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觅渡,觅渡,渡何处?梁衡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

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1990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叫觅渡河。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诩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八七会议”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发出了武装斗争的吼声。

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他的俄文水平在当时的中国是数一数二的,他曾发宏愿,要将俄国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来,他牺牲后鲁迅感叹说,本来《死魂灵》由秋白来译是最合适的。

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这在一般人看来真是多余。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作为领袖,人们希望他内外都是彻底的鲜红,而他却固执地说: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

秋白不朽。

(有删改)

孔子的泗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川是何川?泗水也。

水与山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孔丘,因山得名。而山,则涵养了水源,也涵养了文脉。

尼山,是孔子的出生地。尼山南临尼山水库——孔子湖,东濒泗水支流沂河。尼山主峰345米,其实,这个高度,同那些险峰峻岭相比,也算不得高。然而,山与山的差别仅仅是高度吗?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此言道出了孔子对山水的认识,对自然的感悟;也道出了孔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他教导自己的学生对野生动物要心怀慈爱,不可乱捕滥杀,不可影响鱼类和鸟类的正常繁衍。孔子的思想核心,归结到一个字,就是“仁”。孔子主张“中庸”之道,主张“和为贵”。其实,“和”就是一种平衡,人与人的关系需要“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需要“和”。

我在尼山脚下住过两个晚上,此处安静至极。在这里,我的举步投足,都是谨慎谦卑的,不敢有丝毫造次。徜徉于尼山水库岸边,凝望库中碧水,我不觉陷入久久的沉思。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孔子意味着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哪里?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与水是什么关系呢?

当地一位朋友告诉我:“这个水库也叫孔子湖,湖水源于东蒙山,水出湖,便流入汩河了。”“泗河就是古时候的泗水吗?”我睁大眼睛问。“正是。明朝以后就被唤作汩河了。”他平静地回答。

“源头在哪里?”“在泗水县陪尾山的泉林”。

“好嘛!去泉林看看!”我要从尼山出发,去泗水流经的地方寻访孔子与水的故事了。

咿呀——!我禁不住惊叹起来。

我终于登上了陪尾山的高处,泗水县城往东50里,即是陪尾山了。陪尾山,当地人称铁石岭,其实,根本构不成岭,不过是个小丘。丘上立了一块石碑——“子在川上处”。

陪尾之山,泗水出焉。陪尾是泰山余脉之尾部的一个小山。实际上,它是地理板块的交汇点,是地壳罅缝的漏口,更是泰山群落和蒙山群落双重挤压下深藏在地壳里的一个水窝子。憋得嗷嗷叫的地下水窝子释放自己能量的形式即是群泉喷涌,陪尾山是泗水发源地,是无可争议的了。

“那条河叫什么?”我指着远方泛着亮光、蜿蜒流入泗河的那条河问道。“那就是洙水呀!”当地朋友平静地说。“洙泗洙泗,原来洙水就在这里呀!”我一下兴奋起来。

洙泗二水异源而同流,流着流着,忽地一下分开,分开之后左旋右转,又缠缠绵绵地合在一起,如此,从东往西,反反复复,合焉分焉,分焉合焉。洙水流至曲阜,径从孔子墓前而过,可泗水呢,在此颇费心思,闪身腾挪绕其背后而行。所谓“圣人门前倒流水”,即是指洙水和泗水在此处的流向吧。

为什么叫“洙泗”而不叫“泗洙”呢?望着二河的流向,我顿悟了:流经圣地曲阜时,洙水在南,泗水在北。就流向而言,南在左,北在右,排位次序当然是先左后右,故曰“洙泗”,而非“泗洙”。尽管流过孔林之后,洙水与泗水聚而合之,总谓之泗水。

泗水,汩汩滔滔。然而,水是水,水亦非水了。

在泉林,我见到一位腰间挂一串钥匙、脸膛黝黑的长者,他能熟背三百多首古诗,手里拿着一个喇叭,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泉林的历史和文化。他叫吴春盈。吴春盈是泉林村村民,他从小在泉林边长大,见证了陪尾山和泉林的变化。早年,陪尾山高度不是现在的高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附近搞开发取石取土,陪尾山被生生削掉了6米。吴春盈看着陪尾山一天比一天变矮变瘦,心如割肉,自己也变瘦了。

然而,泗水毕竟被劫走了长度,泗水还是当年的泗水吗?

明朝之后,泗水改名泗河。我不知道,水与河有什么区别,也不知道它的流向是否发生了改变。但今天,泗水主要指县域而言,而不是那条河流了。那是一条多么辉煌而又颇具盛名的河呀!如今,在安徽、江苏等广大地域,作为河流的泗水已经彻底消失了。但是,那些至今闪闪发亮并充盈着水的地名,诸如四县、泗洪、泗阳、泗州、泗口等等,无不浸润着泗水的基因和儒学文脉的特征。

泗水,还活着啊!

泗水流域是“圣源”之地。春秋时期,孔子在“洙泗之间”讲学授徒,周游列国,后人遂以“洙泗”代指儒家学说。泗水流域产生了中国最为璀璨夺目的儒家文化,并以自身的不断交融、创新和升华,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寻根溯源,文脉流长,绵延不绝。故此,泗水又被西方人称为“东方圣河”。孔子的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泗水,究竟给了孔子怎样的力量?早先的泗水流向先是“倒流”,再旋转着流,由东往西,再偏西南,忽地一下又向正南,继而再转向东南,注入淮河,再注入长江,最后注入大海。自然之道,无终穷也。在地理上,它是一个灵动的流域,更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它的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都是惊人的。它每时每刻都处在动态变化中,它涵养着生命,也创造着生命。

是的,这是孔子的泗水,这是先贤们的泗水,这是泗人的泗水。

是的,这是我们的泗水。

(取材于李青松同名散文)

城中草原畅想

物以稀为贵,景以奇为绝。一个平常的日子,我在内蒙古包头市遇到了一个极不平常的奇绝之景。

包头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成包钢而号称“钢城”,一个有着近300万人口的重工业城市,居然在市中心留有一块10680亩的原始草原。我估计这在全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了,就是在全世界恐怕也是罕见的奇观。听说德国柏林的城中有一大片森林,乘车进入市区真的是在森林中穿行。这是冰冷的水泥与绿色生命的反差。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存不住半点雨水,但是普定县有一个万亩大草原。驱车盘上海拔1600米的猴场乡时,我惊呆了,眼前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草深齐腰,绿浪翻滚。当地人骄傲地称之为“云中草原”。这是死亡之石灰岩与生命之绿草的反差。如果不是偶然的相遇,到哪里去寻找这种让人惊艳的美呢?

站在观景台上,我遥望这万亩草原:一汪绿海,风过草面,层层起浪;杂花生树,水流潺潺。而绿海之岸则是鳞次栉比的楼房。住户推开窗户或步入阳台就可以看到茫茫的草原,那是在呼伦贝尔、锡林郭勒,或者在新疆的天山牧场才能看到的宏阔场景啊!陈毅曾说:“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今我借其言:“愿做包头人,不愿做神仙。”我要大声地告诉朋友们:来这里吧,这里有一块净土,有一片城中草原,一块离城市、离铁路干线最近的诗意的远方。

但爱之愈深,责之愈严。这块卞和之玉还有待细细加工雕琢。草种尚需改良,要有齐腰之深,风吹草低见牛羊;水系尚待完善,要湿地见水,旱地见干;要引来几匹“汗血宝马”,“鬃红风吹火,蹄轻翻细尘”;要有羊群,引进澳洲良种,像草地滚过雪白的毛团;还要有野生动物,草原兔、草原狐、梅花鹿;要有白色的蒙古包、淡淡的炊烟和反复播放的牧歌、蒙古长调;要有半个世纪前的美景,“晨风吹动着草浪,羊儿低吻着草香”。

当然,草原上还可以星星点点地布置一些穹庐式的不许使用明火的酒吧、奶茶店、多功能厅。要修上木栈道,不得践踏草场。人们可以来这里欣赏草原音乐会,让蒙古长调带着草香飘上夜空,飞到天外。如逢节日之夜,环草海之岸的城市阳台上都亮起蜡烛,万人合唱一首《天边》,那是怎样的浪漫?

那天,主客在城中草原边流连了一个多小时,直到月出于“钢城”之上,徘徊于草海之边,夜色中草海成了一座美丽的港湾,分不清是天上还是地上,是星光还是灯光。我突然想起那首经典老歌《草原夜色美》,更何况这是身处城中、被百万人环绕的夜色中的草原!我依依不舍地离开她,如曹植之告别洛神,“足往神留”。

(有删改)

霜气

①霜一落,天地白,日子就枯老了。

③当然,在无霜期之后,会有一段庄严凛然的霜期。

④大多数植物,止步于霜门之外。在霜期,它们或者萎谢芳华,或者停止生长。比如,昨天还一身志气高高挂在枝头的紫扁豆,一夜寒霜降临,叶子就彻底凋了,果实也溃败软烂,成为农人也不要的废物。可是,总还有一些植物要穿越繁霜,挺过酷寒,到春天去开花。霜,是它们到达春天要经过的第一道森严关口,是锻造它们经脉风骨的砧与锤。

⑤霜降之后,物质退场,精神世界开始向着另一种纬度,拔节攀登。

⑥少年时,爱看繁霜覆盖下的白菜、油菜和冬小麦。当第一场寒霜覆盖下来,上学经过的那片油菜就立住了,一个深冬,一直就抱着那么几片叶子。那几片叶子在霜里不断以匍匐的姿势,将叶片摊向泥土。油菜叶子的颜色,也在寒霜里不断浓缩沉淀,变成暗沉的深绿、墨绿,似乎掺着低眉思索的精神重量。还有那叶梗,伸手掐它,不太容易折断——霜让它们变得更结实。可是,春天一到,油菜们就抬起身子呼呼地往上冲,新生的绿叶子汪汪地饱含汁水,和底下那些经霜的叶子相比颜色迥异,质地也不如老叶紧实。春天上学放学,经过日日蹿升的油菜田,透过那些新鲜的嫩叶,我常心疼那些还保持着匍匐姿势的霜叶。

⑦我想,我最初读到的霜气,大约就在那些在春日里沉默在低处的庄稼的老叶身上。那些霜气,渗透生长的经脉,慢慢成为它们身体里一段低沉的音乐,一块深沉的颜色,一截紧实坚硬的骨骼。霜气,让一棵植物寂然自守,向内生长,追求内部的丰饶,内部的重量。

⑧在乡间,有许多事情,必要等到下霜之后才能开始。霜,让许多事情有了神圣的仪式感。菜园里的雪里蕻长得茂盛青碧,可是母亲不砍。母亲耐心等,翘首等,等下霜。母亲说,下霜之后的雪里蕻腌了才好吃。似乎,秋天的好风日里生长的雪里蕻,虽然体貌俊朗,但是内在气质不够,总要等一场霜下来,紧紧菜的骨肉,收收它的尘俗气,一棵植物的冬之韵味才激出来了。

⑨霜里的柿子,挂在枝叶尽凋的苍黑枝干上,耀眼得似万千盏灯笼。这样的柿子,入口冰凉,有深长的甜。秋天从沙土里挖出的红薯,我们江边人不急着吃,把红薯放进地窖里,等微微的低温把红薯身体里的淀粉慢慢转化成糖分。在霜重风冷的冬日,取出经过静思禅修的红薯,红薯味如雪梨。放学回家吃午饭,母亲端出一盆炒白菜,寻常白菜,噗噗冒着白气,入口有谷物一般的甜糯。这是经过霜的白菜,味道丰富得像图书馆。

⑩霜就是霜,霜不是雪。雪是可以飞的,它从玉宇琼楼处来,生命里有一段曼妙高蹈的旅程,自带贵气。霜自生于大地,是在低处流浪的水汽,遇到了寒,遇到了一日更甚一日的降温,无处可退,无处可委身,于是涅槃开花,成了霜。它出身草莽,没有门第背景可炫耀。

在乡间长大的人,大约都有过一段十来年踏着晨霜上学的经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美的诗句,不过是农耕社会里的寻常情景。少年时,寒冬上学,双脚踩踏过的何止板桥霜,还有泥土沙路上的霜,有青石板上的霜,有枯草上的霜,有田埂上的霜。我们在乡间的早晨,在寒气里追逐奔跑,脚下飞霜。清晨的空气,在繁霜的熏染下冰凉通透,还泛着菌丝样的茸茸白光。我们吸着清冽晨气,吐着白气,像是把自己与晨霜雕琢的世界进行交换,换回来一个冰凉莹洁的玲珑小人儿。

人在少年,未知世事,只觉得下霜的日子,也是热闹的。踏着晨霜,穿过田野,走过蜿蜒河堤和曲曲折折的田埂,来到学校。教室里也似乎弥漫着霜气,一室的乡下孩子,个个鞋底裤脚,还挂着细小霜花。大家掏出语文书来读,读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心里无端觉得冷寂。其实,诗里写的还只是露水季节,时令未深,白露尚未成霜。

人到中年,常暗暗敬重那些带霜气的事物。课堂上带学生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读到“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心里一时沉重。在中年人眼里,繁霜之下,世界其实苍凉。

秋冬之交的残荷,最见霜气。那些瘦骨嶙峋的苍黑荷梗,细长伶仃,横竖撇捺,令人想起瘦金体——写瘦金体的宋徽宗困在北地风雪里,“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也见过许多幅枯荷图,大多名为《十万残荷》,我的心每次都会被这命名给钝钝撞击一下。站在残荷画前,像站在秦砖汉瓦的残垣断壁前,仿佛听见哭泣与低沉的哀号。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的荷们,现在折戟沉沙,含恨交出国度,给了水,给了天……

很少见到能把夏荷画出霜气的。

从前买过一本金农【注】的画册,内有一幅夏荷图。一支荷叶,墨色冷寂,一朵莲花,大如玉杯,里面仿佛盛了冷香,盛了一生的霜。那荷叶与荷花,还有最下方的一朵嫩荷,在米黄的纸上,婆娑相扶携,有一种朴拙感,一种滞涩感,一种黄昏感。我看了,心里凛然一惊,原来在盛夏的接天莲叶之间,还有那么一两片叶子暗暗起了霜。那是精神世界的霜。大约,也只有金农,能把一枝青叶画出旧年旧事故国故园的霜气。有人说金农的艺术是冷的,他是“砚水生冰墨半干,画梅须画晚来寒”。我常想,这样透着霜气的青荷,一定要在泛黄老宣纸的毛面画吧,运笔不那么畅,一折一顿,恰似一步一坎坷的人生,末了,还要用上欲说还休的几笔枯笔。画出霜气,不只是靠墨靠色靠技法,还要有半生风烟岁月作底子。

敬重霜气,那是直面和认领人世的空旷和寒气。生也有时,败也有时,尘世间的霜,懂得默然去品之味之,这是中年人的胆气。

在清寒的冬日清晨出门远行,天地飞白,呵气成霜。一粒人影,小如尘芥,也大得可顶起一轮朝阳。

THE END
1.觅渡(修订版)梁衡著.pdf全文免费是为序。 2004年2月12日 大情大理 觅渡,觅渡,渡何 处?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 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 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 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 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 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 又放不下笔。去年我第三次访秋白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307/7011144134002012.shtm
2.第三届丰子恺散文奖颁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丰子恺的散文以真率自然、含蓄隽永的文风感动了无数读者。届丰子恺散文奖10日在大师的家乡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颁奖,多部佳作榜上有名。著名作家梁衡以《常州城里觅渡缘》获得丰子恺散文奖特别奖。https://m.gmw.cn/2021-04/12/content_1302225302.htm
3.完成17—20题。(16分)觅渡,觅渡,渡何处?梁衡①常州城里那座不(16分)觅渡,觅渡,渡何处?梁衡①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②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一九九0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729233404304236834&fr=search
4.重阳常州城里觅渡缘 好诗只须要一首 文章为美而写(《天边物语》后记)——关于《天边物语》的审美絮语 我们捧起了100个太阳 在一次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 西北文学的使命——接受首届“西北文学奖”答谢辞 文章的三层、五诀 展开全部 载入中 下载豆瓣阅读 App https://read.douban.com/ebook/458452170
5.梁衡2019年12月9日,梁衡的《方志敏最后的七个月》获第1届方志敏文学奖散文类大奖。 2021年1月,梁衡的散文 《常州城里觅渡缘》获得第三届丰子恺散文奖特别奖。 2023年4月13日,梁衡的《风沙行》获得2022年人民文学奖散文奖。 词条图册 参考资料 1、无转发: https://www.cnprose.net/newsinfo/5938167.html
6.觅渡觅渡免费阅读免费小说全文作者梁衡作品觅渡,觅渡,渡何处?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去年我第三次访瞿秋白故居时正值他牺牲60周年,地方上和北京都在筹备关https://www.qimao.com/shuku/1801740/
7.这本书专为美而写读梁衡《天边物语》——中国青年网梁衡的《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曾广为转载,并入选中学课本,2005年6月秋白就义70周年时又被刻在碑上立于纪念馆院中。梁衡来到常州,找到秋白的母校——觅渡桥小学,找到清嘉庆年间就有的觅渡桥,找到桥下的瞿家祠堂亦是秋白的故居,秋白当年就是踏过这座桥走上革命道路的。“念天地之悠悠,感时代之变迁”,中国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book.youth.cn/zx/202203/t20220303_13495408.htm
8.读书随笔勿平勿巧求美求思——读梁衡《觅渡》散文集有感山水与文化自古有着不解之缘。山水孕育文化,文化滋润山水。山水因文化而灵动,文化因山水而厚重。山水游记是梁衡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年的记者生涯让他能够和自然山水亲密接触,涓涓文字里流淌出山水之美,如临其境,让人心向之往之,即使不能亲身前往,亦能饱尝神游之福。足不出户,思之千里万里,不出国门,亦能周游http://www.dlymgz.cn/newsdisplay.do?id=4231
9.梁衡他写瞿秋白的《觅渡,觅渡,渡何处》,在他所有的散文里,可能是最深的一篇了,但是收到的读者来信中,从平民百姓到高级教授,都有。有一个搞煤炭的老乡到梁衡这里,拿了一本书回去看,再见到梁衡时,第一句话就是说到瞿秋白。“一个有思想深度和美学价值的文章,在不同的读者层次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触动,即使一下https://www.meipian.cn/38r0mdy8
10.瞿秋白与瞿秋白纪念馆2 觅渡,觅渡,渡何处 梁衡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去年我第三次访秋白故居时正值他牺牲六十周年,地方上和北京都http://www.she-zhang.com/news_show.aspx?id=3676
11.翟秋白作品梁衡简介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纪念瞿秋白的文章,梁衡先生曾三临常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觅渡。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纪念瞿秋白的文章。 梁衡先生曾三临常州拜谒秋白纪念馆。并于1996年挥就写下了《觅渡。觅渡。渡何处》这篇文章。 书名,觅渡。作者,梁衡。ISBN,9787300053752。页数,346。https://www.360docs.net/doc/ff6640771.html
12.梁衡:觅渡觅渡梁衡先生是著名的散文家,有很多名篇入选了中学和大学的语文课本。七年前梁衡出版了散文集《觅渡》,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至今广受好评。本书是《觅渡》的长级版,收录了梁衡先生最具代表性的散文、评论与写作体会。全书分为“伟人如山”“青史如镜”“山川如我”“人生之美”“域外之风”“为文之道”六个https://h5.youzan.com/v2/goods/3ey01o6me71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