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阐述了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针对性,认为他的结构化理论是他的“双重解释学”的具体运用,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是其结构化理论所要给出的最终答案之一。吉登斯的理论缺乏某种系统性,给人的印象是众多概念的堆积,这些概念所形成的命题没有内在的必然性。他赋予了“结构”及“结构化”概念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含义,但没有说明这两个概念在内容与形式方面何以能够统一。
论文关键词:安东尼·吉登斯“双重解释学”结构化理论针对性局限性
英国当代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可以说是一位划时代的社会学理论家。他提出的结构化理论,启发人们从新的视角来审视个人与社会、能动与结构之关系,在社会学研究中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相互对立的取向,即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吉登斯不满于传统社会学流派对上述关系的割裂,认为在生活世界中社会系统与个体行动是非常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互动,在社会学理论中不应将它们割裂开来。
一、结构化理论的针对性
要认识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必须首先了解他的“双重解释学”。“双重解释学”是吉登斯关于社会学元理论问题的一种表述,其基本涵义是:社会科学观察者必须从解释学角度掌握生活的各种描述,然后将这些描述转化成社会科学的话语范畴,这些话语范畴同时也为普通的行动者解释与掌握,并重新纳人到社会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
吉登斯深刻地探讨了作为结构化理论前提的社会学元理论的核心问题,即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性,批判了社会学中从孔德到涂尔干等人形成的“自然主义”和“功能主义”倾向,在解决生活世界与社会科学专业性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与任务等问题上,提出了“双重解释学”。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广泛的批判、借鉴其他社会学流派以及心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双重解释学”划清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差异,指明了社会科学的实践内涵及与日常生活世界的紧密的互动关系。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在研究现代性的诸多理论流派中,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述评:现代性的性质与动力机制、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及全球化、现代性的“风险”、现代性的超越———后现代性。
[论文关键词]现代性风险全球化后现代性
女东尼·吉l斯(AnthonyGiddens)是当代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在现代性力一而.他否定了‘,而现代性社会’的来临.认定当今社会处于一种‘高度现代,h}"AJc"},期现代性叮内状态.并把现代性视为当今社会学研究的个基本问题.他深刻闻述了现代性的本质.追溯了现代性产生的动力机制.并考察了现代性的四个重要的制度性维度.从某种意义讲.吉f斯的现代性理论让我们重新发现和认识了现代性.在研究现代性的诸多理论流派中‘吉斑斯的现代性理论司谓是独树一帜的。
一、现代性的性质与动力机制
[论文摘要]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打破了解释学与结构功能主义的二元对立,以社会实践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结构二重化”理论。结构化理论区别于以往理论的重要一点就在于,吉登斯对时空观的重视.对人们日常行动中反思性的分析以及建立在对行动者能动作用分析基础上的权利的理解。
[论文关键词]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反思性
一、时空观
[论文摘要]从本质上讲,社会资本是一种资源,而党群治理是一种过程,然而,在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实质中却存在诸多契合和相通之处。根本而言,两个概念的提出都是对现代性和整体主义的一种解构和重构。社会资本对于党群治理的意义主要在于两点,一是非正式网络可以给未来党群治理增加更多生活政治的成分,二是非正式规范使得未来党群治理可以突破传统意识形态动员的模式。
[论文关键词]社会资本党群治理生活政治非正式网络非正式规范
一、社会资本理论的缘起与滥觞
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资本最初是用以描述与土地和劳动相对应的一种物质的生产要素。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Schultz)和加里·贝克尔(G.Becker)通过将人力资本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将资本的外延扩展为可以带来增值的所有资源。¨最早系统表述社会资本概念的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Bourdieu)。布尔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一个社会或群体所具有的现实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主要由确定社会或群体成员身份的关系网络所构成。布尔迪厄的主要贡献在于区分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
最早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理论分析的是詹姆斯·科尔曼(JamesS.Coleman)。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其表现形式是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和有效惩罚、权威关系。科尔曼还界定了影响社会资本创造和保持的因素,如社会网络的封闭性、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意识形态和官方认可的富裕及需要的满足等。将社会资本理论推向讨论高潮的是美国社会学教授罗伯特·帕特南(Rob—errPutnam)。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帕特南将公民社会、社会资本与民主联系起来。他的结论是,关心民主和发展问题的人,应该通过促进地方组织的转型而不是依靠国家制度来加强公民社会。
【论文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理解方法论实证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方法论整体主义
【论文摘要】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既不同于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作为一般哲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在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其核心是具体的社会实践观)为基础,通过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建构而成的。
作为总体上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论在19世纪中期已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而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则至今尚未被系统地建构起来。尽管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多,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看法所存在的严重偏差无疑是主要原因。人们习惯认为,既然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研究社会历史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方法论,那么就没有必要研究和建构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诚然,历史唯物主义是迄今以来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方法论,但它只是一种一般的哲学方法论,而不是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
随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社会科学在19世纪中期的正式形成,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也系统而全面地展开。在100多年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中,产生了大量的积极成果,主要包括以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韦伯、温奇、吉登斯等为代表的众多社会科学家系统创建的两对相互对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以及对它们所做的种种有益的综合研究。就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而言,后一种研究的积极成果意义更大,因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而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史上,韦伯、温奇、吉登斯等社会科学家试图将相互对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综合起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则是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直接的理论前提。
一、经济学原理学期论文有如下要求
1、正文两页左右,建议用五号字、宋体、单倍行距。摘要、参考文献、附图等不计算在两页限制之内。
2、打印版论文上交的最后期限是期末考试开考前,即2009年1月3日19点前。电子版论文最后上交期限为2009年1月3日23点59分前。论文过期不收,按零分处理。
5、论文要按照经济学论文的格式撰写,具体见第二点。
论文关键词:结构化;农民工;返乡创业
一、结构化
安东尼·吉登斯(A.Giddens)在1973年提出了结构化(Structuration)这一术语,运用结构化理论对于主体与结构的关系进行了解释。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表明:人们的行为是被结构化的,行动具有结构的属性,结构性背景限定了人们可能的行为领域;结构具有约制人类行动和促成人类行动的双重效果。
论文提要
关键词:传播理论反思性现代性交往形式
Abstract
Keywords:communicationtheory,reflexivity,modernity,and“verkehrsform”
一、中国现代性的特征问题
识别现代性可以有若干不同途径,而相对来说最简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寻找并抓住它的便于指认的特征。而中国现代性就有这种独特的特征。关于中国现代性,要说的方面很多。单说这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及其丰富而又复杂的含义,就够学者们写好多部专著[2]。这里不妨来直接追问一个看似简单然而具有基本意义的问题:对于一个时时刻刻在体验现实生存境遇的中国人来说,现代性意味着生活中哪些新东西?也就是说,在个人的体验中,与古典性相对,现代性能带来怎样的生活新“特征”?他可能无法用准确的学术语言去阐述现代性的含义,但是却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现代性带给他的生活的种种实际影响。什么样的文化特征才足以被称为与占典性不同的现代性?这确实值得认真追究。我以为现代性的特征正是中国现代学的焦点性问题之一。
1.陈独秀论“近代文明之特征”。其实,早在1915年陈独秀就对中国现代性的“特征”作了探讨,为今天的讨论提供了借鉴和历史资源。尽管他用的术语是“近代文明之特征”,但实际上与我所指现代性的特征应是相通的,因为他关心的就是当时中国区别于古代中国的现代特征问题。按照他的看法,现代性的特征应当是那些“最足以变古之道、而使人心社会划然一新者”,即最能够转变古典规范而使人心与社会都焕然一新的那些要素。这确实有道理。对于这种特征,他提出了“三事”:“一曰人权说,一曰生物进化论,一曰社会主义”[3](P10)。这“三事”都涉及有关人类个人与社会发展的新观念,确实是现代性题中应有之义。但如果从现代性的整体状况来看,显然还过于偏狭,未能就其他方面如宇宙模式、制度变革等提供更加全面的观察。
由于时空的分离导致时空的虚空化,就有了现代性的第二种基本要素:社会制度的抽离化机制(disembeddingmerchanism)。抽离化,是说“社会关系从地方性的场景中‘挖出来’(liftingout)并使社会关系在无限的时空地带中‘再联结’”。吉登斯认为抽离化机制由“抽象系统”(abstractsystems)构成,包括“象征标志”(symbolictokens)和“专家系统”(expertsystem)两种类型。“象征标志”指的是那种具有一定“价值标准”的能在“多元场景”中相互交换的“交换媒介”,如货币。而“专家系统”是指那种“通过专业知识的调度对时空加以分类的”机制,这些专业知识包括食品、药物、住房、交通、科学、技术、工程、心理咨询或治疗等。重要的是,无论是“象征标志”还是“专家系统”都往往独立于使用它们的具体从业者和当事人,依靠“信任”(trust)关系而发挥其作用[4](P19-20)。例如,当我们用货币去商场购物,或是到邮局寄信时,不必靠熟人关系,只要“信任”货币这一象征标志或邮电系统就行了。正是这些为全球社会变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管理会计变化制度研究的背景
近十年西方许多企业在组织设计、复杂环境、信息技术方面面临着比较广泛的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引起了对管理会计变化的需求,许多经验研究的证据表明了这种变化。如传统的管理会计技术(如预算)尽管仍很普遍但通常与新的会计技术一同使用;新信息技术在许多组织中使常规的会计任务中心化(或从外面取得),管理会计由原来在组织内部由一小部分专家所拥有变成组织内部分散化的知识;管理会计师转向为企业持续经营提供直接的支持或内部经营咨询。管理会计的变化当然通常被推断为好的现象-将现实变得更好,但是人们发现,变化也可能与负面的发展相联系。如带来大量的问题、引起倒退、甚至迅疾的大破坏。而且,尽管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对管理会计系统的变化施加了强大的压力,管理会计系统的变化还是比较困难和缓慢(Granlund,2001)。
二、管理会计变化的结构理论
Macintosh和Scapens1991年在《管理会计研究杂志》上发表“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结构化理论的分析”一文,提出将:Roberts和Scapens(1985)、Macintosh和Scapens(1990)以及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theory)运用到管理会计系统的研究中。认为结构理论包容了AdamSmith的古典经济学和KarlMarx的经济决定论(Macintosh和Scapens,1991),对理解管理会计的性质很重要,是解释管理会计系统在组织社会秩序的产生、调节和转变中的作用,理解推动该系统的不太明显的动力的有价值的手段;管理会计系统在组织中可以形成和复制含义、权力和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