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也是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新时代,教育系统从创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体系、落实课程建设等方面,推动了中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但在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层实践中仍面临家长、师生在理念、期待、诉求上与课程目标、内容、要求间的现实落差。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落地生根,还需要做好家长劳动教育观的引导、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五育”融合路径探索等三方面工作。
做好家长劳动教育观的引导
家庭是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的起点和基础,与学校、社会共同构成劳动教育的教学空间。家庭、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态度关系到中小学劳动教育能否真正落地生根。而决定他们态度的依据,是其对劳动教育在孩子成长成才中作用的判断。
中国家庭素有勤俭、耕读的传统,自古便重视劳动育人。但目前,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仍存在对“劳”与“育”、“做”与“学”之间关系处理的焦虑。面对“是否要提高劳动教育地位”这一问题时,家长们普遍持肯定态度,但在实践上却放不开手脚。家庭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始终同学业压力成反比,对劳动教育的支持基本在中学前达到高峰,其后,家庭反对甚至可能成为部分学生参与劳动的最大阻力。可见,对家长劳动观、教育观进行必要的教育引导,开展专门面向家长的劳动教育动员,是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亟待发力的“真问题”。
保障“走出去、动起来”的劳动实践基地建设
“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动手实践”,是中小学劳动教育对青少年最具吸引力的因素之一。笔者认为,青少年兴趣的维持,需要他们在不断接触事实和现象中体验运用知识的成就感。如果中小学劳动教育不能持续提供这种成就感,就无法让青少年真正爱上劳动。
探索“加减相宜”的“五育”融合路径
劳动教育是集思想性、社会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教学过程,是现代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这决定了中小学劳动教育在坚持劳动和教育相统一的前提下,还要重视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育的协同共进。
当前,中小学教师普遍认可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和育人价值。这是能够动员教师参与劳动教育“五育”融合路径探索的思想基础。但也应看到,相当多的中小学教师对劳动教育“五育”融合的实践评价却与价值评价大相径庭。造成迥异态度的主因是,以非劳动教育专任教师为主的教师群体面临的学科差别、岗位责任、学段差异所导致的工作压力,以及“五育”融合实践中“只会做加法”的现实窘境。这说明,探索一条“加减相宜”的“五育”融合路径,是当前劳动教育贯彻“三全育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突出“德育”课程独特优势、盘活“五育”融合已有资源,是中小学劳动教育提质增效的最好办法。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原本就是德育教学的重点内容,也在智育、体育、美育教学中有所体现。中小学应建立由学校牵头、骨干参与、成果共享的集中备课制度,紧密围绕“劳动创造知识”“劳动与艺术”“劳动与体育”等主题展开教学设计,为专任教师铺路、为学科教师解惑,杜绝目前劳动教育中部分存在的“打卡”“贴膏药”问题,真正实现在立德、增智、强体、育美中促进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养成。
《光明日报》(2023年04月25日14版)
作者:李思聪(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