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帆觅渡》梁衡先生是怎么样的人?散文季羡林辛弃疾李清照诗歌精神把栏杆拍遍

「文以载道,要写历史的主线,写中国的脊梁。何况,悲剧更考验人性,催人反思」

他是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最多的当代作家之一;

他是从大漠边城走出来的记录时代风云的著名记者;

他是穿越新闻、文学、政治、科普,创建人文森林学的跨界高手;

他说,如果做官没有有心,那就剩下享受了……

他就是梁衡先生。

他是一位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人。

他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他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国家林草局首席科普专家。

在《孤帆觅渡》一书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董岩在大时代背景的铺陈下,从梁衡身上抽出一部历史,以“客观叙述+访谈+日记独白”的独特体例,用生动简省的播磨,将庞杂翔实的第一手素材,予以抽丝剥茧的提炼和多维呈现。今天我们为大家推荐《孤帆觅渡》的序言“梁先生是怎么样的人”。

书名:孤帆觅渡

作者:董岩

ISBN:978-7-300-31833-2

定价:89.00

出版日期:2023-08-15

/梁先生是怎么样的人/

文|董岩

总也忘不了多年前的那个春天。

在中国人民大学资料楼三层,新闻学院的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我正紧张地接受梁先生的面试。

作为人大新闻学院的兼职博士生导师,梁先生一年只有一个招生名额。在众口一词的唱衰腔调下,我以无知者无畏的勇气,去报考他的博士。

面试时,梁先生先是问了一些新闻专业问题,然后话锋忽转,谈起了山东的两大词人:李清照和辛弃疾。

李清照的词我熟悉,随口就背出来了。

梁先生又谈到了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那时正青春,喜欢婉约派的风花雪月,对辛词的凛然杀气、悲愤之情不以为然,对其磅礴之势与壮阔胸怀也不甚了了。背着背着就卡壳了。尴尬中,梁先生不慌不忙,脱口而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其实,早在两年前,喜欢辛弃疾的梁先生就创作了《把栏杆拍遍》,写下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辛弃疾:行伍出身,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成为一代诗词大家。

直到今天,还记得面试结束出来时的情形。

完成了最后的“晋级赛”,我一身轻松地走在回宾馆的路上。3月的北京春寒料峭,我的心情却像是从冬天切换到了春天。天那么高那么蓝,阳光那么灿烂,我终于感到是走在春天里了。

喜欢李清照的我,有缘成为梁先生自己招的第一个博士。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成为合格的梁门弟子并不容易。

梁先生和一般的导师不一样。

他是兼职,公务繁忙;他是《人民日报》的副总编,穿的是黑布鞋,用的是红蓝铅笔;他有司机,有秘书,有专车……

这些还不算。

他是当代散文大家、新闻理论家,是记者、作家、学者、官员。他成名很早,光环绕身,是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最多的当代作家之一。

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梁先生对自己要求严,对学生要求也高。而且,他很少掩饰,不满意就是不满意,很不给人面子。资质一般的我在学术研究和写作上常挨先生的骂也在意料之中。

除了名师,周围还有异常优秀的同窗,学历史出身、禀赋平平的我,忐忑紧张,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时时冒出,这种心情一直持续到毕业后很久。

山东人大都实在而不善巧。

我亦如此。从何入手呢?思来想去,就老老实实研究梁先生其人其文,由此开始学术探索,或者准确地说是学术记录。

6年前,有幸参加一位中央首长传记编撰小组。写作之余,忽生一念,何不给梁先生写传呢?一是因为手头素材多,自己又长期从事人物研究和写作,基础比较扎实;二是梁先生亦文亦理、跨越诸多领域的成长图谱太过丰富,是个人命运与时代潮流交织而出的典型案例,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确有励志的意味。

当我把想法说给梁先生时,他一脸怀疑,表情很是淡然,反问一句:你能写?

梁先生的态度燃起了我的“斗志”。

按照老套路,依然要证明给老师看,证明给自己看。

于是就这样开始了漫长的写作。

梁先生很配合。下了班,没事时,我就去万寿路他家采访。客厅里,宋瑞芳老师沏上热热的茶,我与梁先生师生一问一答,写了足有20多本的采访笔记。

我白天上班,晚上写作,书桌上堆着高高的一摞资料。2018年春节前,终于完成了第一稿。改了2次后,请梁先生修改。后来根据他和一些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又陆续补充了一些采访。前后共进行了4次修改。

改得差不多了,我问梁先生,请谁来写序呢?梁先生轻叹了一声,想了一下说:“最想请来写序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季羡林季老,一个是范敬宜老范,可惜啊,这两位先生都不在了。你就自己写吧。”

我只好自己写。

其实,写这本书我有一个私念,是想层层剥笋,找到梁先生成功的秘籍。

静夜里,灯下读着梁先生早年的日记,常常感叹,一个干部子弟,一个名校大学生,在黄沙漫漫、人烟稀少的边陲乡野,一步一步从生活的底层,苦苦挣扎,奋力进取,究竟靠什么支撑呢?

外表看起来儒雅朴实的梁先生,其实内心装着一个不安分的灵魂,不屈从现状,不满足于现状,永远朝前看。

历史上文人从政者不在少数。

如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先忧后乐的范仲淹。韩学术精博,文力雄健,介然有守,不交势利,自致名望。范出则泽被生民,入则风生台阁,侃侃封章,天子动容,凛凛甲兵,西贼胆落,彪炳轰烈,撑扶天地。

韩范二人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皆光明正大,磊磊落落。正所谓天人之学,可孚天下之望,金石之操,可任天下之重。令人叹服。

但鱼与熊掌,岂可兼得?

“其文灿然”、词气磊落的韩退之,天下望以为相而竟不用,终于京兆尹,常悲于不遇。三起三落,进退安危,不易其志的范文正公,也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

梁先生亦如履薄冰。有志于持世范,以人文化成。其文宏阔整饬,人情物态,曲尽其妙,境达势远,自成一家。其性方道直,疾恶甚严,进退之间,笃信力行,曾不易虑。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古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梁先生大半辈子都在勤勉地践行着。

在我们看来,亦文亦理、为学从政的他完全可以就此掷笔,喝茶聊天了。可他不,70多岁了还提出了人文森林学的理念,要走遍青山写古树。他这么说了,就这么干了。

从批判权威一路成长的他,不知不觉自己也成了权威。有人称他为大师,梁先生不肯。他说,这是要挨骂的。他说自己对西方文化经典接触不多,这是他的短板。他还说,杂而通是优点,也有博而不精的缺憾。有人尊他为“梁老”,他不高兴。梁先生反问:我有那么老吗?!在他那里,被人称为“老”,意味着退出历史舞台,行将就木。

这么多年了,总有学生和家长围着问他:您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在我看来,一个人要有所成就,离不开他的时代和他自己的奋斗。

梁先生亦如此。他是大时代的产物,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和改革开放,并且幸运地从时代的洪流中崭露头角,成为中流砥柱。

我曾肤浅地以为梁先生运气很好,写完这本30多万字的书,我才更加了解梁先生,更准确地说,是真正理解了梁先生和他的世界。

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季羡林季老这样从旧时代出来的知识分子,做学问不问有用无用,讲究的是专而深。而梁先生凡事必从实践出发,讲求实用性,不做无用之功。

范敬宜范老是出身世家的知识分子,注重诗书画的修养,追求的是审美与变通。而梁先生则知其所以然,必究其所以然,注重从理性思维的角度去探寻方法和规律。

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抛开了作家、学者、记者、官员这些身份,在我眼里,他是一个孤独敏感的思考者,更是一个坚定、满怀好奇的远行者。倘若给他画像的话,把栏杆拍遍的辛弃疾与之最为神似。

我曾问:您为何总写悲剧?不怕代入感太强而受影响吗?他回答:文以载道,要写历史的主线,写中国的脊梁。何况,悲剧更考验人性,催人反思。

作为范仲淹、辛弃疾、梁启超的拥趸,一个大事大情大理的倡导者,梁先生也有优哉游哉浑然忘我的高光时刻。那时,一定是在参天古树下,或是在去看古树的路上。那时的他,仍是初心满满的天真少年。

独一无二的他和他的成长难以复刻。

他给自己的评价——不装,不酸,不弯腰,甚为贴切。

是为序。

主题图书更多信息

/作者简介/

董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记者、学者、作家。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学硕士。长期从事人物写作与理论研究,著有《印象与真相》《爱那么短,遗忘却那么长》《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七讲》《新闻责任论》《跟梁衡学新闻》《权与德的修炼》等。

THE END
1.觅渡(修订版)梁衡著.pdf全文免费是为序。 2004年2月12日 大情大理 觅渡,觅渡,渡何 处?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 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 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 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 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 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 又放不下笔。去年我第三次访秋白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307/7011144134002012.shtm
2.第三届丰子恺散文奖颁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丰子恺的散文以真率自然、含蓄隽永的文风感动了无数读者。届丰子恺散文奖10日在大师的家乡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颁奖,多部佳作榜上有名。著名作家梁衡以《常州城里觅渡缘》获得丰子恺散文奖特别奖。https://m.gmw.cn/2021-04/12/content_1302225302.htm
3.完成17—20题。(16分)觅渡,觅渡,渡何处?梁衡①常州城里那座不(16分)觅渡,觅渡,渡何处?梁衡①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②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一九九0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729233404304236834&fr=search
4.重阳常州城里觅渡缘 好诗只须要一首 文章为美而写(《天边物语》后记)——关于《天边物语》的审美絮语 我们捧起了100个太阳 在一次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 西北文学的使命——接受首届“西北文学奖”答谢辞 文章的三层、五诀 展开全部 载入中 下载豆瓣阅读 App https://read.douban.com/ebook/458452170
5.梁衡2019年12月9日,梁衡的《方志敏最后的七个月》获第1届方志敏文学奖散文类大奖。 2021年1月,梁衡的散文 《常州城里觅渡缘》获得第三届丰子恺散文奖特别奖。 2023年4月13日,梁衡的《风沙行》获得2022年人民文学奖散文奖。 词条图册 参考资料 1、无转发: https://www.cnprose.net/newsinfo/5938167.html
6.觅渡觅渡免费阅读免费小说全文作者梁衡作品觅渡,觅渡,渡何处?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去年我第三次访瞿秋白故居时正值他牺牲60周年,地方上和北京都在筹备关https://www.qimao.com/shuku/1801740/
7.这本书专为美而写读梁衡《天边物语》——中国青年网梁衡的《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曾广为转载,并入选中学课本,2005年6月秋白就义70周年时又被刻在碑上立于纪念馆院中。梁衡来到常州,找到秋白的母校——觅渡桥小学,找到清嘉庆年间就有的觅渡桥,找到桥下的瞿家祠堂亦是秋白的故居,秋白当年就是踏过这座桥走上革命道路的。“念天地之悠悠,感时代之变迁”,中国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book.youth.cn/zx/202203/t20220303_13495408.htm
8.读书随笔勿平勿巧求美求思——读梁衡《觅渡》散文集有感山水与文化自古有着不解之缘。山水孕育文化,文化滋润山水。山水因文化而灵动,文化因山水而厚重。山水游记是梁衡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年的记者生涯让他能够和自然山水亲密接触,涓涓文字里流淌出山水之美,如临其境,让人心向之往之,即使不能亲身前往,亦能饱尝神游之福。足不出户,思之千里万里,不出国门,亦能周游http://www.dlymgz.cn/newsdisplay.do?id=4231
9.梁衡他写瞿秋白的《觅渡,觅渡,渡何处》,在他所有的散文里,可能是最深的一篇了,但是收到的读者来信中,从平民百姓到高级教授,都有。有一个搞煤炭的老乡到梁衡这里,拿了一本书回去看,再见到梁衡时,第一句话就是说到瞿秋白。“一个有思想深度和美学价值的文章,在不同的读者层次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触动,即使一下https://www.meipian.cn/38r0mdy8
10.瞿秋白与瞿秋白纪念馆2 觅渡,觅渡,渡何处 梁衡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去年我第三次访秋白故居时正值他牺牲六十周年,地方上和北京都http://www.she-zhang.com/news_show.aspx?id=3676
11.翟秋白作品梁衡简介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纪念瞿秋白的文章,梁衡先生曾三临常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觅渡。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纪念瞿秋白的文章。 梁衡先生曾三临常州拜谒秋白纪念馆。并于1996年挥就写下了《觅渡。觅渡。渡何处》这篇文章。 书名,觅渡。作者,梁衡。ISBN,9787300053752。页数,346。https://www.360docs.net/doc/ff6640771.html
12.梁衡:觅渡觅渡梁衡先生是著名的散文家,有很多名篇入选了中学和大学的语文课本。七年前梁衡出版了散文集《觅渡》,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至今广受好评。本书是《觅渡》的长级版,收录了梁衡先生最具代表性的散文、评论与写作体会。全书分为“伟人如山”“青史如镜”“山川如我”“人生之美”“域外之风”“为文之道”六个https://h5.youzan.com/v2/goods/3ey01o6me71mn