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概念显然带有“作家中心”和“文本中心”的色彩,但是本文有意淡化这两种色彩,重心放在文学特性,即凭借独属的文学特性发挥“激活”作用。于是,“可能书写”必定包括“写什么”和“如何写”两方面。这仅为表述清晰的区分。其实,“写什么”的确切涵义,不是客体有什么,而是主体即接受者(读者)读到了什么读到了什么,可表述为:主体和作品接触后发生了怎样的意义。这个意义仅指人类从文学中获取的意义。从其他媒介和方式也可获得意义,但那已不是文学的意义。人类不仅需要意义,更需要文学的意义,这是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具体到本议题,就具体化为:怎样的意义书写发生在怎样的文学风格、审美追求的“如何写”中实现的这就是文学“可能书写”具体包含的两个方面。
第三个,“友善”。
在当下语境中,“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下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等三个层面的个人层面最后一个范畴。也可看作十二个核心价值的最基础范畴。十二个范畴以其内在逻辑组成一个观念形态。具体到文学批评领域,关于“友善”可提的问题是,如果说,“友善”可否为终极性或者最基础性的人文意义范畴围绕“友善”,可以延伸扩展到哪些个人层面的较为基础性价值范畴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诚信”、“敬业”这些价值范畴,对于批评家评价一部作品的书写领域和感情倾向等是否具有参照标准的特质
再说中国文化的语境中的“友善”。“友”的文字源流为“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友像两只方向相同的手。友的本义指志趣相同的人,即朋友,引申指相好、亲近。友也表示结交为友的意思,用作动词”。“善”的文字源流也为会意字。“善在古文字中是会意字。在金文中,这个字由表吉祥的羊和言(两个言合成的字,此字字典没有查到,特说明。)组成,合起来表示吉利话、吉祥的言辞。善的基本义是美好,特指人的言行、品德符合道德规范。善又作动词用,表示使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把事情做好,由此引申为善于、擅长,又引申为容易出现的或经常发生的。善也用作意动,表示认为好之义,由此引申表示同意,为应对之词。善还指双方关系融洽,作形容词。善也作副词用,指尽心尽力地”。以上叙述了可以看出,分别考察“友”“善”两个词,可见均显现出绝大多数词义都具有现代合成词“友善”的词素,由此,“友善”可囊括诸多涵义:与人友好、融洽地相处、亲近、协力、团结、符合道德规范、努力将事情引向好的方面等。
第四个,“本性”。
本论题的“本性”是被“友善”修辞的中心词,和“友善”关联地考察与思考。“本性”就其义,指人原本就有的人之为人的基本特质。按照马斯洛的《人的动机理论》,人的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种。这五种其实已经包括了人之为人的全部需求。但我的问题是:人是在和他人和社会关联实现这些需求的,那么,就有可否“友善”地实现这些需求进一步提问:人有“友善本性”吗或者问,人有“友善本性”的基本条件吗联系文学书写问题,进而深入提问:文学的“友善”书写与艺术风格、文体、作家一贯艺术追求、艺术储备、知识积累有怎样的关系
第五个,“价值评价”。
二、为什么选取马步升的三部长篇小说为中心
1、关于作家。
马步升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六十年代出生作家。同时活跃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两.领域,是既有生活积累和创作才气、热情又有关于文学的理性思考的复合型作家。在创作领域,他既写散文,也写小说。曾经出版过散文集《一个人的边界》《天干地支》《陇上行》等。同时操持两种文体,两种文体元素互渗的条件和艺术探索可能性大。更重要的是历史科班出身,他熟悉陇东历史地理,而且广泛阅读了民俗、民间故事、民谣、野史、民间信仰、宗教等方面大量书籍。由此又是知识积累厚重的作家。籍此,笔者选取他三部系列长篇小说为中心,分析文学书写的意义世界,探究上述提出的问题。
2、三部长篇分别是出版于2008年的《青白盐》,2010年的《一九五〇年的婚事》,2016年的《小收煞》。其他的长篇还有《陇东断代史》,中短篇小说集《老碗会》、《马步升的小说》等。这三部长篇,均以陇东地区子午岭县乃至具体到西峰镇为空间,所叙的故事1899年正月起始,终于文化大革命。三部故事都以马家为中心所组成。三部长篇普遍受到读者喜欢,拥有广泛读者群。读了《小收煞》之后有读者说,有幽默精神,是哲学水准的幽默。语言土的掉渣,土的接地气,语言老道和魔力,是内叙述。人读到句子就像见了亲人,能接受,能领悟,能交心……等等。就些都是一般读者的最质朴最真实的感受。据笔者所知,三部书都销售不错。有读者是笔者考察分析的重要原因,读者多意味意义发生的机会多。
3、三部长篇的简要介绍。
《青白盐》。
《一九五〇年的婚事》。
《小收煞》。
《小收煞》从1950年春节正月初六开始写起。即1950年2月24日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戒毒令》为故事倒叙的起点。如何戒毒并未成叙述主干线,叙述出来的主干线由三部分情节组成,一部分是马素朴因《戒毒令》颁发回忆起来的北平读书、娶妻、吸大烟、1935年被国民政府假枪毙等情节和情境。第二部分是马越权西去运送军用物资在兰州解散后,和白臭蒿一路结伴返回家乡员外村并结成夫妻的故事。第三部分是以1949-1956年的我国政府发起的扫盲运动事件为背景,讲述马素朴如何从一个活死人变为扫盲先生,焕发了生命活力。
马素朴作为主要人物,依托于中央政府发布的戒毒和扫盲两个重大历史性事件展开。两大历史事件的影响遍及全国广大城乡,尤其是乡村。马素朴既是以是扫盲先生,又是戒毒对象。两个身份密切关联两个重大事件。从小说特质来看,《小收煞》似乎缺少主干性故事线索。也可表述为人物间没有主干性矛盾,自然没有主干性故事情节。全部叙述中不时穿插诸多人物的故事片段、往事和局部性纠葛。比如马素朴妻子马白脸、马白脸娘家爹、娘家哥哥、白臭蒿娘家父母、周麻子和乔小乔、刘道门和陈少艾、马法古和侯菜菜、马嗖嗖和他爹、马嗖嗖儿子马赳赳,马发明、匪兵甲乙丙丁等。这些人物有他们的前世今生,有他们和家人、和马家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三、三部长篇小说的意义发生可能性分析
“意义发生的可能性”,是指读者和作品相遇并体悟了接受了某种感情倾向、价值观念等,即发生了某些意义了,这就具有了意义发生的可能性。至于哪个读者,逻辑地说不可考察和确定。但是可以说,理论家和批评家也是读者,是懂行的理性读者。因此,笔者从以读者角度出发,讨论读出来的意义,作为意义发生的可能性,是合乎逻辑的。至于“可能性概念,缘于意义不封顶:读者不同角度的阅读,读出某种意义的可能性持续性地存在,时光推移,后续读者与作品接触,将有更多意义发生机会。意义发现和表述没有止境。此为“可能性”的涵义。何为分析是指仅依赖我们当下的体悟,分析还指基于小说的内容,综合性地上升到理性层面概括、归纳和总结。
1、人性之善与恶:超越阶级、党派层面的文学发现与叙述
文学因为和人的精神世界联系而有自己存在的独立理由。所以,文学总会表现出对于善恶的倾向性。凭借什么表现这种倾向呢依赖故事。三部长篇以人物多,形成散点叙述等特点讲述多个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的命运和结局,是自然客观显示善与恶的重要途径。尽管他们的命运和解决乃为作家设计。比如,《青白盐》马正天的命运和结局,《小收煞》里马赶山的命运和结局等。因为人物多,多个人物的善恶总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也就自然见出善和恶的倾向了。
2、耕读传家文化是培植人性之善的优秀传统
“耕”,可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是为生存之本;“读”,可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是为教化之路。“耕读”是在求生存之余,读圣贤书,在日常生活里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化;“传家”则是相继承的带有社会性的家庭生活方式。耕读传家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当一部分儒家学者或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们基于家庭建设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以劝人勤于耕种和善于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思想,它反映了儒家在士、农、工、商诸业选择中基本价值追求和人文关怀,寄托着儒家学者关于家庭建设和社会风气建设的理想,具有深刻的伦理文化意蕴。
清康熙年间扬州人石成金编撰的《传家宝》中有言:“人生在世,惟读书、耕田二事是极要紧者。盖书能读得透彻,则理明于心;做事自不冒昧矣。用力田亩,则养赡有赖,俯仰无虑……若不读书,何以立身、行道、显亲、扬名若不耕田,何以仰视父母何以俯畜妻子唐人诗云:’天下良图读与耕’。要知一切事,总不如此二字之高贵安稳也”。
由文化让人发挥了向善的禀赋,而文化来自己中国耕读传家的传统。书写了这个逻辑,自然超越了阶级、党派和各种政见。马步升素以西北农村生活为题材并有了此三部长篇,可见他的思路。说到人之向善、文化与耕读文化传统,马步升三个长篇还有一个与之相连的问题即性欲、情欲的文学书写与理论问题。
3、情欲和性欲的文学书写与伦理观念问题
4、文学书写依据的大历史视野
前面分析了三部长篇可能发生的意义,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的历史视野才能获得如此文学书写的空间和逻辑或者问,怎样的历史视野才能写出如此长篇
我特别在意和品味《小收煞》标题,《小收煞》命名自己的长篇小说有怎样的思考
隐喻,通俗地说,是“以此喻彼”或者“以彼喻此”。隐喻与小说的关系,一般有通过形象来隐喻某事物、意思等;通过意象隐喻某事物、意思等;意象生成隐喻个案而发生的整体性意义等三种。其中第三种“意象生成隐喻个案”最典型的小说作品是张爱玲的《金锁记》。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陈述句的概括:金子打造的枷锁锁住了曹七巧的一生。……金锁意象贯穿全篇”。我们看马步升的三部长篇,“小收煞”不是依赖这样的隐喻方式,当然更不是依赖某种形象或意象。这个分析可推导出,此乃为作家文学理念,而不是手法和技巧。理念自然更具覆盖性,笔者以为这是大历史观视野的文学观。
大历史(macro-history)观出自黄仁宇的。黄仁宇认为,我们的生命纵长也难过99岁,可是,中国的革命,好像一个长隧道须要101年才可以通过。以短衡长,只是我们个人对历史的反应,不足以为历史。将历史的基点推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万历十五年》就是“大”历史观的实践。所以,黄仁宇说,叙事不妨细致,但结论却要看得远不顾近。文学抒发表达人类精神追求最自由,叙事不妨细致方面,与历史有共同点,但比历史叙事更自由,可叙已然,更可叙或然。叙可然或者叙或然,从均具理解和总结性质的角度看,都要有最少三五百年的大视野。作家有如此大视野,他的叙事和人物呈现的样态就会不一样。恰如庄子说的“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有机心而有机事。我们前面通过对三部长篇的善恶、情欲、性欲乃至文化的看法,乃为来自机事,由机事反推出机心。机心乃为大历史观。文学需要大历史观。大历史观毕竟是眼光和观念,诉诸怎样叙事风格则又因人而异。让我们来看马步升三部长篇的叙述。
四、主观性叙述风格的基本特点、效应与要求
1、主观性叙述概念的提出
主观性叙述,是笔者借鉴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概念提出来的,以应用到与诗词“有我”“无我”相仿佛的小说现象中。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美学意义的关于境界基本形态的概括和分类。我所谓的主观性叙述,就是根据马步升长篇小说中的叙述者均“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特点的概括。
2、主观性叙述的基本特点
笔者以为,马步升以以散文突出成就活跃并知名于文坛,对于小说的主观性叙述来说,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他曾经出版过散文集《一个人的边界》《天干地支》《陇上行》等。也有不少散文入选课本和各种选刊、选本等。他在《我说散文》中有这样的看法:好散文要具有三种元素。分别为:载道、言情、明事。所谓载道,载的是家国大道,人间大道。而非一时一地的应景时尚。言情,则是言真情,出乎至性发乎至情。当然可以包括男女之情。明事,其实意思是明事理。就是对某些事如何看和理解,如何从中汲取人生见识。我以为,在他看来,散文有道,小说也有“道”,“载”的方式有差异而已;小说也要有“情”,“言”的方式有差异而已;小说也要有所“明”,所选和处理的“事”有差异而已。如果说这个推理可以成立,那么,就知道了他将可与小说兼容的散文理念和风格融入了长篇。我以为,主观性叙述就是散文理念和元素渗透于小说的最突出表现。
3、主观性叙述有哪些特殊的艺术效应
(1)民间传说等亚文化信息自由地贯穿在叙述流中。
(2)历史、文献、民风民俗和地理山川知识融入穿插于叙述语流中
4、主观性叙述的优势与要求
马步升
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委员会委员。现任甘肃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天水分院院长、研究员。
散文集代表作:《一个人的边界》《天干地支》《陇上行》
中短篇小说代表作:《老碗会》《马步升的小说》
长篇小说代表作:《女人狱》《青白盐》《一九五0年的婚事》《陇东断代史》《小收煞》
学术论著代表作:《走西口》《河边说文》《兵戎战事》《西北男嫁女现象调查》《刀尖上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