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询问现在的大学生:“你认为恋爱的目标就是建立婚姻和家庭吗?”
他们十有八九会给你一个否定的答案。
20世纪流行的那句“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在现在的大学生看来就是笑话。
他们更多是把恋爱当成一个过程来体验,这种体验包括精神、情感和身体等多个层面。
“相处舒服”经常是他们判断恋爱关系质量的最重要依据。
01
期待关系长久,但婚姻不一定非是爱情的归宿
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的现代大学生,是否对恋爱的长短一点儿都不在意呢?当然不是,和“60后”“70后”一样,他们期待一段恋爱关系能维持长久,只是并不认为婚姻一定是恋爱的归宿。
陈斐和小科今年读大四,虽然只有21岁,但他们在一起快7年了。两人在高一下学期确定恋爱关系,而且很快就向各自父母坦白。尽管家长不支持,但他们没有因此分开,反而互相激励,双双考上理想的大学。
朋友和父母都期待他们将来能步入婚姻,但两个人从没有结婚的打算。“我希望一直跟他在一起,但结婚还是算了。”陈斐也认为这辈子再也遇不到比小科更懂自己的女孩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结婚。
他们不想结婚,不是因为经济压力,也不是怕生小孩,而是觉得结婚后,就不可能像现在一样,既可以满眼都是对方,又可以随时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现代大学生的恋爱趋势:那就是把恋爱与婚姻“分离”,不在谈恋爱时,抱有“寻求婚姻对象”这种“严肃”目的。
这个时期的年轻成年人,建立的亲密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有“抱团取暖”的性质,而婚姻所包含的成家立业和繁育后代的责任,在他们看来有些沉重。
而在大学期间就承认自己将来会建立婚姻家庭的大学生,通常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有一些人承认,他们需要婚姻,因为婚姻是对关系的一种法律保障。极少有人从“幸福美满”的角度期待婚姻。很多大学生明确表示“不相信感情不会变”,他们普遍认为婚姻无法在维系情感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至于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的大学生,他们眼中的上一辈人的婚姻,多数只能用“糟糕”二字来形容。临近大学毕业,男友想要结婚,林莉却提出分手。她的父母是大学情侣,一毕业就结婚,一度是大家眼中的模范伴侣。但林莉上初中时,父亲出轨了,还公然跟第三者在外同居。母亲死活不离婚,说要给林莉一个完整的家,但她做梦都希望父母离婚。林莉高考后,早已貌合神离的父母才分开。“父母给我如此糟糕的婚姻示范,我怎么会结婚呢?”
除了上一代糟糕婚姻的负面示范外,也有一些大学生对于婚姻本身所蕴含的限制和内在矛盾感到不满。他们认为,婚姻会导致财产方面的不独立、工作与家庭的冲突,以及婆媳关系问题等。
“追求自由”是如今大学生价值观里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婚姻似乎在一部分大学生眼中代表着不必要的束缚。
02
不是不想要孩子,但对生育满怀恐惧
我曾做过一个问卷访谈,在被访谈的大学生里,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比较肯定地表示将来会生育子女,另外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对于将来是否养育孩子的态度模棱两可,有一半左右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将来不要孩子。
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对于婚姻和生育的犹豫态度,并不是一个当代才有的现象。虽然“50后”“60后”大学生多数选择了婚姻和生育,但让他们回顾在大学时期对婚育的展望,其实当年的内心冲突依然历历在目。一位支持孩子不结婚生育的“60后”父亲说,因为自己深切体会到了结婚生育带来的压力,所以他不会过多干预孩子的选择。
而且有一技之长、想有所成就的年轻人,容易体验到繁育后代与培育事业之间的冲突,对于女性来说,这种冲突尤为激烈。所以毫不奇怪的是,接受了大学教育的女性,生养后代的兴趣会大大下降,至少在她专注于事业时,暂时不会考虑生育。
“怀孕生子的过程太可怕了。”生育的痛苦,是很多女大学生不想生育的重要原因。有的人甚至明确表示“想养不想生”。
把生育的痛苦作为不生的理由,在她们的长辈看起来很不可理喻,但这的确是如今许多女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很多准备结婚,或者已经步入婚姻的“90后”“00后”,她们努力维持婚姻,用心经营婆媳关系,但“生育”是禁忌话题。“我姐有孩子,小姑子也有孩子,我不想生。”“我不能生,但可以领养。”
女性对生育的恐惧,有的来自影视剧和其他媒体对女性生产痛苦的夸张描述,也有的来自身边有生育经验女性的现身说法。毕竟生育的痛苦,也是如今一些育龄女性拒绝生育二孩、三孩的重要因素。这份痛苦不仅包括分娩时的剧痛,还包括孕期的种种不适,以及一些在孕期发生的疾病(如妊娠糖尿病)。
让大学生对生育之事视为畏途的主要原因,基本上就是养育与事业的冲突、身体的损害和经济上的负担这三个方面。而“经济负担”这个顾虑,折射出的不仅是经济本身,还是一种文化现象。正如砸锅卖铁也要买房子,中国式家长不论经济条件如何,大多数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学会十八般才艺、让孩子读名校。
有了这些前车之鉴,现代大学生对于生育也难免持有悲观的预期。他们反观自己的成长经历,回顾自己的出生与成长给父母带来的种种负担,难免会把生养之事想象得十分负面。
19岁的蓝曦是独生女,母亲45岁高龄生下她,当时父亲已经53岁。在蓝曦成长过程中,父母一直在叨叨为了要她有多不易:母亲怀孕4个月就住院保胎,孕期体重长了40公斤,生产时大出血险些丢了命……尽管母亲最后都以“但是妈妈觉得一切都值得”结束叨叨,蓝曦还是觉得窒息。“父亲恨不得我一到法定年龄就结婚生子,他担心自己年纪太大看不到我成家。”
当然,据我所知,大学生人群里相对比较认同婚姻和养育责任的,往往来自文化比较传统的地区。相比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他们更容易把婚姻和养育后代看成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比较早地出现经济腾飞、年轻人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的国家或地区,都出现了婚育意愿急剧下降的情况。虽然有些国家给予养育后代的女性多种福利,例如带薪产假、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生育女性保留工作等。但事业和家庭的冲突并不能因为这些福利政策就得到完美解决。
03
AI时代冲击婚育观,父母的教育方式要更新
如今的“00后”大学生,他们对于恋爱、婚姻、生养及事业的看法比上一代人更加复杂多样。年轻人在人生各方面都秉持相似理念的时代,恐将一去不返。
在一对伴侣关系中,如果其中一人事业心强盛,雄心勃勃;另一个更爱与人相处,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喜欢孩子,有更好的情商,彼此能接纳和欣赏对方的性格与人生态度,其实便有可能维持比较稳定的关系,也更有可能愿意养育后代,并在这个过程里体验到天伦之乐。
上一辈人的望子成龙心态,让很多年轻人担忧自己一旦为人父母,也必须完美付出,必须奉献到“失去自我”的程度。这已经让年轻人对生养之事产生了普遍比较负面的印象。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学历歧视链、应试教育带来的谨小慎微性格……这些因素叠加在上面,让有意为人父母的年轻人,总觉得还没有为养育孩子做好准备。
而正在到来的AI时代,将会冲击所有过往的生育观念和教育理念。我的学生就曾对我说,AI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恐怕用“鸡娃”的方式是培养不出来的。富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适应变化,这些将会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应具有的品质。培养这些品质,父母的教育方式就需要更新,必须放下自己的一厢情愿与控制欲,鼓励和帮助孩子在尝试、错误中学习。
这个时代培养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才,比工业社会培养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其实要困难得多。
AI时代,我们将看到大量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口的数量作为维持与促进发展的要素,可能越来越要让位于人口的质量。生养和培育,或许会逐渐成为最受人尊重的事业和职业。
本期专家
訾非
佐治亚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心理系托兰斯创造力和资优研究中心博士,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原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原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著有《完美主义研究》《感受的分析: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译著《心理勇气》《精神分析治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