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论文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积极心理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在课堂纪律管理上的应用

(二)因材施教

(三)给学生们积极表达的机会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家庭愈加重视家庭教育,教育方法从单纯的经验式、简单化教育向科学化、系统化的教育转变,教育方式也在由情感说教型向情理交融的榜样示范型转变。〔1〕这些转变是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表现,同时也积极推动着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但我国的家庭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少误区,主要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观念的误区

当前,多数家长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其教育观念依然陈旧,他们仍把教育子女的重心放在孩子的成绩上,忽视了对孩子心理素质、个性品行与德育的培养。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必然违背了家庭教育的规律,给孩子背上沉重的负担,使孩子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造成孩子心理逆反,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二)家庭教育内容的误区

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的欠科学性和规划性,家长没有给孩子制定出一个很好的规划,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内容及要求,随父母的一时冲动而决定,只凭自己的主观意识来教育孩子;许多家长更是把自己没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对于不符合家长要求的兴趣与爱好给以粗暴的“扼制”,忽视子女的内心感受,结果造成孩子的特长没有发挥出来,反而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与进取精神。

(三)家庭教育方法的误区

家庭教育方法的误区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棍棒教育:父母缺少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只是以打骂孩子来达到自己的期望值,这种教育方式极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形成畸形性格。放任自流:父母不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任其发展,当达不到期望值时,又对孩子横加指责,其结果必然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惯,荒废了学业。溺爱型教育:就是对孩子过分的宠爱、娇惯,对孩子的正当不正当的要求不加区分地一味满足,这种教育方式必然养成孩子的自私、骄横、惟我独尊的性格。报复型教育:就是教育孩子“以牙还牙”,这种以错纠错、怂恿报复的教育结果,让孩子误认为打人有理、报复正确,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家庭教育环境的误区

主要表现为不良的家庭关系与不健康的家庭文化。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的增多,家庭关系也出现了新课题。家庭关系的不良,主要表现在夫妻关系和婆媳关系上。〔2〕有的吵闹打骂、不冷不热或沉默对抗、冷嘲热讽等等,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必然会对他们的心理素质造成不良的影响。其次,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正如梅兰芳的儿子会唱京剧,侯宝林的儿子会说相声;然而,许多家长往往忽视了对家庭文化氛围的营造,特别是有些家长经常赌博等,孩子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又怎能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呢?

二、家庭教育误区的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父母及家庭中的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年幼者施加的教育及影响。家庭教育在多层次、全方位的国民教育大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家长急于求成的心态,使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许多偏差。

(一)对家庭教育中受教育者的认识

(二)教育者自身水平的影响

家庭中的长者在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品行和人格,对家庭中的年幼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因此,家长的心理品质、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孩子。如果家长做事有毅力、对人比较宽容真诚,积极乐观,那么他的这些品质就会不经意间推动着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相反,如果家长本身素质就不好,言行粗俗,自私自利,又怎么能为孩子树立好榜样,教育好子女呢?

(三)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三、积极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善用赏识教育

(二)重视孩子积极人格的塑造

积极心理学主张,人生来就有积极的心理元素,真正积极的、美好的人性品质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认为积极的人格特质是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内驱力。〔7〕心理学家认为,激发出人性中的那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宽容、责任、利他,人就会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因此,家长应该更注重对子女道德品质和积极人格的培养,要认识到成绩、分数并不是一切,不要过分地追求高分数、高学历,而是要加强对孩子进行积极的人格教育。所谓人格教育,通俗来说就是要教孩子学会做人,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能够分清是非对错,学会承担责任,让他们在良好品格的形成中体会到快乐。〔8〕人格是人个性的社会化过程,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品质,包括对生命的珍惜、对理想追求和执着、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感、有爱的能力等;要教育孩子从小学会团结友爱,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懂得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所以,家长不仅要培养一个智商高的孩子,更要培养一个幸福、快乐的孩子。

(三)学会换位思考

(四)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

关键词: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发展历程;运动心理学

1科学的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出现在19世纪末期

从目前可以查阅的文献信息来看,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出现在19世纪末期,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riplett(1898)发现美国自行车运动员单独骑行与比赛时的成绩差异,然后实施了一项实验室试验,得出竞争和他人在场会影响参赛者成绩的结论。portdiscus中还储藏着另外3项公开报道于19世纪末期的研究:1)issié(1894)观察一名法国自行车运动员,发现他比赛成绩比训练成绩好,认为与他人竞争有助于提高骑行成绩;2)antayana(1894)分析了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3)Mosso(1897)在1894年7月组织10名意大利山地军人登上MonteRosa山,11日到19日他们住在4560米的临时营地,期间进行体能测试。他发现爬山过程中领头的人会比后面的人更快的感到疲劳,引体向上测试中士兵们会自发产生一种互相竞争的态势,导致重复次数不可思议的超过力竭上限。

尽管当时的研究者们并没有故意创建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或开展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观意愿,但从历史的视角看,这4篇论文开创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先河,特别是riplett(1898)的研究,经过Allport(1924)介绍(pp.261-262,280),让后来的一些学者意识到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存在(如Kenyon,1970;Martens,1970;Richardson,1972)。

2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

19世纪末期出现的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星星之火并没有顺势在20世纪初燎原,尽管当时社会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良好发展势头从理论上为体育社会心理学创造了发展环境,但portdiscus收录1900年至1929年间的体育社会心理学文献只有7份(分别是:Patrick(1903)认为参加足球运动可以减轻心理紧张;Wallace(1908)分析了大学体育对道德的影响;ehe(1910)提出可以通过体育教育实施道德教育;mith(1914)论述了体育活动的道德价值;argent(1915)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女性自信心;lither(1917)分析了教职工对学校体育的态度;ilcox(1919)介绍了体育运动中的礼节),但这些研究均源自研究者的个人主观分析。提示,19世纪末期出现的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议题和技术,并没有引起重视,当时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思想尚未形成。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数量、议题范畴和研究技术取得明显发展。首先,仅30年代10年中发表的论文数量就达到19篇,是20世纪前30年总量的2.71倍(见图1)。

研究技术也在这个时期开始进步。以人格研究为例,Ragsdale(1932)推断体育专业学生人格的依据是他们的入学申请材料中自己陈述的兴趣、理想和社会经历,高中班主任或老师对其性格和能力的评价,以及大学班主任对其评分和评价,而Blanchard(1936)编制了行为频率等级量表(BehaviorFrequencyRatingcale)用来测量体育课学生的人格,随后的研究者采用心理学家研制的通用量表(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innesotaMultiphasicPersonalityInventory)测评体育专业大学生(Mochel,1949)和运动员(Booth,1957)的人格。

3体育社会心理学理概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50年代末期形成的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思潮在60年代正逢后现代社会心[LL]理学的崛起(王小章和周晓虹,1994)和运动心理学的创建(McCullagh,1995),这可能鼓励了研究者们从学科视角看待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

为什么体育社会心理学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回顾当时国际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态势,可以发现“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首先,portdiscus中收录1960-1969年间的体育社会心理学论文129篇,10年中发表的论文数量超过之前的总和,而且数量增长的趋势明显(见图2);其次,研究范围明显扩大,与之前的研究主题相比(见表1和表2),20世纪60年代讨论的议题有41个,大约是之前研究范围的4倍。

4迄今最积极的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创建工作发生在20世纪70~80年代

80年代的学科建设工作更加蓬勃,来自全球多个国家(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的学者通过学术期刊(如Inglis,1980;Parlebas,1985;Ingram,1985;刘慎年,1986;Gauvin,1986;Bertels和Van-Rensbergen,1987),学术会议(rent和Adrian,1985),书籍章节(Frey,1986;Rees,1988)和4部著作介绍体育社会心理学知识。

这个时期,部分美国高校还开设了体育社会心理学课程,例如Martens利用自己编写的教科书《ocialPsychologyandPhysicalActivity》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面向体育专业研究生开设体育社会心理学选修课,而密西根州立大学的Gould教授也采用Martes编写的教材给博士生开设《ocialPsychologyofport》课程(Jowett和Lavallee,2007)。

5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建设的热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下降

621世纪讨论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问题的研究者主要来自欧洲和中国

此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发生在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故乡――北美,自Russell(1993)之后就没有出版新的以“体育社会心理学”为名的著作,而且他们的学术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少研究者认为自己是利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解决体育领域中的问题,所以他们已经不认为自己在开展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而是在做体育管理学研究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了Russell(1993)、Brawley和Martin(1995)和Gill(2009),就没有其他北美学者从学科角度正式讨论体育社会心理学,但欧洲和中国学者逐渐成为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建设的主力军,不仅出版了5部著作中的4部,而且中国学者王进(2006,2007a,2007b,2007c,2007d),苏庆富等人(2004,2005,2006,2012),游茂林和石岩(2015)正致力于解决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建设的理论问题。

7小结

7.1portdiscus中储存的文献显示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在19世纪末期出现,目前可以查阅的4项研究讨论了体育领域中的社会促进效应和动机问题,采用了观察、试验和精神分析等研究方法。

7.220世纪前30年国际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处于低潮,直到30年代才开始兴起,在数量、研究范围和深度等方面的进步明显,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得益于60年代社会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发展所创造的学术环境,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理念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Kenyon正式提出,继而在20世纪70~80年代期间出现了由北美学者主导的迄今为止最积极的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创建工作。

7.3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但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工作并没有得到重视。在过去的20多年里,有关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问题的研究报告也很少,至今国际运动心理学界习惯将体育社会心理学称作“socialpsychologyof/insport”而不是“sportsocialpsychology”,可见研究者们还深受社会心理学思想的束缚,目前的体育社会心理学在大部分研究者的学术观念中可能称作“体育领域中的社会心理学”更为贴切。

参考文献:

[1]ALLPORF.ocialpsychology[M].Boston:oughtonMifflinCompany,1924.

[2]BIDDLE.Attributionresearchandsportpsychology[A].INGERR.andbookofresearchonsportpsychology[M].NewYork:Macmillan,1993.

[3]BlanchardB.ABehaviourFrequencyRatingcalefortheMeasurementofCharacterandPersonalityinPhysicalEducationClassroomituations.ResearchQuarterly.AmericanAssociationforealth,PhysicalEducationandRecreation,1936,7(2):56-66.

[4]BoothE.PersonalityraitsofAthletesasMeasuredbytheMMPI.ResearchQuarterly.AmericanAssociationforealth,PhysicalEducationandRecreation,1957,29(2):127-138.

[5]CARRONA.ocialpsychologyaspects[A].ZEIGLERE.PhysicaleducationandkinesiologyinNorthAmerica:professional&scholaryfoundations[M].Champaign:tipesPublishingCompany,1994.

[6]CLARKJ.portPsychologyource.heNorthAmericanReview,1930,230(1):60-61.

[7]COXR.portPsychology:ConceptsandApplications(7th)[M].NewYork:heMcGraw-illCompanies,2011.

[8]COXR.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张力为,张禹,牛曼漪,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CRAIG.portsInterestsandAttitudesoftudentsEnrolledintheerviceCurriculuminPhysicalEducationattheUniversityofIllinois.ResearchQuarterly.AmericanAssociationforealth,PhysicalEducationandRecreation,1939,10(2):143-149.

[10]CRAYB.ocialPsychologyinAthletics[M].UpperaddleRiver:Prenticeall,1981.

[11]DOROG.AportmozgalomFarsadalmiLelektana.estneveles,1932,5(8-10):607-668.

[12][JP3]GAEG.heEffectofanAudienceUponPerformance.EditorialCommentUpontheEffectofanAudience.heJournalofAbnormalPsychologyandocialPsychology,1924,18(4):334-342.

[13]GREENC,BENJAMINL.PsychologyGetsintheGameport,Mind,andBehavior,1880-1960[M].Nebraska:UniversityofNebraskaPress,2009.

[14]GRIFFIC.Psychologyanditsrelationtoathleticcompetition.AmericanPhysicalEducationReview,1925,30(4):193C199.

[15]UZLERY,ERRILLC.Disability,physicalactivity,psychologicalwell-being,andempowerment:alife-spanperspective[A].LIDORR,BAR-ELIM.portpsychology:linkingtheoryandpractice[M].Morgantown:W.Va.,FitnessInformationechnology,1999.

[16]IsenbergerW.elf-AttitudesofWomenPhysicalEducationMajortudentsandofWomenPhysicalEducationeachersResearchQuarterly.AmericanAssociationforealth,PhysicalEducationandRecreation,1959,30(1):44-53.

[17]JOWE,LAVALLEED.ocialPsychologyinport[M].Champaign:umanKinetics,2007.

[18]KAIN,FEIN,&MARKU.ocialpsychology(8th)[M].Belmont:WadsworthCengageLearning,2011.

[19]KENYONG.,GROGG.Contemporarypsychologyofsport:Proceedingofthesecondinternationalcongressofsportpsychology[M].Illinois:heAthleticInstitute,1970.

[20]KENYONG.Address:hesocialpsychologyofsportandphysicalactivity[A].KENYONG.,GROGG.Contemporarypsychologyofsport:Proceedingofthesecondinternationalcongressofsportpsychology[M].Illinois:heAthleticInstitute,1970.

[21]KINGD,RAYMONDB,&IMON-OMAJ.istoryofportPsychologyinCulturalMagazinesoftheVictorianEra.heportPsychologist,1995,9(3):376-390.

[22]KRUGLANKIA,ROEBEW.andbookofthehistoryofsocialpsychology[M].NewYork:PsychologyPress,2013.

[23]LENPARDW.Asociologicalperspectiveofsport(5th)[M].Boston:Allyn&Bacon,1998.

[24]MARENR.ocialpsychologyandphysicalactivity[M].NewYork:arper&Row,1975.

[25]MARENR.AocialPsychologyofPhysicalActivity.Quest,1970,14(1):8-17.

[26]MCAFEER.portsmanshipAttitudesofixth,eventh,andEighthGradeBoys.ResearchQuarterly.AmericanAssociationforealth,PhysicalEducationandRecreation,1955,26(1):120.

[27]MCCULLAGP.portpsychology:ahistoricalperspective.heportPsychologist,1995,9(9):363-365.

[28]MochelM.Minnesotamultiphasicpersonalityinventoryasafactorintheselectionandguidanceofphysicaleducationmajorstudents[D].LosAngeles:UniversityofouthernCalifornia,1949.

[29]王进.当代体育社会心理探索――从理论到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2]PAPAIOANNOUA,GOUDAM.Psychologyforphysicaleducators[M].Champaign:umanKinetics,1999.

[33]PARICKG.hePsychologyofFootball.heAmericanJournalofPsychology,1903,14(3/4):104-117.

[34]RAGDALEC.PersonalityraitsofCollegeMajorsinPhysicalEducation.ResearchQuarterly.AmericanPhysicalEducationAssociation,1932,3(2):243-248.

[35]RICARDON.Anewdiscipline:thesocialpsychologyofsport.ContemporaryEducation,1972,44(1):24-25.

[36]ABOD.PsychosocialimpactsofathleticparticipationonAmericanwomen:factsandfables[A].EIZEND.portincontemporarysociety:ananthology(4th)[M].NewYork:t.Martin'sPress,1993.

[37]ANAYANAG.PhilosophyontheBleachers.arvardMonthly,1894(18):181-190.

[38]ARGEND.InterestinportandPhysicalEducationasaPhaseofWomen'sDevelopment.Mind&Body,1915,22(12):830-833.

[39]EED.L[KG-*2]'[KG-*3]educationmoraleparl[KG-*2]'[KG-*3]educationphysique:psychologie,pedagogie[M].oissons:ImpG.Nougarede,1910.

[40]ILCOX.Mannersinsport.chool,1919,8(1):47-51.

[41]LEPICKAP.Psychologyofthesportspectator[A].BIDDLE.Europeanperspectivesonexerciseandsportpsychology[M].Champaign:umanKineticPublishers,1995.

[42]LIERE.heattitudeofthestafftowardschoolsports[C].oronto:ProceedingsoftheAnnualConventionoftheOntarioEducationalAssociation,1917.

[43]MIF.heethicalvalueofplay[C].oronto:ProceedingsoftheAnnualConventionoftheOntarioEducationalAssociation,1914.

[44]IIEP.PsychologiedeI'entrainementintensif.Revuecientifique,1894,31(4):481-493.

[45]RIPLEN.heDynamogenicFactorsinPacemakingandCompetition.heAmericanJournalofPsychology,1898,9(4):507-533.

[46]VAUGANAG,GUERINBB.Aneglectedinnovatorinsportspsychology:Normanriplettandtheearlyhistoryofcompetitiveperformance.he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istoryofport,1997,14(2):82-99.

[47]WALLACEC.Moralinfluenceofcollegelifeandtraining.outhAtlanticQuarterly,1908,7(1):75-82.

[48]WIEMOREI.heinfluenceofcompetitiononperformance:Anexperimentalstudy.heJournalofAbnormalPsychologyandocialPsychology,1924,19(3):236-253.

[49]季浏,张力为,姚家新.体育运动心理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0]邱卓英,邱宜均.当代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主要问题.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5,29(1):17-22.

[51]沙莲香.关于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思考.社会心理科学,2006,21(1):11-16.

[52]苏庆富,杨维琴.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研究及其发展态势.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2):109-111.

[53]苏庆富,李艳翎,杨维琴.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路径及态势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3):335-337.

[54]苏庆富,李艳翎.以体育社会心理学为视域解读学科三要素.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6):1-5.

[55]苏庆富,阮利民.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结构性要素――研究对象的探讨.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6):53-56.

[56]王进.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给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来什么?.体育科学,2006,26(9):96.

[57]王进.体育社会心理学的运动角色研究.体育科学,2007,27(3):封3.

[58]王进.“逆理论”在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体育科学,2007,27(5):封3.

[59]王进.“符号交互作用论”在体育社会心理学中的研究.体育科学,2007,27(7):96.

[60]王进.自我决定理论在体育社会心理学中的研究.体育科学,2007,27(8):96.

[61]王进.当代体育社会心理探索――从理论到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62]王小章,周晓虹.面向社会: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转折――对美国和欧洲的考察.杭州大学学报,1994,24(1):97-103.

[63][JP3]游茂林,石岩.什么是体育社会心理学――基于20名中、外运动心理学家学术经验的考量.体育科学,2015,35(2):73-80.

[64]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就业指导课程;大学生;探索

随着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普遍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近年来,因就业问题引起的大学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较常见,甚至发生自杀悲剧。2007年《大学生就业指导》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寻求职业发展,培养潜力和创造力,以适应社会需要。积极心理学在国内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索个体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寻找个体潜能。这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一致。此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析如何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现状

我国高等学校就业指导课起步较晚,与国外的就业教育差别很大。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单一,学生就业心理模块知识陈旧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就业背景、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和就业所需表格填写训练等。各个高校课程内容基本一致。武沁宇等研究认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缺乏与学生专业课程衔接,难于提高大学生实际就业能力[1]。较少高校有专业心理老师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心理调适等。与心理有关的内容知识基本无更新。

(二)课程倾向于职业技能培训,忽视就业心理、职业道德等引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多倾向于传授求职技巧,如介绍信、推荐信和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而较少涉及学生的价值观导向、就业心理调适和积极的就业观引导。大学生在就业之前,首先会在心理上有一些变化。受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等影响,加上就业竞争激烈,多数个体易表现出焦虑、失落等心理表现。张弛等调查522名大学生,76%认为“最让自己感到紧张和忧虑的事情”是就业问题[2]。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情绪容易波动,耐挫力弱。在面对就业压力或受挫之后,找不到合理方式应对,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等危机事件。

(三)课程实施形式单调,缺乏创新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定位是一门指导性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实践和实际操作,且需要根据大学生每个阶段不同特点进行指导。较多学校就业指导课成为理论课的讲授,学生配合度不高,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大一到大四所讲内容没有变化。大部分高校依然采用以一名老师面对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上大课的模式为主。

二、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近年,积极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对创伤、缺陷和疾病等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帮助人类去发掘潜能和力量,使人们更幸福、快乐,并得到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也不缺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如仲尼、左丘、韩非子等都是在逆境终成事业。其积极的思想都可以为大学生学习和内化。

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宗旨主要是发掘学生潜能,增强积极的人格力量,显示了一种积极的教育理念。赛里格曼教授以“每天记录三件好事”、新的署名力量、感恩拜访和大笑练习为内容,发现这些练习能最大程度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生活态度,甚至影响到人生态度和工作信心。有研究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抑郁症治疗、医学教育和企业管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探析

(一)嵌入积极的教育理念

《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重要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素养。当前“就业难”问题除了就业人口基数大和专业限制外,与大学生自身依赖性强、逃避进入社会、耐挫力差、自卑心理等有较大关系。英国哲学家拉金斯提到“年轻时代是培养、希望及信仰的一段时光”。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态需要从入学开始,贯彻整个大学生活。在教育过程中将责任意识和感恩结合起来,教会大学生勇于面对生活中各种挫折。

(二)构建“积极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随着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严峻就业形势使大学生从入学开始承受不同的就业心理压力。积极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仅要吸取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还要考虑不同阶段特点和实践性的特点,每个学段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和任务。大一大二阶段应该以“择业指导”为主,主要包括认识自我、优势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大学新生处于适应期,心理波动比较明显,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此阶段重点在于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解决现实困惑,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和应对,引导进行职业生涯探索,掌握职业要求和社会需求,挖掘学生自我成长的潜力。第二阶段应该以就业指导为主。学生掌握就业指导知识外,鼓励学生实践,通过调查走访、案例讨论、团队合作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就业的积极心理体验,鼓励学生创新自己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强化互动,学生参与教学,如运用霍兰德职业能力测验(MBTI)认识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特点。

(三)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就业团体辅导实践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教育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体验和参与式学习是完成这一体验的重要途径。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等提出了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群体参与的团体积极心理辅导新模式[3]。设计活动依据“幸福”三因素理论,包括积极的情感、积极的参与性和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三部分。团体辅导的内容包括培养积极情绪、积极的应对和认知方式、积极的人格品质。按照这三个内容进行具体的活动形式。如“寻找自身优势”、“三件好事”、“感恩探访”等。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意义。课程尚处于开发和探索阶段,对于授课老师也需要扩宽思路,在现有体系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探索新的形式,提升教学效果,最终服务到大学生群体。(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1]武沁宇.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4.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

当前,我国不少地方院校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岗位适应较慢,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有研究指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很不协调,其中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明、课程设置不合理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师资缺口和师资实践能力缺失是当前专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1]。另有研究认为,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仍然以理论传授为主,实践教学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许多地方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尽管把实践环节写进去了,但介绍相当笼统,一些实践活动并没有实际开展,而有些常规性的实践环节,如见习、实习等,虽然定期实施,但组织不力,缺乏有效的督导、评估,致使实践教学收效甚微,甚至有名无实[2]。此外,一些调查发现,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不足是妨碍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瓶颈,聘用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今后该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3]。鉴于当前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对平顶山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2013级和2014级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3份,有效回收83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男生24名,女生59名;大二学生40名,大三学生43名。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问卷》,该问卷为自编问卷,包括四个一级指标:实践教学环境评价、实践教学条件评价、实践教学过程评价、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其中,实践教学环境评价有两个因子(二级评价指标),即实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态度;实践教学条件评价有两个因子(二级评价指标):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实践教学物化条件;实践教学过程评价有两个因子(二级评价指标):实践教学计划与安排、实践教学实施方式;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有两个因子(二级评价指标):学生综合素质、各方面评价。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处理。统计方法涉及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结果

(三)实践教学评价的年级差异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的总分及实践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效果两个指标的评价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二学生的评分均高于大三学生。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一般与硬件关系更为密切,客观性强,因而这方面的评价在年级间的差异不显著。但实践教学过程及效果相对而言与人的心理感受和所获得评价信息有关,大二学生在大一时开设的心理学专业课程很少,因而到大二接触到较多的心理学必修课程时,自然会感到眼界大开,心理学知识扑面而来,觉得心理学的殿堂好大、好神奇。另外,大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含义和意义也许没有大三学生理解得深刻,因而会给本专业实践教学给出较大三学生更高一点的评价。而大三学生已经学过了较多的心理学核心课程,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明显较大二学生更多,但由于实践机会少,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人才测评与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实践经验,不知道在现实中如何恰当而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因此他们对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尤其是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显著低于大二学生的评价。

三、改革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较低,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为提高该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本研究从实践教学环境、条件及实施过程入手,就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制定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

(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

(三)优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实用的实践教学方法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科研项目(JZ160220);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教改项目(XJJG2015001)。

一、建构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及其内涵。

目前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得到重视和应用[1],基于近年专业建设的行动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建构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是化解学生专业学习困境的必然途径[2]。所谓“立体化模式”,是相对于传统人才培养的的单一化、平面化而言的,“立体化”具备多维度、多角度、多层面和多方位的内涵[2-3],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即打破传统高等教育偏向知识灌输的单一模式,基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系统论教育思想为指导,强调要全方位地调动各个教育、教学环节诸要素如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教育途径、教育评价等并进行立体化设计以形成有机统一的综合教育体系,努力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紧密围绕培养目标,采用课内与课外、课前与课后、校内与校外、现实与虚拟(网络)、国内与国外多维一体的学习策略,展开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各项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风格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提高[4]。

二、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内容。

1.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模块,奠定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基础。

根据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学生发展需求,按照学院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我们分阶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相应对专业课程体系作出调整和完善,把课程模块分为:通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以及方向性选修课程、实训课程等五大立体化模块,逐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占30%以上)[5]。

围绕课程体系的确立,逐步选择有条件的课程建立立体化教材,实现课程内容的立体化。应用心理学立体化教材包括文字教材、教学辅导书和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网上电子习题和心理学案例分析、辅助教材等教学资源。

2.教育理念的立体化。

教育、教学的理念涉及到教育目的观、师生观、教育教学过程观等多方面的基本认识。应用心理学立体化教育理念就是要把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突破原来以课堂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而不是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为主的设计思想和体系,向突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方向改变。特别是,立体化教育认同教育过程中存在双重主客体的观点:即认为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同时又互为认识和学习的对象(客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有着多向立体的学习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而非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单向灌输。

3.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立体化。

大学传统教育教学采用满堂灌的单一授课方式。立体化教育教学则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立体化教育、教学方法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灵活性、激励性、反馈性等多种特征。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坚持探索和借鉴的特色教学方法有:“元问题提问”环节、“5分钟老师”制度、研究性教学法、研讨式、案例教学、体验教学法、基于反转课堂的PBL等,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听课热情更高。

4.教育教学手段的立体化。

课堂教学手段的立体化。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多数课程都能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增强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克服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的不足,极大地拓展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分析与讨论,真正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和谐课堂。

课外辅导方式的立体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实现课堂教学与网上辅导相链接提供了方便,克服了传统的课外辅导方式单一化的局限。如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对校内外心理学专业课程网站资源的链接,学生可以十分方便地随时学习各网站上的有关教学内容、学习辅导材料、知识扩展材料、课程录象等。师生通过e-mail的方式进行打破时空的立体化指导、学习督促和交流。

5.课外辅导与实践活动体系的立体化。

W生分层化、多样化教学辅导。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分别来自文科、理科高考背景,在学习基础、将来发展取向、学习兴趣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要重视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自由结合,注重发挥全体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优势,克服弱势,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链接。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布置学生的自学内容。课外自学包括预习、复习和自主学习。自学材料包括参考书、期刊、专业书籍、网上资源等,鼓励和指导学生搜寻有关资料,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利用网上资源和图书馆等其他有效信息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这样,既能避免传统教学“一刀切”的弊端,切实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又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6.课程考核与教育教学评估的立体化。

课程考核是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实施的调控棒。可以采取实行“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的课程考核方式,一般20%~30%考分来自平时作业、课堂发言、实践活动的参与等平时成绩;70%~80%来自期中与期末的理论与技能考试(有闭卷、开卷、半开卷、课程小论文、实验报告、实验设计等方式)。同时,可以尝试打破追求标准答案的静态考评模式,倡导动态的多层次、多样化考评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学生互评与老师评价相结合,既体现评价的共性,又体现评价的个性。

三、心理学本科专业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实践情况。

1.以模块化课程设计为依托,分阶段有序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参照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我们在理论课程体系中构建四个不同层面的模块式课程:通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以及方向性选修课程,每一模块中又包含不同层次的课程。

2.以专业实训和校园特色专业活动为落脚点,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通过前期调查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社会市场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年级和课程性质设计不同的校内技能实践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此外,我们也开展了研究型实践教学。此环节以导师制和互助学习圈为平台。在双向选择方式确定的指导教师指引下,通过前期调查、研究设计、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科研训练过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指导高年级大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在导师指导下,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积极参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及心理沙龙,并将其作为一项常规性、基础性、特色性的工作,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精神、自主的科研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3.自主学习力与积极人格培育并重,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人格对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积极人格的功能使学生对自我认知更完善,这有助于有效的处理自身与社会文化环境所产生的问题,能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较高的情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情绪整合能力发展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这一思维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我们通过开设大学生幸福课有效达成了积极人格培养的目标。一是通过理论讲授让大学生形成对积极人格的认知;二是通过素质训练让大学生感悟与增强积极品质;三是通过主题讨论让大学生理解幸福的真谛;四是通过心理测评让大学生了解幸福感状况。

4.以“双师型教师”与校外导师建设为智力保障。

四、总结

心理学专业是一个新兴而前景广阔的本科专业,为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实践人才,在专业建设中,我们结合自身与当地发展实际和教育部颁布的有关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将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为“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针对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课程零散、庞杂、课程衔接不连贯,课程间整合混乱、课程内容陈旧,讲授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基于专业建设的行动研究,提出心理学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设想及其内涵的六个方面,并就相应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

随着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不断实践,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也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较高水平,广泛分布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营销、用户体验、心理咨询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司法与犯罪行为矫正等领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评价较高。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共计50余人考取硕士研究生。通过四年系统的专业学习,绝大多数毕业生获得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家庭婚姻治疗师以及育儿师等岗位的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并具备相应方向的专业操作技能。通过十余年不断积极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学科建设,凝练学术方向,打造优势特色,已初步将心理学本科专业建设成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层次较高的专业学科。

参考文献

[1]高立群,彭聃龄.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2]莫雷.培养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2).

[3]李国强,王旭红.应用心理学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初探[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2).

[4]辛勇.心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4).

论文关键词:心理学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运用

论文摘要: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运用心理学知识研究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知识,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争性、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侧重于从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方面来研究人。运用心理学知识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含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人的行为和表情是人对某种客观事物的特定反应,是受人的心理支配和调节的,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又会在人的行为和表情中显露出来。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可以掌握被教育者的心理活动和思想状况,这有助于我们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预见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被教育者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探讨和分析,可以把握被教育者的思想动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针对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广运用心理学中的心理引导、心理相容、心理共振、心理趋同等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效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心理学方法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个体差异理论,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所谓个性心理,是指人在自身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三方面。只有了解和掌握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才能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第一,要注意了解人的气质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气质有多种。懂得不同气质类型的特:征,就可以在教育中采取不同的方式,使各种气质类型的人的积极方面得到发展,消极方面得到克服。第二,要掌握人的性格特征。性格是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性格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应有所不同,要针对具体人和具体问题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第三,要注意人的能力特征。我们要根据不同情况,把处在不同状态下具有不同能力的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2.研究特殊心理活动,预防和消除学生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与教育者愿望背道而驰的心理。预防和消除逆反心理必须做到:第一,坚持实事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讲真话,不讲假话;讲真道理,不讲假道理。第二,提高教育的艺术水平。教育者要注意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掌握教育的科学方法,讲究艺术性,增强感召力。第三,教育者要同被教育者心理相容。心理相容表现为互相信任、感情融洽。如果教育者态度诚恳、感情真挚,讲话多一些人情味,多站在学生立场上进行换位思考,则道理更容易被接受。第四,对青年人的好奇心要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身人格魅力。

人格,一般是指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外,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靠自身人格力量使学生心服口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对他们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不仅影响到教师个人的威信,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的信仰程度。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对学生产生深刻而持久的积极影响。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努力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去感化人和激励人。

[关键词]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心理学自存储

[分类号]G253

机构知识库作为一种有效的知识组织与管理的手段,是对基于传统出版的学术交流的补充,已成为开放获取的重要组成部分。CliffordALyneh从大学的角度为机构知识库做如下定义:大学中的机构知识库是大学为其员工提供的一套服务,用于管理和传播大学的各个部门及其成员创作的数字化产品……在美国,人们研究机构知识库时,非常注重对内容提交者的行为研究,认为他们的特性和行为一方面决定了机构系统平台的多个功能;另一方面决定了机构知识库资源获取量。在所设立具体指标中,自我存储的意识、习惯以及需求决定了他们是否会考虑使用机构知识库,而对机构知识库的认识和对系统的满意度则决定了他们是否选择机构知识库。由此可见,国外早已认识到内容提交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对机构知识库资源获取的重要影响。

1抗拒心理

所谓抗拒心理,即是指客观存在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时产生的一种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是认识、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这三种元素是相互影响的,抗拒心理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某种担心或矛盾的情绪引起了认知上的问题,如误解、困惑等。因不利认知导致其在情感上产生抗拒心理后,最终会影响到其行为表现上,较明显的表现形式是:“不作为”、“逆其道行事”、“惰性”等;较隐蔽性的表现形式为:对新生事物,如新业务流程、新技术等产生质疑、漠不关心等。

教科研人员对自存储产生抗拒心理主要来自4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1.1对机构知识库的认识不足

1.4科研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现行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带有鲜明的行政色彩,在评价指标中情况占相当大的分量。主要以论文被摘引情况及论文在何种期刊上发表等作为评价标准。导致教科研人员不得不遵循这些标准,否则,他们的科研成果就无法得到有关评审部门的认可,其后果是无法评定职称或者申请学位。正是因为未将提交到机构知识库的论文纳入评价体系,也就是说权威机构还没有正式承认其应有的学术价值,导致了教科研人员不愿自存储。

上述4种因素是造成教科研人员产生心理抗拒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馆员应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有的

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政策与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措施,尽可能地缓解甚至消除他们的抗拒心理,使他们成为积极主动的内容提交者和使用者。

2缓解抗拒心理的途径

当外部因素对人产生不利时,人往往会本能地产生抗拒心理,在抗拒心理产生的初期,人的外在行为主要表现为冷漠、不关心或惰性。一个机构知识库能得以持续发展并能充分发挥其存储与交流作用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文献资源的丰富性。因此,如何确保机构知识库获取文献资源的持续性才是现今最为关键、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建议高校图书馆可以运用一些心理学的方法来缓解这种抗拒心理。

2.1采用心理学方法的原因

自存储得不到教科研人员的积极配合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机构知识库某些方面的顾虑与担心,正是这些顾虑与担心的存在导致了他们抗拒心理的产生。人的顾虑与担心属于心理活动,因此,笔者认为,要改善不良的心理活动最好的方式是借助心理学方法,通过彼此的不断沟通,使对方在认识事物本质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其顾虑与担心。从他们的认知和情感角度出发,在与他们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运用多种缓解抗拒心理的心理干预方法,有目的性地引导他们,从而使他们在心理层面上,真正的认可和配合机构知识库的资源建设。

2.2采用心理学方法的内容

2.2.1“开诚布公”式

事实证明,馆员尽可能早地、主动地向对方提出自存储的不足或缺陷在某种程度上会弱化对方对这些不利的重视程度,从而削弱抗拒心理。因为向对方揭示机构知识库负面信息的同时,会让他们感受到馆员的诚实与信赖,从而可以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这是一种能够有效地与教科研人员建立良好关系的方式。

2.2.2“自我肯定”式心理学家认为,抗拒心理有时缘于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即,尽可能地避免自己不想涉及到的变化。相反,一个“自我肯定”意识较强的人与一个“自我概念”意识较强的人相比较,前者对一切具有挑战性的信息或建议具有更大的开放度。因此,馆员在与教科研人员就自存储问题进行互动之前,首先要认识到“自我概念”的存在。馆员只有充分理解与认识“自我概念”,才会积极采取行动,尽可能地促使他们产生“自我肯定”的意识。这些心理促进方法包括:首先,积极肯定他们在专业领域里的“专家”地位。每个人都有着渴望获得社会、特别是同行们认可的心理需求,馆员可以利用这种心理需求,真诚地对本校的教科研人员给予学术上的肯定,这很容易引得他们的好感,更愿意与馆员交流一切对学术研究具有影响作用的因素;其次,当谈论到机构知识库对他们学术研究的有利作用时,也应将他们视为这方面的“专家”,使他们对本校的机构知识库有种主人翁责任感,并让他们以“专家”的身份来评价它。馆员采取的上述行为,其目的就是尽量使教科研人员产生“自我肯定”,从而弱化在心理层面上对机构知识库的抵触情绪。

2.2.3“不利后果假想”式假想“不作为”引起的遗憾是保险推销员尽力消除顾客抗拒心理常运用的一种手段,他们努力为顾客营造一个可以充分发挥其遐想的空间。在推销某种保险前,首先会找出顾客在现有的状态下,极有可能发生的多种不利情况,并告诉他们,如果不采取措施,一旦发生不利情况,将会给他们带来某些惨痛损失,并且到那时也会因自己先前的不作为而追悔莫及。保险员向顾客勾画因不购买某保险而有可能引发不利假想情况时,很容易引起顾客的紧张与担忧,在这种情绪的刺激下,保险员顺势向其推荐某项可以减少这种损失的保险,这时,顾客是较易接受保险品种推荐的。馆员也可以利用该方式,向教科研人员勾画出如果对科研成果不采取自存储的方式,就有可能:失去了同行的广泛认可;被引用的几率很小;丧失了结识对其课题感兴趣的同行,甚至失去与他们合作的机会等不良后果,从而促使他们在心理上重新定位机构知识库。

2.2.4“兴趣相投启发”式在心理学上,人具有无意识的思维模式,心理学家将其称为“兴趣相投启发式”,即当两人兴趣爱好相似时,最易相互欣赏,融洽相处,一方提出的建议,对方较易接受并乐于付诸行动;反之,就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即使对方的建议很好,也不愿接受更不用说付诸行动了。馆员可以依据人的这一心理特征,积极邀请各科系人缘好,专业技术过硬的教科研人员亲身体验机构知识库在学术交流上的积极作用,在获得了他们的认可后,由他们言传身教,鼓励其他的教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由点及面,不断扩大机构知识库的影响。这种形式对那些具有较强抗拒心理的教科研人员来说,是最易接受并能缓解抗拒心理的方式。

2.2.5“典范树立”式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案例总结发现,在社会领域,人类具有模仿他人行为的倾向,特别是当遇到类似情况时,往往会借鉴以往先行者采取的行为,并且先行者影响力越大,就越容易受到他人的模仿。因此,在同行业中树立典范比仅靠口头说服要令人信服得多。因为身处于某一行业的个体,都有一种行业归属感的需求,都希望能融入本专业的学术圈子。馆员可以利用这种情感需求,通过树立典范,潜移默化地促进他人的效仿,以此改变他们对自存储的偏见。对于教科研人员来说,学术上的激烈竞争早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们也希望借助一切有利的条件,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增强自己的专业竞争力。因此,在得知其他同行业者因利用机构知识库而使其论文被引率提高、传播范围扩大、合作机会变多等有利情况时,这会无形中给未利用机构知识库的教科研人员一种推动力,促使他们模仿那些学术典范,利用自存储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树立典范的做法能够促使具有抗

拒心理的教科研人员从认知和情感两方面朝着馆员所期望的方向转变。

3注意事项

笔者所提到的上述5种缓解或消除教科研人员抗拒心理的方法,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取得了他们对馆员的信任,他们才有可能听取你的建议,同时,馆员在与他们互动时,也需注意说话技巧的使用。

3.1建立相互信任

3.2讲究说话技巧

4结语

参考文献:

[1]何林,美国机构知识库发展现状对我国发展机构知识库的启示,图书馆论坛,2008(16):101-103

[2]刘玉红,史艳芬,机构知识库成功创建和可持续发展的要素研究,图书馆杂志,2010(2):27-30

[3]JacksJZ,o'BrienME.DecreasingResistancebyAffirmingtheSelf.N.J.:LawrenceErlbaum,2004:235-257.

[4]如何化解员工的抗拒心理[2010-06-09]省略/news/contem-83145,aspx

[5]韩珂,祝忠明,科研机构对机构知识仓储认识和服务需求调查分析,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3):12-17

[6]DavisPM,ConnollyMJL,Institutionalrepositories:Evalualingthereasonsfornon-useofCornelluniversity'sinstallationofDspace.[2010-05-08].www,dlib.org/dlib/march07/davis/03davis,html.

[7]曾苏,马建霞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人员对IR认知及态度对比分析,情报杂志,2009(5):23-28

[8]柯平,王颖洁,机构知识库的发展研究,图书馆论坛,2006(6):24-32

[9]郝勇,影响我国实行“开放存取”模式的困素分析,现代情报,2006(12):2-4

论文摘要: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本文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心理学课的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对心理学课认同感的策略。

一、学生的认同感是心理学教学成功的关键

心理学是师范类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培养未来优秀教师良好素质的重要基础课,它既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只是,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发展的基本事实;同时通过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也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以便为未来的教师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学课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实现心理学教学目的的基本手段。所谓课堂教学是指一种尊重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意志自由,把学生看成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和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1]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学生的认同感就成为了教学成功的关键。所谓认同感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是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感使人在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认同感越强烈就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认同感越强烈就越容易影响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判断,让学生接受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相应的价值观;认同感越强烈在困难面前就越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大学生的特点

从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看,大学生正处于成年初期。从成年期开始,伴随着逻辑思维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个体逐渐表现出一种相对的、实用的并且具有背景性的思维形态,这种形态开始出现在大学阶段。

成年初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至稳固时期,也是最为迫切、最为认真的关心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生存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时期。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看法。价值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之一。

青少年期所萌发的对性、对异性的好奇,到成年初期逐渐发展为一种强烈的愿望,由此开始将对某一异性的情思发展为爱情,并导向恋爱的轨道。

三、90后大学生的特点

四、培养学生认同感的策略

根据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心理学课的认同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心理学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学生对这一门课充满着好奇,但是作为一个学科体系,它本身的内容显得有点基础性、理论性和平淡性,慢慢让学生丧失了原有的兴趣,所以在教学总增加更加实用的内容,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个体对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一般采用肯定的、积极的态度。

2、形式更具有参与性。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唤起学生的体验,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活动的设计,满足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愿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活动中,学生不但了解了自己,在老师的引导下,也使他们认识到记忆是有技巧的。通过参与活动,不但增加了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认同,更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愿望,掌握更多的记忆技巧。

3、管理更具有激励性。曾经有学生在课下问我“老师:我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你为什么不表扬我?”也曾经有学生在课上问我:“老师:为什么要让我回答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使我认识到了建立课堂管理规则的必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的课堂也是不被学生认可的课。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有课堂管理的规则,约束学生的行为,同时在制定规则时,要使规则具有激励性。具有激励性的规则可以极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结束语

心理学是师范类院校的公共课,它不但教给了学生心理学知识,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想使心理学课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仔细研究心理学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找到有效的办法,赢得学生的认同。

[1]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院校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论文摘要:针对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游戏自身的特点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方法和要达到的目的有着相似性和统一性,使游戏成为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学前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人的认知、语言、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期儿童的身体和思维都还处于人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认知思维和语言能力都还处于一种不完善的状态,以怎样的方式来开展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游戏能有效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既给学前儿童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又能让他们体验到自主快乐,激发其自信心、幸福感、成就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积极健康的心理。

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引发的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新领域,它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对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人自身所固有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并运用这些积极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孟万金教授整合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学及积极教育思想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它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应该重视全体学生,并全面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而不是象以往只注重个别学生及其心理问题。除了以积极视角、主动态度之外,还要用积极的途径、思想来培养受教育者的积极心灵,最终实现积极健康心理教育目标。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给学前儿童播下了积极心理的种子

学前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人的思维、语言、动作、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在重视儿童智力和身体发展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不能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儿童其实也是有烦恼、有忧愁的,也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的,而且童年期的心理问题也同样会影响到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主动、预防,所以对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样重要。知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在学前期得到重视,如果在学前期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理念的指导下给学前儿童播下积极心理的种子、注入健康心理的疫苗,将会对个体的整个人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在游戏中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3.1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

3.2学前儿童青睐的游戏

作为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游戏对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智力、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许多教育家就曾肯定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夸美纽斯指出游戏可以使儿童自寻其乐,并可锻炼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活泼和各种肢体的敏捷;罗素也曾经提出要使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陈鹤琴认为小孩子是好游戏的,幼儿是以游戏为第二生命的。

学前期幼儿的运动和言语能力发展迅速,他们已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能做各种运动,还能说一些连贯的较准确的言语。但他们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虽然渴望参加一些成人活动,却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束缚,而游戏恰好为幼儿的这种渴望创造出一个不受约束的可以供其体验的世界。体验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成为他们对待世界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幼儿正是在游戏中用体验来认识、理解和把握外界事物的。在游戏中,幼儿体验着自由性、体验着愉悦性、体验着创造性,感受到兴奋、幸福、无拘无束。

3.3游戏与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弗洛伊德就认为游戏是幼儿发泄情感,避免损伤的出口。游戏能使幼儿摆脱现实环境及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愿望不能实现时,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避免造成心理矛盾和冲突,并帮助他们在主观上实现欲望、避免抑郁。而埃里克森从新精神的角度分析游戏的作用,也认为游戏是幼儿情感发泄和思想表现的健康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他们的精神创伤。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选用游戏的方式符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方法的选择要求,孟万金教授在《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就指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游戏正是一种有着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活动,它不是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是儿童的自我参与,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其中的喜、怒、哀、乐幼儿都是以一种愉快、乐意的心态去体验、去感受的。

幼儿在游戏中有着“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体验着主观幸福感、自尊自信、乐观希望,等等”。游戏是令幼儿体验到自由、愉悦、创造与自我力量的活动:在游戏的王国里,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完全忘却了外在的强制与压力,融自己的全部身心于游戏之中,在游戏中自由表现,自如发挥;他们在游戏中无论是兴奋、激动还是严肃、愤怒,都毫无例外地感受到愉悦;摆弄游戏材料控制所处的环境,与伙伴的积极活动及相互的影响,都使幼儿体会到了自身的力量,获得了创造的体验。健康、积极的游戏不仅能发展儿童语言、动作、表达、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积极、乐观、进取等优良品质,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1]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1.1积极心理学

它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激发个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提倡提升个体的幸福感。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视角的转变,也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1.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2008年孟万金教授出版著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国内研究积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头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力求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教育相融合,主张开发心理潜能、降低负性情绪提升主观幸福感,从而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发展。孟教授将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列为以下十四项: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

2高校贫困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2.1高校贫困生心理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高校招生人数和规模的扩大,大学生的教育费用在不断增加。同时在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失业人数不断上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校大学生贫困比例越来越大。据调查,目前在我国一般高等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约占15%~20%,特别困难的学生约为5%~10%。经济贫困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譬如社会交往问题、自卑心理问题、健康状况问题等等,这些由贫困引起的连锁反应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当前高校学生经济水平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部分贫困生产生自卑、焦虑心理,甚至有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的行为。

2.2积极心理特征

通过对国内学术期刊中的论文进行分析,对于高校贫困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特征、产生的根源以及帮扶策略。其中2008年之前对心理特征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忽视了积极的一面。2008年之后随着孟万金教授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方向有了转变。由过于强调负性情绪的评估转向正性情绪的评估,由研究治疗对策转向塑造个体内部系统的各项能力、锻造积极人格品质方面去发展。只有强化积极心理,抑制消极心理,才能全面塑造高校贫困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研究表明,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超越维度(心灵触动、希望与信念、幽默风趣)、情感维度(感受爱、爱与友善、社交智慧)、人际维度(真诚、勇敢坚持、热情)、公正维度(团队精神、正直公平、领导能力)、认知维度(创造力、好奇心、热爱学习、思维力)。发展得最好的五项积极心理品质为心灵触动、真诚、团队精神、爱与善良、希望信念。具体而言,即高校贫困生更加真诚、热爱学习、勤于思考、热情高涨、更加克己。这些积极心理特征促进他们人格完善,促使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崭露头角。

3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发现并鼓励贫困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贫困生正向的主观体验,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从工作形式上来说,以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团体辅导为主,个体心理咨询和其他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为辅。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

3.1从主观层面来说,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培养贫困生积极的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具有乐观积极心态的人常常会在生活中或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有积极的评价,以提高快乐感水平。他们对环境的解读倾向于积极乐观的方向,也就是在环境出现积极变化时,他们会体验到更多的快乐感,而当环境发生消极的变化时,他们会主动消除沮丧感。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贫困生并不是遭遇到消极恶性的事件,而是体验到了消极恶性的情绪。他们并不缺少快乐开心的事件,而是缺少体验快乐情绪的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例如心理健康讲座、团辅活动、读书会活动等,帮助学生及时检验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进行心境调节。使学生能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悦纳自我,从而产生积极的主观体验。

3.2从个人层面来说,宣传积极的心理品质,培育感染更多的贫困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指出:“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人格完善是个体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它是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统一。贫困生的人格中积极特征难以主导,消极特性比较明显,要达到人格完善就需要个体对成长有确定的方向,并规划自己的最佳人格组织。一方面高校要培养、教育贫困学生在自我选择、自我成长方面的自觉意识、探索意识。另一方面,高校要为贫困生展开更丰富的课外生活领域,加大力度深挖贫困生中优秀的典型,树立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优秀榜样。例如通过组织“励志之星”的评选活动,印制事迹宣传手册等等,通过交流让更多的贫困生能够增强自信,并且学习接纳更多的正能量,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贫困生用积极的心态看待贫困,面对大学生活。

3.3从群体层面来说,构架积极的组织系统,形成团体激励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我国运动心理学目前发展现状

2.1研究重心长期囿于竞技体育运动,造成我国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不平衡

2.2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整体研究实验科学验证,影响我国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

通过文献检索目前在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三个权威性学术杂志——《国际运动心理学杂志》、《运动心理学家》和《运动与锻炼心理学杂志》所发表的近几年的论文,通过数据分析不难看出,实验法仍然是当前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当前的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更注重实验操作与情境的结合,注重研究的生态学效度。但我国的运动心理学的定性研究方法所占比值呈现出下降趋势,而定量研究方法所占比值呈现出上升趋势,实验法和测量法占居主导地位,仍然停留在实验描述阶段,且我国的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分散状发展,缺乏统一的、系统性的研究定向。尽管我国运动心理学学者及研究员在心理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性成果,但由于大多数研究成果尚属于经验的论证而缺乏科学的实验,使得我国的运动心理学无论就研究层次还是学科发展水平都远远不能适应体育教育实践及群众健身体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3.我国运动心理学发展趋势研究

3.1积极摆脱单方向畸形发展模式,寻求三个领域全面发展,增强系统化、整体性平衡发展

3.2多元化、科学化当前我国的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实现国际研究对接

THE END
1.“80后”“90后”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调查研究的方向发展;"80后"家长与"90后"家长的教育观念各有长处,也各有短板;"80后"家长与"90后"家长的教育观念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时代背景的反映,同时也受制于家长个人层面的因素;"80后"家长与"90后"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如超前教育、过度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难以将科学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育行为等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GN202140003.htm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篇以行动践行美德   于虽然对当时的场景,田瑞说的轻描淡写。但看到落水女孩,他没有半点犹豫,奋不顾身的舍己救人。即使明知不会游泳,也要竭尽所能。这瞬间的动作,源于他内心的品质。他用行动向我们证实了90后的人性光辉,彰显了见义勇为精神,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我们看到了身边熠熠生辉的正能量。 https://www.gsau.edu.cn/info/1278/6818.htm
3.我们的孩子该如何被呵护为了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与学校做好配合,陈孝花老师采取了家长课程的形式,对家长做好辅导。课程从家长教育理念转变、亲子沟通技巧等方面入手,通过角色扮演、心理训练等方式,让家长和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和感悟,进而明白自己在生活中担任的角色,彼此理解,共同成长。 http://www.jyb.cn/rmtzgjyb/202306/t20230627_2111060897.html
4.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精选十篇)“90后”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 现实中法律意识淡薄, 漠不关心时事和经济文化运行规律, 忽视了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环境的动态, 缺乏长远的人生规划, 自身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 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教育工作的论述着重指出: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pnt9v03.html
5.教育好家长才能搞好家庭教育这一届家长,挺难。 以80后、90后为育儿主力军的家长正面临着不同以往的家庭教育困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焦虑。《2019中国父母孩子成长焦虑白皮书》显示,91.5%的父母对孩子成长各方面的问题感到焦虑。超过六成的父母每天花费超过两个小时的时间在与孩子相关的事情上。 https://m.gmw.cn/2021-08/31/content_1302523825.htm
6.大调研,我们在行动我们在调研中遇到的大多数家长,都对父母课堂表现出浓厚兴趣,他们愿意学习运用更切近现实的理念、更有效的方式方法进行引导式教育。 集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巨东红指出,父母应学会与孩子共情,善于捕捉并感知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状态,以同理心引导孩子表达感情或意见。当他们有负面情绪时,也不要https://www.zjds.org.cn/jzjd/41238.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