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鉴(1968-),男,甘肃通渭人,博士,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昆明650500;王文丽(1979-),女,甘肃天水人,博士,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兰州730070
内容提要:吉登斯认为,无论是主体的构建,还是社会客体的构建,其根基都在于紧密渗透时空中的社会实践。吉登斯的社会结构化理论主要围绕能动者、规则和资源等核心概念来阐述。社会的结构是能动者通过行动作用于客体的表现形式,而它一经形成又以一定的资源和规则来影响能动者的作用,因此社会结构具有二重性。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在工业化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教学活动被理解为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活动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结构,即以教师为能动者,以教材为主要教学资源,以“先教后学、以教为主”为主要教学规则的主体与客体在广泛的时空中建构起来的结构二重性课堂。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课堂教学改革普遍注重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开始形成将学习者作为能动者,以“线上+线下”为课程教学资源以及“以学为主、先学后教”的教学规则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面对全球学习格局,课堂教学结构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
关键词:结构化理论;能动者;课堂结构;教学规则;教学资源
标题注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西北地区依法推进双语教育政策和模式研究”(15JJDzonghe020)。
一、社会结构化理论构成分析
吉登斯提出的社会结构化理论源自社会学范畴,这一理论不仅强调行动者的主体地位和社会结构的客体地位,更强调行动与结构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结构二重性关系。“它不是对结构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在行动与结构关系上的简单调和,而是创造性地重构了行动和结构之间的关系。”[2]吉登斯认为,“无论是主体的构建,还是社会客体的构建,其根基都在于紧密渗透时空中的社会实践。”[3]10其中,作为主体的行动者是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能动者,作为客体的社会结构并不是先天客观存在的,而是能动者发挥能动性创造出来,具有主观性,但是一经出现就会作为制度而客观存在,成为人的行动得以实现和展开的条件。因此,在吉登斯看来,结构与行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结构虽然内在于人的行动之中,但为行动提供了规范和制度。吉登斯在结构化理论中将“结构”定义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反复涉及的规则和资源。这样一来,社会结构化理论主要围绕行动、规则和资源等核心概念而建构起来。
(一)能动者及其行动
(二)规则与资源的内涵
在结构化理论中,吉登斯认为社会结构不是外在于人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现象的模式,也不是人与人互动中自由创造出来的符号,而是运用在各种社会实践中的规则和资源。社会实践中并不存在具体结构,因为存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结构是逐渐形成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称之为“结构化”。因此,结构只能作为“记忆痕迹”引导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的行为。只有结构性特征能体现出不断循环往复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社会结构的特点。在广袤时空中,持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久远的结构性特征称之为结构性原则,伴随结构性原则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制度。结构是能动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根基,为能动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虚拟秩序”。反过来,规则与资源离不开应用它的情境,在具体情境中才可以制定和实践规则,否则规则与资源毫无意义。
规则具有两方面特性,一是构成性;二是管制性。所谓构成性是指规则是一般化的程序,它为一系列情境和场合下的行动提供了一套方法并加以运用的程序。这种程序本质上都是方法性的,只适用于一般化的情景。管制性体现在实践活动中,它对行动者的活动进行控制和制约。行动者对规则的自觉遵从来自实践意识。行动者在规则的引导下协调与社会生活具体情境的关系。资源是规则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资源在社会系统中具有扩展性,因为它是行动者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不断利用和再生产出来的。行动者在利用资源时要借助权力作为手段,资源只有在权力发挥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资源有两种类型:一是配置性资源,指对物体、商品或物质现象产生控制的能力,或指各种形式的转换能力;二是权威性资源,指对人或者行动者产生控制的各类转换能力。[3]20
(三)结构二重性
结构二重性是社会化结构理论中的最大亮点。吉登斯在整个论述过程中,“起笔于个人,落笔于社会;起笔于自我,落笔于制度,将行动的结构性和结构的行动性紧密结合在一起”[4]。他在分析社会结构二重性的时候,运用了两种方式:一是从横向的聚合向度(syntagmaticdimension)出发对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情境中的模式化结构二重性进行阐述;二是从纵向的聚合向度(paradigmaticdimension)出发,在循环反复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分析社会结构二重性的“虚拟秩序”。从横向组合向度出发对结构二重性的模式化分析主要围绕结构二重性的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
吉登斯从纵向聚合角度主要着眼于宏观社会结构的再生产。社会制度的促进性会促使能动者不断自我组织和完善、不断吸收新的因素、不断创新,社会制度也会趋于完善。社会体系结构化的过程也是能动者之间的自我调适、能动者与社会环境相互调适的过程,最终维持一种自平衡状态。这种调试是局部的、缓慢的,当积累到一定程度,能动者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时,就会导致原有的社会体系瓦解。因此,人的能动作用不仅构成了社会变迁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社会变迁的一种手段。人的反思性监控尤其在社会变迁中发挥了支配性作用。社会变迁中包含着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这正体现了社会结构二重性的特征。
二、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分析
(一)传统课堂教学的能动者
传统课堂中,一方面教师能动者将学生能动者看作教学客体牢牢控制住,另一方面学生能动者还要完全依赖教师能动者,因为离开教师,他们就不知道学什么、如何学。这种专业能动者支配的教学活动中,只见“主导”不见“主体”,充分体现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而形成传统教学论中所谓的“教师主导性教学”。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偏离了教学的初衷,即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师生能动者没能形成良性的循环系统。教学的“初心”在于通过减弱教师能动性来增强学生的能动性,进而将学生的学的能动性建立在教师教的能动性的基础之上。
(二)传统课堂教学规则
(三)传统课堂教学资源
(四)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二重性
传统教师能动者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课堂为媒介,将学生能动者、课堂规则及教学资源全部纳入自己的作用对象,成为课堂教学的客体,并以例行化方式开展重复性较强的日常教学实践活动。这样,教师能动者主体和学生、教学资源和课堂规则为主的课堂结构客体相互作用,变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如图2所示。
图2传统课堂教学结构
三、现代课堂教学结构重建
技术革新是时代变迁的重要标志。自21世纪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我国进入“互联网+”的新时代。信息技术作为新时代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结构性要素,改变了传统师生能动者的身份,也改变了传统课堂的生态结构。
(一)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能动者的身份“重塑”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另一方能动者,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方式呈现自主、合作、探索等多元化特点,形成具有能动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的学习共同体。随着学生认知能力逐渐增强,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能动性也逐渐增强,自然难以适应“满堂灌”传统教学方式,他们渴望自己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同时,学生又是成长中的能动者。所谓成长中的能动者,主要表现在虽然他们对教学活动感同身受,有一定的发言权,但认知水平相比较教师专业能动者仍然较低;虽然能意识到自己所为,但并不一定能够知其所以为;虽然知道如何去学习,但他们难以说清楚这样去学习的理由;虽然能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但不能正确地运用在自己的学习活动中。成长中的学生能动者需要专业能动者的帮助和引导,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技能和有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
(二)现代课堂教学中规则的“重建”
教学规则是构建课堂结构的第一客体,它包括教学原则、教学组织过程和教学方法。新型教学原则以自学辅导、线上线下结合、因材施教、尝试错误、自我反思监控等为主,形成“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在教学组织过程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阶段,形成了“任务材料、自学、问题解决、共同讨论、发现问题、合作学习、再问题解决、运用扩展”的学习共同体学习活动阶段,教学活动由“教案引导活动”转向“学案引导”活动;教学方法多以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实践学习等为主。课堂的教学原则更强调各项技能在情境活动中的综合运用,形成“知识为基础”“综合技能训练为目标”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包括总结网络平台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分组对所学内容概括总结、教师检测和强化重要知识点、教师发现学生的薄弱点并释疑、看视频,引导学生分组对课文内容深度探讨、教师加入小组给予建议、小组讨论结果并进行展示、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布置作文进行强化拓展训练(结合网络资源)、安排下一次网络平台学习。教学方法主要是围绕任务导向或情境问题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显然,教学规则也无外乎围绕“学生学习”“关键能力”“信息技术”而制定。
(三)现代课堂教学资源的“再造”
这是构建课堂结构的第二客体。新型课堂教学中的资源内涵发生了变化。由于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得到重视并成为师生能动系统中重要的一员,所以权威性资源就包括师生能动者之间的转换能力。教师能动者开始作为教学研究者,从教教材转为教学生,学生能动者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支配权逐渐消失,权力失衡的状态逐渐改变。权力的改变,增加了学生实施权力的能力,学生可以充当教师的角色,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教师可以充当学生的角色,成为“倾听者”,学生成为真正的行动者,课堂中建立起“平等民主、以生为本”的师生关系和“以学为主、先学后教”的教学关系。新型的配置性资源主要表现在师生能动者对以“微课”“慕课”为中心的各种物质资源的控制与利用上。学生所处的以信息化、现代化、全球化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环境为“以学习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提供了物质性条件,改变了配置性资源的存在方式与作用效果。“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以“教材文本为中心”的教学资源,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对于掌握一定权力的学生能动者来说,超越时空限制获取更多学习资源更成为可能。
(四)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二重性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贺建军.社会企业与农村社区化——以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为视角[J].人文杂志,2016(7):114-121.
[3][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纲要[M].李康,李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4]李慧敏,张洁.走向教育的“二重性”——探求安东尼·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教育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00-103.
[5]顾明远.谈谈未来教育的逻辑起点[N].中国教育报,2018-03-03(2).
[6]王鉴.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7][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