女性的生育动机低于男性。

·女性在生育中的价值与地位得到认同,同时应警惕极端女权主义思潮扰乱女性群体生育观念。

·对于一些“长不大的成年人”和职场女性不想生、不敢生问题,社会各界既要创造生育友好就业环境,也要帮助青年群体尽快成长、成熟、成才,积极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

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先后作出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三孩生育政策等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将“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进一步上升到“优化人口发展战略”的高度。

一方面,国家顶层设计将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建立生育周期和生命历程的支持体系。另一方面,2022年我国人口增长迎来重大转折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为956万人,较上年减少106万人;2022年末,全国总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人口是影响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从人口学角度看,出生率的降低、出生人口的减少一方面与育龄妇女人数减少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已婚人群的生育意愿改变有关。当前公众的生育观念如何?生育观念有哪些新特征、新趋势?当前影响我国育龄群体生育观念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围绕以上问题,人民智库于2023年2月8日—2月9日进行了网络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318份。其中,从性别看,男性占63.92%,女性占36.08%;从年龄看,以育龄青年群体为主,20—25岁的占27.23%,26—30岁的占34.98%,31—35岁的占23.98%,20岁以下的占5.24%,35岁以上的占8.57%。调查结果如下:

当前公众理想子女数的主流选择是2个,对生育一孩意愿的感受度最高

《社会蓝皮书:202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18—49岁育龄人群的理想子女数具有高度稳定性,平均理想子女数一直为1.96—2.00个,始终低于2.10的生育更替水平。本次调查显示,“理想子女为两个孩子”(44.26%)是当前中青年群体的主流心态,还有39.30%的受访公众选择“1个”,6.95%的受访公众选择“3个”。其中,31—35岁(56.91%)、大专学历(54.90%)、生活在地级市(57.29%)、社会地位处于中层(60.26%)的受访公众理想子女数为两个孩子的比例最高。已有一孩的受访者中,53.16%的人理想子女数为2个,已有二孩的受访者中,59.59%的人理想子女数为2人。

调查进一步显示,当被问及“身边人对生育孩子的意愿”时,生育一孩的意愿最高,为45.00%;生育二孩的意愿为25.79%;生育三孩的意愿感受度最低,为12.81%。

2021年5月,党中央决定实施“三孩”生育政策。本次调查显示,已有二孩的受访者中,虽然只有13.47%的人理想子女数为“3个”,但是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再要一个孩子”时,有52.58%的受访者表示“有意愿”。《社会蓝皮书:202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理想子女数为三孩”的比例始终在10%以下,但呈持续小幅上升趋势。历次调查显示,三孩比例从2011年的3.21%提高到2015年的5.53%,到2021年上升到7.62%。

虽然生育意愿转化为实际生育行动有一个“折扣”,但有生育行为及生育计划的前提是有生育意愿。如何将生育意愿转化为实际生育行为,“三孩”政策能否有效提高生育率,关键在于识别制约生育意愿的关键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传统生育观念淡化,生育性别无差别成主流

调查显示,生育性别无差别偏好成主流。性别偏好是影响人口性别比、家庭及社会人口结构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次调查显示,“生男生女都一样”(47.85%)的无性别差别生育观念成为主流,其次是“我比较在乎传宗接代,希望要男孩”(34.16%)的传统生育观,最后是男女双全偏好(31.45%)。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居住地的受访者对于生育性别的偏好有差别。居住在直辖市(67.08%)和乡镇村(71.93%)的受访者对于“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偏好最高;想要“儿女双全”的受访者在乡镇村的比例最高为49.12%。总体来看,我国社会的生育性别观念开始由“男孩偏好”转向“男女都一样”的无性别差异偏好。

调查同时显示,以养儿防老为代表的传统生育观念淡化。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念里,“生男孩才能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等传统生育观念也曾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育性别偏好和生育数量。本次调查中,“多子多福”(24.11%)、“养儿防老”(22.9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36.1%)等传统生育观念开始式微,而“少生优生”(44.26%)的生育观念得到更多公众认同。

生育不再是义务,个人的生育动机从社会化责任转向个体化动机,女性的生育动机低于男性

生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女性怀孕、生育不仅关乎个人和家庭,也关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对低生育率的严峻挑战,各地纷纷出台刺激生育的政策。在舆论层面,生育更多强调的是社会责任。调查显示,对于“生育的直接受益者”,只有一半的人(54.96%)认为是个人,32.44%的人认为是家族,12.60%的人认为是国家。而在现实层面,生育动机则开始从社会化责任转向个体化动机。本次调查显示,只有27.78%的受访者认同“生育是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及义务”,42.62%的受访者表示不认同,对于这一说法不认同的女性(46.55%)高于男性(40.32%)。

当前,社会对个人生育选择也有了更大的宽容。例如,对于丁克家庭(即婚后不要孩子),调查显示,58.07%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个人自由。2023年2月,四川省生育登记取消登记人结婚限制。本次调查中,81.36%的人认为“将生育与婚姻脱钩,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和大势所趋”。由此可见,从“多子多福”到“丁克自由”到“完善生育登记制度”,体现出我国生育观念的巨大转变,传统生育观念逐渐被颠覆,多样化的生育观念并存。

一是孩子之于个人价值的重要性呈现下降态势。本次调查中,36.75%的人表示与其沦为“孩奴”不如愉悦自己,其中,女性(49.60%)对这一说法的认同度比男性(29.26%)高出近二十个百分点。社会营造的“孩奴”舆论一定程度上暗示了生儿育女与取悦自己的矛盾冲突。随着更多女性经济独立,其在是否选择生儿育女上有了更多话语权。当生育与个人幸福体验出现冲突时,更多的女性选择首先愉悦自己。同时,只有26.14%的人认为“生儿育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44.60%的人持反对态度,其中硕博研究生学历(56.92%)与大学本科学历(52.71%)的受访者不认同的比例相对较高。伴随教育水平的提高,公众实现自我价值的选项和途径增多,如事业奋斗、社会声望、经营亲密关系等,生儿育女这一选项的权重也随之下降。

女性在生育中的价值与地位得到认同,同时应警惕“极端女权主义”思潮扰乱女性群体生育观念

近年来,女性在生育中的地位和价值开始得到认同。首先,女性在生育子女过程中的劳动价值受到珍视,47.32%的人认为“女性为生养孩子付出也有社会价值”。46.51%的人不认同“女人为生孩子付出是天经地义的”。其次,女性有权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决定是否生育。调查显示,52.03%的人认为“女性有不生育的自由”。第三,生育不再是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45.86%的人不认同“不生孩子的女人不完整”这一说法,也不再用生育定义女性。第四,51.86%的人认为“夫妻应共同照顾孩子”。其中女性(68.43%)对此观点的认同度较男性(42.17%)高出26.26个百分点。照顾孩子不应只是女性的责任,51.73%的人认为“要保障女性不因为生养孩子而影响职业发展”,育龄妇女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应得到保障。

调查同时显示,女性生育的社会价值在女性群体中的认同度高于男性,在高学历硕博研究生中的认同度相对较高。比如,71.28%的硕博研究生认为“女性为生养孩子付出也有社会价值”,高于平均值(47.32%);女性(56.50%)对此观点的认同度比男性(41.97%)高出14.53个百分点。社会结构变迁带来工作、家庭和性别观念的变革。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和经济独立,女性的自我意识逐步提升,女性对于生育的要求与期待也更高,对自我价值的彰显也在提升。

但应注意的是,近年来,以“假平权,真特权”为代表的极端女权主义思潮逐渐在网络平台混淆女性视听。例如,在婚育观念上,提倡不婚不育,将生育视为女性独立的障碍,并借“男女平等”的外壳得到广泛传播。在本次调查中,有26.62%的受访者表示“女性应该为自己而活,不生孩子”,有31.93%的女性受访者对此表示认同。极端女权主义的蔓延对女性个体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意愿造成了负面影响。

其次,加强宣传与引导,克服青年人恐育思想,生育教育更多从个体和家庭立场出发,强调生育带给育龄人口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本次调查发现,从传统的“生育为了传宗接代”到现在的“幸福导向”,当前国人的生育观念正在经历着演变。在本次调查中,47.50%的人认为“生育教育更多地从个体和家庭立场出发,强调生育带给育龄人口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政府应重视生育观的教育与引导,让婚育期青年认识到生儿育女不仅是传宗接代,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同时,在生育观的教育和宣传方面,应当更多地从个体和家庭立场出发,强调生育带给育龄人口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生育可以带来经济保障、精神传承”等观念,“助推”生育意愿的有效提升。

THE END
1.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降调查报告2019年11月至2020年2月期间,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中国青年网络、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共同发起并实施了“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本次调查为全面评估新时期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SRH)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改进我国青年政策与健康福祉提供了资料支持。 https://m.haodf.com/neirong/wenzhang/9388634355.html
2.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5篇)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93.2%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在20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调查https://www.jy135.com/shehuishijian/781624.html
3.风笑天1.《社会研究方法》(第六版),(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2.《应用社会学导论》(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2) 3.《生育政策调整中的生育意愿研究》(独著),科学出版社,(2021) 4.《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六版)(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 http://www.zgxy.gxnu.edu.cn/2022/1009/c6105a248423/page.htm
4.2022年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参考课题(通用9篇)他们都是在自己平凡的工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十年如一日,最终不也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3.社会公平感与纳税行为的关系调查研究 4.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学生们在一周时间里利用课余时间记录了比较完整和准确的实验数据,再进行整理和分析,最后形成了一些科学https://www.360wenmi.com/f/fileusjjocfr.html
5.心理诊疗室:那些隐藏在热点事件背后的心理动因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敏曾在写《中国女性反家庭暴力报告》的时候,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给家暴妇女支持小组打电话求助的女性,遭受家庭暴力事件最短的是3年,最长的是40年。 而根据加拿大的研究,当一个遭受家暴的女人终于决定报警时,她此前遭受暴力的次数,竟然平均达到35次! https://story.hao.360.cn/topic/LNrZQkrnNHC7Qw
6.东北三省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2020年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总和生育率只有1.28,2022年全国人 口已进入负增长时代。生育水平低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年轻人,尤其是育龄妇女的 生育意愿低;因此,提高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促进人口适度增长已成为全社会必 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利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东北三 省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及其影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306/7201005154006046.shtm
7.光明网评论员:生育政策影响大学生婚育观念光明网评论员:今天(7月1日),有媒体援引了学术期刊《妇女研究论丛》2022年第3期所刊发文章的观点称,从2021年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最终获得9775份有效问卷)来看,虽然大学生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还是温和而渐进的,短时间内还无法动摇婚姻与生育的制度性基础。在下一阶段,婚育结果的变化趋势将取决于公共政策https://m.yunnan.cn/system/2022/07/01/0321665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