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全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文言文解析一、古诗词部分《观沧海》(曹操)1.诗歌内容-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诗中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接着,“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写了海水荡漾、山岛耸立的画面,动静结合。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展现了岛上生机盎然的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则写出秋风中大海汹涌澎湃的气势。

后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全诗的高潮,诗人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出来,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2.艺术特色-情景交融: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到对沧海景色的描写中,通过描绘壮阔的大海,展现自己的壮志豪情。

-虚实结合:前六句是对眼前实景的描写,后四句则是诗人的想象,虚景与实景相互映衬,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1.诗歌内容-诗的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描绘了暮春时节杨花飘落、子规啼鸣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凄凉哀愁的氛围。

“闻道龙标过五溪”点明了友人被贬之地的偏远,“龙标”指代王昌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千古名句,诗人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让明月伴随友人一直到夜郎西,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2.艺术特色-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暮春之景,抒发了对友人被贬的忧伤之情。

-想象奇特:把明月想象成可以寄托情感、陪伴友人的使者,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风格。

《次北固山下》(王湾)1.诗歌内容-“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点出旅途奔波,“客路”表明自己是羁旅他乡之人。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船帆高悬,这两句意境开阔,写出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画面。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千古名句,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上已显露出新春的气息,蕴含着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新旧交替的感慨。

目录8.1《咏雪》原文及翻译(1)逐字逐句翻译(1)一词多义、古今异义(2)8.2《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及翻译(4)逐字逐句翻译(5)一词多义、古今异义(6)11.《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8)逐字逐句翻译(9)一词多义、古今异义(12)15.《诫子书》原文及翻译(13)逐字逐句翻译(14)一词多义、古今异义(15)18.《狼》原文及翻译(16)逐字逐句翻译(17)一词多义、古今异义(20)22.1《穿进得一人》原文及翻译(23)逐字逐句翻译(24)一词多义、古今异义(25)22.2《杞人忧天》原文及翻译(26)逐字逐句翻译(27)8.《世说新语》二则《咏雪》【原文】南朝: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划分句子节奏】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全文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

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

”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

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逐字逐句翻译】(直译+意译信、达、雅;留、补、换;删、调、变)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译: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①谢太傅:即谢安②寒雪日:寒冷下雪天,寒雪,寒冷,下雪;日,天③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四篇课文从趣、真、理三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不同时代、国籍和阶层的学习生活。

有的充满自由,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充满真诚和爱恋,如《再塑生命的人》有的充满了理性的思考,如《论语》十二章。

本单元重点学习欺读。

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

了解心理描写的作用《论语》十二章语录体孔子及其弟子本文记叙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等。

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老师》等。

1964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被誉为“美国英雄偶像”。

文题解读“再塑生命"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在本文中指“我”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体验到了爱,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莎莉文老师是帮助“我”再塑生命的人。

麓,山脚。

饼饵r:糕饼一类的食物。

竹坞:指四周长满竹子的地方。

山岚ln:山林中的云雾。

岚,山里的雾气。

匾箪dn:盛东西的扁形竹器。

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

髹xi:用漆涂饰器物。

箬ru:这里指笋衣。

一九三六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系。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放弃美术创作实践,集中美术业务工作,同进进行写作。

曾经写过中、短篇小说,不久放弃这种文体,几乎全部集中散文创作。

著作有落乡班子、职业与爱情和清明小简等十多种。

第一局部〔1〕,缘起。

由吃扁尖笋引起对江南乡下作客的回忆。

第二局部〔2~5〕,写“竹林深處〞。

这一局部又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扁尖笋、碧螺春谈起,略点江南竹乡风味。

第二层,转入正题,先总写竹乡的竹海。

第三层,由石子路深入竹海,才知其中既深密又曲折。

第四层,登竹坞居高临下,俯瞰竹海。

借画家和护林员的议论,点出竹材竹笋丰收。

第三局部〔6~9〕,写“竹林深处人家〞。

这一局部也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疑心宁静的竹海没有人家,后来发现竹林深处的炊烟,引人下文。

第二层,随着炊烟,向竹林深处进发,渐渐展开一幅竹林深处村落图。

第三层,竹乡人家,不仅房屋门窗用竹构造,而且家具器皿都用竹造。

事实上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

一再映带盐笋干、碧螺春,描写竹乡生活的乡土气息。

全文语言清新优美,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

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秋天的怀念》《散文诗两首》抒写对母爱的赞美;《散步》取材于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小事,表现家人之间互敬互爱,读来既温馨诗意又有深刻内涵;《世说新语》讲述古代少年的聪慧故事,也让人感受到古代世族家庭的文化修养和情趣。

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拿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文题目文体作者/出处整体感知每课一得《秋天的怀念》叙事散文史铁生本文不仅表现母爱,还包括儿子的悔恨、愧疚之情和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金色花》散文诗泰戈尔本诗用一朵“金色花”把天真活泼的孩子和美丽安详的母亲联系起来,一个游戏刻画出两个人的形象,这便是构思的妙处。

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感动,从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

借物抒情《咏雪》刘义庆编本文言简意赅地勾勒了骤雪纷纷扬扬的天气中,谢家子女即景赋诗脉雪的情景,展现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

1春导入一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

走进美丽的春光,我们的心灵会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多少作家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绘春天的优美散文——朱自清的《春》。

导入二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

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1.开篇点题,奠定基调“盼望着,盼望着”,运用反复,突出了“盼”。

全段运用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宣告春天的到来,充满了喜悦之情,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盼春图”。

同时点明了题目,领起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第1段)2.总体勾勒,春回大地这一段从总体上描写春天,描绘了一幅万物复苏的“春醒图”。

先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总体上勾勒,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

然后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分写山、水、太阳“睡醒”的情态。

山“睡醒”的情态用“朗润”形容,写出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水“睡醒”的情态用“涨”形容,表现了冰雪融化后春水涣涣的样子;太阳“睡醒”的情态用“红”形容,表现了春日融融的暖意。

作者抓住春山、春水、春日的特点,勾画出春景的轮廓,为具体描绘春景创设广阔的背景。

(第2段)3.描写春草,抓住特点此段抓住春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等方面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春草图”。

第一句从“点”上描绘春草。

运用拟人手法把春草人格化了。

“钻”字写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全解一、整体感知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也是一个充满生机、趣味无穷的儿童乐园。

在这里,有神奇的植物园,有“美女蛇”的传说,有雪地捕鸟的乐趣,还有“我”在园中快乐的童年生活。

三味书屋:是“我”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

在这里,“我”遇到了严格的私塾先生,学到了许多知识,也经历了“怪哉虫”的小插曲。

但更多的是感受到了童年的苦与乐。

三味书屋:描述了书屋的环境、先生的严厉、课程和课余生活,以及“我”在书屋的成长历程。

三、重点内容百草园:描述了园中的景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等,以及各种昆虫如蜈蚣、斑蝥等。

还讲述了“美女蛇”的传说和雪地捕鸟的乐趣。

三味书屋:描述了书屋的环境和陈设,以及严格的先生和课程安排。

同时,也描述了“我”在书屋的课余生活,如画画和偷偷出去游玩。

最后,作者感叹自己的童年苦与乐。

四、人物形象私塾先生:一个严格的启蒙教育者,教学认真、严谨,但教学方法有些陈腐、守旧。

“我”:一个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儿童。

五、主题思想本文通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描述,展现了鲁迅童年时期丰富多彩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感慨。

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和批判。

六、语言特色本文的语言优美、生动,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拟人等。

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独特魅力,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树林和草原》课文全解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树林和草原》课文全解括25个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

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

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中。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

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夫。

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旧传统、旧观念,他宣称要战斗,但却没有行动。

小说问世后在文学界引起剧烈争论。

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

屠格涅夫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

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作者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

销声匿n迹: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

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出现。

含辛茹r苦:经受艰辛困苦。

辛,辣。

茹,吃。

蓦m地:突然。

浩瀚hn:形容非常广大。

风尘仆仆:形容旅途辛苦劳累。

风尘,比喻旅途辛苦。

仆仆,旅途劳累的样子。

元勋xn:立大功的人。

汗马功劳:指战功显赫。

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

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

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6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

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

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

马克·吐温是其笔名。

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

当过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军士兵,还经营过木材业、矿业和出版业,但有效的工作是当记者和写作幽默文学。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

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竟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

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通过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仅批判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私刑的毫无理性,而且讽刺宗教的虚伪愚昧,谴责蓄奴制的罪恶,并歌颂黑奴的优秀品质,宣传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利的进步主张。

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审视角度自然而独特,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

19世纪末,随着美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马克·吐温一些游记、杂文、政论,如《赤道环行记》(1897)、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1900)、《神秘来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义也逐渐减弱,而绝望神秘情绪则有所伸长。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课文全解1.忆读书这是一篇书写读书乐趣的回忆性散文。

学习这篇课文,要学会联系自己平时读书的实际,对自己的读书情况作一次总结。

我们还应——1.在不断的诵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3.同学之间可于课下互相交流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点滴体会。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冰心(1900-1999),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五四运动时,在革命浪潮激荡下,开始创作反映社会、家庭、妇女等问题的小说。

《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姊》是她最早的小说。

1921年,冰心接连出版了《繁星》、《春水》两个诗集,并参加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观点。

后赴美留学,专攻文学,同时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结集为《寄小读者》。

1926年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文理学院任教。

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南归》、《往事》、《去国》,散文集《同情》及《冰心诗集》、《冰心游记》等。

1931年发表短篇小说《分》,呈现出新的思想面貌,对超阶级的“爱”是一个不自觉的否定,显示冰心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

抗战爆发后,辗转到昆明、重庆,以“男士”为笔名,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和散文,都收录在《关于女人》的集子里。

抗战胜利后去日本,与郭沫若等人出版了小说集《可纪念的朋友们》。

1949年在东京大学任教。

1951年秋回国。

新中国的阳光照亮了她的心,使她文思如泉涌,写出了《归来以后》、《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小橘灯》等作品。

1958年又写《再寄小读者》。

这些新篇章,保留了过去清新明媚、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

作品中虽然蕴含着缕缕温柔情思,却跳动着乐观主义的音调;赞美的也不再是超阶级的“母爱”,而是祖国的建设和各国人民的战斗情谊了。

打倒“四人帮”后,冰心精神焕发,陆续发表了不少新的作品,如《三寄小读者》等。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她的儿童文学作品集《小橘灯》。

她的作品被译成日、英、德、法等国文字,广为传播。

新中国成立后,冰心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当选为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

本文写于1989年9月8日。

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她是以白话撰写叙事、抒情散文较早的有影响的作家。

……她那温柔的情思,丰富的想象,清新的文笔,令人惊叹。

……冰心的散文新作,题材广泛,思想开阔,意境高远。

她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选择社会生活中激动人心的事件,概括、提炼,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图景。

……在艺术风格上既保存着前期散文的清丽、典雅,又增添了伟秀、壮美的新特色。

2.对冰心作品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寥若晨星,而且有的像春花,几番风雨,匆匆凋零;有的似彗星,才华初露,瞬息即逝。

而冰心却是从十九岁成名,度过了六十多个创作春秋。

……“叶里深藏云外碧,枝头都借日边红。

曾陪桃李开时雨,仍伴梧桐落后风。

”这是宋人赞扬玫瑰花开放季节长的诗句,用它来比喻冰心的创作也是很相宜的。

[豪杰]具有杰出才能,非常直爽痛快的人。

[悬念]课文里指挂念,惦记。

[催促]叫人赶快行动或做某事。

[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

[居然]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道理。

[厌烦]嫌麻烦或因对象的琐碎而讨厌。

[兴亡盛衰]兴盛和衰亡(多指国家)。

[索然无味]没有一点趣味。

[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无病而呻]没有病却发出痛苦的声音。

文中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情实感而矫揉造作。

一般作“无病呻吟”。

[自作多情]自以为非常优秀,自以为别人喜欢他。

[心动神移]形容某处景色或某件作品特别能够感染、打动人,使人心神为之移动。

[自已]控制自己的感情。

已,停止。

3.形近字辨析己:音jǐ,作“自己”解,可组“自己、舍己为人”等词。

已:音yǐ,作“停止,已经”解,可组“自已、已经”等同。

4.同义词辨析居然竟然本课例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两个词都表示出乎意料,超出常理或常情的意思。

多数情况下可换用。

用于不好的方面,表示“不应该这样而这样”,如:他竟然(居然)当面撒谎;用于好的方面,表示“不容易这样而这样”,如:他一个人竟然(居然)完成了五个人的任务。

主要区别:①“居然”的语气有时比“竟然”重。

②“居然”可以出现在主语前面,“竟然”一般不这样用。

如:这么大声音,居然你没听见。

二、整体解读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开篇点题,引出下文】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中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

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

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

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

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

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

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

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THE END
1.卖油翁是几年级的课文卖油翁是几年级的课文? 《卖油翁》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选自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归田录》。全文仅135字,讲述了北宋年间,高官陈尧咨与一个平民卖油老叟的故事。 原文如下: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https://localsite.baidu.com/article-detail.html?articleId=20984753&ucid=PjbkP1RzP1b&categoryLv1=%E6%95%99%E8%82%B2%E5%9F%B9%E8%AE%AD&ch=54&srcid=10005
2.卖油翁(语文版七年级必修)2、教师巡视,帮助、指导学生疏通课文(即翻译)。 3、同桌检查翻译情况(互译)。 4、师检查翻译,请同学发言。 5、学生评价翻译,师订正。 (五)合作探究 本文写了陈尧咨和卖油翁两个人,请分别从特长、语言、动作、神态、性格特点来谈谈这两人。 (六)思考 https://wap.ruiwen.com/38166.xhtml
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卖油翁》教案语文版10篇(全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卖油翁》教案 语文版 第1篇 《卖油翁》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实虚词。并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课文 2、体会课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刻画人物入手,体https://www.99xueshu.com/w/file9necgjuu.html
4.语文七年级下册075《卖油翁》丨#课文朗读#初中语文#磨耳朵语文七年级下册075《卖油翁》丨#课文朗读 #初中语文 #磨耳朵 - 翰林童书教辅于20220325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271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https://m.douyin.com/share/video/7078981464011984159
5.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课件PPT麦克PPT网提供各类精美实用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课件PPT,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课件PPT模板,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课件PPT素材及相关场景PPT模板下载,另有多种风格供您选择,如:手绘,水彩,特效动画,科技,简约,通用风格等,更多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课https://www.mikeppt.com/sou-ppt/tvadpox62mvu-5.html
6.初中文言文有哪课文卖油翁 欧阳修 宋定伯捉鬼 干宝 诗五首 观沧海 曹操 次北固山下 王湾 望岳 杜甫 如梦令 李清照 西江月 辛弃疾 第二册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口技 林嗣环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伤仲永 王安石 诗五首 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王勃 黄鹤楼 崔颢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http://m.ye-su.cn/yy/n2nvedasaasne9n9v2.html
7.卖油翁"一会儿,一勺油已经倒完,再拿起钱,仔细一看,钱竟然一点都没有湿。如此精湛的技艺真让人叹为观止。卖油翁平稳地说:"我也没有什么,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看得真是心服口服,于是他把卖油翁打发走了。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是熟能生巧,一个人即使有一技之长也不该炫耀。https://www.unjs.com/zuowen/ztzw/hanjiaozuowen/20110211232013_545094.html
8.第13课《卖油翁》课件(共49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傲慢卖油翁的话无他,但手熟尔。——不以为然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淡定一、一、2.陈尧咨擅长射箭,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无人能比,他也因当时无人能比,他也因此自我夸耀。他曾经在此自我夸耀。他曾经在自己家的菜地里射箭,自己家的菜地里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有一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着,斜着https://www.docin.com/p-4614899505.html
9.过关测试03:卖油翁+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与古诗词过关测试(部编版(2020·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颌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208/7031102131006040.shtm
10.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2课《卖油翁》教案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由学生模拟卖油翁倒油的活动导入新课 2、 自主预习案(小组展示活动) 1、我眼中的欧阳修(PPT展示) 2、基础知识我归纳(PPT展示)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教师总结归纳。(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三、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1、故事情节我梳理(PPT展示) https://m.zxxk.com/soft/7883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