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导读(居里夫人)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追求“境界”的梁衡

王镫令

在编写上海21世纪高中语文新教材时,编委们不约而同的选中梁衡,选中他那篇《跨越百年的美丽》。与此同时,北京、江苏、广东等省市的新教材的编者,也看中了这篇《美丽》,看中了《觅渡,觅渡,渡何处》,看中了《追寻那遥远的美丽》,看中了《大无大有周恩来》。应该说,新教材编委们对作品选入课本,把它作为教育我们子孙后代的教材,要求是非常严格,近乎苛求的。不少颇有名气的作家,他们写了一辈子,发表了大量作品,然而终其一生,也未能有一篇入选教材,从而传入千家万户的。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把教材编委和梁衡联系起来的呢?第一是境界,第二还是境界。

教材编委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十分重视将那些在思想内容和文字表达上都达到较高境界的作品选入教材,因为我们的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读课文来学为人、学生活、学语言、学文字的。任何带着功利主义的目的,任何粗制滥造的作品,任何哗众取宠的东西,都别想进入教材。梁衡同志的散文创作追求的就是“境界”。现在不少作家笔头很快,作品很多,然而质量太差,境界太低。梁衡同志的作品并不很多,他不肯轻易动笔,他总是磨练再三,“数年磨一剑”,“篇无新意不出手”。季羡林先生引杜甫诗句“意匠惨淡经营中”,称赞梁衡是在“经营”散文:“他的经营还非同寻常。即以他的写人物的散文来说,一般都认为,写人物能写到形似,已属不易,而能写到神似者不啻为上乘。可是梁衡却不以神似为满足,他追求一种更高的水平,异常执着的追求。但是他追求什么呢?我想了好久,也想不出一个恰当的名词。我曾想用‘境地’,觉得不够。又曾想用‘意境’,也觉得不够。也曾想用‘意韵’、‘韵味’等等,都觉得不够。想来想去,我突然想到王国维的‘境界’,自认得之矣。”

教学新视野

教研(学科动态)

推荐书目

梁衡所著:

1、《新闻绿叶的脉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继承与超越——我们该怎样当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3、《追寻遥远的美丽》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

4、《人格在上》贵州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互联网上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如下:

1.世界伟人传记丛书(3)《科学之母——居里夫人》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教师发表园地

本着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对此文的感受和理解。所以,全部流程都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分为四大部分:走近居里——解读居里——再现居里——探究居里。从易到难,从浅到深,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热情,注重学生的分工、合作,自我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在这一节课中始终都处于激活的状态,得到思维的锻炼,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过程依次的说明:

1、导入新课。(走近居里——居里夫人的事迹)

没有对居里夫人的初步了解,是很难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因此,我将居里夫人的事迹提炼出十条,在课件中,用竞猜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学生不知道的,课件中也可展示出来。再辅以图片,形象地让学生对居里夫人有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她的美丽、伟大、崇高。

2、解决重点。(解读居里——居里夫人的美丽)

主要让学生理解“美丽”的多层内涵。要求学生先在文中去寻找描写居里夫人美丽的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对重点语句进行品析,领会居里夫人的精神魅力,加深对“美丽”的理解。这时再让学生对所有这些描写美丽的语句进行归纳概括,并以“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她的……(最好用四字短语)”的句式来表达。这一步骤锻炼学生在文中理解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这一步,使学生意识到居里夫人的美丽大致是从两大方面体现出来的,即外表美、内在美;重点在“内在美”,即:坚强执著,信念坚定,献身科学,淡泊名利,热爱祖国,热爱和平,超越自我,超凡脱俗……

懂得了“美丽”的具体表现,还要从课题进一步地挖掘:用“跨越百年”来修饰“美丽”好在哪里?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索,居里夫人的“美丽”已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流传至今,还要继续流传下去……

3、突破难点。(再现居里——居里夫人与世人)

本文在材料运用上的特点,学生一开始也许难以领会,所以,我故设疑问:“毫无疑问,本文是赞美居里夫人的,可文中却插入了大量别人的言语或事例,这是作者在一个劲地炫耀自己的学识广博么?这是否偏离了主题?请举一例加以说明。”老师的这个说法肯定是错的,但学生想轻易否认却不容易。于是,学生不得不再次潜心研读。只举一个例子,当然可易可难,这样,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但只要突破一处,就犹如引爆炸药,牵一发而动全身,此难点迎刃而解。

4、引申拓展。(探究居里——居里夫人与我们)

这一过程主要体现本文的情感性。居里夫人无疑是伟大的,但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会怎样看待她呢?我摆出两种观点:有人说,居里夫人以自己的美貌和青春乃至生命为代价,追求她的事业,固然令人敬佩,但她不懂得享受人生,品味生活,这样做并不值得;也有人说,居里夫人放弃申请镭的专利,把那么多的奖金捐赠出去,这种做法并不明智,因为如果她能有这样一大笔财产,既可以改善贫困的生活,又可以添置实验设备,说不定能为科学做出更大的贡献呢!就这两种说法,让学生讨论,自由发言,不求统一答案,注重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启迪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自己的人生、价值、事业、追求等等。

展开余文

5、练习设计。

此练习的目的是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是对“美丽”内涵理解的具体化,要求各小组以“______的居里夫人”为题,选取不同的侧面,对居里夫人作简单的介绍。而分小组进行,又以竞赛的形式促使学生之间分工合作,享受到协作的乐趣。

教学与设计与案例

课内

(一)导入新课

(二)讲读

1、有同学问:居里夫人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现在大家找一找描写居里夫人美丽的词句。(第5、第7页)

A为后面她投身于科学事业,没有被自己的美丽所干扰,突出了她的内在美埋下了伏笔。

B有的同学认为,可以通过她的事迹的描写来突出她的内在美,不一定写很多她的外在美。

C从作者的角度思考,打破了以往的写作模式,是一种新的视角。

4、这些“大志、大求”正是体现了居里夫人美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除了以上三点,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居里夫人的优秀品质?体现了她的内在美?同学们现在开始讨论,想到了就站起来谈谈你的观点。

结论:居里夫人不畏艰难、勇于为科学献身、藐视名利,有“大志、大求”的人。

5、为什么说居里夫人的美丽“跨越百年”?

(1)百年是虚词:永恒:她的贡献和优秀的品质将永存。

(2)作者对她充满了礼赞:A最接抒发:第8页B间接类比:第9页

6、居里夫人的美丽给以我们什么样的启迪?

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居里夫人的“美丽”的内涵。

2.学习本文运用联想,引用,类比,对比等手法深化主题的写法。

3.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美丽”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引用、类比等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居里——居里夫人的事迹)

二、解决重点。(解读居里——居里夫人的美丽)

1、请找出文中描写居里夫人的美丽的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2、品析重点语句。

3、你认为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以“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她的……(最好用四字短语)”的句式来表达。

4、用“跨越百年”来修饰“美丽”好在哪里?

三、突破难点。(再现居里——居里夫人与世人)

1、毫无疑问,本文是赞美居里夫人的,可文中却插入大量别人的言语或事例,这是作者在一个劲地炫耀自己的学识广博么?这是否偏离了主题?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2、请在文中找出这些材料,看看哪些材料是同一类的,哪些是另一类。使用这两类材料有何好处?

3、小结:运用联想,引用,类比,对比等手法,突出了居里夫人的美丽,深化了主题。

四、引申拓展。(探究居里——居里夫人与我们)

有人说,居里夫人以自己的美貌和青春乃至生命为代价,追求她的事业,固然令人敬佩,但她不懂得享受人生,品味生活,这样做并不值得;也有人说,居里夫人放弃申请镭的专利,把那么多的奖金捐赠出去,这种做法并不明智,因为如果她能有这些本属于她的财产,既能改善贫困的生活,又能添置实验设备等等,说不定能为科学做出更大的贡献呢!你认为呢?

五、练习设计。

各小组以“______的居里夫人”为题,选取不同的侧面,对居里夫人作简单的介绍。看哪个小组写得又多又不重复。

课外

美在最深处

——读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

董岩

1998年10月22日《光明日报》刊出了梁衡所写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没有想到这篇看似不经意的散文发表后好评如潮,当年即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入全国师范教材。在最近两年开始的新一轮教材修订中,又接连被选入北师大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等四家出版社编选的中学及专科教材。在发表后的四年间,该文被接二连三地被收入各类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还以这个篇名为书名出版了一本散文集。这说明选家“英雄所见略同”该文也是作者的散文继《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之后第四次入选中学课本,在当代作家中,梁衡是作品入选课本较多的一位。

居里夫人的故事尽人皆知,从小到大,记忆中我们所知道的都是作为科学家的她:发现了镭、两获诺贝尔奖、忍受着丧夫之痛献身科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陈旧老套的故事,在梁衡的笔下,却生成了另一番景致。梁衡说:“伟人是个旧题目,旧题最难作,这是因为它的许多方面已为人打通,明白如话,分毫毕现,读者已无惑可释,无知可求。但无中求有,便是大有,便是新路,会别有一番惊喜”。在这里,我们真的有一番惊喜。人们看到了一个另样的居里夫人:她蜕去了身上的光环,一改严肃的面孔。玛丽居里这个沉静的波兰女子,优雅生动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那么朴素,那么坚强,那么执著,隔着岁月厚厚的尘沙,我们看到了她的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她的人格力量,触摸到了她的精神之美。感谢作者,使我们真正认识了作为女性楷模的她。

请看居里夫人是这样跃入我们眼帘的:

“一百年前的一八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发现,他们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本来这场报告,她想让丈夫来作,但皮埃尔居里坚持让她来讲,因为在这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法国科学院的讲台。”

一个讲人生价值的沉重话题,却选择了这样一个柔软、富有人情的开头。作者通过人、情、境之间的反差、对比和融合,生动巧妙自然地表达了一个富有哲理的深刻主题,使这个写滥的题材顿时生发了新意境和新感悟。梁衡为文最重形象塑造。他常说,虽是在写散文,但总是如写小说一样地提炼形象,本文就是一个典型的“形”字型开头。

梁衡说,社会、历史是以杰出人物为坐标而确定其轮廓的,人物是社会和历史的杰作。因此,他用心用力执著地引领着我们在人物的群山中去寻找和体验他们的创造与失败,奋斗与牺牲,欢乐与悲伤,他总是耕耘不止,用他的笔引领着我们轻轻地触摸着这些人生路上的坐标,慢慢前行。让我们从中享受人格的辉煌之美、深邃之美、悲怆之美。

一如居里夫人本人,这篇写她的散文也已进到智慧的高地,因其深刻的哲思及理性的光芒而拥有同样恒久的美丽。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梁衡

快20年了,总有一个强烈的向往,到青海去一趟。这不只是因为小学地理上就学到的柴达木、青海湖的神秘,也不只是因为近年来西北开发的热闹。另有一个埋藏于心底的秘密,是因为一首歌。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还有它的作者,像一个幽灵似的王洛宾。

大概是上天有意折磨,我几乎走遍了神州的每一个省,每一处名山大川,就是青海远不可及,机不可得。直到去年,才有缘去朝圣。当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刹间,我像一条终于跳过龙门的鲤鱼。山下是一马平川,绿草如烟,起起伏伏地一直漫到天边,我不由想起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古老民歌。远处有一汪明亮的水,那就是青海湖,是配来映照这蓝天白云的镜子。

这里的草不像新疆的草场那样高大茂密,也不像内蒙古的草场那样在风沙中透出顽强,它细密而柔软,卷伏在地上,如毯如毡,将大地包裹得密密实实,不见黄沙不见土,除了水就是浓浓的绿。而这绿底子上又不时钻出一束束金色的柴胡和白绒绒的香茅草,远望金银相错,如繁星在空。这真是金银一般的草场。当年26岁的王洛宾云游到这里,只因那个17岁的卓玛姑娘用鞭子轻轻地抽了他一下,含羞拍马远去,他就痴望着天边那一团火苗似的红裙,脑际闪过一个美丽的旋律——在那遥远的地方。

卓玛确有其人,是一个牧主的女儿,当时王洛宾在草原上采风,无意间捕捉到这个美丽的倩影,这倩影绕心三日,挥之不去,终于幻化为一首美丽的歌,就永远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试想,王洛宾生活在大都市北平,走过全国许多地方,天下何处无美人,何独于此生灵感?是这绿油油的草,草地上的金花银花,草香花香,还有这湖水,这牧歌,这山风,这牛羊,万种风物万般情全在美人一鞭中。卓玛一辈子也没有想到她那轻轻的一鞭会抽出一首世界名曲。

王洛宾的生命是以歌为主线的,信仰、工作,甚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成了歌的附属,就像一棵树干上的柔枝绿叶。1937年,他到西北,这本是一次采风,但他被那里的民歌所迷,就留下不走了。他在马步芳和共产党的军队里都服过役,为马步芳写过歌,也为王震将军的词配过曲。他只知音乐而不知其余。甚至他已成了一名解放军的军人,却忽发奇想要回北京,就不辞而别。正当他在北京的课堂上兴奋地教学生唱歌时,西北来人将这个开小差的逃兵捉拿归案。我们现在读这段史料真叫人哭笑不得,甚至在劳改服刑时他宁可用维持生命的一个小窝头,去换取人家唱一曲民间小调。他也曾灰心过,有一次他仰望厚墙上的铁窗,抛上一根绳,换成一个黑洞似的套圈,就要通向另一个世界时,一声悠扬的牧歌,轻轻地飘过铁窗,他分明看到了铁窗外的白云红日,嗅到了原野上湿润的草香。他终于没有舍得钻进那个死亡隧道,三两下扯掉了死神递过来的接引之绳。音乐,民间音乐才真正是他生命的守护神。我们至今不知道这是哪一位牧人的哪一首无名的歌,这也是一根“卓玛的鞭子”,又一回轻轻地抽在了王洛宾的心上。这一鞭,为我们抽回来一只会唱歌的老山羊,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为了寻找那种遥远的感觉,我们进入金银滩后选了一块最典型的草场,大家席地而坐,在初秋的艳阳中享受这草与花的温软。不知为什么,一坐到这草毯上,就人人想唱歌。我说,只许唱民歌,要原汁原味的。当地的同志说,那就只有唱情歌。青海的《花儿》简直就是一座民歌库,分许多“令”(曲牌),但内容几乎清一色歌唱爱情。一人当即唱道:

“尕妹送哥石头坡,/石头坡上石头多。/不小心拐了妹的脚,/这么大的冤枉对谁说。”这是少女心中的甜蜜。又一人唱道:“黄河沿上牛吃水,/牛影子倒在水里。/我端起饭碗想起你,/面条捞不到嘴里。”这是阿哥对尕妹急不可耐的思念。又一人唱道:“菜花儿黄了,/风吹到山那边去了。/这两天把你想死了,不知道你到哪儿去了。/黄河里的水干了,河里的鱼娃见了。/不见的阿哥又见了,/心里的疙瘩又散了。”

一个多情少女正为爱情所折磨,忽而愁云满面,忽而眉开眼笑。

秦时明月汉时关。卓玛的草原,卓玛的牛羊,卓玛的歌声就在我的眼前。

现在我才明白,我像王洛宾一样鬼使神差般来到这里,是这遥远的地方仍然保存着的清纯和美丽。64年前,王洛宾发现了它,64年后它仍然这样保存完好,像一块闪着莹光不停放射着能量的元素;像一座巍然耸立,为大地输送着溶溶乳汁的雪山。青海湖边向来是传说中仙乐缈缈西王母仙居的地方,现在看来这传说其实是人们对这块圣洁大地的歌颂和留恋,就像西方人心中的香格里拉。

我耳听笔录,尽情地享受着这一份纯真。

我们盘坐草地,手持鲜花,遥对湖山,放浪形骸,击节高唱,不觉红日压山。当我记了一本子,灌了满脑子,准备踏上归途时,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怎么这么多歌声里倾诉的全是一种急切的盼望、憧憬,甚至是望而不得的忧伤:为什么就没有一首来歌唱爱情结果之后的甜蜜呢?

晚上青海湖边淅淅沥沥下起当年的第一场秋雨。我独卧旅舍,静对孤灯,仔细地翻阅着有关王洛宾的资料,咀嚼着他甜蜜的歌和他那并不甜蜜的爱。

闯入王洛宾一生的有四个女人。第一位是他最初的恋人罗珊,两人都是洋学生。一开始,他们从北平出来,卿卿我我,甜甜蜜蜜,但一经风雨就时聚时散,若即若离,最终没能结合。王洛宾承认她很美,但又感到抓不住,或者不愿抓牢。他成家后,剪掉了贴在日记本上的罗珊的玉照,但随即又写上“缺难补”三个字,可想他心中是怎样的剪不断,理还乱。直到1946年王洛宾已是妻儿满堂,还为罗珊写了一首歌:

你是我黑夜的太阳,永远看不到你的光亮。偶尔有些微光呃,也是我自己的想象。

你是我梦中的海棠,永远吻不到我的唇上。偶尔有些微香呃,也是我自己的想象。

你是我自杀的刺刀,永远插不进我的胸膛,偶尔有些微疼呃,也是我自己的想象。

你是我灵魂的翅膀,永远飘不到天上。偶尔有些微风呃,也是我自己的想象。

意大利名曲《我的太阳》中的那位女郎是一个灿烂的太阳,而王洛宾的这个太阳却朦朦胧胧只是偶尔有些微光,有时又变成了梦中的海棠。留在心中的只是飘忽不定,彩色肥皂泡似的想象。

第二位便是那个轻轻抽了他一鞭的卓玛,他们相处只有三天,王洛宾就为她写了那首著名的歌。回眸一笑甜彻心,瞬间美好成永远。卓玛不但是他的太阳,还是他的月亮。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为了那“一鞭情”,他甚至愿意变作一只小羊,永远跟在她的身旁。但是也只跟了三天,此情此景就成了遥远的回忆。

第三位是他的正式妻子,比他小16岁的黄静,结婚后6年就不幸去世。

第四位,是他晚年出名后,前来寻找他的台湾女作家三毛。三毛的性格是有点执着和颠狂的。他们相处了一段后三毛突然离去,当时在社会上曾引起一阵轰动,一阵猜测。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王洛宾在三毛去世之后为她写的一首歌《等待》:“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又等待,/我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为把遗憾赎回来,/每当月圆时,/我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你永远不再来,我永远在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四个人中,只有黄静与他实实在在的结合,但他却偏偏为三个遥远处的人儿各写了一首动情的歌。

第二天我们驰车续行。雨还在下,飘飘洒洒,若有若无,草地被洗得油光嫩绿。我透过车窗看远处的草原全然是一个童话世界。雨雾中不时闪出一条条金色的飘带,那是黄花盛开的油菜;一方方红的积木,那是牧民的新居;还有许多白色的大蘑菇,那是毡房。这一切都被洇浸得如水彩、如倒影、如童年记忆中的炊烟、如黄昏古寺里的钟声。我一次次地抬头远望,一次次地捕捉那似有似无的蜃楼。脑际又隐隐闪过五彩的鲜花,美妙的歌声还有卓玛的羊群。

我突然想到这自然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在审美上是多么相通。你看遥远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长距离为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如悠悠的远山,如沉沉的夜空;朦胧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它舍去了事物粗糙的外形而抽象出一个美的轮廓,如月光下的凤尾竹,如灯影中的美人;短暂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它只截取最美的一瞬,如盛开的鲜花,如偶然的邂逅;逝去的东西也是美丽的,因为它留给我们永不能再的惆怅,也就有了永远的回味,如童年欢乐,如初恋的心跳,如破灭的理想。王洛宾真不愧为音乐大师,对于天地间和人心深处的美丽,做的“提笔撮其神,一曲皆留住”。他偶至一个遥远的地方轻轻哼出一首歌,一下子就幻化成一个叫我们永远无法逃脱的光环,美似穹庐,直到永远。

静夜时分的梁衡

梁晓声

摘自《奥博教育网》

一次见面握手后,他悄声说:“晓声,给我即将出版的新书写序吧!”——说得那么认真。

我不由一愕,疑惑地看他,一时竟有点儿不知该作何种表示。

他又说:“过几天我嘱出版社把校样寄给你。”

我赶紧推搪:“不行,不行,我怎么好给你的书写序呢?……”

“写吧,写吧,出版社一提出希望有人写篇序,我当即就回答请你写,他们已经同意了。最近在忙些什么?……”

他把话岔开了。似乎关于序的事,我们一言为定了。

梁衡同志每出一本书都赠我的。而我却反回赠过他一本我的书。我们过从并不甚密。但开某些会的时候,倘他不是以官员的身份坐在台上,我们往往便坐在一起。我们都姓梁,一般性排名次的会,“二梁”照例不分开。某次座谈会,桌上并未摆着写有姓名的小牌,给他留了一个主座。他到场后,见我身边也空着一个座位,就习惯地径直朝我走来坐下去。我心里明白,他一直当我是一个朋友。

梁衡很谦虚。

梁衡待人很诚恳。

在文学这个“界”里,梁衡一点儿文化官员的架子也没有。不,是没有什么文化官员自觉高人一等的意识。他始终视自己为中国散文作家中的普通一员。别人若因他的文化官员身份特别的对他另眼相看,他内心里反而会大不自在。甚至会暗觉沮丧。有次他跟我谈到过这一点。我能理解他。他身在中国官员的序列中,但他天性上有一颗亲近文学和普通百姓的心。这与他长期在基层当记者有关。我确信他是这样的一个人。我也喜欢他这一点。是的,我喜欢他的谦虚,诚恳和作人的低调。虽然他中国当代优秀散文作家的地位已获读者和评家广泛的承认,他却不止一次对我说:“还应该写得更好一点儿。就要求那一点儿进步,竟成可望而不可及的标准……”

是的,梁衡现在的散文成就,远未使他自己满足过。

几天后,出版社果然寄来了他的书稿……

我是喜欢梁衡散文的人。一如我尊敬他的为人。

仅就散文而言,他的作品,给我不少营养。他的那些名篇,如《这思考的窖洞》、《红毛线,蓝毛线》、《大无大有周恩来》、《特利尔的幽灵》,我在几年前就拜读过。当年转载率很高。我也曾听别人当面向我称道过。

有的评家将他这些散文概括为“政治散文”。散文之文本而载政治之内容,政治的抒情遂成特色。抒情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人性表现。是人之心灵活动自然而然的外溢。政治每演绎出人类的大事件。这些大事件所蕴含的正反两方面的思想元素,倘经散文家的笔予以客观揭示,并诉诸抒情性的文笔,毫无疑问对读者是极有意义和认识价值的奉献。比如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我现在都是视为经典的“政治散文”的。又比如在法庭上曾以律师身份援引“天赋人权”学说语惊四座的帕特里克亨利的《不自由毋宁死》之演说稿;乔治华盛顿的总统就职演说和告别演说;拉尔夫爱默生的《一个普通美国人的伟大之处》;罗斯福的《勤奋的生活》;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雨果的《巴黎的自由之树》……等等,我也都是当作优秀的散文读过的。

但总而言之,梁衡的“政治抒情散文”——(恕我冒昧加上“抒情”二字),是严谨的,周正的,抑制内敛的那一种。同时是虔诚的那一种。两种风格包裹着他的深思熟虑。如厚玻璃板底下的照片,预先定下了摆放的位置。

故他的散文是积极向上的。

这显然是他对自己“政治抒情散文”的要求。

我也很欣赏梁衡的另外散文篇什,便是他写普通人的那些。梁衡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这令他对普通人长期不泯关爱之心。他赠我的第二本书中,就写到了植树老人。并将老人几十年如一日以愚公移山般的精神改造生存环境这一点,比作《三国演义》里身后抬着棺材与关羽的决一死战的庞德:“死了也没什么了不起”。进而赞曰:“真是一副堂堂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还写到两位乡村女教师。在题记中他这么写道:“我自惭。我遗憾。我这个记者曾写过许许多多的人们,可就是很少写她们。是因为她们实在太伟大了,却又太平凡。事情平凡得让人无从下笔,可品格又是高尚得教人心颤。我每采访一次,心里就经历一次这样的矛盾和痛苦。”

写她们时,梁衡其实已是中国最高文化机构里的官员。可他仍以“我这个记者”来自报家门。

“品格又高尚得令人心颤。”

“心里就经受一次这样的矛盾和痛苦。”

梁衡的百姓心,还需要再强调么?

“土炕,我下意识地摸摸身下这盘热烘烘的土炕。这就是憨厚的北方农民一个生存的基本支撑点,是北方民族的摇篮。”

“生存的基本支撑点”——梁衡将土炕与北方农民的关系一语中的写到了根子上。

另一篇的题目,干脆是《事业便是你的宗教》。其实这一篇的题目,我觉得还莫如改成《教学就是你的宗教》,因为,我想,在一位注定了要将一生奉献给一所中学的女性,她的头脑里大约已没了什么事业不事业的意识。教学之于她,已纯粹化了只是教学这一件事了吧?

他写道:“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勾勒出你端庄慈祥的剪影。我感觉你脸上漾起微笑,也伤心地发现你脑后散着几缕白发……”

他写道:“大凡世界上的事太普通了倒反而很难。做一个纯粹的普通人难,为这样的人写篇稿也难。这种负疚之情一直折磨了我好几年,你的形象倒越磨越清晰。于是我终于动笔写下这点儿文字,不算什么记述,只是表达这一点儿敬意。”

我读梁衡以上散文的第一感觉是,与他的“政治抒情散文”(我是将他的那种极有分寸的议论也视为抒情式议论的)相比,笔调由严谨而变得异乎寻常地温暖而且那么谦卑了。

我认为,有一个梁衡的心灵真相肯定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他,只要一见到一想到中国“纯粹的普通人”们,就似乎心生一种惴惴不安的负罪感。仿佛他是官员所坐的小汽车,径直开到了中国“纯粹的普通人”们咄咄逼人的贫困之境,他却又深感自己的无能为力。所以,也只有“表达一点敬意”而已。如鲁迅所言,“而已而已”。

在他送给我的第二本书中,第一辑便是“壮丽人生”。在这一辑中,梁衡将他笔下的“纯粹的普通人”,与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马克思、列宁、居里夫人等编在同一部分。其对中国一些品质高尚的“纯粹的普通人”们的敬意之大,又不言自明。

我愿中国对于“纯粹的普通人”们心有这一种情愫的官员多起来,再多起来。

我愿中国爱读书的官员多起来。

故我眼前每浮现深夜持笔沉思的梁衡的身影。

把栏杆拍遍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这是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就读过的那首著名的《菩萨蛮》。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要不就是走马灯似地被调动。1179年,他从湖北调湖南,同僚为他送行时他心情难平,终于以极委婉的口气叹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这便是那首著名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依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谐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水调歌头》)这回可真的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诗,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写的吗?

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有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集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探讨与争鸣

问题讨论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苏东坡《前赤壁赋》“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居里夫人发现的镭就是这样的物质,时刻都在发光放热,时时刻刻都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一个原子里。因为镭射线的辐射,居里夫人美丽的容颜隐退,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的学者,变成了新名词“放射线”,变成了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也变成了科学史上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她得到了永恒。

答疑解惑

学习与训练

①今年是一个特殊美丽的年份。

②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夫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的发现——放射性元素镭。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这个讲台。玛丽居里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就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而庄重的形象也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心里。

③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满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从这一点开始。她以25岁青春难再的妙龄,面对追求者如潮而不心动。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她甘愿让酸碱啃蚀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④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发现镭的那一刻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荣誉、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可以躺在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的释放。爱因斯坦说“在世界的所有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能被盛名宠坏的人。”她用事求实,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从止于勇,而逞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用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⑤一般人要做到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于是她成了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答:多重价值包括,

居里夫人追求的是价值。

答:

3、请说说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丰富含义。(6分)

(1)今年是一个特殊美丽的年份。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答(1)

(2)

A、放射性无素镭的发现,在物理学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C、爱因斯坦盛赞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高于世界上所有著名人物。

E、综观全文,“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标题的深刻意义在于“赞扬居里夫人超越常人的美丽而庄重的形象虽经百年历史的尘封,也依然散发着迷人夺目的光彩”。

1、“多重价值”是指“以形售貌,以勇逞力,以心用技,达理用智等价值(2分),居里夫人追求的是“达理用智,不懈科学创造”的人生价值。(2分)

2、她知道只有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她知道自己的目标和价值是不断攀登科学高峰,达理用智,为人类造福。(一点2分)

3、(1)今年是居里夫人宣布“发现放射性镭元素”这一伟大成就100周年的年份,所以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1分),又因为居里夫人不为自己的外形美丽所累,孜孜以求科学,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所以使今年这一特殊的年份又添一份美丽。(2分)(意合即可)

(2)这一出自《老子》的名言在此表明:真正伟大的人物是淡泊名利的,他们静静地思考,默默地进取,也只有这样,才有达到智慧的高地,获得永久的成功。(3分)

4、C、E

阅读梁衡的《郑板桥愿当“走狗”》,完成1~4题。

郑板桥(郑燮)是清代杰出的画家。他家境贫寒,四十三岁才中进士.只做过几任县官,后因为民请得罪了豪绅,也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使养官回家,以卖画糊口。他一生酷爱画竹;曾有题画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其品行高洁,为后人所乐道。但有谁知道这么一个刚直不阿的人却又愿意给别人当走狗,他曾为此专门封了一方章:“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徐青藤名徐渭(1521-1593),号青藤道士,是明末水墨花卉大写意画派代表人物。

走狗这个词,因常喻坏人,使人一见使恶。其实就本意而讲,便是忠诚老实,绝无二心。人要治学不可无师,学路伊始,便有一个对师长、对知识的态度问题。当我们对于一种知识还处于启蒙阶段时,必须诚心诚意,如孩童之对父母,小学生之对老师,是需要一点绝对信任和崇拜的。没有这种感情与心理便断然学不进去。对于一种学术观点,一种流派,一种技艺,首要的学习掌握。只有在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有可能批判和创造,才可能出于蓝而胜于蓝。马克思之于黑格尔哲学,鲁迅之于进化论都是这样。正因为他们开始学得深,以后才批得透,才能创新。所以对新学者来说,忠师是极重要的,同时对所学的知识,也必须有一种相信与忠诚。这既是态度问题又是方法问题。正像练气功,你不相信就不能入静,也总不会见效。你要学一种东西,首先要扪心自问一下,你是否相信它,是否确实认为它好。认为有必要学,是不是如饥似渴,专心诚意.看来拜师学习还是要有一点“走狗精神”。

当然,我们今天这样讲,绝不是要学生育目地崇拜老师而永不创新。就是这几个以走狗自比的学者也是极反对这样的,郑板桥就主张艺术要熔铸古今,着意求新。齐白石则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赫胥黎对达尔文当时一些次要的视点,也是有保留的。但是,他们都懂得首先要以竭诚之心去学老师的精华。

1.郑板桥的“题画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二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作者引郑板桥的“题画诗”目的是()

A、表现竹子的根牢、茎直、质地坚韧和刚劲。

B、表现郑板桥品行高洁、刚正不阿。

C、既表现竹子的特点,又揭示郑板桥的品质。

D、以此作为铺垫,引出郑板桥愿当“走狗”“的论题。

2.“正像练气功,你不相信就不能入静,也总不会见效”此句论证了()

A、忠师是极重要的。B、学习一种东西,必须相信它,并且专心诚意地学。

C、只有学得深,才能创新。D、不相信气功,就不会见效。

这里,论点和论据之间运用如下的论证方法联系起来()

A、比喻论证B、类比论证C、反面论证D、引用论证。

3.文中“走狗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列举了有关齐白石、赫胥黎的事例和鲁迅的评述,目的是什么?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比拟,D

2.B;A

3.作为新学者,既要忠师,又要相情和忠诚所学的知识。

4.说明名人治学自比走狗的不止郑板桥一人,许多名人治学具有以走狗自比的谦虚美德,他们具有一个学者最起码的美波一谦虚,拜师学习要有一点“走狗精神”

THE END
1.觅渡(修订版)梁衡著.pdf全文免费是为序。 2004年2月12日 大情大理 觅渡,觅渡,渡何 处?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 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 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 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 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 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 又放不下笔。去年我第三次访秋白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307/7011144134002012.shtm
2.第三届丰子恺散文奖颁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丰子恺的散文以真率自然、含蓄隽永的文风感动了无数读者。届丰子恺散文奖10日在大师的家乡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颁奖,多部佳作榜上有名。著名作家梁衡以《常州城里觅渡缘》获得丰子恺散文奖特别奖。https://m.gmw.cn/2021-04/12/content_1302225302.htm
3.完成17—20题。(16分)觅渡,觅渡,渡何处?梁衡①常州城里那座不(16分)觅渡,觅渡,渡何处?梁衡①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②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一九九0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729233404304236834&fr=search
4.重阳常州城里觅渡缘 好诗只须要一首 文章为美而写(《天边物语》后记)——关于《天边物语》的审美絮语 我们捧起了100个太阳 在一次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 西北文学的使命——接受首届“西北文学奖”答谢辞 文章的三层、五诀 展开全部 载入中 下载豆瓣阅读 App https://read.douban.com/ebook/458452170
5.梁衡2019年12月9日,梁衡的《方志敏最后的七个月》获第1届方志敏文学奖散文类大奖。 2021年1月,梁衡的散文 《常州城里觅渡缘》获得第三届丰子恺散文奖特别奖。 2023年4月13日,梁衡的《风沙行》获得2022年人民文学奖散文奖。 词条图册 参考资料 1、无转发: https://www.cnprose.net/newsinfo/5938167.html
6.觅渡觅渡免费阅读免费小说全文作者梁衡作品觅渡,觅渡,渡何处?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去年我第三次访瞿秋白故居时正值他牺牲60周年,地方上和北京都在筹备关https://www.qimao.com/shuku/1801740/
7.这本书专为美而写读梁衡《天边物语》——中国青年网梁衡的《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曾广为转载,并入选中学课本,2005年6月秋白就义70周年时又被刻在碑上立于纪念馆院中。梁衡来到常州,找到秋白的母校——觅渡桥小学,找到清嘉庆年间就有的觅渡桥,找到桥下的瞿家祠堂亦是秋白的故居,秋白当年就是踏过这座桥走上革命道路的。“念天地之悠悠,感时代之变迁”,中国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book.youth.cn/zx/202203/t20220303_13495408.htm
8.读书随笔勿平勿巧求美求思——读梁衡《觅渡》散文集有感山水与文化自古有着不解之缘。山水孕育文化,文化滋润山水。山水因文化而灵动,文化因山水而厚重。山水游记是梁衡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年的记者生涯让他能够和自然山水亲密接触,涓涓文字里流淌出山水之美,如临其境,让人心向之往之,即使不能亲身前往,亦能饱尝神游之福。足不出户,思之千里万里,不出国门,亦能周游http://www.dlymgz.cn/newsdisplay.do?id=4231
9.梁衡他写瞿秋白的《觅渡,觅渡,渡何处》,在他所有的散文里,可能是最深的一篇了,但是收到的读者来信中,从平民百姓到高级教授,都有。有一个搞煤炭的老乡到梁衡这里,拿了一本书回去看,再见到梁衡时,第一句话就是说到瞿秋白。“一个有思想深度和美学价值的文章,在不同的读者层次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触动,即使一下https://www.meipian.cn/38r0mdy8
10.瞿秋白与瞿秋白纪念馆2 觅渡,觅渡,渡何处 梁衡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去年我第三次访秋白故居时正值他牺牲六十周年,地方上和北京都http://www.she-zhang.com/news_show.aspx?id=3676
11.翟秋白作品梁衡简介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纪念瞿秋白的文章,梁衡先生曾三临常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觅渡。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纪念瞿秋白的文章。 梁衡先生曾三临常州拜谒秋白纪念馆。并于1996年挥就写下了《觅渡。觅渡。渡何处》这篇文章。 书名,觅渡。作者,梁衡。ISBN,9787300053752。页数,346。https://www.360docs.net/doc/ff6640771.html
12.梁衡:觅渡觅渡梁衡先生是著名的散文家,有很多名篇入选了中学和大学的语文课本。七年前梁衡出版了散文集《觅渡》,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至今广受好评。本书是《觅渡》的长级版,收录了梁衡先生最具代表性的散文、评论与写作体会。全书分为“伟人如山”“青史如镜”“山川如我”“人生之美”“域外之风”“为文之道”六个https://h5.youzan.com/v2/goods/3ey01o6me71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